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doc_第1页
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doc_第2页
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doc_第3页
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doc_第4页
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选礼仪社交与礼仪课程论文礼仪学习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探析学院:轻纺工程学院专业:服装设计姓名:王文萍学号:1219110122成绩:日期:二一三年六月十四日摘要: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礼仪教育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温馨弥补了法律的刚性和无情。探讨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格一、礼仪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发展趋势。礼仪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束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准则,既是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际交往的频繁,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紧迫。(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他说“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他认为礼仪教育是“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的重要方法,大多数的青年人入世的时候“都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了苦头”。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无论什么美德都会变样:率直变成粗俗,温和变成谄媚,学问变成迂腐,胆量变成野蛮。一个有礼仪的人应该是举止优雅,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等全都合适”。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我国自古就把是否有礼看成是否具备做人资格的标准。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曲礼里甚至讲:“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之论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注重“成才教育”而忽视“做人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文明修养不能完全为社会所认可。放眼大学校园,乱吐、乱扔,粗话老拳司空见惯;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理直气壮,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分数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不会做人,不会做事。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门课已经刻不容缓。(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道德教育成为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礼仪是道德的具体表现,是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它更注重一个人从内到外的思想气质的外化。因为“道德是理论方面的思想意识,礼仪则是实践方面的行为表现;道德是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礼仪则是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如果说伦理道德偏重于理论性,较为抽象,那么礼仪礼貌则侧重于实践性, 较为具体,易于操作”。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存在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就是因为常常侧重于从高境界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楷模式的人,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当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礼仪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是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它从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入手,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动形象、易行适用,可接受性强,成效明显。因此礼仪教育既可以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同时,应该看到,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礼仪是一个人品格修养的直观、具体的表现。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是一个人修养与美德的外在显现,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素养。直率是优良品格,但在有些场合说话,直来直去,则有可能使人误会、难堪;谎言是一种不良品质,但在某些场合(如病人和自卑的人面前)“善意的谎言”和“美丽的谎言”却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美德和品格。一个大学生如果仅有质朴的品格,而缺乏得体的言谈举止,优点也会变为缺点;相反,如果仅拥有漂亮的仪表和美丽的话语,却缺乏质朴的品格,则会使人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总之,良好的教养与优良品格的相统一,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三)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彰显个人魅力的需要礼仪的温馨和柔性可以弥补法律的刚性和无情,彰显人性关怀,展示大学生的个人魅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法律与礼仪使命都是维护某种社会关系,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禁恶”,而礼仪的主要作用是“倡善”。法治偏重法律和制度,礼治则强调人的素质和教养。法治重他律,较为严峻,礼治重自律,较为温馨。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自然天性,使其身心和谐,心地仁慈,乐于为善,既富于情感,更富于理智,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本领。汉代贾谊就指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能够“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近善远罪而不自知”。 礼仪是人类和谐共处的钥匙,掌握了礼仪可以使大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得体的风度、高雅的气质,从而克服心理障碍,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大胆地参与社交活动,广交朋友,成就事业。同时,在人际交往中,恰如其分的礼貌、和蔼可亲的态度本身就是最好的介绍信。优雅的举止、美妙的谈吐、美好的仪表,在公众中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甚至产生一种魔力。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充分展示其个人魅力。良好的礼仪融洽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的礼仪教育,能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同时,还提高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这是呈现刚性和无情的法律所不能替代的。二、高职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偏差人格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于影响人格发展的各个因素,如感性、理性、非理性因素之间是否协调。在时代变革、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功利主义日益盛行,理性思维不断强化,情感渐趋淡漠,这一切已逐渐渗透到当今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着高职生和谐人格的形成。高职生人格发展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重智轻德,人格“单面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综合素质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重智轻德的现象严重。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高职生学习讲求实际、追求实效,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关注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过于注重学习那些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知识,而排斥了那些不能实用化的知识,一切以为将来消费投入作准备,忽视道德素养这个立身之本,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淡漠。这些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反映了当代高职生人格上的理性因素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二)知行分离,礼仪文化缺失。“知行分离”是高职生人格冲突的又一个较为严重的表现。比如损坏公物、铺张浪费、对不文明及不道德行为漠然视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理性认知与情感的认同、意志的调控和行动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学与做两张皮,知行分离。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高职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高职生礼仪文化缺失导致无“礼”现象普遍存在,如无视课堂秩序,迟到、早退心安理得,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吃东西,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内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污损书刊桌椅、乱丢果皮纸屑、浪费水电粮食、随地吐痰、排队加塞、不尊敬师长、公共场合行为不端、穿着不得体、行为放荡不羁、不懂得谦让、不知道尊重老师和父母等,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折射出学生礼仪规范和公德意识的缺失,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符。(三)自卑怯懦,彷徨压抑。高职学生的自卑压抑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第一,高中阶段学业竞争的挫败感及来自家庭、社会评价的压力。第二,新环境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异性之间交往不适应,也容易导致高职生自卑压抑心理的产生。第三,自我定位不准,社会、用人单位评价不高。很多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偏高,不愿从事一线工作。当社会用人单位拒绝时,又觉得委屈失落,继而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四)自我调节失衡,人际关系紧张。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学校后,没能在新环境下准确定位自己、调整心态,从而导致自我调节失衡、人际关系紧张。这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与同学相处不和谐;第二,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第三,与老师沟通不畅;第四,与见习、实习单位领导和师傅的交流产生障碍。(五)目标缺失,行为懒散,浮躁厌学。这些表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确立合适的人生目标。由于没有目标的牵引和激励,许多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行为懒散,凡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旦考试来临便仓促地复习,疲于应付。这种人生目标缺失,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状况,导致了学生厌学、恐学心理的产生。三、加强礼仪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的有效对策(一)倡导现代礼仪教育理念 “礼的教育,不以行为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重在培养人格。“礼仪教育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训练,而应着重内在意识的培养。“内仁外礼”,“仁”是“爱”,“仁者爱人”。“礼”的在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与传统文明礼仪教育相比,现代礼仪教育更重视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强调以人为本、人格平等、谦让合作,并且以尊重人作为其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在传统礼仪教育的同时,重视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二)营造良好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社会生活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老师,一本好的教材,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都可以让更多的人懂得什么叫做礼。所以,注重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示范作用,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强化中小学礼仪教育的早期投入,美化人际环境,净化社会风气,营造社会礼仪氛围,礼仪教育就一定会结出硕果。 古人说得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国家安定的前提。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是靠人们的自觉、靠社会舆论来维护的。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礼仪道德规范制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克制的能力,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提升大学生礼仪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三)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礼仪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重在落到实处。因此礼仪教师在认真备课教学的同时,应联系现实生活、具体环境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们对礼仪知识得以消化掌握,运用礼仪能力得以提高。例如请学生联系切身体会谈学习礼仪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为校园的某一特定场所构思一块富有哲理且符合礼仪规范的警示牌;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既富有时代特征又具有个性风格的社交名片等等。 “不学礼,无以立”,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