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试验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四首螳螂捕蝉,两篇略读课文迎来春色换人间用奇谋孔明借箭以及语文实践活动6。教学要求:1学会15个生字,认读11个字。2理解生字在诗句、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3看注释,理解诗句、课文的内容。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4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四首古诗,默写课文中少孺子的那段话。5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对戍边战士的关怀之情与思乡之情。6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7能够把螳螂捕蝉改写、扩写成一篇白话文。8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9感受革命战士为人们求解放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消灭顽匪的必胜信心。10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古诗、文言文;培养学生借助词典和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情画意的能力;懂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每一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螳螂捕蝉一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改写、扩写螳螂捕蝉。课时分配:古诗四首 2课时螳螂捕蝉 2课时迎来春色换人间 1课时用奇谋孔明借箭 1课时语文实践活动6 4课时22 古诗四首教材分析:本课书向大家展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泊船瓜洲这四首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我们常用的大概有以下几种古诗教学模式:故事引入熟读理解品读背诵;背诵相关古诗引入速读理解想象意境美读成诵;自学检查质疑讨论尝试辅导欣赏练习;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模式,古诗的课堂教学仍应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字词句,感悟情理趣。读懂词句,就是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文字,让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首先要引导学生逐一弄懂字词的意思。影响学生对古诗理解的,有的是比较生疏的、一般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字词,也有的是古今有别的、学生容易发生误解的字词。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地方进行点播。但是仅仅是解释了字词,也不一定都能够理顺句子的意思。古诗中往往会有字词的省略、词序的调换等情况,假如按照顺序进行直译,很多时候是翻译不通顺的。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以逐字逐句理解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学会填补“空白”、调整顺序、修饰语言的翻译技巧,使学生能够将原来的诗句翻译得既明白又流畅。感悟情理趣,就是在逐句弄懂了诗句的字面意思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趣及所蕴含的事理。诗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凝铸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给古诗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去激发和诱导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入诗人所描述的动人境界。如泊船瓜洲中,在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生说)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古诗中,诗人不仅仅是为了向读者描述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现实细节,更是要让读者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看似是描写边塞的荒凉寒冷,其实隐含着一层意思,征人战士不辞劳苦,而朝廷之故自享其乐,没有把玉门关的将士放在心上,给予必要的关怀。这两句诗流露的怨气是强烈的,但即便如此,戍边将士也清楚地认识到卫国戍边的责任重大。作者写悲切的怨情,却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学生经过反复揣摩、细细体味,就会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2理解每首诗的意思。诵读时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四首古诗。4体会诗中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对戍边战士的关怀之情与思乡之情。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教学难点:体会每一首诗,特别是凉州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学、讨论、讲授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古诗教学亦是如此。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很多,“咬文嚼字”就是其中很有成效的一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对“孤帆”的理解;泊船瓜洲中抓住“还”字披文入情;运用比较法品味欣赏“绿”在诗中的作用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苦心推敲字词的写作态度。既强化古诗的语言教学,又强化古诗的人文教育。教学准备:音乐春江花月夜 投影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芙蓉楼送辛渐两首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二、新授: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结合注释,了解诗题 1结合注释看看诗题什么意思?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二)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师: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三)深入探究,体会诗境1自己读古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师: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一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之情,一个“孤”字也完全可以看出大诗人李白推敲词语的非凡功力。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四)借助诗境,训练表达1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芙蓉楼送辛渐 按照上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自学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 1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2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在哪送? (王昌龄送辛渐于芙蓉楼)(二)抓字眼,明诗意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师生共同解释。 “连”“入”:两字写出了雨的悄然而来、平稳连绵。冰心:像冰一样晶莹、洁净的心。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友人登舟北归,不久便将隐没在江北的群山之外,回洛阳与亲友团聚,只剩下诗人伫立江畔,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三、四句句意:洛阳的亲友如果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净无瑕。(三)展开想象,悟诗情1自由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教师小结 这首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水天相连的壮阔高远的境界,接着用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作比,使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傲、冰清玉洁的形象,精巧的构思和深刻的用意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余韵无穷。三、总结: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第二课时教学要求:学习凉州词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教学过程:凉州词一、根据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这首古诗。二、检查自学情况。 三、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四、启发朗读。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感受到读出来。泊船瓜洲一、 导入新课,整体把握1下面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一首新诗泊船瓜洲,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在旅途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2学生简介诗人王安石。(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3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找出哪一个字集中表达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还”字)二、扣住“还”字,披文入情(一)学习第一、二句。1请找出第一、二两句中的地名,搞清三者位置,板画显示。2学生尝试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重点理解“间”和“数重山”。3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你体会出什么?(说明作者这时已经靠家很近了,靠家近自然产生了想回家看看的念头。)板书:靠家近应该还4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二)学习第三、四句1学生尝试解释第三句,提示“绿”字该如何理解。2从“又”字你体会出诗人什么感情?(离家的时间很久了,特别想回家去看看。)引导学生板书:离家久更该还3让学生对第四句质疑,尝试加上语气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明月呀,什么时候我才能在你的陪伴下回到钟山老家呢?)引导学生独立板书:思乡切不能还4讨论:既然诗人已经靠家很近了,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因为诗人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当时肩负宰相重任,正在全国上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他是虽到家门,却不能入门,因此从内心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表达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5指导朗读,总结全诗(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生说)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到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春风给江南带来绿色;“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绿”字和“还”字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3反复吟诵,教师总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四、选字练习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 拂 翻 皱 起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课后小结:学生经过前五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因此学习古诗,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安排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问难解疑。效果较好。22 螳螂捕蝉教材分析: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说苑.正谏。课文只一段,分为三层意思。第一、二句分别为第一、二层,后两句为第三层。课文重点在说明道理。以事喻理: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要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潜伏着的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2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讲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课文中少孺子讲的那段话。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教学难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方法:自学、启发、引导、讲授教学理念:本节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理念。借用学生原有知识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进行学习。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二、自己练习,读通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检查自读情况1 检查有关词语的读音。谏(jin) 孺子(r) 曲附(q) 颈(jng)2 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3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2)老师补充: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5同学齐读课文。四、了解课文内容1自己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下。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3指名逐句说意思。4把整篇课文用白话文说出来。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二、 学文明理(一)理清课文脉络1自己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3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层。(二)理解课文内容1读了课文,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预设:(1)吴王想攻打楚国,而且决心非常大,最后为什么又放弃了攻打计划呢?(2)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3)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几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3少孺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能讲给大家听?4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重点理解:“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1) 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此三者”指的是谁?“皆务”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欲得其前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说。)“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其”字指的是谁?(2)连起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一说。(3)注意停顿,有语气地读一读。(指名读师范读指名读)(4)谁能把这句话背下来?5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其他国家就会趁机而入,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6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7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9多么有深意的故事?自己多读两遍,把它记下来。指名背10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三)理解“其”字的意思。1画出课文中带有“其”字的语句。2结合上下文讲讲“其”字的意思。四、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板书设计:螳螂捕蝉吴王攻楚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课后小结: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文言文较难理解,因此,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字典,同学们互相启发来自学古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时间,放手让他们自读、自悟、自讲,教师做必要的讲解。文言文的朗读与白话文不同,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基调,注意语速和适时适度的抑扬顿挫,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情感。23* 迎来春色换人间教材分析:课文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五场“打虎上山”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侦察排长杨子荣装扮成土匪胡标去威虎山路上的唱段。这段唱词共16行8句话,抒发了革命战士为人民求解放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消灭顽匪的必胜信心。教学目标:1认读2个字。看注释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感受革命战士为人民求解放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消灭顽匪的必胜信心。教学重点: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朗读和背诵课文,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感受革命战士的壮志豪情。教学难点:感受革命战士为人民求解放的壮志豪情和不畏艰险消灭顽匪的必胜信心。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引导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学准备:戏曲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略读课文,齐读课题。这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部分唱段。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智取威虎山的剧情。指名读书中剧情介绍。我们来看一看,这首唱段说的是什么内容。二、引导自学(一)读通全文。1先来看看课后的两个认读字,注意读准字音。2自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3指名读同桌互读(二)了解内容。1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自己轻声读课文,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同学间互相交流。2汇报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1) 气冲霄汉:勇气、胆气、豪气之大可以直冲云天。(2) 师:杨子荣只身入虎穴,穿行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面对白雪皑皑的群山,内心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洋溢着壮志豪情。这句话该怎么读?师:杨子荣为什么有这样的壮志和豪情呢?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为了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全国、全世界,我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1)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内容?(2) 还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结合课外资料说一说。(消灭反动派,建立新中国换人间。)把前六行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范读指名读)谁来把下面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1) 指名说,学生补充。(2)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这次战斗充满必胜的信心和决心)(3) 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评读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范读自由读(三)指导背诵。自己练习背诵。三、欣赏唱段。 板书设计: 23* 智取威虎山壮志豪情必胜信心课后小结: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要适当地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文像一首充满激情的抒情诗,朗读的基调较难把握,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把握。24*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材分析: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的前半部分。全文共8个自然段,完整地讲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全文可分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三个部分。教学目标:1认读9个字。2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3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教学难点: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教学方法:自学 讨论 讲解教学理念:本课书的教学紧紧围绕课后思考练习展开,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把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写出来。在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准备:推荐课文读物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吗?今天我们就来看里面的一个故事,“用奇谋孔明借箭”。二、扫除障碍,划分层次。(一)学习认读字1自己读一读课后生字,记一记它的样子。“酌”,组词(酌酒)。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喝、饮)“骤”“蝗”读一读这个句子:“骤雨飞蝗来战舰” 大概说说它的意思。(二)通读全文要求:自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联系上下文知道课文的大概意思能够读下来就可以了,不必咬文嚼字,明白每个字的意思。1自己读一遍。2指名读一遍,边读边质疑解疑。(三)划分层次1快速读一遍,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2)讲草船借箭的起因。第二部分(37)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第三部分(8)写出了故事的结果。三、自主阅读,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写出来,再与同学交流。(提示:到事情的经过部分去找。一是要找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1)独立思考,完成习题。(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2集体交流(1)指名说,同学补充。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据敌而不出战赞(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3自己写的不完善的进行修改。四、总结全文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本课所讲述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知识的博大精深,思虑谋划的周全缜密。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精深绝妙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去借阅。课后小结: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有过自己阅读较长课文的经历。本篇课文的难点是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由于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概括能力,这也是检验学生以往学习成果的好机会。语文实践活动6第一课时:单元回顾总结一、回顾课文题目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古诗四首螳螂捕蝉,两篇略读课文迎来春色换人间用奇谋孔明借箭。)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古诗,有文言文,有京剧的唱段。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又一次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培养了我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二、回顾课文内容1在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中,有两首送别诗。分别是哪两首?同样是送别诗,表达的感情一样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芙蓉楼送辛渐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坚守节操、冰清玉洁的志向。)另外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2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那个“绿”字,还有一段佳话。我们看看140页的口语交际题。(1)自己读题。(2)完成后面习题。投影句子:将“到”、“过”、“入”、“满”几个字换到原句中,让学生读并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绿”字涵盖了其他几个字所能表达的意思,而且有了绿的色彩,有了蔓延绿色带来的旺盛的生命力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学习古人写作时斟酌用字,认真推敲的精神。我们写作也要用心思考,正确使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把作文写得更好。)3螳螂捕蝉一课中,少孺子说的那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三、填空练习(1)孤帆远影碧空尽,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023.3-2025汽车用智能变色玻璃第3部分:悬浮粒子调光玻璃
- 2025年无损检测RT初级笔试高频题库及答案集
- 2025年文化旅游策划师面试问题解析指南
- 2025年外事招聘日语笔试试卷模拟题
- 艺术节开幕辞模板
- 2025年二手车鉴定面试常见题型
- 2025年村级水管员招聘考试重点题
- 2025年人工智能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育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员岗前考核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有害物质过程管理系统HSPM培训教材
- 2025年蛇年年会汇报年终总结大会模板
- 存款代持协议书范文模板
- DB3301T 0374-2022 疗休养基地评价规范
- 胖东来企业文化指导手册
-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 【历年真题合集+答案解析】2024年教资高中历史
- 委托别人找工作的协议
- 医技三基三严知识模拟习题含参考答案
- Y -S-T 732-2023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截面图册 (正式版)
- 不定代词专项练习(附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