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资料集.doc_第1页
园林艺术资料集.doc_第2页
园林艺术资料集.doc_第3页
园林艺术资料集.doc_第4页
园林艺术资料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林艺术与设计原理试题及答案纲要一填空(20分,每空0.5分)1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适用、经济、美观。2园林的形式为四类: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和自由式。3颐和园中的廓如亭与南湖岛通过十七孔桥的连接达到拟对称均衡的效果。4园林中的墙,常作成漏花墙或栅栏墙,这就打破了实墙的沉重闭塞感,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5园林中小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宽度大于高度的景物,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6园林组景观可分为“实线”与“虚线”。“实线”是指导游路线,“虚线”是指赏景视线。7在水体岸坡角度小于土壤安息角时,可用种植草地和地被植物(或自然护坡)的方法,来固着岸坡;当土壤坡度小于土壤安息角,则须以人工砌筑保护性的驳岸来固着岸坡。8园林广场按性质和功能可分为集散方法,休息广场、生产广场。9园路的坡度有横坡和纵坡两种,横坡的坡度为1.5-3%左右,纵坡主路一般为0.3-8%,最大纵坡为7-9%。10亭主要具有休息、观景和点景的作用。11廊通过漏景、框景、隔景以增加景深,对园林风景的展开起着一定的组织作用。12假山表现于外的形体之美为瘦、透、漏、皱、丑。13园林中常风的种植类型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树林、绿篱、花池、草坪、花坛、花境、花台等。14绿篱根据其高度可分为矮篱、中篱、高篱和树墙。15汀步附近0.2m范围以内,水深不得大于0.5m。二名词解释(20分,每个5分)园林设计: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途径,创作而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域的过程。立意:园林设计的总意图。即,造园的设计思想。造景:人为地为园林绿地创造一种,既符合一定使用功能,又有一定意境的景区。障景:园林绿地中凡是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屏障的景物的手法称为障景。三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1举两例说明苏州拙政园的园主如何寄情于景来创造园林景观的。答:苏州拙政园园主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还乡而兴建了拙政园,因此在造成园时借景抒情,来表达自己的失意以及平淡疏朗、自身高洁的心境例:远香堂前的荷花池、与谁同座轩、听雨轩。(可任选两个并展开论述)2以颐和园中的佛香阁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园林手法来表达特殊的景观效果。答:佛香阁处于颐和园的至高点,在看此景时,人们观赏的视角达到630,应采用仰视进行观赏。以达到佛香阁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地位的景观效果。3以德国柏林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墓为例说明如何展开景观序列。答:序列:序幕(母亲雕像)起景(放倒的旗门)发展(花圈及花环)高潮(烈士纪念碑)4简述园林植物配植如何与建筑风格相统一。答:从四个方面北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岭南园林展开论述植物配植与建 四论述题 以闽江小区为例,综合分析园林设计的布局方法。答:布局方法为:立意确定形式功能分区(景观序列)园林五大构成要素的具体安排(地形、水体、植物、道路、园林建筑及小品),并沿此序列结合闽江小 园林艺术 1.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历史溯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园林意境特征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其特征可作如下阐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其意境随着时间而演替变化。这种时序的变化,园林上称“季相”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相”变化;阴晴风雨霜雪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有生命植物的变化,称“龄相”变化;还有物候变化等。这些都使产生意境的条件随之不断变化。在意境的变化中,要以最佳状态而又有一定出现频率的情景为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是短暂的,但又是不朽的,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如杭州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的“四桥烟雨”等,只有在特定的季节、时间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才是充分发挥其感染力的最佳状态。这些主题意境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但受到千秋赞赏。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创作方法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也是情意的表达,所以根本问题在于对祖国文化修养的提高与感情素质的提高。技法问题只是创作的一种辅助方法,且可不断创新。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2.相地原是中国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通俗用语,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专论踏勘选定园址的相地一章。相地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计成在相地章的起首一节,介绍了他做相地工作的实际经验,突出了勘察中的关键事项,归纳为五个方面:1,园基选择不拘朝向,其重点应着眼于造景的有利条件,例如是否有山林可依?是否有水系可通?能不能与交通繁忙道路有一定的隔离?以及有无利用原有大树、植被等条件。2,必须在勘察过程中同时展开造景构图的设想,不仅注意地形(如方、圆、偏、正),而且要注意地势(如“环曲”、“铺云”等动向趋势),以及“培高控低”利用的可能性,克服地形、地貌上的缺点来筹划方案等。3,必须重视水文和水源的疏理问题,尤其是园林建筑布局必须联系园林理水,建筑才能获得有水面配合的优越性。4,选地也必须考虑建园的目的性。城市土地虽不是很好的造园环境,但鉴于便利园主兼享城市生活,还是可以选用;如选乡村土地造园,要便于眺望田野景趣,如选定不利于野眺的地位,就是相地的失败。5,要十分重视原有大树等的保存和利用。相地一章还把园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进行评价。计成认为最理想的用地是山林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最讨巧的用地是江湖地,只要“略成小筑,足徵大观”;最需要运用造园技法加以改造的,是村庄地,主要是地形的改造,所谓“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在郊野地中,以选“平冈曲坞”的丘陵地形而又有“叠陇乔林”的处所为佳。至于城市地和傍宅地上选址建园,是为了“护宅”、“便家”的生活功能。计成在论述其建园适宜的内容和设计意境等,都服从明确的功能目的。3.布局园林设计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计划确定所建园林的性质、主题、内容,结合选定园址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的立意构思,对构成园林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确定它们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园林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选择,山岭、水体的位置和大体轮廓的确定,不同功能用地的划分和衔接,活动和安静景区的布置,园林主景的位置、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安排等。布局时须综合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使全园结构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经过多个方案的比较,确定合适的布局方案,然后再作深入的设计。布局是否合宜得体关系到建园的成败。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各国园林有不同的形式、流派和风格,式样上有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等。布局时采取何种艺术形式,要随建园意图和基地环境而定。一般说来,一个园的艺术形式应该统一和谐,如果用混合式,在不同形式的过渡衔接上要处理得顺理成章。有时可用“园中园”手法或集锦式方法,把不同的形式风格布置在一个整体园林中。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风景点的布设既要注意提供游人驻足留憩细细欣赏的静观效果,也要善于运用风景透视线来联络组织各个景点,使游人在行进中感到景色时隐时现、时远时近、时俯视时仰望,不断变化,层层展开,收到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任何公园的布局都要首先考虑实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出入口的位置与外部交通的衔接,人流的集散,车辆的停放,行政管理区的位置,运输车辆的车行道,杂物堆放场等必须选址合适。为游人提供停留、坐憩、饮食、公厕等的各种设施也要周密安排。 4.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概述“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造景方法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5.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古代的实践和理论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借景种类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借景方法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借景内容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在中国的现有园林和风景区中,运用借景手法的实例很多。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的时候赏景,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苏州园林各有其独具匠心的借景手法。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春色。留园西部舒啸亭土山一带,近借西园,远借虎丘山景色。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山塘街的塔影园,近借虎丘塔,在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虎丘塔的倒影。6.雕塑园林雕塑配合园林构图,多数位于室外,题材广泛。园林雕塑通过艺术形象可反映一定的社会时代精神,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既可点缀园景,又可成为园林某一局部甚至全园的构图中心。园林雕塑有悠久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已成为意大利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园中雕塑或结合园林理水,或装饰台层,甚至建立了以展览雕塑为主的“花园博物馆”、“雕塑公园”。园林雕塑在欧、美各国园林里至今仍占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园林很早就有雕塑装饰。汉武帝时建章宫北太液池畔曾有石鱼、石龟、石牛、织女,还有铜仙人立于神明台上。现在颐和园宫门前的铜狮,庭院中布置的铜鹤、铜鹿,既是造型优美的艺术珍品,又是庭院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中“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如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都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在自然风景区常利用天然岩壁洞穴雕凿佛像。帝王陵园前则以石人、石兽列队甬道两侧,增加中轴线的气势。近年来,中国各地园林中也设置了各种类型的雕塑。园林雕塑按内容可分为:1,纪念性雕塑。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像等。2,主题性雕塑。表现一定的主题内容,如广州市的市徽“五羊”、南京莫愁湖的莫愁女等。3,装饰性雕塑。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器物都可作为题材,如北京日坛公园曲池胜春景区中展翅欲飞的天鹅和各地园林中的运动员、儿童及动物形象等。按形式分有圆雕、凸雕、浮雕、透雕等,使用材料有永久性材料(金属、石、水泥、玻璃钢等)和非永久性材料(石膏、泥、木等)。园林雕塑常用永久性材料的圆雕,至于凸雕、浮雕、透雕则常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