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doc_第1页
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doc_第2页
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doc_第3页
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doc_第4页
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构思写作思维路径研究初探 作者:连山、朱伟杰、王媛媛【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构思写作与非构思写作的区别入手,阐述连山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路径)的构成,即:系统相似联想。论述三重系统,为开拓写作思维奠基;比较系统地阐述相似论理论,给出相似条件构成及相似原则;对联想的五种类型进行解析。通过写实“泥土”、写虚“道德”两个题例的分析,明确和认识该思维框架的应用方法及在非构思写作中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构思写作、非构思写作、相似论、系统、超系统、子系统、表象、结构、过程、运动、机制、原理、结果、功能、联想、想象、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一、非构思写作概念及其要义“写作难”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病症表现在学生身上,病根却在教写作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那里。再深挖根源,根本原因是在对写作教学的理论认识上。我国的中学把写作过程“假想”成“构思表达”的过程,是从俄国的别林斯基那里引进的。直到上世纪末“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产生,才开始从根本上认识构思写作的弊病。首先,构思写作认为,在写作动笔前,要进行逻辑的选材、组材、列题纲等一系列活动。但把这些活动完成后,那宝贵的、有偶然性的灵感和激情就会被大打折扣乃至烟消云散,十分生动的行文过程也就变成了一种描摹、复述的过程,这种理性的、逻辑的过程缺少创造性和生成性,导致写者产生反感和厌倦的情绪。其次,由于构思性写作中的构思主要是对文章材料的静态选择。文章内容是一种静态组合,所以这种静态的构思结果往往会把写者束缚在经验的表层现象上,使写作很难真正进入灵活的,丰富多彩的,自然生长的行文境界。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写者思维的浅表化和僵死化,也就是“木乃伊”文章形成的真正原因。第三,如果写作过分地强调构思,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心扉紧锁。原本写作过程是一个激动的发泄过程,由于过强的逻辑及理性束缚,写者反而会感到无话可说,无怨而泄,久而久之,会引起心绪闭塞。非构思写作,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非构思写作的哲学基础。非构思写作主张一种动态的生长的写作行为观。写作内容不是拼凑、整合出来的,而是强调在写作思维状态下,通过一定的写作思维路径自动生长、自组织出来的。由原来的“选材、构思、布局”变成“生思,运思,生长。”“思维即表达,表达即运思”,非构思写作学崇尚写者要有心理自由,思维自由,是在写作思维运行的当下而吸附、凝聚文章素材,实现在显意识立意主宰下的“无中生有”,而不是在写作提纲面前进行描摹的“有中生有”。非构思写作是实现了美国著名写作教育家关于“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的理论的实践。在非构思写作中,文章的内容,方向,脉络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切都是未知的、开放的、创新的,一篇文章的生成,是在即时的写作思维(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动态运行中对事物的深化认识来确定的,是根据写作过程中的情绪、思维模式(定式)来确定的,也是根据写者长期积淀的“语、修、逻”,“字、词、句”的素养来确定的。这样的写作会更加逼近写作的当下语境,真正实现写作的功能。举一个形象些的例子来更好的说明非构思写作:足球赛场上带球接近对方大门的运动员,他踢临门一脚时,根本不允许用逻辑思维来计算抬脚的高度、角度和方向,而是完全依靠长期训练形成的基本功传、控、射、颠(脑与腿脚动作的习惯与定势)在显意识指令下,即时的时、空组合,踢出关键的一脚。临场写作时大脑工作过程不亚于足球的“临门一脚”,因为非构思写作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文章题目的显意识指挥下,大脑迅速的进行各种相似判断(同类激活),各种联想(思维扩展),组合(再加工),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以长期文化底蕴有序化积累所形成的程序性记忆为前提的基础上的。这又好比建造一栋大楼:设计得再新颖、漂亮,没有优质的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是不行的,且这些建筑材料都必须要事先已知的。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非构思写作有三个必要的条件:良好的写作思维状态依据写作动力学原理进行;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长期的“语、修、逻、文”教学及大量的阅读所获得;科学的写作思维框架(路径)以相似论为理论基础的本文所述的写作思维框架。二、相似论是建立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的核心列宁曾经说过:“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似的”。相似论是研究客观事物之间相同与相异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相似论的观点认为:“科学规律寓于相似性之中,通过相似性分析,既可以发现表面上互不相关的事物之间有多方面内在联系,又可以在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架起桥梁,还可以进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类比与推论,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从而找出规律并形成理论。”相似现象不仅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大脑的思维活动与认知过程之中。写作是典型的大脑创新思维活动,应符合相似性原理,相似论在写作思维中的应用定会给写作学带来新的生机。宏观世界是相似的,微观世界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相似的。在我们应用相似论分析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相似块”,也可以是“点”、“面”、“体”。就是要确定研究、讨论相似事物范围的大小。只有把“相似块”确定好了,对事物相似的讨论才会是“有的放矢”。相似性定义中写到“相似性的定义是相同与变异的统一”。就是说,相似性既不单纯是相同性,又不单纯是变异性,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同与异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我们进行相似分析时就必然即包括“同的相似”、“异的相似”,甚至包括同、异的转化的相似。实际上,世界上事物之间任何的“同”,任何的“异”都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相对的,因为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过程之中,所以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存在绝对的“异”。寻求事物的相似应包括“自相似”,即事物自身与自身(本系统与超系统,本系统与子系统,超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相似关系。除“自相似”外,主要还有“他相似”。他相似分二个方面,第一类是同种类之间的他相似,即相同种类,如对动、植物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相似是在同种类的相同阶级中进行的。第二类是异种类他相似,即相似是在不同种类的相同阶级中进行的。通过寻求相似可以把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人们通过研究大自然中的现象、事物,模拟、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形成了所谓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独立的学科,孰不知这许多种表面好似独立的学科,通过相似论的研究,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理与化学通过研究电子相似性为中介而相互联系起来,成为“物理化学”。数学中代数与几何通过笛卡儿坐标系中的某些直线与曲线能代表代数方程式,反之代数方程也能表示笛卡儿坐标系中的某些几何图形,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联系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的思维活动中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原来认为本质不同的东西是可以通过相似性为中介而联系的,从而使它们能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这也为对立统一规律找到了具体的根据、方法和原理。我们目前所从事的创造,一方面是以认识自然界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中的某些原理所进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我们已经创造的世界”的基础上进行某些进一步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进行的再创造。写作的思维就是属于后一种的再创造。通过对已知系统(本系统)的扩张(大到超系统,直至无穷大;小到子系统,直至无穷小),再按时间坐标对三个系统的过去,未来进行追述。而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似分析(四个种类,同异方向)。在建立相似基础上再进行“联想”甚至于“想象”,进行组合新的事物或思想。三、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模式为了清楚地表示:系统相似联想(组合)的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我们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是由三部分组成:1、系统部分这里是用一个直角坐标系给出的三个层次的“系统”。系统:是本系统的现在时。该系统是人们平时最容易看到或感知到的。是所要讨论、研究或写作要展示的事物在“现在时”时刻的内容,也是一般的情况下阐发或描写的内容,用这个“系统”的范畴来阐发或描写一般不会出现出奇制胜的感人的好篇章。系统:是在本系统外,沿空间坐标(纵向)扩展,正方向为本系统的超系统。超系统亦可以再分出层次,这样超系统就会有若干个。负方向为本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亦可以再分出层次,就是说,子系统也会有若干个。沿时间坐标(横向)扩展,正方向为未来时,负方向为过去时。系统是直角坐标系形式,那么自然地还会有四个象限。分别为:超系统未来时,超系统过去时,子系统过去时和子系统未来时。很容易看出系统由九个分系统组成(包含系统),每个分系统又可以分成若干个数量,可见思维扩展的程度之广。系统:是在系统的外圈,沿直角坐标系的四个方向朝极限方向继续扩展,一般称为“极限思维”。即在空间的正方向趋向无穷大,在空间的负方向趋向无穷小(就是零),在时间的正方向趋向无穷远,就是趋向无穷的未来。在时间的负方向趋向无穷远,就是追溯至遥远的过去。这种极限思维最容易产生“新、美、妙、奇”的立意。2、相似分析研究相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表象、结构相似,简单点说就是首先寻找用五官能感知到的外表形状、颜色、光度、声音、气味、温度、硬度等的相似点,再寻找事物的结构,即组成材料,组成方式,组成顺序等的相似点。(2)过程、运动相似,前面点所分析的相似是事物的静态特征。过程、运动相似是寻求在运动状态下,形状、颜色、光度、声音、气味、温度、软硬度等的变化的相似点,寻找运动的起始状态,运行状态,终结状态的相似点,寻找运动中的相同的规律、程序等。(3)机制、原理相似,一切事物,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内在的机制,都有其支撑的理论依据,寻求、发现事物、事件的内在机制和理论依据的相似块,是研究相似的重要一点。(4)结果、功能相似。事物、事件发展会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功能和最后的结果,寻找这三个方面的相似点也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上的相似分析正像相似定义给出的既不是单纯的相同性,又不是单纯的变异性,而应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同与异的辩证统一关系。”3、联想与想象建立相似关系是基础,再进行联想与想象是手段,写出“新、美、妙、奇”立意的文章是目的。因此联想与想象的展开成为文章立意的关键一步。为方便地理解和掌握,我们把联想与想象归纳,整合成五种形式:联想加法简单组合;联想减法筛选组合;联想乘法复杂组合;联想除法分形(维);联想乘方超越组合。(1)联想加法:即把甲事物的某表象特征和乙事物的某表象特征加在一起,结合成某种新形象。也可以是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某表象特征相加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象。例如:西方传说中的“美人鱼”,就是把美人的头及上半身与鱼的下半身和尾巴的简单组合;中国的“龙”亦是简单组合的实例:龙的角为鹿角,龙的身体为蛇身,龙的爪为鹰爪,龙的尾为鱼尾。也可以是写作技法的表示,如画面组合法:画面+画面+画面+。彩线穿珠法:彩珠+彩珠+彩珠+。(2)联想减法:即把一种事物中的多余的某一部分(表征或性能)删除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更加干练的新形象,例如:要刻画一个人物,有方方面面的素材可以选用,但要从中挑选那些有典型特征、特殊意义的情节。对那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一定要删除,否则就会被次要环节冲淡主题。(3)联想乘法:就是把许多事物的特点(表象、结构、功能等)进行组合、拼凑而形成新的事物。如: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就是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组合后的人物不是几个原形的机械拼合,而是根据写者的生活经验把许多分散的、能够恰当地表现作者意愿的事件集中起来,通过相似联想(或想象)把它熔铸成一个新的活生生的人或事件。这种方法用在绘画、雕塑等方法上更是屡见不鲜。(4)联想除法:联想除法实质是一种写作的表现手法,即分形。分形就是用能代表主体信息的各个独立部分的重复来加深所要表现的主题。一般来说,写人物时,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述;写景物时,主要对景物空间结构及变化过程进行分述;论述某种道理时,主要对分观点进行分述。通过分述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度对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阐明、刻画,使其达到完美的程度。(5)联想乘方:所谓联想乘方,就是指对要描述的事物主体进行夸张,进行变异。也就是进行超越寻常思维的再创造。创造那些神奇的人物,创造那些离奇的事件。典型的例子当属“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另有小人国的故事、UFO的故事等等。以上的五种联想中的“加”、“乘”、“乘方”用于拓展思维,建立思维框架“减”和“除”用于写作技巧。四、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应用写“实”类例析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了解思维路径,要体现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之中。下面就以2003年南京中考试题为例来分析一下:以“泥土”为话题写一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题目中必有“泥土”二字)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灵活性较大,文题看似简单,但想得高分非要有好的立意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行。这里我们谈谈立意的思维路径、分析方法。首先,泥土(物质)作为本系统,是个虚量,整个地球表层也是泥土,超系统即为宇宙,子系统可以是泥土的颜色、含量、元素成分,或者各种各样的泥土。从横向上看,泥土的过去是孕育自然,因为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大土球,它的变迁、造化使世界发生变化。泥土的未来则可能是被研制出的更多功能的泥土、新的品种等可见这个圈中有千万种可能,没有边界,只要人能想到的都在其中。 如果我们在本系统现在时内找到一个点“泥土的特点”来加以分析,就可以写成一篇很有思想的散文。泥土有哪些特点呢?“不起眼”、“朴素”、“真实”、“奉献自己不求回报”等说到这里我们先来打个伏笔。大家都学过白杨礼赞,文章用白杨树象征了边疆的战士,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就是用白杨树的自身的“挺拔”、“坚强”、“易生存”等特点与边疆的战士、中国的民族精神之间运用相似(表象相似和结果相似)之后形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同样,“泥土”的特点就是文章的闪光点,通过表象相似,从眼、耳、鼻、舌、手所观察到的特点与生活中另一事物作相似联想,在寻求相似的过程中进行组合。就“泥土”的“朴素”来讲,泥土没有美丽的外衣,颜色不鲜艳,甚至容貌也难看,但我们却看到一亩亩丰收的麦田,一片片肥硕的果园,一朵朵盛开的鲜花,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及默默奉献的园丁们,而泥土不但同时具有他们的特征还可以将他们的特点组合在一起。“我们歌颂泥土,因为她不但朴实,默默无闻,而且仁慈博大。”这可以是文章的主题。泥土里充盈了真诚、朴实、谦和、善良、仁慈、博大,逆向的则是虚伪、贪婪、冷酷、自私、虚荣。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便有了思路,赞颂的有了,希望遗弃的也有了。题目:像泥土一样“可爱”。当然这只是千万种角度的组合的一种,我们看泥土和大树。如果将两种事物作为本系统现在时,泥土和大树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有人说:“根是叶的家,叶一年回家一次;泥土是根的国,根一生都不离开。”明白了这一点在写作时便可以继续寻找相似。“落叶归根,根归大地”无论从表象还是过程、甚至结果这三种相似的哪一种都说得通,得出的相似归结为“落叶归根的思乡思国之情”。小到外出打工的人们、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大到两岸人民的思国之情。如余光中的乡愁,思乡思国之情是不同人有不同的滋味,但无论什么滋味都是根对泥土的情,这种情就体现组合的运用。另外还可以写成议论文:以树离不开泥土为话题,就像齿离不开唇一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再看泥土地上的脚印,脚印是走过的人才有,经历过的人才有,但是并非所有经历过的人都会留下脚印。我们把镜头锁定在一个画面上:“一个人在雨中走过一条泥泞的小路,身后留下了或歪或斜、或深或浅的脚印。”寻找相似点吧,如果走到钢筋混凝土的大马路上可否会留下深深的脚印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困难和挫折人们很难忘记,就像泥土中的脚印一样深深印在心中。真情迸发、苦尽甘来时也同样让人难忘。可见,泥土与困难、挫折、真情是有着相似点的,同样,一帆风顺与钢筋混凝土上的脚印一样,如过眼云烟,难留下什么追忆,从而引出了泥土地上的脚印给你的启示,而形成脚印的那些挫折又有着各种不同的痛与甜。这难道不是组合吗?由泥土引申的话题很多。2003年春节晚会上有个特别的节目,34箱取自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泥土,34箱国土被倒入民族宝鼎中混合在一起,象征中华儿女的血融在一起。然后乘载“神舟四号”飞船108次飞越祖国上空。这一举动难道不能让我们想到“泥土的精神”吗?它可以是全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它可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爱国奉献精神,它还可以是沈阳一位普通市民用七年时间捧回祖国各地的泥土拼成中国地图的一个普通公民的深深爱国情怀(过程相似)。这些都是相似。可见,从第一部分系统中任意寻找一点去联想,找到相似,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以实物为话题写作的思维路径。下面将上几例画成脑图,以供参阅。五、非构思写作思维框架应用写“虚”类例析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写实类的分析。下面我们以“道德”为话题,全面来分析一下抽象变具体,无形变有形的全过程。乍看“道德”,给人感觉既大且空,不能说是无话可写,无文可作,只是思路万千,无从下手罢了。那么,我们从思维框架的分析来着手,则事半功倍。道德本身即是一个本系统,从纵向和横向来对其进行扩展和延深。横向分为过去,现在,将来。想当然我们可追溯以前:如古人道德的典范、古代道德划分的标准、从古至今道德的发展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等等。题目可派生如下:孔孟之仁、秦始皇的道德、道德在心中;其次就是展望未来:今后道德的准绳,发展方向,信息科技社会中道德的传畅颂扬等等。题目如下:道德之路、回首与展望;最后则全面、客观地看待现代社会,应以新人新事为事实论据,放眼当今道德优劣兴衰题目可以谈当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敌视,功利,如关注道德、国人要重德。纵向则以“道德”二字含义入手。从它的超系统和子系统方面去分析。道德的子系统即从它的分支来讲:师德、医德、功德、官德、民德等不可胜数。道德的超系统即人文或人类社会,它是以注重人性为前提的。题目可写人类文明、人性与道德。写作时题目有两种,一种是命题作文,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另一种则是话题作文,它有相当的难度,那么在分析话题,我们就可以用到相似联想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化“虚”为“实”,变抽象的思想为具体的题目。例某年高考话题作文:大流士和亚历山大在佛萨斯大战,大流士一败涂地,落荒而逃。一个忠实的内侍千辛万苦找到了大流士。大流士一看到这位内侍,就问自己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是否还活着,妻子是否还忠贞,亚历山大是否曾对自己的妻子强施无礼。这位内侍先发了誓,回答说他们还活着,受到的殷勤礼遇跟大流士在位时一模一样,而且亚历山大是最高尚的人,最能控制自己的人。大流士一听这话,举起左手,对着苍天祈祷说:“啊!宙斯大王!如果我不能在亚洲继续称王了,我祈求您千万别把这个主权交给别人,只交给亚历山大,因为他的行为高尚无比,对敌人也不例外”。看来,大流士能够情愿交出权力的原因,主要的并不是亚历山大以力服人的战绩,而是亚历山大以德服人的品格。请以“道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首先,我们用表象相似,即看表面反映的共同点。那么道德的表面哪几种呢?大奸、大忠。上文即体现在德的“功”上,亚历山大礼遇大流士的家眷,算是德君,大流士有那样的想法也可谓德人。接着,再联想我们周围一些众所周知的文人名士、仁君明主亦是德才兼备才会流芳千古。孔子之仁,唐太宗之仁,岳飞之德无一不表明了德的重要性,由此得出题目:德之重、道德与无下。其次,过程相似,以某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并以这个人在事件过程中的操守来褒贬道德。现代社会中丧德、忘德的人不计其数,太多的人不能在守德过程中从一而终,败在名利的脚下,但我们却要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