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世家话林氏.doc_第1页
中医世家话林氏.doc_第2页
中医世家话林氏.doc_第3页
中医世家话林氏.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型报告文学当代华人入编作品 第20期中医世家话林氏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广东省潮阳林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林季文先生文石舟 颜美丽 赵云良求见林老林老在网上并没有留太多有关他的信息。但零星的信息说:他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近四十年,经验丰富。擅长:小儿久咳、哮喘、久热、腹泻、痘疹、疝气等。有人说他一号难求,有人说他是名医,大名医,还有的妈妈说冠以“神医”称号。2月25日,给他电话,忙;3月17日,给他电话,他要去台湾参加国际会议。期间给他不下于10次电话,总是不见其人,只闻其声。林老在电话那头始终亲切,柔和,不缓不急。给人信任和温暖。直到4月19日,礼拜四下午,才终于在黄埔大道251号见到这位神秘人物。匆匆他来了,步履稳健,满面红润,见到我,朝我笑了笑,对晚到几步表示歉意。一个细小的动作,让我对他突然肃然起敬!中医世家为了节省时间,林老给了我一本资料和两本临床的杂志,那是记录林老一生的医疗成就。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中医世家第一代中医出于清朝,是家乡国文教师,自学医籍,中年弃儒从医,第二代中医为求良师指导,到汕头拜名医蔡仲耕为师,在名师门下侍诊、跟诊、应诊5年,出师后在汕头市悬壶济世,自号“一技”,世人称之“一技公”。在汕头行医数十年,颇负盛名。为传承家学,在其中年将其子林松轩(第三代传人)安排其身边,亲手调教,悉心传授。松轩先生为人好学,聪慧过人,老祖宗逝世后由其掌门,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行医规范,治愈无数。成为潮汕儿科名家,深得病人和医界同道好评。先生为培养下一代,使家传医技世代相传,特安排第五子国扬及长孙林达文在其身边侍诊、应诊。子孙深得其道,冀望传到第十代。民国26年,是达文先生双喜临门的年头,5月,他荣获国民政府中央国医馆广东省分馆汕头市支馆颁发“国医”证书。8月,他喜得贵子,林季文出生。受父影响,林季文从小酷爱中医,5岁会背药性,汤头歌诀。中学毕业后,随父林达文(第五代传人)学医,临床跟诊,日看诊,夜读书。在父亲指导下,通读中国四大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宗金鉴、本草纲目温病学说等也是循序渐进,逐一理解,连续五载。1957年9月在汕头出师,同年年底在家乡潮阳县峡山镇悬壶济世。1958年6月受聘峡山镇医院任中医师,同年12月因医技出众受聘广东省中医试验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前身)任儿科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逾50春秋。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时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1999年受聘亚洲中医药学会大陆特效医药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儿科哮喘病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老在长期的医、教、研中,谨遵家训,承前启后,注重温病,自定经纬,以轩岐仲景为经,以叶、吴、王、陈温病诸家为纬,对温病诸书悉心钻研,理论临床,双管齐下,学术思想,根深通达。医技超群林老重视温病:以谨守阴阳为第一要务,推崇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对小儿生理特点之概括,运用吴氏阴阳理论定义小儿生理: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加之岭南气候湿热,小儿发病易于化热、化火,林老认为:岭南小儿偏热症多,外感风寒也易热化,临床用药宜药平和偏于清凉。小儿肺脾常不足,肾常虚,寒症虚症常见,用药需立足八纲辩证,处方常以时方化裁。重视脾胃学说:林氏临诊时处处顾及脾胃。强调“攻伐不宜伤及正气,扶正当以运脾为先”。林老建议:在治疗热病时慎用黄苓,金银花等苦寒药物,治疗虚症时避免过用白术等药物。健脾同时常加苍术、鸡内金等药物运脾。辩证时常需结合面色、山根、汽池、口唇及舌象脉象、指纹等。林老善治咳喘,方法灵活。他总结到小儿咳喘,治疗当以“疏肺理脾蠲痰”,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着重从中医的病因病机着手,总结出肺脾虚弱、内酿痰浊上储于肺,感邪后肺失宣肃、风痰互结,咳嗽缠绵难愈。由此导出治疗本病应以“标本兼治”为则,以疏风宣肺止咳、健脾化痰为法。林老治喘三法:急则治肺法;缓则治本法;病久固肾法。业精于勤林老指出,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以勤为基础。他常常自谦地说:“我是个笨拙的学医者,没有多高的天分,全凭勤学苦练,笨鸟先飞”。“勤”不仅是指勤读书与勤临床相结合,还要勤于记录、整理自己的心得。一、勤读书林老指出,学习中医,不是简单读几本医书就可以做到的,他认为“学习中医没有捷径,首先要背,对于中医经典著作要做到烂熟于心,时时揣摩,这样才能加深理解。背诵中医经典理论和方书,不仅是一个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是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中医的关键,在这方面必须下点苦功夫和笨功夫”。二、勤临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林老常说,要想在医术上有所成就,惟有专心致志于临床,别无捷径。林老早期在家行医时,跋山涉水采集中药,认真对中草药进行实物考查,观察药物的外形,尝试药物的性味,研究炮制的方法,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对照和深化,为后来的临床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门诊量的增加,遇到的疑难杂症也就能得心应手。三、勤著述林老不仅精于临床,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将自己多年来的临床经验,用心笔录。一则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二则有助于同道或后学者参考。德成而上礼记乐记中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成就处于后。林老深知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医者的品德是为医之本,常把德艺并重、大医精诚看作是医生的最高修养。林老常告诫众弟子: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品格、广博的心胸和深厚的学养,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苍生大医”。他不仅是这样说的,在实际中更是言行一致。林老诊治的患者,除了平民百姓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高级干部、知名人士。但林老从不因为患者家资的贫富、地位的高低而区别对待。他说,到了我这里,没有什么穷人富人,没有什么贵人贱人,只有一种人:病人。他临证望闻问切,细致入微,和蔼可亲;立方遣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临别嘱咐,鼓励安慰,关怀备至。林老胸怀坦荡,谦和友善,为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呕心沥血。他对于后学者常是无私指导,对求教者总是循循善诱。总以“志于道则志专神翕,德成而艺益进”教诲弟子,满腔热情地传人以道,兢兢业业地授人以艺。他常常告诫后学,医乃仁术,负有操人命、决死生之重责,一定要尽心竭力,不可有半点敷衍疏忽。常称道孙思邈之言:大慈恻隐,誓愿普救,无欲无求,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精勤不倦,尊重同道,举目端庄。退而不休林老的事迹入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国名医列传、中国高级医师咨询词典、中国当代中西医名医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虽已至耄耋之年,但林老依然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坚持学习新理论、关注新事物,关心中医传承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医科学院”的筹建工作。退休之后依然每天轮轴转,中医院、二沙岛分院、天河门诊部。带学生、搞科研、忙项目。中医之见矢志岐黄,心系苍生。谈起中医,林老口若悬河,他嗜医如命一点也不为过。他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几千年来为防治人类疾病、促进民族繁衍和祖国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2003年,在抗击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再次显示出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防治效果,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公认。癌症,西医无非是手术,放化疗更不行,“敌死800,我伤1000,得不偿失”,自身免疫力严重下降,最后一点办法都没有。中医则不同,一把草药,便是健康。一个习惯,一腔希望、一个信念,也可就能将疾病消于无形,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无与伦比。提到中医,自然有人拿西医作比较。林老也不避讳: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在治疗上讲究“小火慢炖”,西医讲究“手起刀落”;西医效果上有救急之效,中医效果上有断根之果。中西医尺短寸长,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为我所用即可,没有必要分个高低优劣来。从天人合一的观念来讲,中医讲究药食同补,其实在林老看来中医不应该叫“吃药”,因为所用的中草药可能就是我们餐桌上普通的“食材”,一把草药,便是健康。从这点来讲,在西医眼里,这就是东方中医的神妙之处听着林老的侃侃而谈,看着他的在外行人看来如天书般的论文专著,瞧瞧被他医好的各种疑难杂症病例,我终于理解到了别人信奉他儿科好医生、广东名医、神医之称号。我也更懂得了“仁者医术,大医风骨”这几个字的真实含义。林老论文林老终其一生,献身医学,尤对中医,痴迷最深。他临床缜密,科研斟酌,教学相长,论文无数。其主要论文:略探小儿伏暑辨治 (新中医1983年第一期);治喘三法(新中医 1991年第四期);小儿咳嗽证治体会 (新中医1992年第十期);浅谈小儿惊风病机证治 (新中医1993年第十期,获美国国际人体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小儿泄泻的辩证与治疗 (新中医1995年第八期。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医学大会华佗杯创新发明金奖,入选世界知名医家获奖成果选 中国卷);名老中医文子源学术思想及治疗简介 (新中医1992年第五期);小儿久热治疗六法 (广东省中医院1986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获21世纪首届国际中西医药发展论坛大会国际中西医药优秀成果金奖);夏季热的病机证治 (一届四次全国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7年11月获评优秀论文);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痉支)的中医治疗小结 (广东省中医院1986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分型与证治 (当代专科专病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精要,中国中医药学会编印,在全国专科专病暨中西医结合研讨会大会宣读,1994年11月);小儿暑温证治 (广东省第四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1996年3月);顿咳(百日咳)的辩证与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1986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支)的中医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1986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文子源治疗小儿麻疹的经验 (广东省中医院1983年学术年会论文选编)林氏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林晓忠简介: 199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省中医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02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2年度医院“十佳员工”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功;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获医院“优秀党员”称号;2006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7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十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