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官的传说之三.doc_第1页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doc_第2页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doc_第3页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天官的传说之三(2006-10-12 15:47:01)转载分类:中原传说马天官的传说一场浩劫眼看在所难免,不料起义军却改道攻打他城,只因起义军领袖听说马文升的家在钧州;禹州的仁义巷和无梁庙的传说在诉说着人们对马文升的无限景仰;马文升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料却因举荐同乡刘宇,在政治生涯的最后时刻留下一个污点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代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名臣,马文升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继承和发扬。英名保全钧州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赵鐩率河北农民起义军四方转战,从徐州向北一路杀来,攻向钧州城。一场浩劫眼看在所难免,不料起义军却转了个弯攻打泌阳去了。钧州城秋毫无损。事后人们才明白,是已故的举世同钦、妇孺皆知的马天官救了钧州子民。当听说马文升的家就在钧州时,赵鐩不忍让这位忠臣的家乡受到祸害,便放弃了攻城的计划。泌阳是阉党焦芳的家乡。焦芳曾和马文升同朝为官,依附奸宦刘瑾窃居高位,干了不少坏事,此时已经被贬回乡。起义军没有捉拿到焦芳父子,便找来焦芳的衣冠做成草人挂在树上斩首泄愤。焦芳的宅院很是宏丽,当初建造时曾动用了几个郡的工匠。赵鐩来到后,一把火就把焦宅烧成了灰烬,并将焦芳窖藏的金银尽数掘去。赵鐩后来兵败被擒,临刑前叹道:“吾不能手刃焦芳父子以谢天下,死有余恨!”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农民起义领袖,赵鐩对马文升和焦芳截然相反的态度,代表了人民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要求惩恶扬善的心愿。即使在封建统治者编纂的正史之中,也对此予以肯定。相信禹州人在重温这段历史之余,会有许多的感慨吧!仁义巷和无梁庙禹州城里有条仁义巷,禹州城北有个无梁镇。这两个地名起源于两个有关马文升的传说。仁义巷就在马文升的老家旁边。相传他在朝为官时,家乡王、张两家互侵地皮,把本来宽阔的街道变成了窄胡同。张家与马天官有亲戚,便去京城告状,想让马天官为他撑腰。马天官回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人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一看,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回到家乡主动把墙往后挪了一段距离。王家人知道原因后,也很是惭愧。两家互谅互让,一条便于通行的街道又重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纪念马天官,人们便把这条街道叫做仁义巷。无梁镇之所以得名,源于当地的一座无梁庙。这座庙里的主建筑没有用一根木梁。据说,当年钧州遭遇灾害,农民收成不好,却还要缴纳皇粮,苦不堪言。马天官便让禹州人先建起这座庙,又设法劝说皇帝前去参观,并问皇帝有什么感觉。皇帝道:“此处无梁。”“梁”与“粮”是谐音。马文升立即替家乡百姓谢恩,要皇帝免收当地百姓的皇粮。在中国各地,仁义巷和无梁之类的地名实在太多,也多附会情节大致相同的传说,只不过主角换成了当地的历史名人罢了。禹州人把这两个故事的主角换成了马文升,表明禹州人把他当成了道德的化身和希望所在,甚至将其神化,当作神灵来景仰。在马文升的老同事户部尚书韩文撰写的马文升墓志中,记载着这样的传说:他死的前两日,神垕的大刘山轰然崩塌,天上响起了不寻常的雷声,又有群鹤在明农堂前飞舞数匝方去。马文升去世的当天,家乡有一个人从叶县路过,忽然在路上遇到蟒衣玉带的马文升带着长长的队伍向南行进,便俯身下拜。马天官告诉他要去武当山。可见,当时禹州民间已经把马文升作为神灵来描画了。举荐同乡引为终生恨事马文升当上了吏部尚书,家乡也就难免有人想沾点儿光。据说,“朝里无人莫做官”的老话便和这位以清正出名的老臣有关。传说马天官小时候没有奶吃,家里便请了一位奶妈。奶妈对马天官十分疼爱,每次喂奶的时候,都先让马天官吃个够,然后才让她的亲儿子许哥吃一些。许哥吃不上奶,发育不良,长得小头小脚却挺着一个大肚子,有些呆傻。马天官当了大官后,不忘哺育之恩,便把奶妈和她的儿子一块儿接到京城来享福。一次,朝里来了一个外国使者,献上一套衣帽,对皇帝说:“尊敬的陛下,3天之内,如果有人能穿戴上这套衣帽,我们国家就依旧年年进贡;如果穿戴不起来,我国将不再进贡!”马天官听到了这件事。便举荐许哥穿戴这套衣帽。许哥一试,不大不小。皇帝见许哥的样子滑稽,禁不住哈哈大笑。马天官问:“陛下,我大哥走路的姿势怎样?”皇帝信口回答说:“好!一派天官的架势。”马天官赶紧拉了许哥叩谢龙恩。皇帝问:“谢什么恩?”马天官说:“陛下刚才不是封我的兄长为天官吗?”皇帝正在兴头上,便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就这样,这个小头小脚、大字不识一个的人做了大官。有人问他做官的奥秘,他便答道:“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路路通!”事实上,马文升确实曾碍于乡情举荐了一个人,并为此饮恨不已。这个荣幸地被马文升举荐的老乡名叫刘宇。刘宇是成化八年的进士,后来做了大同的巡抚,行为有所不端,并被孝宗皇帝称为不可用的小人。孝宗死后,时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在告老还乡之前,荐举他升任右都御史。正德年间,刘瑾当权,朝政昏暗,刘宇在这种环境中竟如鱼得水。他通过焦芳的介绍,与刘瑾建立了联系,处处顺着刘瑾的心意行事。刘瑾那时收贿每次不过数百两银子,刘宇是第一个用万两银子行贿的。刘瑾大喜过望,之后便安排刘宇当上了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之后,刘宇又升任吏部尚书。他在兵部时收贿很厉害,到了吏部感觉油水不大,便有些后悔。刘瑾感到不耐烦,便逼他回了老家。刘宇祸乱朝政,他的举荐人马文升不免被人抱怨。明农堂中的马文升痛心疾首。当年,他的儿子马璁以乡贡待选吏部,马文升要求将他放外任,说:“如果大臣的孩子都留在京城里,谁应该到外面任职呢?”他一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料却因举荐这位同乡,在政治生涯的最后时刻留下这样一个污点。马文升和刘宇都做过吏部尚书,但前者被家乡人民铭记心头,世代称颂;后者却是为人所不齿的败类,早已被禹州人忘却。不过记起马文升的这个教训,对我们还是有益的。马家祠堂依旧在禹州城内的山林街,得名于马文升嫡孙马悫(que)修建的名叫“都市山林”的私人园林。据说里面有石砌的高大假山,山下有洞,山上建有厅堂,山前是一个人工湖泊。整个园子面积很大,种有花木,是当时禹州城内的一大景观。园林常常对外开放,供邻里前来欣赏游玩。清代沈荃所作马氏废园一诗中,还说这里“古洞阴森寒翠柏,层台寂寞暗青磷”,不过现在已经踪影全无了。马悫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户都主事,一生勤政为民,尤其钟情教育,很受时人爱戴。他扩建了禹州的黉门,发起重建了禹州北关的老桥。他去世前倾其所有刊刻农书齐民要术,以至于死后无钱置办后事。百姓凑了钱为他操办丧事,扶柩送灵者数千人。在禹州北关老桥附近的颍河南岸,建有马文升的祠堂。如今,我们只能在一个无人看管的院子里,看到低于地表的一个窑洞样建筑。洞门长年紧锁,里面供奉着马文升的塑像。窑洞两侧,镶嵌着一些珍贵的碑刻,其中有当年官方为马文升举行追念活动的记载。在全国各地也有许多有关马文升的传说和文物古迹。文士出身的他富有才学,颇有著述,其抚安东夷记至今仍是许多图书馆的重要藏品。他精于书法。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刘公宗彝墓志铭便是他的手笔,书法典雅亮丽。他一生决定过的许多事情影响深远,许多方面至今还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比如北岳恒山的祭祀地点便是因马文升由河北曲阳挪到了山西浑源,河北人至今还在争北岳的正统地位。还有一些史学家就马文升是汉族还是回族争论不休。由于马文升祠堂房门紧闭,便只能从门缝中拍摄了洞内的马天官塑像。作为一代为国为民呕心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