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_第1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_第2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_第3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_第4页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内容:(1)目的: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内容:1、通过不同的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2、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鼓吹学习新文化。3、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教育。 (3)形式:以西方和日本通用的简谱或五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辛亥革命后开始有少量的合唱曲,极少数的作品还配写了简单的钢琴伴奏谱。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以新词编成的。(4)音乐特点:1、大多采用日本歌曲曲调进行填词。2、主要选取欧美的歌曲进行填词。3、也有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4、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5、由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曲调。意义: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1)沈心工体操兵操、竹马、蝴蝶来、黄河。黄河是他自编曲调的歌曲,以杨度的词所谱写的歌曲,体现出歌词中要求的那种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2)李叔同:贡献:日本留学时学习绘画、兼攻音乐;参与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活动;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任教,为我国近代早期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编写歌曲约70多首。春游送别;是强调学校歌曲必须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一位突出代表。 (3)曾志忞:贡献: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春游练兵扬子江;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作。沈心工:创作特点:词曲配合贴切,易于上口,多以民主教育为主要内容。他善于描写儿童生活中的事物,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达进步文明的思想。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的生平和音乐贡献。沈心工:原名沈庆鸿,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1902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热衷于推进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最早开设音乐课,并编写了大量学堂乐歌,作为教材出版了学校唱歌集贡献: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早在中国开设了乐歌课和音乐课,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编写了一百八十多首学堂乐歌,在填词过程中,密切地结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编写的题材广阔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意味深长。例如竹马赛船铁匠。他的黄河是自己根据杨度的词作曲,曲调大气雄浑,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李叔同:原名李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出生天津,1905年前往日本留学,学习绘画兼音乐,参加了我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柳舍”,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如: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法号“弘一”贡献:曾独自编印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回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为艺术教育事业的初创做出显著贡献,培养了许多音乐家美术家。一生编写七十多首歌曲,如早秋月夜送别春游等,这些歌曲曲调流畅优美,文辞秀丽生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完美结合。他的歌曲多带有抒情性质,强调学校歌曲的审美性质。有的在曲调基础上配上了钢琴伴奏,例如送别,三声部合唱曲春游曾志忞: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后又改学习音乐,1908年在“上海贫儿院”设立音乐部,在幼儿中培养音乐人才,并在他们中组织了一个管弦乐队。贡献:曾志忞的音乐贡献可分为三方面:1、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包括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起创办“亚雅音乐会”,上海贫儿院音乐部其管弦乐队,这在当时都是首创的。特别是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更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团。2、编写学堂乐歌,例如练兵、游江等,3、他对中国新音乐贡献最突出的是对音乐方面的论述,他编写或翻译了许多音乐理论的书籍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1、 音乐教育的发展 大同乐会:由郑觐文发起的,成立于1920年,宗旨为“本会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培养了许多民乐人才,该会还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进行演奏和民乐合奏的试验,如提出了拥有吹拉弹击等乐器组成的新型民乐队的编制外设想,改编了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妆台秋思等民乐合奏曲。并对部分民族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操专修科:2、 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于发展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前身是北京大学音乐团,该会正式建立于1919年1月,由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任会长,由萧友梅等知名音乐家进行指导,会员最多时达二百多人,最主要是北大学生,内分丝竹、昆曲、古琴、钢琴、提琴、歌唱等组。贯彻中西兼顾的方针多次公开演出,为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同登一台表演开了风气之先。还出版了十五期音乐期刊音乐杂志。国立音乐院: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萧友梅:萧友梅,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教育和音乐,1912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再次留学德国,学习理论作曲和教育学,并曾担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导师。建国立音乐院,后担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直到1940年逝世。贡献:1、音乐教育方面,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西洋音乐的留学生,回国后为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曾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任导师,于1922年将其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体操专科任主任、音乐科主任等职。在蔡元培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国立音乐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来担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这是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2、音乐创作上,声乐创作是他的最主要领域,代表作有问、五四纪念爱国歌南飞之谚语等,作有合唱作品春江花月夜别校辞;器乐创作上,改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还有大提琴曲秋思等其他作品,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器乐创作开拓者。3、在学术研究与理论著述上,著有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钢琴教科书等。设立民族器乐演奏学科,推广民族音乐,尝试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作为课程纳入教学。3、 音乐理论研究1王光祈: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1、向中国介绍西方的音乐文化,包括西方音乐史、音乐创作、音乐技法、研究方法等。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 与诗歌(均1924年)、西洋音乐与戏剧等。这些音乐理论著述,全面客观地向中国音乐界介绍了欧洲音乐史、主调音乐、复调音乐、和声学、曲式学等各 种技术理论以及乐器、乐队的基础知识。2、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历史进行研究。这类著述以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歌剧为代表。3、用 比较学的方法对音乐进行研究。他是亚洲第一位在比较音乐学领域进行研究与著述的人。4、向中国介绍西方教育体系、教育方法。2青主:青主谱写了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根据李之仪的词我住长江头创作了一首引人注目的同名艺术歌曲,这两首歌都抒发了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受其留德时的表现主义艺术美学思想,以及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对音乐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青主:音乐贡献:(1)创作:1920年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所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运用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相结合的音调,并配以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代表作品: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2)理论: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家。代表性论著有美学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上界的语言”。 4、 音乐创作1萧友梅音乐创作:2赵元任音乐创作特点1鲜明的体现了要求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五四精神如卖布谣2非常注重追求歌曲旋律的民族风格。一方面他善于汲取民族音乐的曲调和素材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乐的特点,往往按照中国语言的声韵特点来处理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的关系,使作品词与曲的结合非常自然。如教我如何不爱他3他在创作中意识到五声音阶对体现中国风味的特殊作用,在和声上最早进行中国派的实验。4非常注意用钢琴伴奏来刻画音乐形象使钢琴成为表的歌曲情感的有力手段。如海韵5运用西方曲式和声旋律等作曲技法进行创作。 3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黎锦晖,1922年创办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并担任主编,创办“明月音乐会”和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团”黎锦晖创办了明月音乐会。并结合儿童生活,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作了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十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 小小画家,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起了启蒙教育的作用,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影响了之后的几十年。是中国现代歌剧的最早尝试者。他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代表作有毛毛雨桃花江。4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刘天华1922年到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刘天华一生共创作10首二胡曲,开拓了二胡音乐的新天地。例如良宵 月夜 苦闷之讴 独弦操 病中吟 烛影摇红 光明行悲歌 空山鸟语 闲居吟。既重视对我国传统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又重视对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以兼收并蓄的方针从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中推进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新发展。使民族器乐教学走上专业化道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为我国民族器乐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事业中争取到重要的地位,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比前人有哪些突破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贯穿着刘天华国乐改进的思想。他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在作品形式结构和乐思的展开原则上,他一方面有意识保留了以往多段连缀的结构特点,和主题音调作自由加花变奏的乐思展开原则,另一方面大胆吸收了西方音乐创作典型的主题音调的重复、移位重复、扩展、对比等乐思展开原则,以及主题部通过三部性结构和主题变奏结构原则。使在刘天华的作品中,保留了民族风韵,又体现出中西交融的民族特色。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将作品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各种调式上,同时吸收了西方大小调为基础的各种七声调式,有的还运用了半音运动的装饰性旋律。如悲歌节奏、节拍、速度以及与此相关的记谱等方面,刘天华坚持作品体现出民族韵味,能适应一般的习惯用法,有根据内容的需要引进一些西洋音乐节奏因素和西方通用的记谱方法 。如烛影摇红中采用了传统音乐中少见的3/8拍和12/8混合节拍。演奏法上,借鉴了小提琴的揉弦、颤音演奏法,引进了跳弓、断弓、颤弓、泛音等技法。此外,他还吸取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演奏法来丰富二胡演奏。刘天华对二胡的创作突破了前人,为二胡的专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5黄自的音乐创作:黄自1924年赴美深造,1929年他的音乐会序曲怀旧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后被聘为国立音专教授。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在国立音专教授和声学、配器法、音乐史等理论课,为国立音专的作曲专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培养出了贺绿汀 刘雪庵、江定仙、陈田鹤等一批高水平作曲家。编写和声学与音乐史。 他序曲怀旧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艺术歌曲影响较大,常根据古诗词创作,如花非花点绛唇等,有的是为音乐会创作的独唱曲如玫瑰三愿春思曲等。他的合唱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旗正飘飘抗敌歌等,还有一首清唱剧长恨歌,他的音乐作品曲调流畅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技法运用细致周密,歌词与曲调、演唱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并对民族音乐风格与多声结合进行探索,对他的学生和专业音乐产生很大影响。革命音乐运动背景下新音乐的发展1、 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一、聂耳的音乐创作:聂耳原名守信,聂耳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表现了革命群众抑制不住的革命热情,坚定不移的革命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潜在力量。他的创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开辟了道路。他的群众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以饱满的情感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高涨的斗争情绪和对反帝斗争充满了胜利的信心。抒情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反映了被压迫、剥削的人民的痛苦生活,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牧羊女等表现了儿童的天真乐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是他对新民乐合奏的探索。聂耳歌曲创作的主要特征历史意义。鲜明的音乐形象。聂耳的群众歌曲音乐性格沉着有力、坚毅乐观。准确深刻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形象。抒情歌曲对被压迫人民内心的洞察和体验准确而深刻。强烈的时代气息。歌曲紧扣社会现实,反映抗日救亡、民众生活,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艺术形式。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如吸取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的音调加以发展;刻画斗争中的知识青年和革命群众,则大胆地吸取外国革命音乐因素;工人形象的歌曲音调,是从他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概括、提炼和创造出来的。创作手法上。根据歌曲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方整性的歌曲结构原则,创造性地探索了新的歌曲结构原则。歌曲形式简练精当,富于动力和节奏感以及内在的紧张性和统一性。句式丰富多变,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短促有力,富于战斗精神;巧妙地运用休止,加强音乐的紧迫感。历史意义:聂耳通过自己的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群众结合、创造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创造性继承传统、借鉴外国发展中国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聂耳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为我国人民大众的革命音乐成长,树立了光辉的旗帜。二、吕骥的音乐创作,1932年正式加入左翼文艺组织,1936年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抗战爆发后赴延安,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并在鲁艺任职。建国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创作歌曲有多首,如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放下你的鞭子等,这些作品充满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革命热情,他力求创新的艺术个性,给当时进步音乐运动产生深刻影响。三、贺绿汀的音乐创作:贺绿汀早年曾参加革命,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理论作曲,师从黄自。贺绿汀的主要作品有牧童短笛电影歌曲主要有秋水伊人,十字街头里的插曲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话剧复活中的插曲怨别离等。这些作品优美细致,突出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抗战群众歌曲主要有民族化、大众化的上战场保家乡,结构严谨、质朴流畅的混声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等。生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此外还有嘉陵江上等艺术歌曲,具有强烈的悲愤情感,接近于歌剧咏叙调,具有很搞艺术价值。2、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其他作曲家及创作刘雪庵音乐创作:有根据古诗词创作的红豆词春夜洛城闻笛,现代诗题材飘零的落花追寻,抗战歌曲流亡三部曲的出发、前线去长城谣等。以及电影孤岛天堂的主题歌等。器乐作品有,钢琴作品受到齐尔品较高评价的中国组曲,根据琵琶曲为题材写的南来雁,使中国钢琴创作有了发展。40年代,为话剧屈原配乐。麦新音乐创作:新的作品主要是到延安以前创作的。主要可分两类一类是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如大刀进行曲、行军等。另一类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如铲东铲东铲马儿真正好勇敢的小娃娃等。他创作的歌词也表现了他的才能其特点是观点鲜明清晰,文字简洁易解,形象生动有力。任光音乐创作:任光的音乐创作主要是电影音乐,渔光曲最著名。采莲歌是他带有民歌特点的歌曲。抗日歌曲大地行军曲王老五打到老家去等,这些歌曲的创作风格都力求群众化,与革命斗争结合。另外民乐合奏彩云追月也是他的代表作。张曙音乐创作:歌曲创作一百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风格独特。他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格的表现、说唱型叙事曲。代表作有日落西山赶豺狼救灾歌等。陈田鹤音乐创作:他的创作受老师黄自影响明显,代表作有春归何处枫桥夜泊江城子山中等。他的音乐优美情深、笔法简练,和声处理独到,钢琴织体灵活、富于个性,是黄自这方面的最好继承人。另外,他也比较重视儿童歌曲创作,代表作有植树节蚂蚁米色白采莲谣等。江定仙音乐创作:早期创作主要在声乐领域,主要代表作有恋歌岁月悠悠静境,女声合唱春晚等,钢琴作品摇篮曲,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者风味,即感情的抒发要服从于技法精湛、结构严谨的要求,抗战期间,曾写了一些群众性的抗日歌曲。如打杀汉奸等。三、冼星海的生平及音乐创作:号召性的群众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抒情歌曲有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谁来跟我玩大型声乐题材,以套曲形式的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创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黄河大合唱的结构、风格与历史地位。结构:这部作品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唱(对唱、轮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各个乐章在内容、主题、形象、表演等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是具有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风格上,它的音乐既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其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历史地位: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和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型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马思聪音乐创作:1、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音乐发展手法和多声技法上,也常结合民间音乐的手法。2、从小提琴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3、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与钢琴伴奏一起构思、创作。谭小麟音乐创作:他的创作主要是室内乐的声乐及重奏作品,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有民乐合奏湖上春光外,大多是声乐作品,春雨春风金陵城等后期主要有艺术歌曲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弦乐三重奏木管三重奏等,合唱、轮唱曲挂挂红灯哦,无伴奏合唱正气歌等他的作品贯穿着欣德米特20世纪现代作曲理论体系新技术的影响,他想通过这些新技术运用写出既有中国民族气韵,又有他个人独特的室内乐作品。他的室内乐创作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风格,开始走上一条艺术创新之路。3、 江文也音乐创作:他一生完成了十五部大型管弦乐曲,一部钢琴协奏曲、四部歌剧及舞剧、六部室内乐、十七部钢琴曲集、十部古诗词独唱歌曲集、四部天主教音乐,以及大量合唱曲、台湾民歌改编曲等。主要代表作管弦乐曲台湾舞曲,独唱曲台湾山地同胞歌,钢琴曲北京素描断章十六首,这些作品都曾获得过国际大奖。他还写过交响诗汨罗沉流。创作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是个人现实生活为题材,体现出日本现代民族风格,中期的钢琴创作表现出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执着追求。后期的创作是前期创作风格的综合,力求在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去提取新的题材。不同整治区域的音乐生活简述延安鲁艺的音乐教学与历史意义。延安鲁艺最初的教育方针是强调面向战时的实际要求,克服边区面临的经济困难、政治压迫等种种严峻形势,采取不定期培训革命干部的教学制度。鲁艺的教学实施中比较注重教学与群众斗争的密切联系、教学与群众音乐运动的结合,以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研究。曾实施三三制,即“三个月学习,三个月外出实习,三个月返校再学习”,后来改为集中学习的“一年制”“三年制”,延安整风后,又改为走出校门,与具体实践结合。意义,鲁艺音乐系,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抗日根据地及后来解放区的音乐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具有一定基础训练和丰富实干工作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