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六淫 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了解七情的概念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掌握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了解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的病机 1 第五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继发性病因 第二节病机发病基本病机 2 第一节病因 疾病 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 六淫 七情 饮食营养 劳逸等 作用下 出现气血紊乱 阴阳失调 脏腑经络组织等功能 代谢失常 或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 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 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 并表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 包含现代医学临床检测的各种微观改变 的异常生命过程 病因 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又称 致病因素 病邪 病因学说 是研究各种病因的形成 性质 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病因的分类 外感病因 六淫 疠气 内伤病因 七情 劳逸 饮食 继发性病因 痰饮 瘀血 结石 探求病因的方法 问诊求因 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 直接确定病因 辨证求因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 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 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称为 辨症求因 又称 审症求因 4 一 外感病因 概念 指来源于自然界 多从肌表 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称为外感病因 特点 发病急骤 疾病初起多有恶寒 发热 头身疼痛等表证 分类 六淫疠气 5 一 六淫 六淫的基本概念 6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外感性 六淫致病都是人体从外感受而发病 2 季节性 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 3 地域性 六淫之邪的形成与居处环境密切相关 4 相兼性 六淫之邪可单一或兼夹而致病 5 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如风寒表证转化为里热证 与体质有关 7 1 风邪 浮越 多变 善动 多兼邪 风邪 具有风之轻扬开泄 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 8 2 寒邪 寒邪 致病具有寒冷 凝聚 收引特性的外邪 寒凉 凝滞 收引 9 3 暑邪暑邪 夏至以后 立秋之前 自然界中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 10 4 湿邪湿邪 致病具有重浊 粘滞 趋下特性的外邪 粘滞 粘滞 重浊 趋下 11 5 燥邪燥邪 致病具有干燥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 12 6 火邪 火邪 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 13 寒痹 膝盖的变形 屈伸不利 寒邪 燥邪 署邪 14 腹部水肿 湿痹 下肢溃疡 反复发作 下肢水肿 15 高热神昏 易致疮痈 口舌生疮 16 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传染途径 空气传染 口鼻侵入 饮食 蚊虫叮咬 虫兽咬伤 皮肤接触等 疠气致病种类 大头瘟 虾蟆瘟 疫痢 白喉 烂喉丹痧 天花 霍乱 鼠疫 二 疠气 1 疠气的基本概念 17 2 疠气的致病特点 1 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2 发病急骤 病情严重 3 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3 疠气发生和流行因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4 社会因素 18 三 内伤病因 概念 内伤病因是指人体的七情 劳逸 饮食等不循常度 导致气血津液失调 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 特点 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 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 可引起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分类 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19 一 七情内伤 七情 是指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七情内伤 是由于突然 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 引起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七情的异常变化 使气机紊乱 脏腑损伤 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0 1 七情的表现形式 喜 喜乐 喜悦 心在志为喜 喜伤心 怒 恼怒 愤怒 肝在志为怒 怒伤肝 忧 忧愁 忧虑 肺在志为忧 忧伤肺 思 思虑 思考 脾在志为思 思伤脾 悲 悲哀 悲伤 悲伤肺 恐 恐惧 畏惧 肾在志为恐 恐伤肾 惊 惊吓 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 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 惊易复而恐难解 21 一 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数情交织 多伤心肝脾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 七情的致病特点 22 二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 过怒使肝气上逆 可见头胀头痛 面红目赤 呕血 昏厥 肝气横逆可见腹痛 腹泻 喜则气缓 过喜则心气涣散 心气暴脱 可见神志失常 狂乱 大汗淋漓 气息微弱 脉微 23 悲则气消 过悲导致肺气消耗 可见意志消沉 精神不振 气短胸闷 乏力懒言等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 使肾气不固 气陷于下 可见二便失禁 遗精 24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 使心气紊乱 可见惊悸不安 神志错乱 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 使脾气郁结 可见精神痿糜 不思饮食 腹胀纳呆 便溏等 惊则气乱 25 三 关联病情变化 情绪积极乐观 有利于疾病康复 情绪消沉 悲观失望 加重病情 26 二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 1 饮食不节 1 过饥 营养不足 气血亏虚 正气虚弱 2 过饱 食伤脾胃 宿食积滞 郁而化热 痢疾 痔疮 2 饮食不洁 1 饮食变质 2 饮食污染 3 寄生虫 27 1 寒热偏嗜 偏嗜生冷 寒湿内生 偏嗜辛热 肠胃积热 嗜酒成癖 聚湿生痰 2 五味偏嗜 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 也可致脏腑间平衡关系而出现他脏病变 3 饮食偏嗜 28 1 过劳 1 劳力过度劳则气耗 少气懒言 体倦神疲 喘息汗出等 劳伤筋骨 形体组织损伤 积劳成疾 2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 心悸 健忘 失眠 多梦 损伤脾气 纳少 腹胀 便溏 消瘦 3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 腰膝酸软 眩晕耳鸣 性机能减退 早衰等 三 劳逸过度 2 过逸安逸少动 气机不畅 29 三 继发性病因 痰饮 瘀血 概念 继发于其它病理过程和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的病因 分类 1 痰饮 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包括有形痰饮 无形痰饮 2 瘀血 体内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 症状以疼痛 肿块 出血为主 30 1 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太过 肺失宣降脾不健运肾气化失司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膀胱气化不利 伤及内脏 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 痰饮 痰饮是由外感六淫 或饮食失常 或七情内伤 或劳逸太过等原因 导致肺 脾 肾 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能失常 津液代谢障碍 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 31 2 痰饮的致病特点 32 瘀血 瘀血的概念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 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 血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 而成为继发病因 1 瘀血形成的原因 外邪情志饮食劳逸外伤 损伤机体 气虚 血行无力气滞 血行受阻血寒 寒凝血滞血热 煎熬粘滞 血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 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 1 气虚血瘀2 气滞血瘀3 血寒致瘀4 血热成瘀 33 望诊 舌有瘀斑 34 2020 2 4 35 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 36 第二节病机 病机 指疾病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 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 产生或形态 或功能 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 障碍或损害 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病机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 病变机理及传变的机理 37 发病 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 包括原病和复发等 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一 发病的基本原理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3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一 正邪相争 38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 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的称谓 是指人体具有抗病 祛邪 调节 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正气的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入侵 驱邪外出 修复调节能力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39 邪气 各种致病因素 包括外界的 机体内产生的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 邪气的侵害作用导致机能失常 造成形质损伤 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40 3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 正胜邪 不发病 邪胜正 发病 2 正邪相搏决定证候类型 1 正邪相搏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41 二 基本病机 一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 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42 虚的病机 43 2 虚实变化 1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 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 2 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3 虚实真假 1 真虚假实 2 真实假虚 44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 45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亡失 阴阳格拒 二 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 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 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 偏衰 互损 格拒 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46 一 阴阳偏胜1 阳偏盛即阳胜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 代谢活动亢进 机体反应性增强 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特点 阳盛而阴未衰 或虚亏不甚 的实热证 机理 47 感受阳邪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 阳偏胜 壮热 面红 目赤 便干 苔黄 脉数等症状 临床特点 热 动 燥 病机趋向 阳胜则阴病 48 阳偏胜病机示意图 49 2 阴偏胜即阴胜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 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 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 阴盛而阳气未衰 或虚损不甚 的实寒证 机理 50 感受寒湿过食生冷 阴偏胜 形寒 肢冷 舌淡 下利 脉迟等症状 临床特点 寒 静 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51 回顾小结 本章阐述病因病机学说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 应掌握病因 发病及病机的基本概念 了解六淫 疠气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 掌握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本章重点 六淫病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本章难点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病机 52 阴偏胜病机示意图 53 二 阴阳偏衰1 阳偏衰即阳虚 是指机体阳气虚损 机能减退或衰弱 代谢活动减退 机体反应性低下 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 阳不制阴 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 机理 54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耗伤 阳偏衰 寒象 畏寒喜暖 形寒肢冷 面色恍白 舌淡脉迟等虚象 倦卧神疲 小便清长 下利清谷等 临床特点 以脾肾阳虚为主 尤以肾阳虚最为重要 鉴别 阳虚则寒 虚而有寒 以虚为主 阴胜则寒 以寒为主 虚象不明显 55 阳偏衰病机示意图 56 2 阴偏衰即阴虚 是指人体阴气不足 因而出现燥 热升 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特点 阴不制阳 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 机理 57 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 阴偏衰 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 阴虚内热 临床特点 以肝肾阴虚为主 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鉴别 阴虚则热 虚而有热 以虚为主 阳胜则热 以热为主 虚象不明显 58 阴偏衰病机示意图 59 三 阴阳互损1 阴损及阳2 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 阴虚 化生 阳虚 60 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 61 四 阴阳格拒1 阴盛格阳又称格阳 是指阳气极端虚弱 阳不制阴 偏盛之阴盘踞于内 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 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面红 烦热 口渴 脉大等假热之象 真寒假热证 62 2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是指邪热极盛 阳气被郁 深伏于里 不得外达四肢 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四肢厥冷 脉沉伏等假寒之象 真热假寒证 63 五 阴阳转化1 由阳转阴2 由阴转阳 热证 寒证 阳证 阴证 寒证 热证 阴证 阳证 湿证化燥 64 六 阴阳亡失1 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 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 因而导致生命垂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上海宝山同洲模范学校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部编版)
- 《三、组内交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4课 算法应用在身边(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综合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信息技术辽师大版2015八年级上册-辽师大版2015
- Unit 5 Seasons Period 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译林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树之歌教学设计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高教版
-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 中国蟾酥锭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重庆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招聘综合办公室文员、冻库管理员、招商员等岗位22人备考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党建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安徽B卷)及答案解析
- GB/T 46203-2025科研用生物试剂分类及代码
- 高压蒸汽管道焊接及热处理施工方案
- 中层管理职位竞聘面试题及答案
- 神经松解术护理知识培训课件
- GB/T 28727-2025气体分析气体中微量硫化合物含量的测定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
- 企业招聘渠道优化与效果分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文化艺术概论》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林权证更正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