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 论名词: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复习思考题:1.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1)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2)岩石性质指岩石对来自外界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反映。2. 试述地貌学研究的意义?1)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2)了解地球表面特征,促进地球和谐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培植资源、气候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地球环境对区域文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制约和影响地球是建设物质文明和人文思想发展的基础 3)学习地球科学,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地貌描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关于山、水地理分布与形态特征的文字记载,现代还在发展用最新技术进行地貌形体的度量和检测。 3、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1)物质性:地貌是由岩石构成,只有由天然岩石或土组成的地表形状才称为地貌;同时组成地貌的岩石在成分、结构、构造和特性上的差异必然表现为地貌形态上的不同,地貌的形态特征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石的种类与特征。2)界面性:地貌是地壳表面的形状,可从几何学上视之为一个面,一个在三维空间上复杂起伏的连续面。3)动力性:任何地貌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实质上都是岩石物质(原地的或外来的)的增加、减少或位移,都是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即能量流动导致物质流动的产物。对能产生地貌的地质作用,可称为造貌作用或地貌作用。不同的营力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动力学规律和地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地貌;反过来也是如此。4)天然性:地貌位于地壳的天然表面,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天然物质(土和岩石)组成,地貌在自然力作用下发育。5)变化性:和世间其他事物一样,地貌总是在变化着。现存的地貌,只不过是地貌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暂时存在。4、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质地貌学地学的五大基础要素之一我们的专业资源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地貌与农业地貌与城市化地貌与环境地貌与旅游地貌与资源地貌与工程建设5、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可能假设法(观察事实、提出多个假设、求证假设)形态分析法形态地质法形态地理法古地貌法遥感地形分析法第一章 流水地貌名词:流水地貌:地表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片流: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倾斜地面上,所形成的薄层的面状流水成为片流洪流:低洼的沟谷中呈线状流动的暂时性地面流水 河流:具有一定河道的长期性地面流水流域:地面流水直接流入同一条河流的区域。分水岭:流域之间的高地。水系:流域内河流汇集成的水网。分内流水系和外流水系。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因自身的化学动力(溶解力)、机械动力(水力)及携带的泥沙砾石等不断破坏河床的过程。坡面(片状)侵蚀:是片流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均匀地冲刷整个坡面松散物质,使坡面降低、斜坡后退的过程。沟床侵蚀:是片流在流动过程中比较均匀地冲刷整个坡面松散物质,使坡面降低、斜坡后退的过程。下蚀作用:河流侵蚀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侧蚀作用:河水侵蚀河床两壁或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徒和谷坡后退的作用。溯源侵蚀:河流的源头下蚀力导致河谷后退,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也叫向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在水流作用下搬运地表物质的过程。机械搬运:河流搬运的物质主要是机械碎屑物,包括各种粒径的砾石、沙、粉沙和粘土,河流对这些物质的搬运叫机械搬运。化学搬运(溶运):河流搬运的物质,小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盐和胶体,河流对这些物质的搬运叫化学搬运(溶运)。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挟带的泥沙,在条件改变(如坡度减少、流速减缓、水量减少等)时,都会引起搬运能力减弱,遂发生泥沙的沉降堆积,称为流水的沉积作用层流:水质点在流动过程中相对位置保持平行的水流。紊流:水质点在流动过程中,彼此间相对位置随时变换。 临界速度-流水从层流转变为紊流时的速度。 洪积物:洪流一旦流出沟口,搬运的碎屑在沟口大量沉积,此种沉积物称洪积物。洪积扇:洪积物常呈扇形堆积,称洪积扇。侵蚀基准面:下蚀作用的极限。坡积物:洗刷作用使山坡上松散物质顺坡向下搬运,到缓坡处沉积,形成的沉积物。冲积物:河流沉积的碎屑物质。河谷:下蚀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切刻出的槽形凹地。河床:河水占据的沟槽。双向环流自由河曲:平原上弯道可以自由发展的河流。其结果是使河流长度增加、坡度降低、流速降低。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心滩:位于河心的浅滩,与复式环流作用有关。在河床突然加宽处,由于河水流速降低,在河底受两股相向的底流作用,于是,发生了侵蚀两岸,而在河床底部堆积,逐渐形成心滩。边滩:位于河流主槽岸边的泥沙堆积体。(位于弯曲河床凸岸的水下堆积物,成为河床横剖面上相对高起的部分,在枯水期常露出水面,在河口区露出水面又称沙咀。在弯曲的河道里,横向环流的作用会使凹岸受冲刷形成深槽,被蚀下的物质由底流搬运至凸岸,堆积成边滩。边滩被水流切割,可以形成心滩;心滩受淤积与岸相连,也可变成边滩。)三角洲: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所以叫三角洲,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准平原:一个地区的地面在经长期的侵蚀和剥蚀之后,所形成的起伏和缓,但还保留一些孤立残丘的近似平原的地貌。夷平原:河流袭夺:由于溯源侵蚀,一条河流将另一条河流上游的水截夺过来。在二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间最易发生。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复习思考题1、试说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1)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如西藏东南的晚更新世冰碛物厚达100200m,成为当地泥石流固体物质的主要来源;(4)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导致泥石流形成,1950年西藏察隅8.5级地震诱发山崩滑坡而形成巨大的泥石流。2)泥石流水体补给源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3)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根据西藏150条泥石流沟统计结果,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比降为1030%,只有少数泥石流的沟谷比降较小,仅为3.8%。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的沟谷比降,上游大都大于35%。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进一步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促使泥石流的发生。2、简述泥石流形成危害及如何治理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治理:(1)工程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可简单概括为“稳、拦、排”。 稳。在主沟上游及支沟上建谷防群,防止沟道下切,稳定沟岸,减少固体物质来源 拦。在主沟中游建泥石流拦沙坝,拦截泥沙和漂木,削减泥石流规模和容重。堆积在拦沙坝上游的泥沙还可以反压坡脚,起到稳定坡岸作用。 排。在沟道下游或堆积扇上建泥石流排导槽,将泥石流排泄到指定地点,防止保护对象造受泥石流破坏。 在泥石流沟治理中,根据治理目标,可采取一种措施或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工程措施见效快,但投资大,并有一定的运行年限限制。 (2)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大多数泥石流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单纯采用生物措施难以见效,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对泥石流沟实行严格的封禁,禁止在流域内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失稳的各种人类活动。 因地制宜,植树种草,迅速恢复植被。如在流域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中游营造水土保持林,下游营造各种防护林。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如陡坡退耕还林,坡该梯,不稳定的山体上水田改为旱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3、泥石流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一)按泥石流成因分类 人们往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泥石流形成条件,来命名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在我国,科学工作者将泥石流划分为冰川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两大成因类型。另外,还有一类共生型泥石流。 冰川型泥石流:是指分布在高山冰川积雪盘踞的山区,其形成、发展与冰川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类泥石流。它们是在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冰雪的积累与消融,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冰崩、雪崩、冰碛湖溃决等动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又可分为冰雪消融型、冰雪消融及降雨混合型、冰崩雪崩型及冰湖溃决型等亚类。 降雨型泥石流:是指在非冰川地区,以降雨为水体来源,以不同的松散堆积物为固体物质补给来源的一类泥石流。根据降雨方式的不同,降雨型泥石流又分为暴雨型、台风雨型和降雨型三个亚类。 共生型泥石流:这是一种特殊的成因类型。根据共生作用的方式,它们包括了滑坡型泥石流、山崩型泥石流、湖岸溃决型泥石流、地震型泥石流和火山型泥石流等亚类。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工程活动而形成的泥石流,称为“人类泥石流”,也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型泥石流。 (二)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 泥石流:这是由浆体和石块共同组成的特殊流体,固体成分从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土粉砂到几米至1020米的大漂砾。它的级配范围之大是其它类型的夹沙水流所无法比拟的。这类泥石流在我国山区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对山区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危害十分严重 。 泥流:是指发育在我国黄土高源地区,以细粒泥石流为主要固体成分的泥质流。泥流中粘粒含量大于石质山区的泥石流,粘粒重量比可达15%以上。泥流含多少量碎石、岩屑,粘度大,呈稠泥状,结构比泥石流更为明显。我国黄河中游地区干流和支流中的泥沙,大多来自这些泥流沟。 水石流:是指发育在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砾岩或部分花岗岩山区,由水和粗砂、砾石、大漂砾组成的特殊流体,粘粒含量小于泥石流和泥流。水石流的性质和形成,类似山洪。 (三)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 粘性泥石流:指呈层流状态,固体和液体物质作整体运动,无垂直交换的高容重(1.62.3吨/立方米)浓稠浆体。承浮和托悬力大,能使比重大于浆体的巨大石块或漂砾呈悬移状(在特殊情况下,人体也可被托浮悬移,1939年7月四川汉源流沙河泥石流,将一位老太婆浮运1.3公里),有时滚动,流体阵性明显,有堵塞、断流和浪头现象;流体直进性强,转向性弱、遇弯道爬高明显,沿程渗漏不明显。沉积后呈舌状堆积,剖面中一次沉积物的层次不明显,但各层之间层次分明;沉积物分选性差,渗水性弱,洪水后不易干涸。 稀性泥石流:指呈紊流状态,固液两相作不等速运动,有垂直交换,石块在其中作翻滚或跃移前进的低容量(1.21.8吨/立方米)泥浆体。浆体混浊,阵性不明显,与含沙水流性质近似,有股流及散流现象。水与浆体沿程易渗漏、散失。沉积后呈垄岗状或扇状,洪水后 即可干涸通行,沉积物呈松散状,有分选性。 以上是我国常见的三种分类方案。除此之外,还有: 按水源类型划分为:降雨型、冰川型、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为:沟谷型、坡面型;按泥石流沟的发育阶段划分为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衰退期泥石流、停歇期泥石流;按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划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沟床侵蚀泥石流、坡面侵蚀泥石流等等。 4、洪积扇的形成成因与形态特征山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水流分散,流速减慢,一部分水流渗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带来的大量砾石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称洪(冲)积扇。 它的规模大小不一,面积自数百平方米到数十平方公里,干旱区发育的洪积扇的面积比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发育的洪积扇的面积要大得多。洪积扇出山口部位叫扇顶,扇的外围边缘部分叫扇缘,从扇顶到扇缘之间地带叫扇中,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由扇顶到扇缘的地形剖面线呈一下凹形,坡度一般小于10。5、河流的裁弯取直河曲发育过程中, 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这种河道被水切穿取直的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多发生在弯曲型河流当中。冲积平原的河流在螺旋流的作用下,凹岸受到侵蚀,凸岸发生堆积,这是弯曲型河床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特征。当弯曲型河床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下两个反向河湾按某个固定点,呈S形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愈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旧曲流便逐渐淤塞衰亡,成为牛轭湖;新河因缩短流程,比降增大,往往迅速拓宽,发展成为主槽。在山区的深切河曲,也有可能由于曲颈发生强烈的侧蚀而裁弯取直。被废弃的曲流环绕的基岩被孤立在一侧,成为离堆山。另外,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人工也可裁弯取直。6、试阐述河流的形成过程河流:流水的沟谷形成:潺潺溪流,汇成滔滔江河 坡面沟谷河(江)海类型:流水特征暂时性的、经常性的 汇水特征内流、外流7、简述河谷阶地的形成及类型?当地壳从长期稳定或下降转变为快速上升,河流下蚀力复苏,在原来的宽谷底上切出新的河谷,原来的谷底便抬升到新河谷的谷坡上形成台阶。按物质组成分为:基座阶地-阶面和陡坎上部是冲积物,陡坎下部是基岩的阶地。侵蚀阶地-阶面上无冲积物,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堆积阶地-阶地陡坎上没有基岩的阶地。埋藏阶地-河谷阶地形成以后,地壳下降,新的河流沉积物把河谷阶地掩埋起来。深切曲流-在地壳长期稳定时,河流的地质作用开拓出宽阔的河谷,曲流发育,当地壳快速隆升,河流下蚀力旺盛,河床很快切入基岩中,而原先曲流的弯曲形状得以保留,形成深切曲流。8、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搬运量是否完全一致?9、下蚀和旁蚀的关系怎样?会有什么地貌类型占主导地位关系:以下蚀为主,河谷呈V字形;以侧蚀为主,谷底宽平、槽形河谷;下蚀和侧蚀同等进行,谷形不对称。10、旁蚀与溯源侵蚀的原因及结果如何?11、河流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关系怎样?12、三角洲的形成及由几层组成 三角洲是由于河口区的堆积作用超过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它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河流带来大量泥沙,根据世界上许多三角洲的河流含沙量测定,如河流年输沙量约等于或大于年径流量的1/4,就能形成三角洲;(2)河口附近的海洋侵蚀搬运能力较小,河流带来的泥沙将沉积下来,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3)口外海滨区水深较浅,坡度平缓,一方面对波浪起消耗作用,另方面浅滩出露水面,有利于河流泥沙堆积。河口沉积物组成三角洲。由前积层、底积层和顶积层组成。第二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岩溶地貌名词:地下水:地表以下的岩石孔隙中或土层里的水孔隙:松散沉积物或沉积岩颗粒之间的空间裂隙:岩石中的破裂洞穴:可溶性岩石溶蚀后形成的空洞持水性:是指土壤和岩石中能容纳和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部分岩层空隙中的气体与大气相通,含不饱和液态水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的部分,岩石空隙中充满了水孔隙度:空隙占所在岩石总体积的比值=Vn/V100% ,孔隙度(孔隙的数量);Vn,孔隙体积;V,沉积物或岩石总体积透水层:水能自由通过的地层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隔水层隔水层:(不透水层)水不能自由通过的地层渗透水:通过大气降水入渗到地下透水层中形成的,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形式凝结水:在一些气候干旱地带,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可以通过凝结方式进行;沉积水:是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封闭在孔隙中的地下水类型岩浆水:在现代火山活动区或第四纪以来的火山活动区,地下水有较高的温度,其形成与岩浆冷却过程中由岩浆中分异出来的原生水有关潜水:地面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饱和水上层滞水:局部隔水层中蓄的水承压水:充满于二个隔水层中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承受着一定的静水压力,形成环境主要为向斜盆地或单斜岩层水分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水分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溶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破坏的作用泉华:溶解有矿物质和矿物盐的地热水和蒸气在岩石裂隙和地表面上的化学沉淀物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硅华: 是指地下水或地表水经化学作用而形成的二氧化硅沉积物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流水侵蚀、潜蚀和崩塌作用,以及此类地质作用产生的地学现象的总称干谷:终年无水或仅有季节性水流的干涸河谷盲谷:地表河流通过河床落水洞转入地下,形成为没有地表出口的河谷复习思考题:1、地下水的来源海成的:由海水渗到地下而形成。渗透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融雪水的渗透而形成地下水。凝结的:来源于大气中或土壤孔隙中水汽分子受昼夜温差而凝结生成。初生的:由地球深处的高温水汽上升而成。2、试举例说明透水岩石有哪些?弱透水岩石有哪些?不透水岩石(隔水岩石)有哪些?透水岩石:孔隙度较大的沉积岩(砂岩、砾岩)、裂隙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未胶结的土壤层等弱透水岩石:泥岩、亚粘土、亚砂岩、黄土等不透水岩石(隔水岩石):孔隙不连通的火山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无裂隙的结晶岩石(如花岗岩、片麻岩、大理岩等)和紧密胶结的沉积岩3、简述地下水的成因类型有哪些?根据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导因素进行的分类。潜水的天然动态主要受气象、水文等因素控制,可以划分为降水补给型、融雪补给型、冰川融水补给型、河水补给型等。潜水动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多年变化与气象周期相一致。在人为开采条件下,潜水和承压水不仅水位变化,有时水质也有变化,当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时,可称为“人为类型”。承压水的天然动态更多地受地质因素的控制,而与气象、水文等因素的联系相对较弱,如近代火山地区的泉水动态可称为“火山类型”4、按地下水的的赋存特征如何划分其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主要指含水介质环境情况。它对水量、水质的时空分布有着决定意义。目前多采用按赋存特征的综合分类方法。其中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类型的分类最为常用。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含水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按含水介质类型(空隙类型:孔隙、裂隙、溶穴)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5、“桂林山水甲天下”,试分析桂林风景美好的地质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为世间广为传诵,宜人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大规模城市改造,形成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相映成趣”、“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绝世景观。桂林山水是我国自然风光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远在三亿多年前,桂林沉浸在汪洋大海之中,由于地壳运动,桂林逐渐上升为陆地。后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和雨水溶蚀,发育了典型的岩溶地貌,逐渐形成了形态奇特的峰林石丛和幽深瑰丽的溶洞,并与秀丽的漓江融为一体,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赢得了“甲天下”的美誉。6、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有哪些?板块运动、岩性、气候、水文、土壤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地层岩性-化学成分、结构气候条件-降水量、气温 地形地貌-高差、侵蚀基准面 地质结构-岩性组合、地质构造 新构造运动-升、降、平岩溶发育有规律可循 岩性与气候条件是基本 地质结构与地壳运动控制宏观 地形地貌影响强弱7、溶洞的形态类型有哪些?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8、岩溶地貌与熔岩地貌的区别岩溶: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旧称喀斯特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熔岩 从火山或地面裂缝中喷溢出来的岩浆(如黑曜岩,浮岩)第三章 冰川地质作用及其冰川地貌名词解释1冰川:冰川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的天 然冰体。 2终年积雪区:一定的高纬度或海拔高度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 累积加厚。3雪线: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4冰川冰:积雪厚度达50米时,底部积雪就可转变为冰川冰。5大陆冰川: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 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6山岳冰川: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分布的大型冰川,又称为阿尔卑斯式冰川。7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的一种冰川8山谷冰川:有大量冰雪补给,使冰斗冰川迅速扩大,大量冰体从冰斗中溢出进 入山谷后形成的。9悬冰川:是发育在山坡上的一种短小的冰川,或当冰斗冰川的补给量增大,冰雪向冰斗以外的山坡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称悬冰川。10山麓冰川: 当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11刨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中对底部和两侧岩石的破坏作用12冰蚀谷:“U”形谷.山谷冰川被挖掘、磨蚀形成的谷地。13冰斗:积雪半圆形洼地,标定了雪线的位置,有利于古气候变化。14刃脊:刃脊是冰川的分水岭15角峰:三个以上冰斗的溯源侵蚀便形成角峰。16冰川擦痕:冰川擦痕是指冰川搬运物在运动中相互摩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摩擦时形成的,多保存在冰碛石表面和冰川槽谷两侧与底部的冰川摩擦痕迹。17冰斗湖: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18冰川谷: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形,故称U形谷,也称槽谷。19冰漂砾:冰川搬运力巨大,可将直径大于1米的石块搬运至它处。20羊背石: 基岩被冰川流动刨蚀后形成的椭圆状小丘。21季候泥: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 沉积物,叫季候泥22冰川作用:冰川或冰盖活动对地表的刨蚀、搬运和堆积等的地质作用。23冰期:气候寒冷时期,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形成和前进,冰川面积不断扩大。24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的时期,气候温暖,冰川不断融化退缩,冰川面积不断缩小。25冰隙: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碛。26冰碛物: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堆积。27峡湾:高纬地带古冰川作用区陡而深的冰槽谷被海水淹没而成的细长的深海湾28冰碛丘陵:冰融后,底、中、侧碛合并成一个丘陵状起伏提体,称为基碛。29侧碛堤: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后退处共同堆积而成的,位于冰川谷两侧,成堤状向冰川上游可一直延伸至雪线附近,向下游常和终碛堤相连。30鼓丘:大陆冰川终碛堤内形成的椭圆形高地,由冰碛物组成。31冰水扇: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32锅穴:冰水平原上常有一种圆形洼地,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称为锅穴。简答1、冰川的形成过程在高山和高纬地区,气候严寒,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常年积雪,当降雪的积累大于消融时,地表积雪逐年增厚,经一系列物理过程,积雪就逐渐变成微兰色的透明的冰川冰。冰川冰是多晶固体,具有塑性,受自身重力作用或冰层压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就形成冰川2、雪线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气温(纬度或海拔高,冷,雪线低;反之,则相反;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高);较大的降雪量(雪量小不能形成冰川);降水量降水多雪线,如南半球海洋面积大,雪线高度比北半球同纬度低湿度(干冷、干燥地区雪线高);地形(平缓易保存、背阳易保存)。3、试从结构的角度比较雪花与砂,冰川冰与大理岩。4、比较河流与冰川在搬运作用方面的异同。流水搬运物质的方式有拖运、悬运和溶运三种。拖运又称牵引搬运,砂与砾石等较粗碎屑物质,以滚动、滑动和跳动方式沿河床底搬运。悬运即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溶运即易溶岩石及矿物成分溶解于河水,以离子状态进行搬运。冰川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两者的区别:(1)冰川搬运中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之一。(2)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冰山的形式伸入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5、比较冲积物与冰碛物的异同。冰碛物皆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无成层现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 冰擦痕形状多样;冰碛物中的石英砂粒形态不规则,棱角尖锐,表面具有碟形凹坑,坑内有贝壳状断口及平行阶坎;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生物化石。 冲积物都是在流动的水体中以机械方式沉积的碎屑物。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分选性较好。这是由于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比较有规律。2磨圆度较好。 较粗的碎屑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相互之间以及碎屑物与河底之间不断摩擦,变圆滑。如河床中的卵石,常常是相当圆滑的。3成层性较清楚。这是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具有规律性变化。4韵律性。特征类似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出现,称为韵律性或旋回性,每一次重复就形成一个韵律。5具有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6、地史时期全球性大冰川发生过几次?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7、冰碛物的特点是什么?(1)全为机械碎屑堆积,大多为粗粒级碎屑,无明显层理。(2)无分选性,无磨圆。(3)有的砾石表面有冰擦痕或磨光面等。(4)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8、什么是季候泥?如何通过季候泥判定冰湖的年龄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根据季候泥的粗细层次多少,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第四章 风的地质作用、风成地貌与黄土名词风沙作用 :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称为风沙作用。风 沙 流 : 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风蚀作用 : 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 : 指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物理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磨蚀作用 : 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质和风一起组成风沙流,当其沿地表运动时,对地面岩石和粗大的碎屑、砾石进行碰撞和磨损的作用。沙 丘 : 由沙堆发展而成;此时无障碍核心,整体是松散堆积。最大休止角为34度;重力作用下剪破,沙丘向前移动,背风坡上形成顺风向的斜层理。风成沙波纹:风力作用使沙丘迎风面呈波纹状,叫风成沙波纹。风成沙波纹的两坡不对称,缓坡为迎风坡,波峰和波谷走向垂直于风向。风成砂岩 : 风成沙埋藏、压实、胶结成风成砂岩。-ppt(由于风力作用携带沙砾在沙漠上堆积,经成岩作用后形成的岩石,叫风成砂岩。)-百度荒 漠 : 是大陆内气候干旱、草木异常稀少的不毛之地。 根据地面形态和堆积物特征,划分为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等类型岩 漠 : 为基岩裸露的地区。砾 漠 : 为较平坦的地面上无基岩出露、无细沙质,只是由砾石组成的地区,又称戈壁。 Or 地面由砾石组成的荒漠,。-book 沙 漠 : 为大量沙层覆盖的地区。泥 漠 : 为富含盐碱的泥质地面。盐 漠 : 地面全是盐碱的泥漠地区。复习思考题试述风运物的运动方式悬移:粒径小而轻的砂粒,在其他砂粒的撞击和气流紊流的上举力作用下长期悬浮在空中,并被风搬运至远方的过程。跃移:砂粒被风刮起后,风力可以把砂粒加速至接近风速,并可使其跃入到空中,在重力作用下,砂粒以抛物线方式落到地面,与地面撞击后又跳到空中,这种反复跳跃前进的方式称为跃移。滚动沙层表面的近球形砂粒和砾石,在风力作用下,以滚动方式向前推移的过程。推移:沙层表面的砂粒和细砾,在风力和跳跃砂粒的冲击下,部分被推动方式缓慢前移的过程。风沙流中风运物分布特点风运物的80%-90%集中在离地面10cm的高度内;不同高度处、不同风力下的含沙量不同;沙粒的粒度组成是下粗上细详述沙丘的类型及成因新月型沙丘:平面上呈新月形(有对称沙角、涡流)。横向沙丘:规模巨大的新月型沙丘链。与风向垂直,丘间开阔,称沙海。纵向沙丘:二股大致平行的风,破坏横向条件,形成与风向平行的沙丘。星状沙丘:风力相等的几个方向风的产物。试述风沙与沙尘暴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km至10km。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详述沙漠形成的原因干旱(降水少、地下水位低)丰富沙源(温差大、岩石风化)风力作用(侵蚀、搬运、堆积)试述从戈壁到砾漠的过程试述沙丘流动的危害死亡之海-沙漠地形变化莫测、沙尘暴埋没村庄、道路(包兰铁路、南疆铁路、公路、西气东送)沙漠化-生态、环境恶化(彭佳木)试述沙漠控制的措施防风固沙-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人工固沙-麦草网格法西部大开发的成败关键-环境、生态保护,促进其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试述黄土的成因沙尘堆积-风成沙漠外围-由北向南颗粒变细质地疏松、遇水失陷试述黄土性质有哪些土质细:粉沙为主,50%;粘土矿物含量10%-风成色灰黄、棕黄空隙度大(40%-50%)、质地疏松-湿陷性层理不明显,垂直解理发育-裂,崩塌详述黄土地貌中塬、梁、峁、沟、谷、穴的形成成因及地貌特点风成的黄土,流水切割形成的黄土地貌地貌:特别容易受流水的侵蚀侵蚀:(大)塬、梁、峁 (小)沟、谷、穴塬:流水下切形成的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峁:具浑圆顶部的黄土小山包,俗称黄土高坡;是下伏地形的反映沟:谷:穴:防治黄土流失的作用有哪些第五章 构造地貌一、名词解释:1.构造地貌: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2.安第斯大陆边缘:很深的海沟;高耸的大路边缘山地;很窄的大陆架;边缘山地火山活动强烈。3.东亚型大陆边缘:4.海底峡谷:横剖面呈V字形的海底地形。发育于大陆边缘,主要在大陆坡上,头部多延伸至陆坡上部或陆架上,甚至接近海岸线,谷轴弯曲,支谷汊道甚多,形似陆上的峡谷。峡谷头部平均水深约100米,末端水深多在2000米左右,少数可深达30004000米。多数可延伸至大陆坡麓部,峡谷口常为缓斜的海底扇地形。5.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洋的主体,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其周边有的与大陆裾相邻,有的直接与海沟相接。其中主要部分是水深在40005000m的开阔水域,成为深海盆地。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成为深海平原,其坡度一般小于1/1000,甚至小于1/10000,是地标最平坦的地区。6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7.水平构造;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 8.倾斜构造: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语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于是便形成了倾斜岩层。倾斜岩层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如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的一部分。9.断层崖:由断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崖。断层崖不一定就是断层面,常常是断层面被剥蚀后退而形成的陡坡。较新的断层往往在地形上表现为断层崖。较老的断层也可以造成地形倒置的现象,形成断层崖线。10.单面山:指由单斜岩层构成的山岳。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称为单面山的前坡(或剥蚀坡)。11.猪背岭:猪背岭(hogback ridge或hogback)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寿规程:国寿规程法
- 水利工程水污染治理综合方案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 服装设计创新方案
- 化学工业危险品标签设计规定
- 医生个人工作计划五篇
- 装修合同签订前合同争议解决方式及途径
- 离婚协议书撰写与共同子女教育权利义务分配合同
- 成年子女赡养责任划分与财产分割协议书
- 精装别墅产权互换及买卖合同协议
- 肇庆端州正西社区评估报告
- 朝天椒栽培技术课件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后作业答案
- -首次执行衔接问题-行政
- 斯蒂芬金英语介绍
- 秋天的雨 省赛获奖
- JJF 1015-2014计量器具型式评价通用规范
- GB/T 8332-2008泡沫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燃烧法
- GB/T 38597-2020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涂料产品技术要求
- GB/T 21073-2007环氧涂层七丝预应力钢绞线
- 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课件整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