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docx_第1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docx_第2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docx_第3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docx_第4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哪些早期症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最早出现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它的特点是走一段路后觉得小腿部痛,休息片刻又能继续行走,刚开始可能走500米后痛,逐渐走400、300米就痛,最后可发展到走100、50米就痛,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有这种症状的老年人,特别是50-70岁的男性,不能认为是衰老现象,很可能因下肢动脉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是由下肢肌肉缺血而引起。这是给患者的一个信号。你应该到医院血管外科门诊检查检查了。哪些人下肢动脉易闭塞?随着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性的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它好发于下肢的股动脉段、髂动脉段和腹主动脉下端。欧美国家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较高,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40-70岁发病率为12,每年有10万人次接受外科治疗。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很少,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无损伤血管检查的推广使用,使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华东地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为0.76,即?万人中有76个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已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种。病变如何演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症状的加重与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是一致的,当下肢动脉仅有轻度的狭窄或闭塞时,往往出现距离较长的间歇性跛行,这是疾病的第一阶段。逐渐会发现足部冷、麻、痛,特别是晚上睡觉时加剧,这称作静息痛,常常疼痛难忍,夜不能眠,是疾病的第二阶段。有一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病变,会出现足趾或足背、足跟部的坏疽,发黑的区域逐渐蔓延,此时不得不行截肢术。这是由于下肢动脉已有广泛闭塞,侧支血管已不能代偿性地供应肢体的血液,引起组织坏疽,这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程的第三阶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会发展到第二、第三阶段,少数患者由于侧支循环的良好生长,使疾病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外科医师在给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患者做血管搭桥术时,常常发现患者的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这种增厚的内膜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是由于胆固醇沉积于细胞内。内膜斑块有时可坚如硬石,在穿越有斑块的内膜时,手术缝针也可能折弯。粥样斑块表面有时形成溃疡,可诱发血栓形成,更加阻塞血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肾性高血压和肾萎缩;下肢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或足坏疽。总之,人类因动脉硬化性疾病而引起的死亡已远超过所有癌症的死亡总数。当前医务界一致公认,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人类的头号大敌。 如何识别有无下肢动脉闭塞走路时腿痛,不一定都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在走路时腿痛,有两个特点:即疼痛位置在小腿部,小腿肚肌肉部位疼痛。疼痛的特点是休息几分钟后又能行走,走到一定距离后又产生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症状也可以是走路时腿痛,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几乎完全一样。主要是这两个病都是动脉阻塞,因此医师需从年龄、动脉造影等来加以区分。有些骨科疾病的症状容易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症状相混淆,如坐骨神经痛患者也有走路时腿痛,但这些患者的疼痛特点是大腿或小腿的外侧部疼痛,有放射状感觉,并且休息时也痛,如拍腰椎X片,常可见腰椎骨质增生。膝部半月板损伤或膝部退行性关节炎患者,走路也觉腿痛,但最痛的部位是膝关节,那就不是动脉阻塞了。医师如检查时摸一下足背动脉,告诉你足背动脉搏动正常,就完全可以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了。怎样自我检查如出现“间歇性跛行”的症状,不妨自己也可试验扪摸一下足背动脉的搏动。足背动脉位于足背部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用食指轻轻按放于此部位的足背部,即可扪到动脉的搏动。可以两侧对照,如发现一侧的足背动脉摸不到,足部皮温比对侧凉冷,走路时同侧小腿又有疼痛,则需要到医院去作进一步检查。当然,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很多,并不一定都是动脉闭塞。经过医师的详细检果,下肢疼痛的原因是可以搞清的。 仪器检查无损伤性血管检查设备种类很多,例如光电血流仪、超声血流仪、彩色超声扫描、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都能检查动脉血管的直径,以便了解动脉有否狭窄和扩张。这些检查与常规的动脉造影不同,属于无损伤性检查,患者毫无痛苦,方便、简单、准确性很高,互补性强,有时几乎可代替常规的动脉造影。但至今有损伤性的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动脉闭塞的“黄金”标准。正常时下肢的血压高于上肢血压10-20毫米汞柱,因此踝部动脉和肱部动脉的比值,正常时大于1,例如测得踝部动脉压为140毫米汞柱,肱部动脉压为120毫米汞柱,则这两个数字的比值大于1,这就叫做踝肱指数。测量时,将气囊袖带置于小腿,用多普勒听诊器在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处听到动脉搏动声后,将气囊充气后达一定程度,缓慢放气在听到第一声血流恢复的声音之后,读出血压表上的数值,这与普通的量血压的方法有类似之处。以同样的方法测得肱动脉压力后,两者之比即为踝肱指数。如患者有行走时小腿痛等下肢缺血症状,再测出下肢踝部血压为60毫米汞柱,则踝肱指数为0.5,提示有较严重的缺血。因此,踝肱指数测定是诊断下肢动脉有否狭窄和闭塞的方法之一。根椐数值的大小,也可知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如踝肱指数在0.50.8之间,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低于0.5,可能出现静息痛;如踝肱指数低于0.10.2,足趾坏疽明显。对于手术后的患者,测定踝肱指数也是评价手术疗效的方法之一。例如一位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接受了下肢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手术,术前踝肱指数为0.4,术后踝肱指数为0.9,说明下肢血供明显改善,移植的人造血管畅通。型号较陈旧的磁共振检查设备尚不能检查由动脉或静脉引起的病变,中山医院1955年引进了一台GE公司的1.5T超导型高强磁场共振成像仪,投入临床应用6年多以来,已为数千例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了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并与X线血管造影或手术作了对照,其结论的正确性,血管显影几乎可与传统的X线血管造影媲美。磁共振血管造影不需在动脉内插管,在造影时患者无痛苦,比常规的动脉造影优越,但在图象的清晰性、特别是细小分支显示方面,比传统的动脉造影稍逊一筹。 如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和具体检查结果,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血小板黏聚、降胆固醇、扩张血管、抗凝、降纤等各种类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