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doc_第1页
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doc_第2页
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doc_第3页
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doc_第4页
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DC影响画质的原因小DC最常被拿來和批評的,不外乎就是畫質啦,也就是因為畫質的關系,讓很多人進而投入單眼的懷抱影響畫質的原因有很多,包含機身本身的設定、鏡頭、拍攝場景,還有其他人為因素 最常見,也是最直接影響畫質的原因就屬 ISO 值啦!常常在知識+裡面看到有人問:為什麼我這台數位相機這麼爛?或是怎麼拍都不好看?有人知道怎麼消除顆粒嗎?小DC的畫質和單眼有差這麼多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的初學者在拿到相機的時候,什麼設定都不管,直接拿來就拍,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都是用自動模式去拍的。auto模式,除了快門、光圈、白平衡外,當然iso也是自動的囉!在光源不足下,相機會自動調高iso值,通常這種問題都發生在喜宴,或是外出旅遊住旅館的時候,喜宴會場及房間的室內光源都偏暗黃,這時相機自然會將iso調至約800、甚至1600以上,以自然顆粒就跑出來啦,照片放到電腦上看就更是可怕了!建議新手玩家用M手動模式玩玩看吧,把iso定在200以下,去戶外或光源充足的地方拍,然後再拍看看室內,就會發現其實手上的小DC也沒這麼差嘛!不過光源不足下,快門放慢,要小心手震哦!再來另一個先天性差異,就是CCD影像感測器的大小啦,小DC的CCD尺寸較小,而且控制雜訊的效果也比單眼差,在電腦上看的時候,或許還看不出來,但一經放大輸出,或是印刷,成像品質就大打折扣啦。再來第三個影響因素也是新手常會用的機身功能,就是數位變焦,在購買DC的時候,可以看到規格表寫光學變焦及數位變焦。光學變焦=鏡頭變焦,也是就實際上鏡頭能夠變焦的範圍,而數位變焦,只是將局部範圍放大,然後再將畫面裁切下來,也就是說,數位變焦不是變焦功能,而是裁切功能,這和你拍完一張照片,再去截取某一塊的道理是一樣的!以後製的角度去看,這是一個很白吃的功能,因為數位變焦會讓畫質變差。建議新手玩家別用此功能若需局部放大,只要事後再用電腦軟體裁切即可。以上是DC機身功能中,會影響畫質的部分,下面介绍鏡頭、拍攝場景,還有其他人為因素 鏡頭因素:大家都知道鏡頭的好壞,會影響畫質,而不管是網路上或坊間書藉,都有所謂的鏡頭評測,別小看這些評測哦!在選購相機時,可是能讓我們少花很多冤枉錢。鏡頭評測的項目有很多,但小dc的鏡頭資訊通常較少,能馬上從規格表上看到的,不外乎是焦段、光圈、特殊功能。焦段、光圈已經是老掉牙了,光圈愈大當然愈好囉,焦段則要考量實用性(後面人為因素會提到),這部分就不再說嘴了。特殊規格指的是防手震或鏡頭中加入特殊鏡片等,各家鏡頭都會有鍍膜,而鍍膜也影響了鏡片的好壞及發色,不同的發色,也形成了不同的品牌特色,以nikon最高階dc為P6000為例,就搭有NIKKOR ED鏡片, 而Panasonic DMC-LX3的特色則使用24 mm超廣角鏡頭,鏡片為Leica鍍膜,sony則有蔡司鍍膜及Sony G鏡,RICOH的GRD系列,則是延續底片時代的GR1外觀及精神,使用定焦28mm f=1.8 大光圈GR 鏡。基本上小dc的種類繁多,鏡頭的評測也不多,汰換又高,所以大部分不管是專家或是玩家,都不會太著墨於這塊,所以規格表寫的再漂亮,也沒一個準,只好多看網友分享的照片,各家的鏡頭各有好壞,就看個人喜好啦!再來是場景因素,例如昏暗的地點,dc的鏡頭較小,入光量也小,即使將iso固定在100,再上腳架長時間曝光,得到的畫質也是差強人意,長時間曝光ccd本來就會產生噪點,上一篇提到dc的ccd尺寸較小,所以噪點也愈明顯。像是色溫過高或過低的場合,若一開始白平衡不準日後再用白平衡也調不太回來,如果是拍黃昏或清晨的風景照倒是還好,要藍就讓他藍,要黃就讓他黃,說不定還比較有fu呢,主要怕調不回來的是拍人像的膚色,若一開始顏色就不對,事後再補救,假掉的成份居多,必竟,一開始就拍好,才是最重要的。最後是人為因素,很簡單就是手震啦!小dc最容易手震啦,原因很多:單手持相機、機身太單薄而抓不到施力點、手黱空太久而發抖,拍室內的時候快門太慢、追拍時手動的幅度太大等等,這要怎麼解決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腳架,但也最不方便,所以一開始在挑相機時,就要拿來拍看看,看順不順手,也可以選購有防手震功能的機子,提高拍照的成功率。再來就是適當的焦段,常用的焦段(除廣角外)以35mm70mm左右,有的人則喜歡用100mm以上,因為景深壓縮較明顯,但是焦段愈長,手震的機率就愈高,尤其dc的鏡頭這麼小,只要小小一個動作,就很明顯了。所以較短的焦段可以減少手震的情形。通常我在建議朋友購買dc時,也都會和他們說明這個觀念,選擇光圈大,遠比焦段長,來的有價值多了。這一點也順便說明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推崇ROCOH的GRD了,雖然焦段不方便,但是定焦的畫質及大光圈,能夠拍出更貼近單眼的感覺。很多人都直观地认为目前多数机型采用的1/2.5英寸的CCD的输出画质不理想。实际上,目前CCD面积的缩小主要是通过提高改进制程技术,而减小感光元件上的线路面积,增加感光材料开口率来实现的。通俗地讲,就是将农田间的田埂缩窄,而不是去减小田地(感光开口)的面积。而对于像素间干扰的问题,也通过增强屏蔽等手段来控制。可以说,目前使用1/2.5英寸CCD基本不会产生什么画质上的负面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画质还要靠综合素质来决定数码相机在国内兴起于2001年,到04年时才变得真正普及了起来。包括索尼P系列,T系列,奥林巴斯系列相机都对当时的数码相机兴起到了很大作用。在消费者熟悉这些机型的同时,很多指标也都成为了消费者心目中的标准。例如有些消费者会觉得1/2.5英寸的CCD如果挤入400万以上像素会使画质无法保障。但实际上通过各方面性能的提升,目前700万像素的1/2.5英寸CCD也能提供相当不错的输出质量。应该说,CCD大小的标准是具有阶段性的,以往的1/1.8英寸CCD并不能优于现在的1/2.5英寸CCD。因此可以说,厂商将CCD面积缩小是负责任的,而不是单纯为了节省成本,更何况,为了缩小CCD而进行的研发还需要耗费成本。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各种不同CCD大小给我们呈现出的画质。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是由综合条件所决定的。包括像素数,镜头品质,图像处理器性能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小点也不一定就不好其实对于厂商来说,使用何种尺寸的CCD,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像素数。目前CCD制造商所供应给相机制造商的CCD基本都是以几个固定规格为准的。其中400700万像素的CCD基本都为1/2.5英寸的;而对于8001000万像素的CCD,则基本都是1/1.8英寸的。作为CCD制造商,将各像素级别的CCD的输出质量控制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是其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因此,虽然以前的1/1.8英寸CCD只有500万像素,而现在却能挤入1000万像素,但从噪声控制等角度来说,还是没有问题的。3. 由于CCD本身性能的提升以及图像处理器的不断优化,具有更大像素密度的CCD已经能带来比以往像素密度较小的CCD更好的画质。4. 对性能相同的数码相机,当感光度提升时,使用较低分辨率能弥补画质的衰减。很多情况下,人们所谈论的CCD大小的问题,实际是对CCD上像素密度的疑问。确实,在同样技术条件下,像素密度小的CCD会有比较小的像素间干扰,成像自然也好一些。但由于技术提高,CCD像素间互相抗干扰的能力更强;同时更加强大的图像处理器也能对照片中的噪点起到控制作用。因此,虽然现在的CCD面积比以前小,像素又比以前高,但成像质量不不像大家所怀疑的那样。通过以上所介绍的,我们知道,除了CCD本身大小,像素密度以外,相机的镜头,图像处理器等等也对输出画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很难说一个面积大,像素密度低的CCD配上一款拙劣的镜头能有什么好的画质。因此,并不能说1/2.5英寸CCD就没有好画质,也不能说1/1.8英寸的千万像素CCD就肯定不好。千万像素是近段时间来的一个大热门话题,不少品牌都在推出自己的千万像素机型,其中既有以性价比和外观见长的三星,也包括从不在画质上马虎的佳能。目前的千万像素机型基本都采用1/1.8英寸的CCD,是目前消费类数码相机中最大号的CCD;另外,多数800万像素CCD的面积也是1/1.8英寸的。因此,1/1.8英寸CCD目前主要应用于800万像素以上的机型中。当今的数码相机已经不仅仅是靠提高CCD的像素数来提升性能的阶段。要想保证画质的出色,需要在提高CCD性能的同时提高相机的各方面配置。不少消费者都在凭借1/2.5英寸或者1/1.8英寸这一单一数据为依据来判断数码相机的好恶,这种比较作为目前来说,比较不客观。但当然,购买消费类相机,最重要的是耐用,易用以及漂亮的外观。画质包括:曝光是否正确对焦精度分辨率噪音反差色调动态范围白平衡准确性不是噪音一项好就是画质好。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就是CCD过小,本人也是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但同时也觉得镜头也是另外一个根源,如果说厂家发表的CCD质量上是“合格”的那么就没有理由拍的照片很糊,个人认为是因为普通镜头不能在那么小的面积上达到CCD要求的分辨率要求所致,如果CCD相邻像素之间由于间距过小导致相互产生干扰是“糊”的根源那小尺寸就是罪魁祸首,那这样的CCD也可以说就是不合格产品,厂家发表、使用这样的产品就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但如果是因为镜头不能在CCD面积下达到CCD像素要求的解析度那我们就是错怪CCD了1、CCD 的工作原理是序列化的,简单说就是 CCD 本身只能输出所有像素的资料,无法只输出一部分。2、CCD 是光电二极管感光,只能分辨光线的强弱,无法分辨颜色。所以通过在 CCD 前面附加滤色透镜来分辨颜色。这样导致了一个 RGB 像素实际上需要(理论上)4 个 CCD 上的像素才能完成。实际上马赛克颜色算法还参考了周围的 9 - 16 个像素点。所以认为把 1200 万像素 ReSize 成 300 万像素,则会有很多像素不参与成像的说法,是错误的。ReSize 算法有很多,PhotoShop 常用的斜二次算法,会参考临近的 9 - 16 个像素进行计算,这类似于把马赛克颜色算法进行逆运算,所以通过把 600 万像素的照片 ReSize 成 150 万像素,实际上等于是完全利用了确实的 150 万个完整 RGB 像素点。不要忘记 150 万个 RGB 点需要 600 万个 CCD 上实际像素点。3、和电脑通过 CPU 进行 ReSize 以及其它图像操作不同,照相机通过专用的 DSP 芯片进行这个过程,这个芯片叫做 Image Processing Uint。比如 Canon DIGIC III Image Processing 就是典范。对于这个芯片来说,高质量的 ReSize 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可能,当然用 RAW 文件在 Photoshop 上自己后期处理更好。4、通常的,照片尺寸不同而观看距离不同,更大尺寸的照片,你会在更远距离观看。所以 600 万像素输出 7 寸照片和输出 24 寸照片不会有太大不同,因为后者你会在更远的地方观看。5、至于为何用 200 万像素和用 700 万像素同样输出 7 寸照片看起来一样,是因为对于一张 7 寸照片来说,它的弥散圆直径决定了它需要的具体像素是十分有限的,这个数字的极限是 300 万像素,因为现有的设备,无论是通常的彩扩机,还是热升华打印机,其输出精度最高不超过 300DPI。所以 300 万像素对于 300DPI 设备来说,输出 7 寸照片已经是能力极限了。(这里的 300DPI 是针对彩扩机、热升华打印机这种每一个像点都具有自己的色彩和明度的设备而言。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的色点是没有明度的,所以 1440dpi 的喷墨不如 300dpi 的热升华)而更大的照片,你不得不在更远的地方观看,所以同样还是 300 万像素也足够输出。6、小 DC 的像质不好,是 CCD 和镜头双方面导致的。更小的 CCD,要求更高分辨率的镜头,而光物理学决定了制造镜头的极限,而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廉价小 DC,不可能像机械文明巅峰年代的人类,去使用镧玻璃之类放射性稀土玻璃制造镜头(不仅成本高,对人体还有害)。所以,小 DC 的镜头本身无法在给定成像圈内成一个足够其感光尺寸的精细的像。而 CCD 本身,虽然人类可以用现代电子技术把它造得更精致,但物理世界的规律是不变的。比如热噪声增加(噪点),宽容度下降,以及更重要的,就是光的衍射问题。现代 CPU 制造工艺使用极紫外线光刻,是因为其工艺已经达到 65nm 甚至 45nm,这个是小于可见光波长的。当然 CCD 也能用这样的工艺制造出更精致的 CCD,问题是这样的 CCD 制造出来了,却还是要用于可见光的感光,对于波长在 770nm - 390nm(典型值 530nm)的可见光来说,更精致的 CCD 没有意义。基本上,如果小于 1.5 微米的话,可见光已经能发生严重的衍射现象了。DSLR 用的即使是 16 x 24mm 的 CCD,其像素尺寸也达到 8x8 微米(略小),这个当然大于可见光会发生衍射的尺寸,所以成像会比小 DC 那种 CCD 好很多。数码相机各类规格型号名目繁多,给购买评定性能的朋友造成不便,很多产品完全是“利润的产物”,换汤不换药,徒有其表。撕开高像素虚假的外表,也撇开镜头的素质,就是那片感光器件的规格了。毫无疑问,面积越大,图像质量越高,然而厂家提供的广告资料往往不标明具体的尺寸,这点尤其是在家用级数码相机上更甚,往往用1/2.5,1/1.8,2/3这样的比例来描述CCD的规格,还有APS-C系统,4/3系统,3/2系统,规格等等,让人不知所云由于网上的资料要么散乱,要么简单,要么模糊,于是贴出CCD参数的含意和计算方法,给各位色友或准备购买相机的朋友参考,嘿嘿,可以少走弯路。特殊规格的CCD就没有列入一、APS-C系统,4/3系统,3/2系统,是指CCD的长宽比,比如35mm胶片的规格是36*24mm,宽高比是3:2,数码相机沿用了这个规格,这个规格被称为全画幅,这个规格也是具有最优的视角美感的尺寸,被多数单反机采用。1、APS-C系统:指比全画幅小一号的规格,但仍具有3:2的长宽比。2、3/2系统:凡符合3:2的长宽比CCD/CMOS都是3/2系统,APS-C也是3/2系统。3、4/3系统:是松下与奥林巴斯公司联手制定的一个单反CCD标准,长宽比是4:3。4、单反系列都标明CCD/CMOS长宽尺寸,各品牌都有自己的规格,没有CCD研发能力的厂家,就采用配套的CCD,因此不同品牌的相机也有相同规格的CCD。5、不同厂家采用了不同规格的CCD尺寸,因此存在不同镜头的换算系数,这个系数是由CCD的大小决定的。比如尼康的APS-C系统是1.5,而佳能的APS-C系统是1.6,因此尼康的CCD要比佳能的大。对于镜头来说,CCD尺寸决定了其焦距,镜头规格沿用了胶片35mm的规格,对于全幅相机而言,28mm的镜头就是1的焦距系数,到了APS-C系统中,就要高于28mm了,因为感光面积小,相当于裁剪了一部分画面,焦距就等于拉长了。28mm的广角在尼康APS-C系统中变成了42mm的准标头,在佳能APS-C系统中变成了44.8mm准标头,从另一角度看,APS-C系统的单反相机,实质上是在浪费镜头焦距。假设有一台72*48CCD相机,如果将28mm装上去,就成了14mm鱼眼头了。理论上的焦距是这样,由于28mm广角点并没有使用大广角消除畸变和色散的技术,这样图像质量就不如14mm的专门广角头。二、消费数码机的规格1、消费数码机的CCD非常小,不直接标示长宽尺寸,而是用对角线的比例来标示。比如1/2.7,1/2.5,1/1.8,1/1.7,1/1.6,2/3等,光是这个数值是看不出具体的规格的。2、衡量比例必须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沿用最早CCD应用在摄像机上的标准,指长12.8mm9.6mm的面积,其对角线为16mm,所谓的1/2.7,1/2.5,1/1.8,1/1.7,1/1.6,2/3等,里面的分子1就是16mm,分母越大,CCD越小。因此,1/2.7的CCD对角线只有5.9mm,长为4.74mm,宽为5.55mm,这块CCD就只有小指甲盖那么大了。市场上多数家用级数码是1/2.5和1/1.8规格,1/2.5换成具体的尺寸是:5.12mm3.84mm,而1/1.8规格的尺寸是7.2mm5.4mm3、消费数码CCD仅仅反映对角线比例,而不是长宽比例,单反系统既是长宽比例,也是对角线比例。4、消费级CCD的长宽比基本上是4/3,由于CCD太小,因此有效并全部利用CCD面积就能提高图像质量。有些消费级数码具有3/2的长宽比的功能,但这种功能却牺牲了上下两部分一些CCD的面积,本来才是小指甲盖那么大的CCD,还要牺牲一些,实在不该,因此用小DC数码拍照时,尽可能一次性构图到位,避免在后期PS中剪裁,把有限的CCD面积全部利用上。这点于单反就不同,单反的CCD/CMOS面积大,即使是裁掉一部分画面也足够保证图像质量(屏幕上观看照片)。当然,这不是鼓励不用心构图,而是相比较而言,能全部利用CCD感光面积当然是摄影的一条原则。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CCD尺寸计算公式,设a为长边,4/3长宽比,短边b可表示为0.75a即*+0.75*0.75*a*a=对角线 *对角线开平方简化后得到:a=对角线/1.25例:1/2.5计算对角线16mm/2.56.4mma=6.4mm/1.255.12mmb=5.12*0.75=3.84mm1/2.33计算对角线16mm/2.336.87mma=6.87mm/1.255.5mmb=5.5*0.75=4.12mm1/1.6计算对角线16mm/1.610mma=10mm/1.258mmb=8*0.75=6mm2/3计算对角线16mm*2/310.67mma=10.67mm/1.258.54mmb=8.54*0.75=6.4mm4/3计算对角线16mm*4/321.33mma=21.33mm/1.2517.06mmb=17.06*0.75=12.78mm全画幅面积: 36*24864APS-C: 23.6*15.8372.88佳能APS-C: 22.2*14.8328.564/3面积: 17.06*12.782182/3面积: 8.54*6.454.661/1.6面积: 8*6481/2.33面积: 5.5*4.1222.661/2.5面积: 5.12*3.8419.66全画幅面积是2/3面积的15.8倍,1/2.5面积的44倍!分水岭出现在4/3和2/3之间/index.php/eng.amera-rankings法国DXO实验室根据被测数码相机在摄影棚内、户外、运动实拍的RAW格式图片对色彩宽容度(Color Depth)、动态感光范围(Dynamic Range)和低光(Low-light)ISO三种数据评判,综合这三种数据的结果给出所测相机的最终得分低光数据看能放心把ISO设置在1600使用只有排在前四名的相机,NIKON D700得分2303分排名第一,唯一采用2/3 CCD的S100得分177,在DC里排名最高。S100得分没有D700的零头高,这就是DC画质的真实水平。感光原件尺寸大小对画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小DC互相比画质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无聊行为,采用4/3以上大尺寸感光原件才是DC提高画质根本途径。ccd实物大小比较照片,1/2.5和1/1.8尺寸远远不及4/3如果分解CCD,你会发现CCD的结构为三层,第一层是“微型镜头”,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以及第三层“感光层”。第一层“微型镜头”对于CCD来说 每一个感光原件获得的光信息越多,捕捉和记录下来的图像就会越接近真实。但在设计上,感光点旁边还有电荷存储区、电流汇流排等设计,这些电路都会占据不小的面积,如果光线不加控制地任由它照射到整个CCD面上,那么势必造成感光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CCD的最表明上又设计了一层叫微镜(Microlens)的结构。它其实就是与CCD像素一一对应的微小透镜组成的镜头阵列,它的功能就是将光线尽可能地聚集到真正的感光点上。虽然微镜并不能100解决光线有效利用的问题,但毕竟大大提升了CCD的感光能力。不过,微镜在创造了这个奇迹的同时,却又造成另外的麻烦,那就是使每个感光点对光线直射的要求大大提高了。但事实上,光线经过镜头光圈照射在CCD上时,边缘的入射角是远大或远小于90度的。这就使数码相机出现中央区域成像好但边缘图像下降的现象第二层是“分色滤色片”大家注意没有,上面我只提到光线而没谈色彩,这是因为CCD的感光元件天生是个色盲。只能记录光线的强弱而不能记录色彩。(注意,这也是它到今天也比不过银盐胶片的重要原因!)大家可以看看Photoshop的通道。红、绿、蓝三个通道。大家只看一个通道,发现它是黑白的。这是因为,在每个颜色通道里只记录该颜色的强弱。三原色的强弱都记录下来了合在起,就成了有色彩的图像了。 CCD也用了这个原理。于是就在感光元件上加了一层滤色片。这个滤色片怎么用呢?很简单,滤掉绿、蓝,只把红留下来,CCD上记录下来的光线强弱就是红光的了。滤掉红、蓝,CCD上记录下来的光线强弱就是绿光的。蓝光的也相同。记录下三种光线的强弱,也就是三原色的色彩通道了。合在一起完美的图像就出来了。 现在细说一下单CCD记录色彩的方法: 就500万像素的DC而言,进入相机镜头的光被分成500万个像素点来记录。1个像素点包含完整原始的色彩。一般单CCD会用4个感光元件来记录这一个完整原始的像素。那么我们把这个原始像素分成4份,1个感光元件1份。我们再把在这4个感光元件上面的同等面积大小的滤光片分成4份。这样就是:“1份原始像素1份滤光片1个感光元件”。 按单CCD技术要求:红、蓝、绿,按1:1:2的比例收集,记得我上面提过感光元件是按面阵(矩阵)方式排列的,4个感光元件被排成一个矩形来记录一个像素。成对角线的2个感光元件记录绿色,另两个感光元件分别记录红色、蓝色。为什么绿色要双份,因为人眼对它敏感。 请大家注意这里:因为“1份原始像素1份滤光片1个感光元件”这个对应关系。记录红光的感光元件上的那份滤光片,就会滤掉别的光。而这份滤光片只处理1份原始像素,也就是说只处理整个像素的25。而别3份原始像素里也含有红色呀,但其它3份滤光片都要滤掉红色。整个像素中75的红色就这么丢失了。 对,就是只采这么多。红色只能收集到所有红色的25,蓝色只能收集到所有蓝色的25,绿色只能收集到所有绿色的50!看到了吗,真实的色彩并没收集全整。一个原始像素中的75的红色、75的蓝色、50的绿色就被丢掉了。 而这些滤色片滤掉的75红色、75蓝色、50绿色呢?只好在图像处理器中用插值算法来解决了。然后再象Photoshop中的红、蓝、绿通道一样,按一定的算法合成出图像。1个像素点的大部分红色如果都集中在没被采集的那75中。那要算出这个像素的红色就困难了,那么这个像素就失真的像素了。这些就加大了与真实色彩的差别。 好了,通过一大堆计算,图像出来了。可是本来记录的原始色彩信息就少,这样算来算去必然出现失真偏色、噪点。 偏色我们能后期调正,可噪点呢?没什么好办法,光线足一点,拍摄的细节就能多捕捉到,噪点就少。最后的方法就是让图像处理器降噪,于是我们所有的相机都有了降噪这一功能。用特定的插值算法来算去丢失的色彩信息补在图像中生成图像,想想就知道这种方法得到的图像怎么可能和能完整记录原始色彩的银盐胶片相比。 那些厂家所称的已接进银盐胶片水平,也只是它们的插值算法更先进一步。就象大家常听的CD,再怎么高的采样率,也只是记录了44.1K-96K个点的声音,再用算法合成出来让大家听,和原始声音永远有差距。(数码时代的悲哀呀!)第三层:感光层CCD的第三层是“感光片”,这层主要是负责将穿过滤色层的光源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将信号传送到影像处理芯片,将影像还原。每一个ccd元件由上百万个 mos电容所构成(光点的多寡端看ccd 的画素而定)。当数位相机的快门开启,来自影像的光线穿过这些马赛克色块会让感光点的二氧化矽材料释放出电子负电与电洞正电。经由外部加入电压,这些电子和电洞会被转移到不同极性的另一个矽层暂存起来。电子数的多寡和曝光过程光点所接收的光量成正比。在一个影像最明亮的部位,可能有超过10万个电子被积存起来。 曝光之后所有产生的电荷都会被转移到邻近的移位暂存器中,并且逐次逐行的转换成信号流从矩阵中读取出来。这些强弱不一的讯号,会被送入一个 dsp 也就是数位影像处理单元。在这个单元之中有一个a/d 类比数位讯号转换器。这个转换器能将信号的连续范围配合色块码赛克的分布,转换成一个2d的平面表示系列,它让每个画素都有一个色调值,应用这个方法,再由点组成网格,每一个点(画素)现在都有用以表示它所接受的光量的二进位数据,可以显示强弱大小,最终再整合影像输出。数码相机提高照片素质12招 1. 尽量使用三脚架 很多情况下,照片图像模糊、不清晰的原因,是拍摄者在按动快门时产生“手振”或相机反光板抬升产生“机振”所造成的。如果使用了三脚架,无论快门速度设定到如何的“慢”,甚至长时间的曝光,即可防止图像由于“抖动”而产生的图像模糊。但要注意,使用三脚架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快门线,忽视这一点,仍有可能在手指接触快门时产生的震动而影响清晰度。2. 尽可能地使用高速快门在手持照相机拍照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高速快门来拍摄。没有经验的拍摄者,快门速度设定在1/30s以下时,照片拍虚的概率较大。即使专业摄影工作者,也不能保证在低速快门拍摄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提高快门速度,会相应提高照片清晰度的概率。当然,在手持照相机提高快门速度的情况下,势必开大光圈,因而会失去“大景深”,但为保证照片的清晰度,放弃景深是不得已的办法。3. 尽可能使用“最佳光圈”任何镜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像误差,这些成像误差将使镜头的成像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镜头球面的曲率不同,光线经过透镜中心和边缘时因折射率不同而不能聚焦于同一焦点,从而导致清晰度下降。如使用镜头的最大光圈拍摄,将导致该镜头像差缺陷的最大暴露,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而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拍摄,会产生光的衍射,也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下降。为改善像差而引起的清晰度下降问题,通常采用缩小光圈的办法来提高成像的质量。一般来说镜头的最佳光圈为该镜头最大光圈缩小23档左右,拍摄者可对某个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比较。4. 尽可能采用手动对焦目前大多数相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然而,在景深特别小的情况下,自动对焦往往会聚焦不准确,特别是在向主体近距离对焦,使用长焦距镜头,采用大光圈拍摄人像特写的情况下,要特别小心。如果此时采用自动对焦,“靶子”非要对在人物的眼睛上,如果没有十分的把握,宁可放弃自动对焦,而采用手动对焦。人们不希望照片上人物的耳朵或鼻子是清晰的,而传神的眼睛是模糊的。5. 尽量使用遮光罩遮光罩的使用,很多人并不在意。在用正面光、前侧光或侧光时,遮光罩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必须使用遮光罩,有时即便使用了遮光罩,阳光仍会直射到镜头上,造成画面“冲光”,产生雾翳,影响被摄体的色彩饱和度和清晰度。这时,应调整镜头角度,避开直射到镜头上的光线。此外,遮光罩还有助于防止镜头镜面损伤,同时避免手指接触到镜面。6. 合理利用景深景深的大小是根据拍摄者拍摄的目的来决定。如果是拍摄风光摄影,景深就要求大,目的是为让照片上景物的清晰范围从近至远都表现得很清楚。如果是拍摄特写,景深就要求小,目的是让照片上主体的背景(也可能是前景)虚化(模糊),突出被摄主体。用小景深来表现风光题材,或用大景深去表现被摄体特写,从摄影表现手法上来说适得其反。如何合理运用景深呢?请记住:采用小光圈、短焦距镜头、远距离对焦拍摄三种方法,景深就大。采用大光圈、长焦距镜头、近距离对焦拍摄三种方法,景深就小。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拍摄方法也行,但效果没有三种方法合起来使用作用更明显。7. 尽可能选用低值感光度要获得影像的高清晰度,让照片看起来具有丰富的质感,除选择使用高像素的数码照相机和大画幅的传统相机外,还有个简便的办法,即选择低感光度拍摄。 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电子传感元件有个特性:即ISO感光度设定得越低,胶片的颗粒度就越细(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少),照片的清晰度就相对高。ISO感光度设定得越高,胶片的颗粒度就越大(数码图像表现为噪点较大),照片清晰度就相对较低。目前,胶片的感光度在ISO251600范围可供选择;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根椐厂家对低端、中端、高端相机的不同要求,设计在ISO503200不同的范围。了解了传统感光材料和数码影像传感元件的这一特性,在拍照的时候,将ISO感光度设定为低值,照片的清晰度会得到明显的改善。8. 把握正确曝光(测光)的方式 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都会导致影像清晰度下降和影像色彩偏移。要准确曝光,必须掌握正确测光的方式。 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时,有时,按测光数据将导致曝光不准确。举个例子:你想表现冬季的白雪(白雪在画面中占多数),如用反射式测光,拍摄结果,白雪却不是原本的白色,而是呈现为浅灰的色调,经验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测光提供的“准确”数据上再增加一些曝光,以便使雪呈现“正确”的白色。相反,你想表现黑色的煤炭(煤炭在画面中占多数),结果,煤炭呈中灰色,这时,就要在测光的基础上再减少一些曝光量,以便使煤炭看上去更接近本色。 另外,在逆光拍摄人像(背景较亮)时,采用反射式平均测光,人物的面部往往曝光不足。当然,用具有“点测光”功能的相机或者用“点测光”功能的测光表去测被摄体的反射光(测人物脸部),曝光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采用入射式测光的原理是测光表直接测量被摄体上的光线照度。因此,无论被摄体是灰色、黑色或白色的物体,入射式测光所得到的结果,都能正确体现被摄体原有的影调和色彩(这比反射式平均测光有利)。但在入射式测光时要注意,测光表必须挪到被摄体的位置测光,同时,测光表上的乳白罩中心须对向摄影镜头。 9. 合理设置白平衡 照片偏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色温偏差所致。呈“白色”的光线的色温度为5500K。色温度低于这个值,光线呈红色,越低,越红;反之,色温度越高,光线越蓝。在使用传统相机时,对色温的控制,是选择“日光型”胶片或“灯光型”胶片或使用各种色温滤色镜的办法来解决。 数码相机可直接在菜单上控制色温的白平衡。其原理是利用偏色光的“补光”去“中和”色光,达到白光的目的。相机的白平衡功能一般有三种:预设的白平衡(Preset); 自动白平衡(Auto);手动白平衡(Manual)。 如果光源色温变化不大,又较明确,如阳光、阴天、白炽灯、荧光灯(分日光灯、暖色荧光灯、冷色荧光灯)等,那么,只要在“预设的白平衡”中去“对号入座”就行了。 如果光源色温变化很快,如忽晴忽暗的天气,变化较快的舞台灯光,使拍摄者无法适从,此时应运用“自动白平衡”。 如果光源为混合光或色温值很高或很低,用“自动白平衡”也不能解决,此时,最佳的办法就是采用“手动白平衡”。方法是将张无光的白纸放在拍摄对象的现场光线下,将镜头对准白纸,撑满画面,按相机菜单中“手动白平衡”的说明操作,设定完成后即可拍摄。这个手动的白平衡,只有在此一种光源下有效,换了其他光源,需要按照上述方法重新设定白平衡。 有意思的是,利用白平衡的“补色”原理,可达到某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在阳光下拍摄,要想偏蓝,可用设置白平衡的“白炽灯”模式,要想偏红,可用设置白平衡的“阴天”模式。如果要达到更多的色彩,可采用“手动白平衡”来自己设定,如用蓝色的纸预设,画面效果呈现黄色;如用青色的纸预设,画面效果呈现红色;等等,还有可以打开Photoshop制图软件,选择或配制需要的“补色”(成千上万种颜色),储存于“手动白平衡”备用,有兴趣者可一试。 10. 尽可能选用RAW图像存储格式 RAW是一种无损压缩的文件存储格式,它能在拍摄的一瞬间将各种有关参数,包括相机、镜头、焦距、曝光组合等最原始的数据完整地记录下来。 RAW格式与TIFF格式相比,RAW格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储存空间要比TIFF格式小。尽管TIFF格式是一种无损压缩文件格式,且不必转换文件格式便可直接打印照片,但TIFF格式占用的储存空间较大。拍摄同样质量的照片,采用RAW格式比TIFF格式要多拍23倍的数量甚至更多。因此,目前有的生产商在相机上已不采用TIFF格式,看来是有道理的。 RAW格式与JPEG格式相比,RAW格式的图像质量显然要比JPEG格式好(照片放得越大越明显)。由于JPEG格式是一种有损压缩文件格式,而且压缩后是无法恢复的。如果JPEG格式文件每改动一次,仍用JPEG格式储存,又有损压缩一次,导致图像再次受损,因此,一个JPEG文件应在完成所有编辑后一次性保存。放较大尺寸的照片,最好不要采用JPEG格式拍摄。但JPEG格式仍有优点,文件小速度就快、张数多、兼容性强,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11. 用好闪光灯 尽量使用反射闪光法 反射式闪光就是把闪光灯朝天花板和墙壁或反光板等反射闪光。反射式闪光好处是,光线均匀、自然、阴影柔和。但采用时要注意:1. 在用手动闪光方式时,要注意“闪光灯指数摄距=光圈系数”公式中的“摄距”是指:闪光灯至反射物的距离加上反射物至被摄体距离之和。2. 应注意按照“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光学常识,掌握好闪光灯射向反光物的角度。3. 如房间太小,避免向天花板反射,不然会产生眼窝阴影和鼻影,可以射向墙壁或反光板。4. 反射物必须是白色的,不然会改变闪光灯的色温,使被摄体偏色。 用漫射闪光法 就是直接在闪光灯上加乳白色柔光片和蒙上白色的手帕或纱布等,向被摄体闪光。这种闪光能产生柔和的光线效果。使用慢射闪光法,由于在闪光灯上蒙了织物,光线有所减弱,因此,需加大光圈系数或减小摄距的办法来弥补闪光的损失。 用闪光灯拍摄带有夜景人物拍摄,必须使用三脚架 夜景拍摄靠闪光灯是不可能解决背景亮度的,如果加大闪光强度,人物的面部曝光就会过度,背景仍漆黑一片。使用三脚架的秘诀是在快门速度上,一般根据背景的亮度来决定,由于夜景的光线一般较暗,曝光“倒易律”失效,此刻快门时间设定在1s或者2s,感光密度相差不太大。在决定背景的曝光速度后,就可以让人物站到指定位置拍摄,光圈系数可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如:闪光灯指数为32,人物摄离拍摄距离为4m,经计算,光圈系数为F8,经这样的曝光组合,人物亮度合适,背景亮度也得到了表现。 在室外逆光下拍摄人像用闪光灯手动补光时,要根据拍摄距离来决定光圈值(或根据光圈系数来决定拍摄距离),光圈系数过大或过小(摄距或远或近),都会影响人像的正确曝光。 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时要注意外接式闪光灯的涵盖力问题。闪光灯的型号颇多,但都指定了各型号闪光灯使用的焦距范围。比如一只标明24105mm镜头焦距范围内使用的闪光灯,在使用24mm镜头时,表明闪光涵盖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使用更广角的镜头,这只闪光灯会出现涵盖力不够的问题,表现为,照片的中心部位感光正常,周边或四角却发黑,照片边缘与中心感光不均。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用闪光灯自带的广角扩射片(有的闪光灯自带);二是使用反射闪光法,可以较好地解决闪光灯对广角镜头涵盖力不够的问题。 12. 充分利用电脑修饰照片缺陷 拍摄中旦出现失误,可利用电脑进行后期修补。在数码扫描仪未出现前,照片的修饰和“改头换面”都是在暗房中完成的,难度高、成功率低。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简单易行。当今,无论是负片或反转片还是数码影像文件,都可以输入电脑,通过图片编辑软件进行修饰或创意加工。目前口袋型数码相机的 2/3 英寸的感光元件,做到 1200 万像素的时候,两个像素间距为 2 微米,有一个光学现象就是镜头光圈孔径越大衍射斑就越大,对于 2 微米的像素间隔,在 F8 光圈时一个衍射斑里会有 2 个像素,这时候分辨率下降就十分厉害,而且光圈越小,分辨率就越低。这时,有些光圈值就不能用了,我们可以算出,当像素达到 1300 万时,最大可用光圈为 F5.6,现在很多厂商居然在 1/2.5 英寸的感光元件上做到 1400 万像素,这时候,最小可用光圈为 F4,而厂商依然在数码相机上做到 F8 以下的光圈,就是因为,如果只有 F2.8 和 F4 两档光圈,这样的相机肯定卖不出去。现在很多高像素的数码相机都在最大光圈时画质最好。在五年以前,300 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 F11 光圈时,画质就下降的一塌糊涂了,就别说现在 1000 万像素的数码相机了。即使是小图也很容易发现上面DC单反两张图画质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因为单反镜头大,解像力远远高于DC镜头,这个概念相对抽象,不妨理解为镜头也具有像素的概念,你的小DC有一千二百万像素,镜头却只有六百万像素,像素再高也白搭,感光元件面积不变,像素越高各个像素点密集度越高,画质越差轻松几步ABC,让你的口袋DC更出彩摄影初学者经常对别人画面清晰、层次分明的照片羡慕不已,更甚者发现别人用的竟是跟自己相同机器或更低档的机器!如果你一直想搞不明白其中问题,那么本文所述的内容正是你想要的。我无法确认以下内容是否老生长谈,但这些都是本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与入门者交流发现的主要问题,换句话说只要你按这里所指不多的要点,就可以拍出不比我这个老菜鸟差的片子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背后包括摄影艺术和摄影技术两方面知识,其中艺术占的比重最大的也是最难掌握的要不怎么说:“不管什么头,最关键的是相机后面的头” 呢?!另一块知识即摄影技术则是比较死的东西,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相对容易掌握,可以优先入手。当然了技术有深有浅,要精通也要花很多时间。为方便大伙尽快投入实战中,本文仅对摄影时的技术设置作简易的指导ABC,以及针对非摄影人士个人认为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里将减少讨论ABC的为什么以及ABC不适用的范畴,网上应有不少文章请自行搜搜学习之。通过这些ABC的步骤起码保证了你有八成以上机会很好地发挥了你手中的器材,剩下的精力大可不必去钻那二成的牛角尖,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艺术修养更实际一些。 (一)请设置好你的DC 1、ISO一定要设到DC的最低值,不同的相机应在50100之间。随之而来的是在光线不足时你的相片可能比较糊,这也无妨,因为你的破相机不是什么条件都可以拍的,拍不了就不拍了呗。个别品牌极不负责任的宣传DC高ISO画质如何优秀,其实是误导消费者,降噪原理与电脑软件降噪一样,以牺牲画面细节为代价。 2、象素设置为最大象素的7050,比如8M像素的机器,设置成5M3M图片大小拍摄。你会问“呀?那我买的是8百万像素的怎么才能用5百万像素!拉倒吧,以你那台DC机的成像素质,用3百万像素出的片人家都看不上眼呢,还想放大? 选购DC时注意挑选镜头素质较好的型号,潜望式和时尚卡片镜头一般都很差,降低像素也没用。确认DC镜头素质的几个小窍门:专业DC如LX3/G10镜头素质都不错,贵有贵的道理,一分钱一分货。镜头做工厚道的厂家敢于公布DC镜头镜片结构,非球面镜片、ED镜片越多镜头越好,反之镜头一般是垃圾。3、画质等级(JPG)设为最高,这比象素设为最大画质设得低一些的同样大小(Size)的文件要好很多。 4、绝对不使用数码变焦,如果你无法确定请将其设置为关闭。 5、饱和度设置为高,而清晰度、对比度不要进行设置。 6、有防抖的就打开防抖功能吧。 7、白天自动白平衡,晚上室内的请调出DC的白平衡模式选择菜单,从LCD中选择一个看上去白色比较正确的白平衡模式 8、若有夜景模式在光线不足时必须使用,如相片比较糊,请按下一点的内容小心拍摄。以上设置在很多相机里是用户模式或P模式中才可以设置,若其他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