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doc_第1页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doc_第2页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doc_第3页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实验人员:实验日期:2011年9月21日 室温:27 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实验名称: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二) 实验对象:家兔(三) 实验步骤:(略)(四) 实验结果: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静置烧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拌杯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但毛刷上可见红色的血凝块,将毛刷冲洗干净后可见毛刷上缠有白色丝状物。2、 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表9-1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1. 棉花少许 2002.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 30163. 37摄氏度水浴中 3304.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 205. 加肝素10个单位(加血后摇匀) 206. 加草酸钾2mg 20从表9-1可以看出: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血液中加有棉花时血液凝固速度比石蜡油明显快很多;水浴是观察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当血液中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在20分钟内均不发生凝血,往该两管各加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后,肝素管仍旧没有发生血液凝固,草酸钾管整体没有发生血液凝固,但出现血凝块悬浮于试管中。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 第一管 第二管 第三管1、 富血小板血浆 0.2ml 2、 少血小板血浆 0.2ml 0.2ml3、 生理盐水 0.2ml 0.2ml4、 羊肺悬液 0.2ml5、 0.025mol/L CaCl2 0.2ml 0.2ml 0.2ml血浆凝固时间 29 442 15从表9-2可以看出:第三号试管凝血速度最快,第一号试管凝血速度次之,第二号试管凝血速度最慢。(五) 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所激活,如血管内膜破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组织因子)所启动的,其余参与血凝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在脑、肺等组织含量很丰富。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它们最后都是由于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的。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激活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得所有血细胞网罗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的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的血液,虽也发生了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激活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纤维蛋白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所以在毛刷上见有血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内的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凝固。人体内已知的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是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蛋白质对温度敏感,过低温度会使之失活但不变性,过高温度会使之变性而失活。人体内本质为蛋白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等在37摄氏度(即人体正常体温)时活性最高,凝血因子的作用是将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最终发生凝血;在冰水浴中血液的凝血因子失活或活性很低,不能有效形成纤维蛋白,故不发生凝血或凝血速度很慢,因此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在抗凝血酶存在的条件下,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5号试管血液不凝固,而且此中血液里的Ca2未受影响,所以即使后来加入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后也不发生凝血。血液凝固的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2参加,草酸钾是一种体外抗凝剂,它可与Ca2结合而去除血浆中得Ca2,从而起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6号管血液不凝结。此后加入了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如果加入的量不足,则仍然不发生凝血或只出现几个小的血凝块,若足量,则可发生凝血。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表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区别点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启动的凝血因子 F F凝血因子的激活 需要F因子复合物 需要F因子复合物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 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 数量少,F因子在血管外, 其余在血管内凝血过程 复杂 简单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几十秒钟由上表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在第3试管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暴露于血液中能启动外源性凝血,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过程,因此第3试管凝血速度最快。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中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其-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和肝素的破坏。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六) 结论:通过本实验可知: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