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希:古希臘-羅馬文學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古希臘-羅馬文學含有藝術的 智慧和實用的-力量,希伯來-基督教文學則是心靈的-仁愛,二者統一於“三位一體”。“二希”(一)古希臘羅馬文學:世俗人本意識1.古希臘的文化精神2.古羅馬:秩序、力量、理性(“反哺”)(二)希伯來基督教文學:宗教人本意識舊約聖經基督教文化心靈頌揚,強調仁愛最好的意義:教義神聖、守護心靈最壞的意義:狂熱(古希臘的文化精神,主體自由,民主、法制和政治公開全面的人的觀念崇尚比例和均衡宗教、藝術哲學、科學崇尚身體的健美。格言:“認識你自己” 個體本位的文化價值)第一章 古希臘羅馬文學 一、古希臘文學(一)古希臘文學的發生條件 1.古希臘民族激情橫溢的進取精神和兼收並蓄的文化包容性。 (1)地理位置(克裏特邁錫尼文化) (2)政治、經濟基礎 (3)智慧源泉:樸素的美學思想。 2.獨特的外部文化氛圍。(二)古希臘文學發展概況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 1.神話: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1)內容:神的故事、英雄傳說(2)特徵:想像力強、故事性、哲理性強2.荷馬史詩3.抒情詩的繁榮(薩福)4.戲劇(BC6C-BC4C)5.希臘化時期(BC4C-BC2C )二、古羅馬文學1.共和時期(BC240BC30)普勞圖斯、泰倫斯2.黃金時期(BC100AD17)(1)維吉爾:伊尼德歐美“文人史詩”的開端(2)賀拉斯:文學批評詩藝(3)奧維德:長詩變形記3.白銀時期(17130年) 阿普列尤斯對古羅馬文學的基本評價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古希臘文學與近代文學的橋樑。就羅馬文學本身來說,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創,它發展了希臘文學的成就,對後世希臘文學也很有影響。荷馬史詩 內容(1)以神話形式表現特定的社會內容(2)伊利昂紀(3)奧德修紀主要人物(1)阿喀琉斯:原始公社處於瓦解階段的氏族英雄。(2)奧德修斯:智與力的完美結合(3)帕涅洛佩:忠貞女子的典範思想及藝術成就1.是瞭解古希臘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2.反映了古希臘人的思想觀念。 戰爭觀、價值觀、社會生活3.歷史文獻價值、思想藝術價值 “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恩格斯“人類童年時代”“永久的魅力” 馬克思4.結構巧妙簡約;荷馬式比喻古希臘悲劇1.起源:祭祀酒神的頌歌2.形成及發展:形成於BC6世紀,BC5世紀繁榮。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產物。雅典民主制的全盛時代即伯裏克利時期最盛。3.特點:在“嚴肅”不在“悲”。埃斯庫羅斯(BC525BC456)1.文學地位:希臘“悲劇之父”2.生平及創作(1)氏族貴族奴隸主專政奴隸主民主制過渡時期。(2)俄瑞斯忒亞三部曲3.貢獻(P33)索福克勒斯(BC496BC406)1.文學地位:“戲劇藝術的荷馬”2.生平及創作(1)雅典民主制“盛極而衰”時期。伯裏克利的密友。民主派。(2)俄狄浦斯王3.貢獻 使悲劇藝術達到完美境界。(P33)歐裏庇得斯(BC484AD406)1.文學地位:“舞臺上的哲學家”2.生平及創作(1)雅典民主政權的危機時期。(2)美狄亞(3)其創作結束了古希臘的“英雄悲劇”。3.貢獻(P34)俄狄浦斯王1.取材於神話傳說2.俄狄浦斯的形象及作品主題3.藝術: 精妙的結構(“十全十美的悲劇”)4.命運觀:向命運提出懷疑和挑戰,命運是一種神秘不可捉摸的力量,強調人對命運的反抗和堅強的意志。俄狄浦斯的形象及作品主題1.俄狄浦斯的形象:(1)命運的受難者、反抗者、承受者(2)理解命運的智者2.主題: (1)命運決定說(2)本能:俄狄浦斯情結(3)倫理說:斯芬克斯之謎一、知識點: 1.歐洲文學的兩大源頭:“二希”2.荷馬史詩的內容、價值和藝術成就 3.俄底浦斯的形象二、思考題: 1歐洲古代文學中人文精神的表現? 2理解並拓展分析俄底浦斯王的主題。 第二章 中世紀文學一、關於中世紀及中世紀文學1.歐洲歷史上的中世紀:476年1640年2.中世紀的發展階段(1)511C 形成期(2)1215C 全盛期 1和2 為中世紀文學時期(3)1617C中葉 衰亡和資本主義產生期3.中世紀文學的形成:多種文化成分糅合。二、中世紀文學的基本類型1.教會文學/僧侶文學2.英雄史詩(中世紀早期/中期)(1)早期: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甫(2)中期:法國的羅蘭之歌3.騎士文學:騎士制度的產物(1)騎士精神:“忠君、護教、行俠”和效忠貴婦人。(2)騎士抒情詩以法國普洛旺斯為中心。“破曉歌”(3)騎士傳奇:特裏斯丹和伊瑟4.城市文學/市民文學但丁(12651321)1.文學地位:“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2.生平(1)神奇的精神之戀。新生(2)鮮明的政治立場。(3)苦難而輝煌的流亡生涯。內在意蘊棄惡從善 地獄: 天國審判 人間審判 煉獄: 贖罪意識 昇華意識 天堂: 神秘色彩 現實光輝一、知識點: 1英雄史詩、騎士文學 2但丁的文學地位3.神曲的結構內容、基本主題二、思考題: 神曲的基本精神?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一、文藝復興運動1.策源地:義大利 2.基本內涵: 14世紀至17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以復興古代文化為旗號的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這場運動以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借古代文化精神摧毀以“神”為中心的封建宗教意識形態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新的思想文化體系。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變革時期,對歐洲乃至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二、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條件1.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產生的最根本的社會原因。2.社會心理的變化成為文化價值體系轉型、引發文藝復興運動的又一社會原因。3.崇尚、研究古典文化是文藝復興產生的文化動因。4.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也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與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三、人文主義1.基本認識: 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而提出,是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2.人文主義文學的特徵(1)對人的關注:文學、文化的精神核心(2)寫現世、肯定人的權力:基本主題(3)文學的藝術風貌發生深刻變化3.人文主義文學的發展時期 時間中心 內容、特徵早期14C初15C中葉義大利 英國肯定人的情感與欲望、追求個性解放、讚美人的自然本性。中期15C下半葉16C上半葉 法國表現人的自身力量,讚美人的理性和智慧,塑造“巨人”形象。晚期16C下半葉17C初西班牙英國表現人自身的矛盾,探討靈與肉、理智與情感、自然律令與道德律令相統一。四、人文主義文學在各國的發展1.義大利:發源地(1)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歌集 歐洲十四行詩的完美典範(2)薄伽丘十日談 反教會、反禁欲主主義的思想 “框架結構”2.法國(1)特點:始終存在貴族與平民兩種傾向。(2)平民傾向:拉伯雷 巨人傳 德廉美修道院及院規“隨心所欲,各行其是”3.西班牙(1)流浪漢小說(P56) 歐洲近代小說的一種模式。 代表作:小癩子(2)頂峰:塞萬提斯 4.英國(1)代表歐洲人文主義文學的頂峰。(2)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十日談影響(3)戲劇: 大學才子派(P58) 莎士比亞塞萬提斯(15471616)1.文學地位 被譽為現代小說之父2.生平(1)一生貧困,五次入獄。(2)豐富的生活閱歷與人生經歷。(3)代表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1.形象:(1)性格特徵:耽於幻想、脫離實際(2)亂沖亂殺的瘋子學識淵博的智者(3)穿騎士甲胄的人文主義者2.兩重性:(1)喜劇性。可笑可憐,行動的荒誕性(2)悲劇性。崇高偉大,思想的先進性3.影響: 脫離實際、耽於幻想、主觀主義的同義語桑丘1.形象:(1)與堂吉訶德形成對照互補關係。(2)西班牙農民的典型。2.性格特點:(1)小農意識:目光短淺、膽小怕事、狹隘自私。(2)具有農民的樸實、善良、智慧。(3)性格發生變化 到 “堂吉訶德化”思想及藝術成就1.思想內容:(1)小說真實全面地反映了16世紀末、17世紀初西班牙的現實生活。揭示了西班牙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危機四伏的實質,暴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惡。(2)體現作者試圖重新構建人文主義價值觀念的願望。2.藝術成就:(1)敘事方式:真實和虛構交織,現實與想像結合。(2)結構上:開放式、未完成的框架結構。(3)文體上:戲擬騎士小說的傑作。(4)藝術手法上:諷刺、對比莎士比亞(1564.4.231616.4.23)1.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最傑出的代表。在西方文學史上,只有很個別的作家有資格這樣說:如果沒有他,整個文學將變成另外一個樣子。莎士比亞無疑是其中最有資格的一個。2.生平 富裕的市民家庭 倫敦、演員創作(一)15901600 歷史劇、喜劇和詩歌創作期1.背景: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安定、繁榮 2.基調:樂觀、激越、明朗3.作品(1)詩歌:讚頌友誼和愛情(2)歷史劇:圍繞王權(10部)(3)喜劇:正面宣揚人文主義理想(二)16011607 悲劇、悲喜劇時期1.背景:社會矛盾日趨激化、圈地運動2.基調:沉鬱、悲愴、憤激3.作品(10部)(1)三類:愛情、復仇、野心/權勢(2)四大悲劇: 奧瑟羅(1603)與“王權”無關 李爾王麥克白哈姆萊特探討“王權”(3)悲喜劇帶有“問題劇”的特色 終成眷屬(三)16081612 傳奇劇時期1.背景:專制王權。體現矛盾與探索精神。2.基調:清麗、俊秀、空靈、悠遠3.作品:冬天的故事暴風雨等4.思想:肯定理性、智慧的力量,宣揚人性善良,改惡從善。哈姆萊特(1601)1.背景:文藝復興晚期,私欲氾濫、社會混亂。2.來源:丹麥史,對復仇劇的借鑒、改造。3.情節(1)一個鬼魂、一場戲中戲(2)兩個國家(丹麥、挪威);兩個女性形象(3)三種復仇、三種瘋狂(4)四種對立:想像與現實、人與社會、人、自我(5)五種死亡:克勞狄斯、奧菲利婭4.主要人物:哈姆萊特處於理想與現實矛盾中的人文主義者(1)快樂的王子:高貴的出身、良好的教育 轉捩點:父親暴卒(2)憂鬱的王子 雙重責任宗法、社會 三重失敗親情、愛情、友情(3)延宕的王子:對延宕的認識(4)悲劇的王子:行動者、失敗者5.人文主義的思想及藝術成就1.思想:(1)真實描繪了這一時期英國和歐洲社會的真實面貌,表現作者對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刻反思以及對人的命運與前途的深切關注。 (2)對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視。2.藝術成就:(1)人物塑造:通過內心矛盾衝突的描寫揭示人物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複雜性。(2)十分善於運用內心獨白這一藝術手段。臺詞高度書面化、富於哲理。(3)情節結構:突出表現莎劇情節生動性與豐富性的特色。一、知識點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在各個國家的發展二、思考題 王子的延宕問題第四章 十七世紀古典主義文學一、背景: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繼續鬥爭並取得相對平衡的階段。二、古典主義文學1.內涵:17C在歐洲特別在法國興起的一種帶有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並採用大量古代題材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2.古典主義文學的產生及特徵(1)產生條件: 根本條件:國家統一和空前強大的王權; 哲學基礎:笛卡兒的唯理主義(2)主要特徵: 擁護王權,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 強調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欲; 崇尚古典,繼承古希臘悲劇傳統; 嚴守格律,遵守“三一律”(P79)。3.古典主義文學的發展(1)法國 高乃依:熙德(1636)拉辛:安德羅瑪克(1667)拉封丹:寓言詩理論家布瓦洛:詩的藝術(2)英國 德萊頓、蒲柏(3)德國 高特舍特 莫裏哀(16221673)一、基本評價 法國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始人和代表二、創作1.16591663 開創期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學堂2.16641668 成熟期吝嗇鬼(阿巴公)、偽君子三、偽君子(16641669)(二)主要人物:答爾丟夫1.沒落貴族的典型;假虔誠教徒的典型。 2.性格特徵:偽善(貪圖享受、好色、貪財)(三)藝術成就1.情節構思巧妙,筆墨極為簡練(絕妙的開場藝術);(1)前兩幕:間接描寫 家庭爭吵的中心,為刻畫其偽善奠定基礎。 家庭戰爭的導火索,瑪麗亞娜幸福的破壞者。進一步對其性格進行補充,雖未出場,但處處有他的身影,達到了最佳的藝術效果。(2)出場:正面突出其偽善(言、行“甩手帕”的動作)2.喜劇手法與鬧劇手法的結合;悲劇因素的介入一、知識點1.古典主義文學的內涵及其特徵;三一律 2.答爾丟夫的形象;偽君子的開場藝術二、思考題 偽君子的倉促結局第五章 十八世紀啟蒙文學一、啟蒙運動 當時進步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啟迪”人們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後、黑暗的封建社會,以消除教會和貴族統治所散佈的迷信與偏見。它不僅是一個新文化運動,而且是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革命運動,是文藝復興的繼續和發展。二、啟蒙文學的產生1.社會歷史條件: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2.思想武器:18世紀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三、啟蒙文學的基本特點1.理性崇拜:思想核心與基礎;2.反封建、反教會的政治傾向;3.深刻抽象的哲理性;4.純真、自然的審美觀念;5.活潑、多樣的文學形式。任務:掃除封建殘餘,為資產階級發展呐喊四、啟蒙文學的發展(一)英國文學1.英國是啟蒙文學最早萌芽的地方(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2.主要成就:現實主義小說(1)初期:笛福魯濱遜飄流記 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2)18世紀60年代,感傷主義文學潮流。(P93) 斯特恩感傷旅行(二)法國文學1.背景:矛盾尖銳、醞釀革命2.發展階段:(1)18C初18C中葉 孟德斯鳩波斯人信劄伏爾泰老實人(2)18C中葉1789年 盧梭、狄德羅(拉摩的侄兒三小說) 博馬舍:費加羅三部曲(三)德國文學 .背景:分裂2.特點:(1)缺乏革命精神,把啟蒙運動局限於純精神領域,遠離現實鬥爭;(2)反封建鬥爭和民族統一的思想結合。 3.發展階段:(1)啟蒙時期:萊辛愛米麗婭加洛蒂、 拉奧孔(2)七、八十年代:狂飆突進運動(P9697)(3)古典文學時期歌德 創作1.青少年時期:抒情詩野玫瑰歌頌愛情、自然2.1774年中篇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維特的煩惱:愛情、事業、社交(2)不僅是愛情的悲劇,而且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3)表現感情與理性、自由願望與封建禮法的矛盾。3.長篇詩劇浮士德(浮士德精神P103)4. “世界文學時代已經到來”基本思想及評價1.關注中心:人(人的激情、本性及人與世界的關係)2.思想歷程與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思想歷程具有某種相似性。(300年來的總結)3.恩格斯的評價: “歌德有時非常偉大,有時極為渺小;有時是叛逆的、愛嘲笑的、鄙視世界的天才,有時則是謹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狹隘的庸人”一、知識點1.啟蒙運動;啟蒙文學的發展及特徵; 2.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精神二、思考題1.浮士德精神的現代意義 2.維特的局限性第六章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關於浪漫主義文學1.作為文學思潮,浪漫主義特指18世紀9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文學主潮。2.“浪漫主義”(Romanticism)概念的演變(1)源於中世紀的“羅曼司”(Romance)。指中世紀的騎士生活、騎士傳奇、英雄美女的愛情和風流韻事等。(2)17世紀中葉轉為“浪漫的”(Romantic),具有“想像的”、“傳奇般的”、“憂鬱的”多重含義。 (3)18世紀末,19世紀初,“浪漫的”成了一個十分流行的術語。 3.一個時代的文化風氣(1)“浪漫主義”(Romanticism),含義比較固定,特指在英、法、德三個主要國家出現的文化環境。共同特點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對古典主義的權威和傳統。(2)浪漫主義不是單一的文學現象,而是一個時代的文化風氣。 在19世紀初期,政治、哲學、音樂、繪畫都表現出浪漫主義的特點,與文學中的浪漫主義互相影響,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浪漫主義文化環境。二、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一)背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革命。(二)產生條件:1.社會歷史條件:法國大革命的產物。(1)自由主義的時代精神; (2)理性原則的破滅帶來的普遍失望;2.理論基礎: 德國古典哲學及空想社會主義(盧梭的創作貢獻)3.文學內部的自我調節與文學自身規律的作用。(三)共同特徵1.崇尚自我,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傾向。2.強烈的主觀性,強調感情的抒發,偏重理想追求。3.接受盧梭“返回自然”的主張和泛神論思想,著力表現自然景物和鄉間的純樸生活,歌頌和讚美大自然。4.善用誇張手法,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5.重視民間文學和民族傳統。三、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一)德國:發源地1.特點:濃厚的唯心主義思想、宗教色彩和悲觀情調2.分期:(1)早期:“耶拿派” 理論:施萊格爾兄弟;創作:諾瓦利斯 特點:讚美中世紀和基督教,宗教色彩較濃。(2)後期:“海德堡派” 格林童話 特點:發掘民族文化遺產,收集民歌、民間傳說(3)1809年以後:柏林 海涅論浪漫派(二)英國浪漫主義文學1.在國內的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產生。2.特點:更具有反封建精神,更注重對社會問題的探討。3.兩派:(1)“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他們同情法國大革命,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和金錢關系感到不滿,主張回到大自然,復興宗法制。曾隱居於英國西北部的昆布蘭湖區,寄情於湖畔山水,歌頌大自然,緬懷中世紀,以表示他們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與憎惡,他們在思想觀點和創作理論上有不少相同之處。因而稱“湖畔派”。序言成為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書。(2)“惡魔派”:拜倫、雪萊、濟慈蔑視傳統、敢於鬥爭。思想上與“湖畔派”詩人有分歧,藝術上繼承併發展了“湖畔派”開創的浪漫主義詩歌傳統。(三)法國浪漫主義文學1.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革新思想。 2.早期代表:夏多布里昂、斯塔爾夫人 3.20年代中期以後:雨果(四)俄國浪漫主義文學1.詩歌為主,強烈的戰鬥精神,嚮往民主、自由。 2.普希金、萊蒙托夫(五)東南歐:裴多菲(六)美國:1.庫柏、愛倫坡2.惠特曼、麥爾維爾、霍桑拜倫(17881824)一、基本評價與影響1.“思想界的君王” “惡魔派的首領”2.拜倫現象是19世紀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3.激情、憤世嫉俗、反抗的符號。二、生平及創作1.孤寂寡歡的童年;憂鬱、孤獨、倔強的性格2.1807年:詩集懶散的時日3.1809年1811年:進入貴族院;遊歷 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一、二章4.1813年1816年:“東方故事詩” 6部 “拜倫式英雄”(反叛性、孤獨性、浪漫性)5.1817年1823年:旅居國外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三、四章、該隱、唐璜等拜倫式英雄 拜倫在“東方故事詩”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反叛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們都是些海盜、異教徒、造反者和無家可歸者,都是悲劇性的孤傲的反抗社會制度的叛逆者。他們都有出眾的才華、堅強的意志和反叛的熱情,但在社會中卻找不到用武之地。他們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力量和情感的虛耗而感到絕望。雖然敢於蔑視傳統秩序和專制暴政,但他們的反抗總是和孤獨、憂鬱結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獨立、離群索居,並以悲劇告終。他們反抗社會出於個人動機,追求個人自由,有明顯的個人主義特徵,是拜倫思想觀念和行動方式在作品中的反映。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塑造了第一個“拜倫式英雄”哈洛爾德,而曼弗雷德則是“拜倫式英雄”發展的頂峰。三、“絕頂天才之作”唐璜1.關於唐璜及拜倫的改造2.以唐璜的遊蹤和數次愛情歷險為線索,加入作者的大量插話構成。3.唐璜的形象及意義(1)性格的兩重性: 順從天性,無視清規戒律,絕少虛偽做作;對戀人傾心相與而不朝三暮四;不怯懦,關鍵時刻還能表現英雄氣概;但又缺乏信念,意志薄弱,經不住誘惑,易於隨波逐流。(2)其性格體現了現實世界生活的多樣性和道德的複雜性。4.思想內容(1)強烈的社會諷刺;通過主人公的足跡揭示了時代特徵:封建專制的暴虐和社會道德的虛偽。以英國社會為標本,諷刺它的各個方面(如拜金主義、婚姻問題等)(2)對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對被壓迫者的戰鬥號召;(3)對生、死等諸多問題的哲理性思考。 拜倫的思想:政治思想核心:自由與正義文學思想:重視詩的熱情(戰鬥基調)5.藝術風格1.諷刺:機智微妙、變化萬千,具有特別的戰鬥性和摧毀力;2.語言流暢、白而不俗;3.夾敘夾議,政治性與抒情性的結合;4.格律上的創新。雨果(18021885)一、基本認識1.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著作等身,多才多藝。享有極高的聲譽。2.鬥士的一生。3.對愛的執著。二、生平及創作1.青少年時期受母親影響大,堅持保皇的社會政治立場。2.1827年前後,轉向自由主義。(1)1827年10月,序言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書美學上的“對照原則”:“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2)1830年,戲劇歐那尼。浪漫派與偽古典派的決戰3.40年代,自由派、人道主義者 3040年代:5部詩集 6部戲劇 4.18511870年,流亡生活 50年代後:悲慘世界、九三年等三、巴黎聖母院(1831)1.基本情節: 愛斯梅拉達與四個男人之間的關係及四個男人間的對照。2.主要人物形象:(1)愛斯梅拉達:善與美的化身(2)伽西莫多:善的代表。肢體殘缺、相貌奇醜。(3)克洛德:宗教惡勢力的代表;宗教禁欲主義的畸形兒。3.美醜對照原則的傑作(1)人物形象的對照愛斯梅拉達與周圍人的對照愛斯梅拉達:外貌 奇美 VS 伽西莫多的奇醜 品性 對愛情忠貞不渝 vs 弗比斯的放浪輕浮,極端利己 高尚情操,義重如山 VS 甘果瓦的卑下,情輕如毛 善VS克洛德的惡其他人物之間的對照 外醜心美的伽西莫多與外表漂亮、心靈卑瑣的弗比斯人物的自我對照 伽西莫多:外表醜與心靈美;弗比斯:外表美與內心醜(2)情節場景的對照悲劇性結局與開頭的喜劇性場面遙相輝映。兩個王朝的對照 路易十一為代表的封建王朝:勾心鬥角; 乞丐們的“奇跡王朝”:互助互愛、捨己救人兩種法庭審判的對照 “怪廳”:按自身的法律審判,堅守信用; 宗教法庭:審判隨心所欲,製造冤案4.人道主義的思想(1)屬於資產階級世界觀的範疇,以人性論為基礎,從社會倫理的角度批判社會,政治上主張改良。(2)體現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確立時期的特點。對天主教黑暗勢力和封建統治者的揭露;人道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熱烈,有感情,富有浪漫色彩。(3)企圖證明愛、善良、仁慈是能夠改造社會、拯救人類和創造奇跡的。悲慘世界(1862)2.主旨(P126127)3.基本情節:冉阿讓的悲慘生活史(1)三種人冉阿讓:坐牢、服苦役、顛沛流離(男人)芳汀:美髮皓齒、多情無知(女人)珂賽特:受非人待遇(兒童)(2)三種力量米裏哀:仁愛的化身沙威:法律的化身共和主義的英雄:共和的化身3.思想及藝術(1)思想揭露資本主義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將尖銳的階級矛盾看作道德問題,看作罪與罰的問題。(2)藝術成就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史詩筆法,戰役、起義是全景式描繪;家庭生活、風俗場景工筆寫照,色彩斑斕;人物內心的鬥爭和變化,絲絲入扣。(一)知識點1.浪漫主義的產生條件,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想及藝術特點2.“拜倫式英雄”,湖畔派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書 (二)主要問題及思考題1.巴黎聖母院中“對照”原則的運用。2.悲慘世界的思想內容及冉阿讓的形象。3.思考:從雨果的創作看他的人道主義世界觀的發展第七章 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關於現實主義19世紀30年代到19世紀末,整個歐美文學的主流。文藝流派:19世紀50年代,“現實主義”在歐洲文藝界盛行。在當時指為“追求真實”而不惜描寫醜陋鄙俗,甚至流於難堪不雅、使人厭惡。哲學方面:現實主義指一種信念,即認為物質現象的存在不以人類對它的觀察為轉移,科學的目的是解釋物質世界本身,而不涉及任何觀點。美學概念:現實主義是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客觀性較強。它提倡客觀地、冷靜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加以描寫,力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1.決定性因素: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1)是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時期的文學。(2)工業化的影響。貧富兩極分化;社會走向機械化和一律化;城市興起,舊的倫理關係瓦解;金錢成為社會的杠杆。2. 特定的社會心理因素: 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3.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4.前代文化的積累。二、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1.以人道主義為武器,對社會現象作出了廣闊的描寫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具有強烈的批判性。2.追求藝術的真實模式,強調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3.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的描寫,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4.以敘事文學為主,小說創作特別是長篇小說走向成熟與繁榮。三、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法國1.三、四十年代 (1)以描寫封建貴族與資產階級矛盾及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為主,批判現實的同時又流露對封建時代留戀。(2)代表:司湯達、巴爾扎克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現實主義宣言書。紅與黑的發表標誌著現實主義的形成。人間喜劇代表西歐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2.50年代(1)強調科學精神,表現出客觀冷峻的風格。 (2)代表:福樓拜3.19世紀中後期:巴黎公社文學 鮑狄埃(二)英國文學1.表現勞資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苦難生活,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色彩濃厚。2.30年代產生,四五十年代繁榮。 狄更斯、薩克雷、夏洛蒂勃朗特3.70年代,逐步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哈代、蕭伯納4.憲章派詩歌:歐洲早期的無產階級文學(三)德國文學:海涅、畢希納(四)北歐文學:丹麥 安徒生、挪威 易蔔生(五)俄國文學1.發展:30年代五六十年代70至80年代2.特點:(1)與俄國人民解放運動密切聯繫。(2)具有很強的革命性、戰鬥性、民主傾向。(3)得到文學批評和美學理論的有力支持。 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4)形成諸多人物形象系列。 “小人物”(驛站長 維林)、“多餘人”(奧涅金)、“新人”(六)美國文學1.19世紀80年代真正形成。 2.特點:具有較強的民主性和人民性。3.發展(1)50年代的廢奴文學:湯姆大伯的小屋(2)60年代末,“鄉土小說”(3)馬克吐溫、亨利詹姆斯 歐亨利:短篇小說家(4)19世紀後期代表:傑克倫敦 馬丁伊登巴爾扎克(17991850)一、基本認識1.生平 (1)中產階級家庭(2)缺失母愛與創傷性體驗(3)對金錢的認識、失敗的生涯與超負荷的勤奮工作2.複雜矛盾的思想二、人間喜劇1.命名:一般認為,受但丁神曲的影響2.方法:(1)分類整理法: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分析研究(2)“人物再現法”:P1553.一部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史(1)真實地再現了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高利貸者、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2)真實地再現了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紐沁根銀行(3)描繪了人被異化的歷史悲劇。4.體現“巴爾扎克式”現實主義的基本特點(1)由外到內,廣闊而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實的社會外部形態;金錢時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狀態;(2)揭示人物性格對環境的依存關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主人公幾乎始終處於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重重包圍中;性格是環境的產物;(3)開創了西方小說新的結構模式網狀結構三、高老頭 (一)情節:兩個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二)人物:1.拉斯蒂涅:資產階級野心家(1)受物質環境的刺激,野心萌發。(2)受“人生三課”的教育走向墮落。鮑賽昂子爵夫人衰亡貴族的典型:極端利己主義伏脫冷尚未得勢、正在發家的資產者:強盜哲學三幕人生悲劇,尤其高老頭的悲劇:金錢哲學(3)貴族子弟資產階級化的典型:善良邪惡;正直無恥2.高老頭:具有濃厚封建宗法觀念的商業資產者典型(1)從經濟狀況看,是資產階級暴發戶。(2)從道德觀念看,又有封建宗法社會的家庭觀念。(三)藝術成就1.多場景地反映廣闊的社會生活,並塑造典型人物。 貴族客廳 高雅 氣派 伏蓋公寓 寒酸 惡俗 資產階級沙龍 豪華 奢侈2.緊緊抓住某個重要人物的一種熾熱的情欲反復描寫。3.網狀結構模式。知識點:現實主義文學的產生條件、基本特徵及發展人間喜劇結構“部件”的方法、網狀結構模式思考與練習題:高老頭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如何評價“父愛基督”高老頭?狄更斯(18121870)一、文學地位“時代的旗幟” “出色的小說家”二、基本情況1.貧困、勤奮、渴望和追求家庭幸福2.作品:理想主義的筆調3.貢獻:使小說真正大眾化三、創作1.早期(1833-1841)(1)匹克威克先生外傳、奧利弗推斯特(2)以抽象的善惡觀點看待社會問題,諷刺與幽默。(3)採用流浪漢小說形式。2.中期(18421848)(1)董貝父子、聖誕之歌(2)塑造資產者的典型,描寫金錢關系帶來的異化。(3)作品開始具有總的事件和框架。3.後期(18491870)(1)荒涼山莊、遠大前程、雙城記(2)進一步描寫異化及如何擺脫的問題,體現狄更斯批判社會問題的廣度、深度。四、雙城記1.背景及寫作目的:“革命”;警告統治階級2.情節線索:梅尼特充滿悲歡離合的生活經歷3.人物: 善良的人梅尼特、露茜 殘暴的封建舊貴族厄弗裏蒙地侯爵 革命者、復仇狂得伐石太太 絕對倫理道德的最高象徵卡爾登4.思想:(1)描寫仇恨帶來的必然命運及討還血債的合理性(2)反映作家的憂慮復仇導致的心靈扭曲(3)提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5.藝術:複雜性;對比、象徵、誇張名詞解釋: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上半期歐美諸多具有反傳統特徵的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同時也涉及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藝術領域,是20世紀一種很由影響的文藝風潮。(284)人物再現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寫作方法之一,還有分類整理法)作者讓同一人物在幾部作品中出現,每部作品中只表現這個人物的某一片段或某一側面的生活,幾部作品合在一起就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生活史的描寫,構成了一個完整形象。例如:巴爾扎克人間喜劇中有460多個任務是重複出現的,分散在眾多小說中重複出現,通過再現人物足跡把整個小說反映的生活貫穿起來,構成社會整體。(155)古典主義:17世紀在歐洲特別是在法國興起的一種帶有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潮,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主張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並採用大量古代題材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態度,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75)人間喜劇: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包含了巴爾扎克從1829年到1848年創作的90多部作品。它是巴爾扎克的小說總集。人間喜劇通過分類整理法和人物再現法把90多部作品,2400多個人物串聯成一個整體。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史它真實再現了封建貴族階級的沒落衰亡史,資產階級的罪惡發家史,描繪了人被異化的歷史悲劇。巴爾扎克是以喜劇來命名悲劇諷刺和批判社會現實。(154)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中興起的思想體系,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而提出,是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是文藝復興運動中興起的思想體系,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人文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強調以人為本,反對神權、神性,宣揚人權、人性,對以神為中心的宗教思想進行大膽的衝擊;抨擊蒙昧主義,推崇理性知識,謳歌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巨人式人物;否定禁欲主義,追求現世享樂,蔑視天國幸福,讚美愛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好感情;批判封疆割據,擁護中央集權,渴望結束宗教紛爭、地方割據,建立統一強盛的民族國家。它強調個性自由和解放,把其放在首位,體現了個人主義的思想本質。(51)三一律:悲劇結構要求嚴謹、簡約、樸素,一般分為5幕,必須遵守三一律,即時間、地點、情節的整一:故事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要在一天(24小時)內完成,並自始至終在同一地點展開,情節要單純(一個故事),嚴禁旁生枝節:而喜劇的規定則沒有悲劇那麼嚴格。(79)美醜對照原則:美學上的“對照原則”:“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雨果浪漫主義美醜對照原則認為,大自然是永恆的雙面像,處於無處不在的普遍對照中。美學的普遍對照指,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善與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培训课件制作指南
- 油气管线不动火机械冷切割方案
- 企业培训总结课件
- 优化维护服务策略
- 信息技术采购合同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条款
- 生态停车场投资建设与运营管理合同
- 餐饮行业特色饮品技术与品牌合作协议
- 餐饮连锁品牌跨区域经营股份合作协议
- 矿业开发项目股权交割与收益分成协议
- 车辆挂靠与汽车租赁平台运营合同
- 农发行信贷业务考试题库题库附答案
- 202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精神分裂症护理查房
- 建筑物联网工程综合实训 课件 第1-3章 物联网技术导论、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智能建造工程场景中的物联网
- 初中数学中心对称图形训练50题(含参考答案)
- 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研究
- 下半年消防演练总结
- 奥妥珠单抗注射液
- 市政工程质量创优计划
- 服务质量分析会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法律的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