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数字).pdf_第1页
论文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数字).pdf_第2页
论文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数字).pdf_第3页
论文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数字).pdf_第4页
论文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数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新进展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 先后爆发的两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感到了一种潜在的能源危 机 于是开始寻找各种可能的再生能源 挖掘各种可行的节能措施 贮能和保温因此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贮能 尤其是相变贮能 不仅在太阳能的利用中 即使在建筑 化工 采暖 空调等领域都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 本文在分析传统相变材料优劣的基础上 介绍了一种新兴的固 固转变材料 多元醇 并对其用途进行了评述 此外 对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节能 文中阐述了保温的重要意义和各种新型保温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一 相变贮能一 相变贮能 一 新能源的开发与能量的存贮 20 世纪是一个值得人类夸耀的世纪 各种新技术 新产品纷纷问世 尤其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 使人类 社会从电汽时代步入信息时代 产品极大丰富 生产力获得长足的进步 然而 这纷沓而至的现代文明也给人类 本身的发展和生存带来了危胁 环境污染 能源危机 人口爆炸 粮食短缺等等 都是人类目前和将来所面临的 严峻问题 尤其在本世纪 70 年代先后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 使人们更清醒地意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节 能和开发新能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化工是耗能大户 节能潜力巨大 贮能作为节能的手段之一 在化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般说来 能量的存贮方式有三种 显热贮能 潜热贮能 相变贮能 和化学贮能 其中 化学贮能是通过吸热化学反应将热能变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再通过其逆反应释放能量 其优点是贮热 密度大 但较复杂 目前仅在太阳能研究中受重视 且离实际应用还较远 显热贮能是通过固态或液态介质温度的升高来贮存能量 其技术上难点不大 贮热装置的运行和管理也较方 便 但贮热密度低 致使贮热装置体积庞大 相变贮能则是通过介质的相变来贮存能量 与显热相比 它不仅贮热密度高 因而装置体积小 重量轻 而且贮 释热过程近似等温 易与运行系统匹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 才使相变贮能在各种领域中得到普遍的重 视 其理论和应用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 二 相变贮能的发展概况 相变贮能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冰 作为一种相变贮能的物质形式 古已有之 本世纪 60 年代 随着载人 空间技术的发展 美国 NASA 大力发展了 PCMs Phase Change Materials 即相变材料 热控技术 到了 70 年代 随着对太阳能开发和应用的研究 相变贮能开始在采暖 被动式太阳房中受到重视 而近年来 对相变贮能的理 论和应用研究发展更是非常之快 使其已成为涉及物理化学 材料科学 太阳能 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相图理 论 量热技术及热分析等学科领域的新的学科方向 而且其应用背景也不仅仅局限于采暖 被动式太阳房等太阳 能的利用 而广泛涉及低温 制冷 建筑物的集中空调 化工 食品等行业 目前 一些功能新颖的相变日用品 也已问世 诸如冰箱蓄冷器 速冷保温奶瓶 相变蓄热取暖器 高温蓄热电饭锅等等 三 相变贮能和相变材料 PCM 我们知道 物质存在有三态 固态 液态和汽态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叫相变 相变过程一般是 一等温或近似等温过程 且常常伴随着大量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这一特点是其具有广泛应用的原因和基础 相变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 固 固相变 2 固 液相变 3 液 汽相变 4 固 汽相变 实际中常采用 1 2 类相变形式 因为尽管 3 4 类具有更大的贮热密度 但相变过程中有大量气体产生 相变物质的体积变化太大 对容器会有较高要求 相变贮能是通过 PCM 的相变来贮能的 按化学成份不同 PCM 可分成以下几类 结晶水合盐 如 NaSo4 10H2O 无机类 熔融盐 其它无机类相变材料 如水 金属 包括合金 PCM 石蜡类 有机类 醋酸类 其它有机类 混合类 有机类与无机类相混合的相变材料 在设计过程中 选取合适的 PCM 是设计贮能装置的关键 良好的 PCM 应具有以下性质 热性质 有合适的相变温度 高的转变焓 良好的传热性等 物理性质 有利的相平衡 低的蒸汽压 密度高 体积变化小等 动力学性质 不过冷 有适当的结晶速度 化学性质 具有长期的化学稳定性 无毒 不易燃 无污染 经济性 原料丰富易得 成本低 此外 腐蚀性和材料的相容性也应考虑 各种相变形式其适宜的 PCM 是不尽相同的 典型的固 液相变材料是水合盐及其低共溶物 它们具有适宜 于各种应用的相变温度 且相变焓高 成本低 导热系数和密度较大等优点 结晶水合盐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冷和析出 相变过程中 当物质冷却到凝固点时并不结晶 而需冷却到 凝固点以下才开始结晶的现象称为 过冷 过冷是由结晶水合盐较差的成核性能所引起的 解决的办法是添加成 核剂或采用所谓 冷指 法 即保持部分固态相变材料不融化 使之成为成核剂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 第二种方法 显得简单却行之有效 析出 是当结晶水合盐加热到熔点以上温度时 产生的盐不能完全溶解于水中而沉淀于容 器底部的现象 析出会使结晶水合盐在加热 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分离 蓄热性能随之下降 解决的办法一般有 加增稠剂 加晶体结构改变剂 盛装相变材料的容器采用薄层结构 在冷却过程中摇晃或搅动 但以上方法只是 部分地解决了问题 因为成核剂与增稠剂的寻找并无规律可寻 往往凭经验与运气 而其它方法又常常受到条件 的限制 故过冷与析出无疑大大制约着结晶水合盐的应用 目前在美国已有一些商品化的相变材料 以结晶水合盐为主要原料 加入某种成核剂 增稠剂等物质组成 例如在芒硝中加入 KCl 和 NH4Cl 制成的 Calortherm7 或由单独加入 NaCl 制成的 Calortherm18 可使其成 核特性大为改善 其热物性见表 1 表 2 则给出了一些常用结晶水合盐的热物性 近年来有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出现 它们不是通过物质各种状态间的转变来蓄能的 而是通过晶体有序 无 序之间的转变来可逆地放 吸热 由于它们具有较宽的转变温度 较高的转变热 更主要的是 由于固 固转变 不生成液态 故不会泄漏 转变时体积变化小 过冷程度低 无腐蚀 热效率高 寿命长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 重视 具有技术和经济潜力的固 固相变材料现有三种 即高联高密度聚乙烯 层状钙钛矿和多元醇 其中研究和 应用得比较多的是多元醇 每种多元醇都有一定的转变温度和转变焓 一些多元醇的热物性见下表 3 可以看出 一般多元醇的转变焓值都较高 例如季戊四醇的固 固转变热有 303 9 kJ kg 其转变温度也较高 为 188 6 适用于中高温的应用 在某些多元醇之间还可以通过组建成具有较低转变温度的 合金 即将两种多元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一 种混合贮热材料 来适应对温度有不同要求的场合 表 4 5 中列出了季戊四醇 PE 新戊二醇 NP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AM 之间的混合比及其相应物性参数 可以看出 合金 的相变温度比纯物质的低 相变 焓却随着其中某种物质的增加而减少 文献 7 8 中认为 合金 作为能量贮存的材料 其稳定性等性质尚待研究 因此 开发具有较低转变温度的多元醇应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多元醇也有过冷现象 但与结晶水合盐相比不算严重 对贮热实际应用影响不大 为减轻过冷 也可填加相 应的成核剂 例如对季戊四醇加 0 1 的石墨粉过冷度便可大减轻 对于 2 氨基 2 甲基 1 3 丙二醇 锌粉 草 酸钾 碳黑 氯化氧锆是有效的成核剂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固 固相变不会生成液态 但当多元醇加热到转变温度以上时 会形成塑晶 塑晶易挥 发 故对容器密封仍有一定要求 表表 1 Calortherm7 与与 Calortherm18 的热物性的热物性 导热系数 W m K 物性参数 材料 包晶点 K 融解热 KJ Kg 比热 KJ Kg K 固相 液相 密度 g cm3 Calortherm7 280 7 121 3 1 0 70 0 55 1 49 Calortherm18 291 146 3 1 0 70 0 55 1 48 表表 2 冰及常用水合盐物性表冰及常用水合盐物性表 密度 g cm3 比热 KJ kg K 导热系数 W m K 材料 熔点 融解热 KJ kg 固相 液相 固相 液相 固相 液相 冰 0 334 0 92 1 5 27 4 22 0 62 2 26 KF 4H2O 18 5 231 0 1 45 1 45 1 84 2 39 MgCl2 6H2O 116 7 168 5 1 57 1 45 2 25 2 61 0 704 0 57 Na2S2O3 5H2O 48 5 55 2 201 1 75 1 67 1 48 2 41 Na2CO3 10H2O 33 247 1 46 Na2HPO4 12H2O 35 2 44 6 279 6 1 52 1 44 1 70 1 95 0 514 0 476 NaOAc 3H2O 58 226 1 45 1 28 2 79 表表 3 一些多元醇的热物性表一些多元醇的热物性表 相变材料 转变温度 K 相变焓 KJ mol 相变熵 J K mol 2 2 二甲基 1 3 丙二醇 314 8 12 4 39 4 2 2 二羟甲基 1 3 丙二醇 461 6 36 288 89 62 352 89 5 00 14 2 2 氨基 2 甲基 1 3 丙二醇 有两个固 固相变点 353 72 18 46 52 2 季戊四醇 461 60 41 38 89 64 表表 4 PE NPG 二元系固二元系固 固转变固转变 相变温度 PE Wt 相变热 kJ kg 起始 终了 0 116 5 37 0 44 0 16 99 0 34 0 42 0 20 57 7 33 5 41 0 28 26 0 33 5 41 5 30 13 4 33 0 41 0 40 13 0 35 0 39 5 60 10 7 32 0 38 5 80 32 0 42 0 90 35 0 40 0 表表 5 TAM NPG 二元系固二元系固 固相变固相变 TAM Wt 相变热 kJ kg 相变温度 0 116 54 44 09 20 95 23 37 86 35 82 5 36 48 50 38 46 38 45 65 12 88 36 45 80 6 34 39 54 100 270 31 133 83 四 相变贮能的应用进展 相变贮能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它可以应用于化工 空调 采暖 建筑 工业等行业 而新型贮热材料目前 主要用于以下两方面 1 在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 能源短缺日益严重 于是 相变材 料与合理利用太阳能相结合为此提供了一种既提高建筑物舒适度 又降低能源消耗和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效途 径 在建筑上利用太阳能一般有两种方式 主动式和被动式 两种方式的结构系统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集热器 贮热装置 散热器和辅助能源 无论在哪种结构系统中 使用相变材料作为贮热介质都具有明显的好处 近年来对被动式太阳房的研究越来越多 因为主动式需要通过泵或风机来输送换热介质 被动式系统则原则 上不用泵或风机 它利用建筑材料的贮热能力来调节室内的热波动 使温度维持在较舒适的范围内 这样可以真 正起到节能 降噪 保护环境的作用 一般将相变材料引入建筑物墙板中的方法有 将相变材料密封在由铁或塑料制成的合适的容器中 将 相变材料密封在建筑材料中 将相变材料直接与建筑材料混合 其中第三种方法由于结构简单 性质更均匀 更易于做成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建筑构件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故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可见 固 固相变材料特别适合于以第三种方法引入被动式太阳房中 因为它在相变过程中不生成液相 只 需将建筑材料浸在其溶液中 吸收饱和后使溶剂蒸发完即可使用 而不需考虑密封问题 美国研究了多元醇及其 混合物的热物性及其在 Trombe 墙中的应用 芬兰爱司堡技术中心研究了常用建筑材料 石灰板 木屑板 多孔 墙板 多孔水泥砖 水泥 沙 石灰合成砖等 对相变材料 羧酸 多元醇 的吸收问题 由于羧酸是固 液相 变 建筑材料吸饱羧酸后必需涂一层密封存层 而多元醇则不需要 但其缺点是建材对它的吸收能力差 因而制 成的构件热容较小 此外 熔点被认为是被动式潜热贮热优化运行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最佳熔化温度取决于气候条件 较典型 的值在 20 25 的范围内 PCM 墙的熔化温度可以调节在与气候条件特定的最佳温度相差 1 的范围内 以 便使贮热性能最佳 非最佳熔化温度将大大降低潜热贮存密度 偏差 3 就会造成 50 左右的损失 在建筑应用 中 相变材料的熔点应接近所需求的室温 因此 开发研制适合建筑 空调等应用的具有较低转变温度的多元醇 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在日用品中的应用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已经利用相变贮热材料做成 热瓶 用于人体取暖 1965 年 美国的 Mavleous 和 Desy 获得一项专利 他们利用相变材料制成了具有加热背垫的衣服 其中以融熔锂水合盐作为热源 水在背垫中与其 换热 并将热送到衣服各处 可以设想 如果把多元醇等固 固相变材料与棉纱等服装原料相混合 那么一种新 型的保暖材料即将问 冬暖夏凉 的衣服可能不再是幻想 关于新型贮热相变材料在化工领域和其它工业部门的应用还有待于针对具体情况进一步开发 二二 管道的保温管道的保温 一 管道保温的意义 节能是能源开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自能源短缺以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被称为 第五能源 节能技术有 许多种 例如把以上所说的相变材料用于回收工业废热 吸收汽车尾汽等方面能起到节能和环保双重作用 而其 中 近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保温材料节能技术 由于节能效果显著 非常引人瞩目 保温 是指为减少保温对象的内部热源向外部传递热量而采取的一种工艺措施 另一方面 为减少对象的外 部热源向对象内部传递热量而采取的工艺措施称为保冷 或隔热 但习惯上 人们往往不加以区别而统称为保 温 保温不仅用于电力 冶金 石油 化工 轻工等部门的热力设备和管道系统中 还广泛用于交通运输 建筑 制冷和深冷工程中 保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减少热能损耗 节约燃料 据统计 在电站中采取良好的保温与未采取保温 相比 前者可使热损失降低 96 97 保证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 提高设备能力 改善劳动条件 实现安全 生产 延长设备和管道的运行期限 保持低温 减少冷量损失 预防水管冻裂 吸声和隔振 加快建 筑工程进展 降低建筑成本 这是由于在墙体内采用了保温材料 使建筑物具有了工程进度快 建筑成本低 材 料消耗少 结构重量轻 劳动量小等特点 加强工业 建筑保温 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节能措施之一 目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 如英 美 日 联邦 德国等 都先后制定了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的法律 强调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必须执行隔热标准 例如 美国的一 些石油化工 炼油厂等采用国家规定的保温层厚度后 节约能源 30 40 如果美国整个工业界都采用国家规定 的厚度 则全国每年可节约相当于 3180 万加仑的油 虽然增加了隔热层厚度 使工程投资增加 但热损失显著 减少 二 三年即可回收 我国保温材料和保温技术发展较快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够 但据不完全统计 主要保温材料的年产量 已近 500 万米 3 其中建筑用 300 万米3 工业用 100 万米3左右 主要用于石油 化工 电力 冶金 轻纺等 工业设施及城市热网 近几年来又自己研制或引进一些新型保温材料 并在许多工业部门都已开展了保温与节能 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二 新型保温材料的性质及用途 我国保温材料的发展经历了引进 仿制和发展三个阶段 解放初 我国是从苏联进口石棉板 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开始自行生产焙烧矿土 五十年代末出现了矿渣棉 泡沫混凝土和粉煤灰制品 六十年代是蛭石 七十年 代是珍珠岩 到七十年代后期是微孔硅酸钙 硅酸铝纤维和岩棉制品 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型保温材料 其发 展趋势是 容重越来越轻 导热系数越来越低 耐温性越来越高 保温性能越来越好 1 复合硅酸盐 近年来出现的复合硅酸盐绝热保温材料 是一种微孔网状结构的静电型无机保温隔热材料 其主要原料采用一 种含铝镁硅酸盐的特种非金属矿 掺和一定数量的辅助原料和填充料 再加入适量的化学添加剂 采用新工艺 新技 术配制而成 可取代蛭石 珍珠岩 矿 岩 棉 泡沫石棉等传统保温材料 被专家誉为最新一代保温材料 它 具有如下特点 容重小 封闭性能好 导热系数低 因而保温效果比传统材料明显增强 用材厚度小 可减轻设备的荷重 而且有利于设备探伤和减少工程造价 耐热温度高 适用于热表面温度 800 内热设备 且不开裂 不变形 不粉化 耐酸碱 粘接强度好 能很好地与热金属表面吸附贴合 当设备热胀冷缩时不易脱落 由自身理化性能决定无粉尘 无毒 无刺激性 不污染环境 不伤害人体 不腐蚀设备 生产中绝热材料可做成多种形式的产品 如膏体涂料 成形板材 粉料 可浇注型等 以适应各种用途 其中复合硅酸盐膏体涂料特别适合于各种异形设备的保温 优点是对设备表面吸附性好 施工方便且无施工缝 水汽不易进入夹层故不易造成腐蚀 现已有由四川省 江县建筑材料公司生产的 JGC 700 复合硅酸盐隔热保温材料 由南京宁川节能材料厂生 产的 FGB 800 BW N 1208 型复合硅酸盐保温绝热材料等 表 6 中列出了它们的一些特性参数 2 聚氨酯直埋管道和聚异氰脲酸酯硬泡 PIR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一种保温与防腐的优质材料 以其为绝热层生产的硬质聚氨酯直埋管道 具有抗拉和 抗压强度高 导热系数小 湿热老化年限长 施工工期短 使用方便 综合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适用于作输送各 种冷热水 天然气 液化气 油品等介质的埋地管道 传统蒸汽管道的铺设是采用高架管或地沟架管 之所以不能直接埋入土中是因为传统保温材料同钢管没有粘 结力 当土壤紧固着保温材料 蒸汽通过管道时便会引起管道热位移 而保温材料不能发生同步位移 于是产生 了保温材料同土壤的摩擦力 这就破坏了保温防水层的整体性 又加上传统保温材料都有吸水性 故不适宜于地 下铺设 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管道的直埋有利于节能 节资和节约土地的使用资金 不仅如此 与岩棉保温方 法相比 采用直埋管还可以减少岩棉对人体的危害 且工艺更简单 聚氨酯直埋管 是由钢管 有缝或无缝钢管 经水压试验无渗漏后 进行除锈 脱酯 对于有油污的管道进 行的处理工作 再裹覆氰凝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和玻璃钢而成的保温管道 其结构特点是 紧贴切钢管外壁 的为防锈防腐层 采用的是高效防水防腐化学材料氰凝 中层为保温层 采用导热系数小 吸湿性小和机械强度 高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外层为保护层 同样具有防水作用 采用的是高强度 抗剪切 耐腐蚀的玻璃钢 正 是由于聚氨酯直埋管具有了以上这些特性 因此可广泛被用于国防 石油 化工 市政建设 冶金 热网工程 地热工程 工业与民用建筑等领域的管道地下直埋敷设 输送各种冷热蒸汽 然而 硬质聚氨酯直埋管的使用只是解决了 120 以内管道保温的工艺问题 为了提高热效率 增加供热面 积 以进一步节能 还需要一种能够在更高温度下稳定的材料 聚异氰脲酸酯硬泡就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材料 无论是它的分解温度和闪点温度都大大高于普通的聚氨酯泡沫 而其施工艺又与后者很相似 从系统上并不影响 一般的工艺设计 表 7 中给出了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与聚异氰脲酸酯硬泡的一些物性参数 表表 6 几种复合硅酸盐制品的特性参数几种复合硅酸盐制品的特性参数 保温材料 干容重 Kg m3 常温导热系数 W m K 使用温度 抗压强度 MPa 吸水率 JGC 700 复合硅酸盐绝热保温材料 110 1500 035 40 800 FGB 800 复合硅酸盐绝热保温材料 膏体 180 0 055 0 075 50 800 FGB 800 复合硅酸盐绝热保温材料 板材 180 0 039 0 055 50 800 BW N 1208 新型可注超轻耐热保温材料 450 0 14 短期最高 1158 1 4 110 BW N 1208 新型可注超轻耐热保温材料 450 0 14 长期工作 1000 0 72 1000 表表 7 硬质聚氨酯与聚异氰脲酸酯硬泡物性参数硬质聚氨酯与聚异氰脲酸酯硬泡物性参数 保温材料 干容重 Kg m3 常温导热系数 W m K使用温度 抗压强度 MPa 吸水率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30 60 0 023 0 029 80 100 0 3 0 02 0 03 聚异氰脲酸酯硬泡 56 0 0204 150 0 34 3 空心微珠 微珠保温材料是另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 它是一种以电厂粉煤灰微珠和膨胀珍珠岩为基料 配以专用粘结剂 经高温烧结后制成的轻质成型料 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 粉煤灰中的一种空心微珠是在粉煤燃烧时 在炉温 超过 1350 1500 的高暖区域内产生的一种中空球形圆珠 其内部包含有氮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其表面耐磨性 好 压强高 并有很好的耐酸性 是一种新兴的多功能材料 经试验研究表明 空心微珠具有颗粒小 质轻 中 空 隔音 隔热 耐高温 绝缘 耐低温 耐磨 强度高等优异的多功能特性 微珠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硅和铝的氧化物 SiO2为 50 60 Al2O2为 20 40 此外含有 Fe2O3 CaO TiO2以及少量 Mg K Na 的氧化物组成 就其成份来看均由高熔点组份组成 据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试验 用干法提选的空心微珠 抗压强度超过 7000Kg cm3 其粒径均为 2 微米 壁厚为其直径的 30 而一般的空心 微珠抗压强度也在 1400 7000Kg cm3 表 8 中给出了轻质微珠制品与传统保温材料的性能比较 可以看出 轻质微珠制品与水泥蛭石相比 尽管后者价格便宜 但其最高使用温度允许值较低 机械强度差 寿命较短 且又是导热系较大的一种保温材料 故已难于适应生产的需要 与微孔硅酸钙相比 仅仅导热系数次于之 然而微孔硅酸钙有一致命弱点 就是材料中含有石棉成分 而石 棉是一致癌物质 在国际上已属禁止生产的产品 且该材料较易吸水 在施工过程中机械强度会大大降低 从而 寿命较短 陶瓷纤维虽然是一种各项指标都不错的保温材料 却因价格昂贵而没有一个锅炉厂用得起 综上所述 轻质微珠保温材料导热系数小 容重轻 价格便宜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是工业锅炉保温层的较 理想的保温材料 同时 它又是粉煤灰的高层次利用 起着化废为宝 改善环境的作用 所以 开发微珠保温材 料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 此外 作为一种理想的制造耐高温的保温或耐火材料的原料 空心微珠还可推广到 其它产品上 如工业窖炉 蒸汽管道 高温化工管道 电站锅炉的保温层 各种加热电炉的保温材料等都可以用 微珠保温材料取代之 表表 8 微珠制品与传统保温材料性能的比较微珠制品与传统保温材料性能的比较 保温材料 容重 Kg m3 常温导热系数 W m k使用温度 抗压强度 Kg cm2吸水率 轻质微珠保温制品 250 300 0 07 最高为 900 1000 5 水泥蛭石制品 450 500 0 093 0 116 600 3 6 90 水泥珍珠岩制品 350 400 0 070 0 084 600 4 150 250 泡沫石棉 50 70 生产容重 0 044 0 052 500 0 5 1 抗拉 微孔硅酸钙 200 250 0 059 0 06 600 5 390 岩棉保温板 半硬质 100 200 生产容重 0 47 0 043 268 350 2 5 抗弯 陶瓷纤维 155 0 07 900 1000 各种各样贮能材料和保温材料的出现为开发 合理利用能源提供了物质保证 也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条 件 人类社会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 虽然目前受到能源 环境 人口 粮食等问题的困扰 但最终人类 都将以其智慧和勇气战胜它们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张寅平 胡汉平 孔祥冬 苏跃红编著 相变贮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6 2 张志英 杨学军 杨孟林 2 2 二羟甲基 1 3 丙二醇在 275 510K 间的热容和相变 物理化学学报 1989 年 10 月 5 卷 5 期 p594 3 张志英 邹洪 杨孟林 2 2 二甲基 1 3 丙二醇在 270 440K 间的热容和相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8 年 10 月 9 卷 10 期 p1085 5 Zhi Ying Zhang and Meng Lin Yang HEAT CAPACITY AND PHASE TRANSITION OF 2 AMINO 2 METHYL 1 3 PROPANEDIOL FROM 280K TO THE MELTING POINT Thermochimica A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