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_第1页
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_第2页
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_第3页
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_第4页
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一)权利概念权利是一个多义词。按照权利的性质,分为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宗教意义上的权利、习惯上的权利、法律上的权利、政党组织成员的权利、社会团体和组织成员的权利等;按照权利的主体,分为个人权利、集体权利、国家权利等;按照社会关系领域,分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按照义务主体的范围,分为对世权(绝对权)和对人权(相对权);按照权利是否独立存在,分为原权利(主权利、保护性权、第一位权利)和从权利(救济权利、赔偿性权利、第二位权利);按照权利能否转移,分为专属权和可转移权,等等。关于法律上的权利,中外法学有各种不同的学说,主要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可能说、规范说和选择说。在给权利下定义的时候,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即享有权利的人,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国家。第二,权利的内容,即法律关系的主体自己可以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或能力,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资格或能力。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并没有权利义务意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私有制逐步产生,阶级和国家出现,人们萌发了比较清晰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观念。权利反映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概念,在中国古代是罕见的,权利释义为“权势和势利”, 与法律权利概念相似的词是“名分”, 管子 中所讲的“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其中的“分”,就是权利。在古代希腊,正义与权利的含义是相等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意味平等,一种是分配的正义,一种是平均的正义。古希腊思想家不使用“权利”这个词,经常使用的是“正义”一词。在古罗马法中,是没有明确的权利分类和权利概念的,我们现在译为权利的拉丁字“JUS ”本身是含有多种意义的词,根据查士丁尼 民法大全 , Jus ”是从“JusTITIA (正义、公平、公道、正当、合理)而来的。在古罗马,法被认为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法学是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科一学。法的准则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但是,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使用“Jus ”这个词的地方是非常多的。英国古代法制史学家梅因认为,概括的权利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概括的权利这个用语不是古典的,法学有这个观念,应该完全归功于罗马法。在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仍借用罗马法所概括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但是用神学观点予以阐释。权利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17 一18 世纪近代思想家用自然法、自然权利(天赋人权)观念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同时将私权利扩展为公权利,私权利也不断刷新。在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封建社会中的农民或农奴比较奴隶的处境有所改进,但是其权利也非常有限;资产阶级革命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用资本的或金钱的特权取代了封建的人身、等级特权和神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用劳动的平等权利取代了资本的特权,即在社会成员平等和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权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因为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了剥削;但是,它本身也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它不承认任何的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其内容来说,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而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个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在这里就把其他的一切都撇开了,只把人们当作劳动者。事实上,由于每个劳动者的个人除天赋以外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在提供相同劳动、从社会消费基金领取相同份额的条件下,一个人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或少些,也就是不平等。那么,要避免这种弊端,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也就是说,只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才能实现权利的事实上的真正平等。但是,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现“劳动”的平等,只能为实施共产主义的原则创造条件。权利与义务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可是历史上剥削阶级社会,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外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了另一个阶级。社会主义社会,义务是享有和实现权利的基础,权利是承担和履行义务的前提;每个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和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界限是别人的平等的自由和权利。(二)权利观念的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和奴隶制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了权利观念。人类权利观念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和进人奴隶社会时产生的。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中,人类是没有权利观念的,权利和义务是没有区分和差别的。由于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分工的发生,生产有了剩余,出现私有制和阶级,人们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不平等,随着国家和法律的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就产生了。伴随着奴隶、外国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的公民身份的出现,也就产生了一种要求包括奴隶在内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公元前4 世纪雅典的斯多葛学派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包含自然权利在内的自然法思想。自然法主张神所赋予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无论希腊人或蛮族人,自由民或奴隶,人人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主张自由平等是自然赋予人们的,“神”让一切人自由,并没有使任何人成为奴隶,因为人们的自然察赋在一切点上都一律平等,主人和奴隶生来没有差异。但是,古代的权利意识是比较模糊和朦胧的,规范内容不可能明确和广泛,往往是同道德规范混合在一起,主要包括:要求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要求人人(被压迫阶级和压迫阶级)平等,要求外国人与本国人享有共同的权利等。在早期智者和斯多葛学派的著述和希腊悲剧中就反映了这种思想。在古代人权领域,奴隶主利用国家权力认可和制定法律,确认和保障奴隶主统治地位和公民身份。当然,公民范围虽然严格限制,公民权利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希腊城邦的公民内部,法律面前没有人能够免于被诉,一个人的地位无论多低,都能告公民同胞,这就接近了后来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尽管是平等者之间的平等,因为当时法律的目标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可得而用之和没有人自外于法律。但是,对于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奴隶来说,他们的权利是得不到保护的,所谓法律准则“诚实做人,不害别人,各得其所”是不适用于他们的,因为他们法律上没有人格,就更谈不到做人的问题。(三)近代权利观念明确系统的权利观念是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产生和文艺复兴运动初步产生和发展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在14 世纪之初提出“帝国的基石是人权”,帝国不能做任何违反人权的行为。随后经过薄伽丘、布丹的进一步阐述,为格老秀斯、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等人系统全面地阐述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学说提供了思想渊源和奠定了理论基础。近代人权理论主张,自然法代表理性或人的本性,人的自然权利来源于人的理性,即人的本性。自然权利是正当理性的命令。主张人的生命权是人的首要权利,不可转让或抛弃,生命权是一种人的自我保护的本性,是人类主要的自然享赋,来自自然理性与上帝,人人都可以享受,无权抛弃,抛弃生命是违反自然和理性的。人的自由是天赐予的,是以人具有理性为基础的,只要享有理性,就享有自由权,所有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这是上帝和自然法决定的。同时,还提出。同意权”和“人民主权”思想。资产阶级的人权学说经过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阐发和论述形成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形式,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维护起了重要作用。英国12 巧年的 自由大宪章 ,1628 年的 权利请愿书 ,1676 年的 人身保护律 和1689 年的 权利法案 等;美国的1776 年的 弗吉尼亚权利法案 ,1776 年的 独立宣言 ,1787 年的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91 年的 宪法修正案 等;法国1789 年的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等,都是反映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典型文献或法律。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利用国家暴力机器作为后盾,宣扬“人民主权”原则,实行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和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同时,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的宪政和法制基础,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正当程序原则等一系列法治原则,强调对于诸如生命、自由、平等、财产、安全、追求幸福、反抗压迫等自然权利的保护。自然权利是人的权利来源的唯心主义主张和学说,通常又称为“天赋人权”。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人身特权、君权和宗教神权,提出人的权利是由自然法或人的本性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动员广大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一个战斗口号。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和康德等对自然法和自然权利都有系统的论述。荷兰思想家格老秀斯提出自然法之母是人性,人的本性在于人具有理解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和特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并受其支配,人具有社交性,就是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与他人共同和平生活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自然法的来源。人的自然权利是由于人性的需要,是正当理性的命令,它依据行为是否与合理的自然相谐和而断定其为道德上的卑鄙或必要。自然法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各有其所有,二是各偿其所负。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对于自然权利持否定的态度,他正确地指出,人的权利是历史地产生的。自然权利论者“他们忘记了: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对这种本性的意识, 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甚至当人们的社会在他看来是以外界的强制为基础的时候,他们的内在本性也是与这种外界的强制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提出的所谓自然权利或“天赋人权”学说,作为动员人民反对封建制度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实质上是主张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权利,是用资本或金钱的特权取代封建的人身特权。资产阶级是把自由、平等和博爱作为人权的基本内容的,那么什么是自由、平等和博爱呢?第一,关于自由。自由是在哲学和政治法律领域两种意义上使用的一个概念。在哲学的认识论领域中,自由是表示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在政治领域中,自由首先指国体,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享有自由,与民主类似,是相对于专政而言的;还指政体,民主制,相对于专制而言;在法律领域,自由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行为的界限。在哲学领域,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自由与必然是相互对应的概念。所谓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于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程度决定了人们在自然界面前自由的限度,对一于人类社会规律认识和对于社会改造的程度,决定了人类整体上社会自由的限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同时也改造了和改造着人类本身。人们从受大自然的几乎绝对的统治下逐步解放出来,获得生活资料,维持自身的繁衍,为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人们在自然界面前的自由度是越来越大了,“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范围的发展从大的宏观、宇观一直到胀观世界,认识深度从小的微观到渺观世界。但是,自20 世纪以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过度强调改造和战胜自然的后果,造成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人类自由又受到了限制,导致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和环境保护主义组织和运动的出现。这主要是生产的目的偏离正确轨道,即不是为了人类正当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生产,是片面追求利润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来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剥削制度的弊端所造成的恶果。社会自由的发展,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自由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发生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受制于自然界的统治,在人类社会的蒙昧和野蛮阶段,没有阶级分化和统治的可能,虽然各个氏族、胞族和部落联盟之间会发生战争,但是,在每个氏族、胞族和联盟内部,靠风俗和习惯维持社会生活,人们只要遵守当时的习俗规范就能获得自由,违背了行为规范,也要受到惩罚,失去自由,甚至被驱逐出氏族,这在当时无异于现代的被判处死刑。因为,氏族外部环境是恶劣的,人们只有与氏族在一起才能生存。在进人文明社会以来,自由和法律是互相对应的概念。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就提出过,为了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罗马法教科书 法学阶梯 记载,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和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不过,当时奴隶是没有自由的,因为根据万民法制度,奴隶是违反自然权利而沦为他人财产的。英国思想家洛克认为,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鸣主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有同样的自由。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在 论自由 一书中写道: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与个人的权利的性质和限度。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个人自由必须制约在这样一个界限上,就是不使自己成为他人的阻碍。黑格尔是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与必然之间关系的伟大思想家。在他看来,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资产阶级在革命初期举起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宣扬自己的自由和人权理论,曾经起过巨大进步和革命作用。但是,当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实现和维护的却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对此马克思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著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所谓多数人的意志,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正确地阐述了自由和必然,自由和法律的正确关系,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在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类型的社会中,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没有国家政权作保障,虽然在形式上,在法律上,公民都有平等的自由和权利,实际上,资产阶级政权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绝大多数公民实现自由,不仅形式上和法律上有种种障碍,而且实现自由的物质前提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甚至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才有可能平等地实现自己的自由权利。唯有借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在这里不再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人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由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被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人真正人的生存条件。只有也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人自由王国的飞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政治法律领域的自由,是社会上层建筑现象,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阶级社会中,任何自由都具有阶级属性,超阶级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权利,都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用法律来界定和约束,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民享受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的,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也没有绝对的、抽象的、僵化不变的自由。 宪法 第51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二,关于平等。平等是指社会关系主体在人格尊严和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的地位的相等和权利义务的公平。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人格尊严上受到同等对待,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同样情况受到同样的待遇。平等是对于社会、国家或其他社会主体的一种道义上和法律上的诉求、主张和原则,既可能是一种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追求和期望,也可能是对于某种具体社会体制、活动或措施等的安排或要求。平等作为一种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发展和变化。1 平等观念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绝大多数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存在剥削和压迫,大家都是自由、平等的,没有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平等”的观念。平等观念以及平等要求和主张,是在奴隶制社会中,主要针对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不平等而产生的。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家代表墨翟,把等级差别和不平等称为“别”,认为“别”是天下的大害,针对儒家爱有差等的主张,提出“兼相爱”,主张天下之人皆相爱和爱无差等。在古希腊的雅典,倾向平民的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各得其所”。雅典民主派伯里克利斯在雅典将士国葬典礼的演说中,也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就是平等。斯多葛派认为,自然法赋予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对立和差别是违背自然法的。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被用居民的等级划分固定下来,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旧耳曼人在西欧的横行,逐渐建立了空前复杂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等级制度,从而在几个世纪内消除了一切平等观念 ”2 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人们对于平等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商品经济、自由竞争和资本与平等具有天然的联系,“平等思想本身就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反映” 。“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有平等权利的商品所有者,他们对所有人来说都有平等的权利进行交换,要求有摆脱行会束缚、失去了自己使用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资料的工人,他们同厂主订立契约出租他们的劳动力作为缔约方和厂主权利平等,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作为自由商品生产者的基本交往形式的竞争“是平等化的最大创造者,因此法律面前的平等便成了资产阶级的决战口号”。平等思想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那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薄伽丘说,上帝决定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洛克主张,上帝和自然法决定所有的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由卢梭首先明确地作为全人类的要求来阐述的,他认为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权利平等及其所产生的正义概念是出自人的本性,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国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他的思想对于法国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强调的是出身平等和社会地位平等,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建国初期,强调法律平等和财产权平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平等要求和主张,通过美国的 独立宣言 和法国的 人权宣言 得到了体现,并作为人权的核心内容和资本主义法治的一个重要原则。资产阶级的平等对于反对封建等级特权制度,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法治,起了很大的历史进步和革命作用,同时也掩盖了平等的阶级实质和抹杀了平等的历史局限性。资产阶级的平等“用金钱的特权代替以往的一切个人特权和世袭特权 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的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6 “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3 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在人类历史上,从资产阶级以封建时代的市民等级出现的时候起,从中世纪的等级转变为现代的阶级的时候起,无产阶级就一直伴随着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由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伴随着。起初采取宗教的形式,借助于原始基督教,以后就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论本身为依据。无产阶级主张的平等,不仅是形式的和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领域内实行,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起的时候,就提出消灭阶级本身的要求。“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平等要求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极其准确地估计到人们不可避免的不平等,而且还估计到,仅仅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不能消除分配方面的缺点和“资产阶级权利”的不平等,只要产品“按劳分配”, “资产阶级权利”就会存在和起作用。因为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人身上, 平等的权利就是破坏平等,就是不公平” 。社会主义只是提供了每个公民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平等地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平等地占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个人按照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进行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只有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才能消除形式上的平等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确认、维护和保障公民在社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的平等,贯彻和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提倡共产主义精神和发扬共产主义风格,为逐步实现事实上的平等提供条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职能。第三,关于博爱。博爱是一种关于全人类普遍的爱的思想和主张。它提倡人们互相和普遍的爱,爱每一个人和爱一切人。西汉董仲舒讲,“先之以博爱,教之以仁也”。唐朝韩愈讲,“博爱之为仁”。但是,儒家所主张的所谓博爱,是爱有差等的。战国时期的墨家墨翟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人们不分亲疏远近,毫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康有为写的 大同书 ,主张人道博爱哲学,称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没有阶级,一切平等;人们彼此相爱是人类社会的远景和理想境界,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功于圣人和人道博爱。孙中山把博爱同“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相联系,并赋予其新的内容,认为中国古代的博爱都是狭义的博爱,爱不及于人人,称他提出的民生主义是图中国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在西方,早期基督教宣扬博爱思想,认为人类应互相爱护,个人为公众利益而生活,死后才能进天国。早期共产主义者莫尔在 乌托邦 一书中提出,人们彼此关心和相互帮助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们要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如果牺牲自己所得以成全别人所得,这就尽到了博爱人类同情人类的义务。费尔巴哈认为,爱与理性、意志都是人的本质,人对于人的爱是在实践中的最高原则,爱可以解决一切对立和困难,主张建立“爱的宗教”。明确举起博爱旗帜的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法国1830 年七月革命中,资产阶级为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提出自由、平等口号的同时,提出了博爱的口号,并打出了蓝、白、红三色旗帜,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和博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以后,就没有一种统一的爱。过去一切统治阶级和许多思想家提倡过人类之爱,但是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实行的。博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最初是针对人们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的客观现实,以及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现象的出现,产生的一种社会诉求,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主观愿望和幻想。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道德说教,不向人们提出彼此互爱的道德上的要求,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在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人们普遍同私有制彻底决裂,同时同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的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个人关于个人间的相互关系的意识也将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它既不是爱的原则或devouement 自我牺牲精神 ,也不会是利己主义”。(四)全面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