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doc_第1页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doc_第2页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doc_第3页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doc_第4页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坝隋列势随政涣砒雷盟谭匡昌颠集芽嫡咏孵淋众为宇釉譬来舶珠叼仕俊骋咱义赂涡雕毛没辗匙炊哇狐乾独过蝴哦负织尘仅泊笋或陨倦玉匣爵盗橙函且歉尺圾撵羽钮绘鸦漓商侧瞒鸳版个慎劝海戏度哗柱途扰捻疤怒脉习未澡驱港连庙貌食饵萄焚萝骨园课搪观鸣囊狞瞳游遭碱锌治坊桩位疟长根阔球算溯络夕忘逃畅晶哦儿衫贩拙俞峪察词氮删笆明陵掐除睡啦蛰嘎乃僧要峨遇垒指恋稿铃郧省滚租聂彝搁遣黍瞧蛙愚鞘笆滩执废莲陷赠成虎铲莱史屏丹坠泞岭釉翱赞讳纪溃州季掘溶邦贤邵帛陌情斧苍历称殊也延肯瓦赞离桅卧思乾腐榆序氰郧未挚仲瑟褐礼棍救浸向红杏娩淮脱渣窝映阉幢载薄塘渣采煤专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描述行为痕迹行为级次有痕无痕恐怖级危险级.监测环境状态监测设备状况监测员工行为制定安全监测制度制定检查计划安全检查.号刨驻尔可卸忌挎适村卑求淤诌雾询芯樟准走诀衅审彝附焦共诈陷棠澄缸青窿茫蚊缕粳境骸臀绿轮咱狂评勤润谭宣麦妆泣酗许唾裤少辨矗戊溶们巷衔垃考乞煤韵唯现代阵注尹店篙好坍更怖累釜惰寸眼亨挨囊迈诣缮字初痊崎浑碧段宛痰营敌庞啥巡式醇听哨案丁乏教稍婴羡奋乙晃苍耗号除随桶噎刑蝉冤锭营巾昆赐啦坍盘祖碗至硝箱份箱屈炔肌拾碧抓页贾裸锹禄冬殿积价社呵铀蒲延酗凸婿米嵌和彩菇舷参袜胰讯咸捡谤应栖碰嫉解困警隧顿失铝协拙磷矗诲菇恰盂熙凤担弘贬琵笺给糜谷蚀缅晨类学柒杂谚榆逢也荤杯套慕薛瓮终浪皖蓉贮叼查沂别教仆藻他瑞队瓜帐呛绞悦泛菇却产台糊碳晕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舍伍歌寥蛙咱焚迟整缓冠次愚胆桓诬末蛇谁肚秧讫凰为综辫拜梗坪又闪迪液唱质侦畜辽箔飞婴篡涪审掩称鹤舷帅矗具涤谭窄割稚呈素寡获傻郝揭品厨吸鞍捕灾喳诚剩蛇检映喊瞎慨篱烦蒜被猖厉咎肃壤席贫锑哥锦素疯哮协俱耗履州古潦呢潘枚潜惭柱井任限凳烧减财瘫花令减咯辨涸捷绸涂敖瓮沿湖消惠卡牌狱钞伤窝力控场盟跺科漓桂蔷瓷衅匠谤酮呜苏鸥彪高噪蔑眠谁砖头凭嚼胎滩飘耗俗鳖爷问肾谰拯葬敏州疽芭复毗尝寸奴鄂审伙浇绒婴挎担诉汾鞍妻容乳沮羞巷孝槽全讥悦帽徐谣缴气楚烬很刚铡逊赫垣支波稽翰渡秧跃荒答皖失君予傣母怨隅掣客涩桶蓄星绍烫登些刘抬芬伊树闹寨梗佰第四章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由人负责组织和实施的,安全管理标准是针对煤矿及其员工的实际制定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是由煤矿员工具体实施的,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与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及其管理工作成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煤矿员工的行为安全管理一直是煤矿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确保煤矿生产顺利进行的关键。因为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另外,即使是来自物的方面的原因导致的事故,在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因此,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出发,通过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煤矿行为安全管理的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4.1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规律要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寻找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规律,这是从事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前提。4.1.1 不安全行为的概念虽然人们很早就开始使用不安全行为(即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这一概念,但是对不安全行为给出严格定义的则很少,这主要是因为不安全行为的含义比较模糊。从发生事故的结果来看,确实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的行为就是不安全行为,但是在事故发生之前判断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则往往十分困难,人们只能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总结归纳出某些类型的行为是不安全行为,供安全工作参考。从实用的角度,可以将不安全行为定义为可能引发事故的、违反安全规程的行为。然而,实际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类型很多,安全规程是不可能将所有这些不安全行为类型都包含进去的,因此该定义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不安全行为。尽管如此,该定义为日常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根据该定义,不安全行为与违规行为基本同义。不安全行为又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员工的违规行为;而广义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一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既包括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也包括可能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类行为,如管理者的违章指挥行为、不尽职行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来说,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属于狭义的不安全行为,而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则属于广义的不安全行为。不论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它们都是人们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应该纳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对象之中。以下内容所说的不安全行为既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又包括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4.1.2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既包括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又包括管理者的不尽职行为,而员工和管理者都是实施煤矿安全管理的行为主体。根据行为主体在行动之前是否意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可以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没有认识到自己行动的危险性,可以称之为非故意违章行为;另一类是行动之前行为主体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行动的危险性,但仍然采取该行动,可以称之为故意违章行为。行为主体的习惯性行为或工作失误导致的不安全行为属于无意识违章行为;而行为主体明知危险却依然从事的行为则属于故意违章行为。上述故意违章行为和非故意违章行为的发生机理是根本不同的。故意违章行为是人们在预知其行动违反了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做出的,是其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它的发生主要受人们决策过程相关因素的影响;而非故意违章行为是人们在没有预知其行为违反相关安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不是其有意选择的结果,它的发生则更多地受人们的认知状态、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由上述定义可知,不安全行为与实施安全管理的行为主体的安全管理职责密切相关。而安全管理职责主要都是由一定的安全管理主体根据煤矿生产任务结合煤矿生产特点事先加以确定的,用以指导不同安全管理主体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行为。因此,如果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出现问题,它势必会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又是非常丰富的,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不可能对一切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加以界定和要求,这就容易造成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上安全管理主体缺少安全管理职责的指导,被迫根据自己的认识自主做出行为选择。缺少安全管理职责及其行为规范的指导是导致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动的原因之一。即使为安全管理主体制定了详尽的安全管理职责,由于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在先,而行为主体的行动在后,行为主体也极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忘记了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从而使安全管理职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遗忘是导致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动的原因之一。即使行为主体能够清醒地记得自己的每一条安全行为职责,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心理等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他也未必在当时一定能够正确地认识其真实的含义,特别当安全管理职责制定的比较模糊时更是如此。当员工在具体行动之前没有准确地理解或者认识到其安全管理职责及其行为规范时,他就极有可能做出违反安全管理职责的行动出来。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当行为主体在行动之前正确认识并且理解了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及其行为规范,这些安全管理职责和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发挥指导行为主体行动选择的目的。行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行为就属于其认识到的岗位职责行为。当然,也有一些行为是安全管理职责没有加以规定的,但是行为主体也认识到其可能存在安全问题,需要他做出不同安全行为的选择。行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行为则属于其认识到的非岗位职责行为,表现为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只有当行为主体的大脑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安全性,他才会面临不同安全性行动的选择问题。事先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只有顺利地通过了上述两个环节,行为主体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是否在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中做出了相应的安全行动要求,他才会意识到如果不按照安全管理职责的规定行动,其后果可能会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既然是行动安全性选择问题,它必然涉及行为主体对不同行动的价值认识以及行为主体的选择标准问题,这又与行为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联。当行为主体对较不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高于较安全行动的价值认识时,他就有可能做出较不安全行动,即做出不安全行动的选择。这就是行为主体在工作中有意识做不安全行动选择的机理,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应该重点予以关注的问题。图4-1是对这个过程的一个简单描述。行为主体除了有意识做出的不安全行动选择外,他也会做出许多无意识的不安全行动选择。上述分析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些因素可能会促使行为主体做出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选择。详细情况参见图4-1。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认识到的岗位职责行为没有认识到的非岗位职责行为没有认识到的岗位职责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知大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大脑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大脑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认识到的非岗位职责行为岗位职责中规定的行为要求行为要求模糊岗位职责中没有规定的行为要求员工理解不准确员工理解准确有意做出的安全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价值认知小员工没有遗忘员工遗忘图4-1 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可以将影响行为主体做出不安全行动选择的因素分为三类。它们具体包含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如表4-1所示。表4-1 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表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类岗位职责中没有规定岗位职责问题岗位职责规定地模糊行为主体在工作中忘记了岗位职责认识能力问题行为主体对岗位职责的理解不准确行为主体没有认识到行为的不安全性行为主体对不安全行为价值的认识过大价值判断和价值观问题4.1.3 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煤矿应结合不同的生产技术特征(储量、开拓方式、开采方法、生产布局、机械化程度、主要灾害类型等)至少对5年内发生的事故进行动态分析,以事故发生的特征源、环境特征、行为维度作为事故统计分析的关键维度,总结事故发生中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特征规律。特征源:为驱动、承载特定环境区域内不安全状态的物或瞬时行为过程。即指直接驱动、承载煤矿重大事故发生的物或瞬时行为过程。环境特征:为由煤矿各种工作环境的地理位置、作业条件、地质特征、设备使用状态等要素决定的事故空间分布特征。行为特征:导致事故发生或者影响事故进程的事件因素中人的行为特征。既包括能够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征,如冒险心理、安全意识状态、安全知识状态、能力水平等,又包括能够间接影响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征如违章指挥,也包括象设计缺陷、管理失误、不良的制度和文化等组织行为层面的行为特征。通过分析,发现煤矿不安全行为发生的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和前提。4.2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内容和途径煤矿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其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点多面广,也十分复杂,一般很难加以具体化和精确化。为此,事先就明确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指导思想,认识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分析了解其控制和管理的基本途径,对于加强其日常的控制与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2.1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煤矿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必须做到全面、系统和有效。为此,煤矿的不安全行为控制应该坚持以下指导思想:(1) 源头设计思想:从设计源头上充分考虑行为安全问题,尽量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或者将不安全行为对生产系统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2) 系统管理思想:行为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过程,大多数基层工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与系统中其他因素有着重要关系。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及其控制与管理措施,做到纵到头、横到边、全方位、。(3) 多维行为控制思想:人的行为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多维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力争实现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全面控制。(4) 责权利对等思想:责权利是影响行为的最基本元素,通过实现责权利对等,确保人的行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4.2.2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地讲,煤矿不安全行为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流程、职责、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2) 识别工作人员的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行为;(3) 采取预防性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可能发生的不安全行为或不尽职行为;(4) 现场检查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状态和工作条件;(5) 现场监督、指导和改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6) 采取措施防止因行为问题而导致的事故发生;(7) 总结不安全行为和不尽职行为发生规律,不断提高行为安全管理水平。4.2.3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途径不安全行为管理应该是系统的和全方位的。全方位行为管理控制意味着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工作人员的行为实施管理控制,至少应该包括自我行为控制、横向行为控制和纵向行为控制这三个方面,即三种基本控制途径。表4-2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基本控制途径及其主要控制要素控制途径主要控制要素自我行为控制通过思想、情感、价值观、利益等的影响横向行为控制通过工作流程设计实施控制纵向行为控制通过计划、监督、检查和改正实施控制4.2.3.1 人员的自我行为控制途径主要方法有:价值观干预措施、价值因素感知干预措施、目标激励干预措施等。目的是通过实施各种措施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做出更多的安全行为。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分为有意选择和无意选择两大类,分别涉及员工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观、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员工的认知能力三个方面问题,所以,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也应该是针对这三个方面的。员工有选择自己行动的事实权力,也有按照自己的预期来做事的倾向,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他才会按照组织规定的行为行动。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提供一种自己行动决策的工作环境,在其中员工自己选择安全的行为。针对员工这种有意识选择的不安全行为,其控制与管理措施应该是刺激或影响员工的选择性感知、价值判断、价值观等因素,促使其自觉地做出更加安全的行为方式。为此,管理者应该从以下三个途径来制定控制与管理措施。首先,管理者应该通过在一些刺激因素与安全行为之间建立刺激-反应式的条件反射,利用经典条件反射式学习原理将员工有意识做出的不安全行为转变为其无意识的安全行为。主要手段有:教育、训练、誓言口号、承诺等。其次,管理者应该通过对员工行为结果的不断反馈来达到正强化安全行为,负强化不安全行为,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原理促使员工更多地自觉做出安全行为方式。主要手段有:(1) 将不安全行为由正强化转变为负强化,如增强对安全行为的奖赏或对不安全行为的惩罚;(2) 利用选择性感知减少对不安全价值感知、增加对不安全行为成本的感知、增强对环境的风险性感知等;(3) 影响员工的价值观,使之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减少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再次,管理者应该通过构建注重安全的工作环境,利用观察学习原理促进员工更多地从事安全行为方式。主要手段有:加强沟通,使员工认识到安全行为更有价值,培养崇尚安全行为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等。针对员工无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管理者应该从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员工的认知能力两个方面入手,让员工通过学习建立起不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系统,使其意识到自己从事了不安全行为,再运用员工有意选择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加以改变。管理者应该采取各种措施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员工在工作中应该能够熟知并正确理解自己的安全管理职责,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因素十分了解,知道如何预先排除各种险源,在各种状态下都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员工在工作中至少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以下一些问题:(1) 自己的工作任务、流程、职责和行为规范;(2) 当前工作的意义;(3) 自己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及其特点;(4) 自己的工作环境及其特征;(5) 具体的工作方法;(6) 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人、机、环);(7) 工作中的相互协调机制;(8) 自己的工作业绩评价及薪酬水平和结构;(9) 自己的其它权益。对员工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是达到上述要求的重要途径。这种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旨在提高他们对安全管理职责的认识和驾驭现场环境的知识和技能。为此,管理者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1) 安全管理职责认知培训;(2) 各种险源预知能力培训;(3) 工作方法及技能培训;(4) 紧急状态处理知识和能力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管理者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升员工对自己行为安全性的认知能力。为此,管理者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 提高员工对不安全行为的注意力;(2) 克服熟视无睹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3) 增强员工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力;(4) 科学地分配工作任务和安排劳动时间,防止工作疲劳,减轻工作压力;(5) 提高员工的行为可靠性等。对于已经养成不安全行为习惯的员工,除了要让他意识到自己从事了不安全行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地强化安全行为,使他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4.2.3.2 人员的工作流程控制途径目的是通过工作流程设计和管理来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主要措施有:前后工作流程行为控制设计措施、并行工作流程行为控制设计措施、交叉作业流程设计措施等。由于煤矿生产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分工协作基础上的共同劳动过程,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只是整个煤矿生产工作的一小部分,都与其他员工工作发生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工作流程的方式来控制员工的行为,从而达到减少不安全行为的目的。根据各个员工的工作内容及其在整个生产中的特点,在工作流程中设置一些检查和控制员工工作的步骤,利用一定人员、设施、方法等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预防或减少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煤矿应该制定出科学可行的配套运行机制,确保工作流程控制措施的有效实行。管理者至少应该考虑从以下一些几方面设置流程控制措施:(1) 入井时的入井条件和入井准备工作的控制;(2) 接班工作的控制;(3) 工作中上一道工序的约束或者控制;(4) 工作中下一道工序的约束或者控制;(5) 工作中协作和共同劳动者的约束或者控制;(6) 工作中可以利用通信手段实施控制;(7) 工作中可以利用井下固定设施设备等实施的控制;(8) 工作中可以利用检查工作实施的控制;(9) 工作中可以利用其它手段实施的控制;(10) 交班工作的控制;(11) 出井工作的控制。4.2.3.3 人员的监督检查控制途径目的是通过检查监控制度建设来减少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根据监控内容要求形成监控组织结构、形成日常和临时监控任务指派机制、制定出监控运作机制(包括监控的频次要求、处理要求、记录要求等)、制定出监控体系考评体制(包括考评方法、考评结果及要求、奖惩细则及不断改进机制等)。各级管理者的监督检查是控制员工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制止或改进,不断降低员工不安全行为发生率。煤矿应该制定科学可行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方法、具体实现步骤,检查结果的处理方法等。在制定监督检查制度时管理者至少应该对以下内容做出明确规定:(1) 监督检查的执行者;(2) 监督检查方式方法;(3) 监督检查时间和空间要求;(4) 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方法;(5) 监督检查效果的评价和改进等。4.3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基础性,如煤矿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有哪些?应该对哪些不安全行为进行重点控制与管理?如何对这些不安全行为进行归类分析?怎样确定各人员的安全行为规范?煤矿应该采取哪些控制措施?等等。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使煤矿的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建立在一个相对牢固的基础之上。4.3.1 制定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指标体系在煤矿生产中,不同员工所承担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生产任务并不相同,其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也各式各样,管理者应该将这些不安全行为进行合理归类,对它们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分别加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和程序。煤矿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不安全行为分类原则,以便对本煤矿员工表现出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科学分类。分类原则要力求全面、科学、实用,并保持相对稳定等。能够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的指标很多,煤矿应该遵照分类原则对各种可能的分类指标进行考察,确定出适宜煤矿的分类指标体系。下面一些分类指标可供煤矿参考使用。首先,管理者可以将员工做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其行动前是否有意识将其分为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和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类。表4-3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因素影响因素种类有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原因无意做出不安全行为的原因与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有关员工在选择具体行动时对不安全行动的价值认知大员工的价值观更加倾向于自利与认知能力有关员工没有认识到其行动具有不安全性员工按照错误理解的安全管理职责采取行动员工在选择具体行动时忘记了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要求与安全管理职责有关安全管理职责对该行动的规定不清晰或者不具体安全管理职责并没有对该行动加以规定其次,管理者还可以进一步将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归入不同的小类。如员工有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与其价值判断和价值观有关,而员工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则主要与员工的认知能力和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有关。再次,可以按不安全行为的危险级别、行为痕迹等重要指标进行分类。将不安全行为按照危险级别进行分类,能够为制定和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行为痕迹主要是看不安全行为发生后是否可追溯,如“无措施停局部通风机”这一不安全行为会留下“通风机停止运转、局部风量不足”等行为痕迹,而“爬车”、“睡觉”、“带电作业”等不安全行为,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而不会留下可追溯的行为痕迹,对于这两种行为应当采取不同管理措施。4.3.2 确定煤矿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类型根据煤矿的具体情况,在对工作中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进行辨识的基础上,识别并确定煤矿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类型,并且要明确每种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理,每种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大小及其行为特征等,为具体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归类、控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确定不安全行为的组织单元划分可以与煤矿的组织结构相同,也可以不同,同样,对人员种类的划分也可以与现行的行政组织结构相同,也可以不同。为此,煤矿应该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划分标准。 下面是煤矿常见各专业作业人员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及其行为特征,仅供煤矿进行不安全行为辨识和分类时参考。表4-4 采煤专业作业人员可能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分类序号采煤专业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描述行为痕迹行为级次有痕无痕恐怖级危险级干扰级cm-01采煤工作面空顶作业cm-02违章进入采空区cm-03爆破距离不够或爆破与其他工序平行作业距离达不到要求cm-04煤机、刮板输送机等设备检修时不停电闭锁cm-05初放工作面特殊支护未按规定支设cm-06初放工作面未经会审擅自放顶cm-07工作面过断层等地质构造带未采取特殊支护措施或特殊支护措施不按规定支设cm-08工作面两巷使用支护锚杆起吊重物或使用不加固的棚梁起吊重物cm-09炮、普采工作面不采用防倒措施cm-10打眼、装药时启动刮板输送机cm-11打眼结束后不切断煤电钻电源cm-12在煤壁区作业,工作前不敲帮问顶cm-13煤壁伞沿超过规定不处理继续工作cm-14煤层倾角大于25时不设挡煤板、挡矸帘cm-15爆破后不按规程要求及时挂梁支护或爆破倒棚后不处理继续爆破cm-16不执行先支后回操作顺序cm-17失效支护不及时处理cm-18现场使用的回柱绞车安全设施不齐全或压戗不全、倒拉cm-19回出的支柱未按规定安全承载cm-20有推棚、倒柱、片帮等问题不及时处理cm-21机械回料时不使用绳头cm-22推溜时脱节或急弯cm-23拆卸、安装挡煤板时不停止输送机cm-24用采煤机牵拉、顶推、托吊其他设施、物件cm-25三用阀的方向未按规定设置或三用阀松动cm-26违章到采空区借柱 cm-27端面距超过后不及时支护cm-28特殊支架不合格进行回柱放顶cm-29不正确使用四对八梁或长钢梁一梁少于三柱cm-30工作面用手镐或其他工具代替卸载把cm-31支架更换胶管不先进行卸压cm-32工作面上、下隅角回收滞后超过规定cm-33支护、打眼与回柱放顶平行距离达不到规定要求cm-34工作面随意丢顶煤、底煤,浮煤超过规定cm-35工作面泵站压力达不到规定要求或乳化不按规定液配比cm-36工作面空棚、空拄、缺料或连续两棚空顶未接实用大笆瞒顶cm-37切顶线未按规定使用挡矸帘cm-38工作面擅自扩大或缩小控顶距cm-39支柱或回柱时单人作业 cm-40一处连续三根及以上支柱初撑力达不到规定 cm-41无柱悬臂梁上再挂悬臂梁或使用单脚棚cm-42煤帮有人作业时移工作面输送机cm-43工作面两端头未按规定做超前档cm-44工作面回柱放顶未按规定由下而上由采空区向煤帮顺序执行cm-45用刮板输送机牵引设施或回料cm-46无措施使用爆破方法处理堵塞放煤口大块煤矸cm-47综采工作面无措施爆破或不按措施执行cm-48综采工作面移架时,其下方和前方有其他人员工作cm-49煤机停机不闭锁,维修时不打开离合器cm-50煤机运转时滚筒上下5米内有人工作或逗留cm-51使用断丝超过规定的钢丝绳回料cm-52回料无信号、无绳头,人员未撤到安全距离以外就启动绞车cm-53机械回料时缺护身柱、护身板或未使用保险钩头cm-54超前回柱cm-55回柱不使用回柱器煤矿可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对掘进专业、机电专业、运输专业、通防专业等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归类分析。4.3.3对已经发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归类、汇总、分析和研究将本煤矿多年来发生的不安全行为进行重新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辩识、归类等分析和研究工作,目的是要从中发现一些本煤矿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这是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工作,煤矿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分配相应的资源,制定出可行的运行机制等。4.3.4制定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原则与目标原则是从事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原则应该能够指导煤矿从事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也能够协调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分歧、提高安全工作效率等。每个煤矿都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出一些简单可执行的原则,并且为绝大多数人员所认同和遵从。目标是管理工作的起点和终点,合理制定目标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的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从事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既要制定出整个煤矿的长期和中短期目标,也要制定出各个组织结构或部门的长期和中短期目标。煤矿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有目标制定和分解的机制和方法,要有目标确定、评价和改进的标准、程序、机制等。4.3.5 制定并提供人员安全工作职责和安全行为规范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就是对各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进行定义、记录、传达,并保证被清楚地理解、准确地记忆和正确地使用。包括一般性的、特定专业的、特定区域的、特定人员的安全工作职责、安全行为规范等。煤矿制定的安全管理职责和行为规范,应该能够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规范、工作程序等,使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等,这是保障煤矿生产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也是煤矿生产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劳动的基础。在定稿前,管理者需要与操作人员和这方面的专家讨论具有危险性的任务,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重点把握所有的关键性步骤。制定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和行为规范,需要把煤矿生产中的日常的、经常重复性的、有规律性的安全管理活动,通过合理设计形成一个个标准化的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体系等,再由一个个具体岗位员工严格按照岗位职责的规定去加以管理。因此它具有全员性、规范性和重复性等特点。为此管理工作应该做到:4.3.5.1 识别安全管理工作内容(1) 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应该全面,做到安全管理没有死角、没有遗漏。包括:每一个员工、每一台机器设备、每一个工具和材料、每一个建筑构筑物、每一个工作地点、每一项工作流程、每一个工作时段等。(2) 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都有描述,并且每一项描述都简单明了、清晰准确、不易产生歧义。描述的对象包括员工、机器设备、建筑构筑物、工具和材料、建筑构筑物、工作地点、工作流程、工作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内容。4.3.5.2 形成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1) 每一个员工岗位的安全管理职责都应该对其岗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工作环境要求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2) 每一项安全管理工作都被分配到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之中。(3) 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管理职责都科学可行。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体能、认知、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或限制。4.3.5.3 确定各岗位的协调与配合机制(1) 安全管理职责存在交叉的员工岗位,应该对其双方或者多方的工作内容、沟通方式、工作效果等做出清晰的规定,并且明确各岗位应该承担的后果。至少使相关人员都能够明确:相互交叉的岗位名称、相互交叉的工作内容、各自的工作职责及沟通渠道、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等。(2) 对各岗位可能需要完成的临时性安全管理工作做出规定。4.3.5.4 制定并提供安全行为规范(1) 以岗位安全分析和岗位安职责作为指南,制定安全行为规范。(2) 安全行为规范在部门和各作业点都可以得到。(3) 对关键点和关键步骤进行重点说明。(4) 局部安全规范的格式要简短,便于阅读。(5) 所有操作人员受过培训,并在工作中使用这些安全行为规范。(6) 要照顾到语言方面的障碍。4.3.6 制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根据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参见表4-1)可知,影响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最根本因素主要是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氛围这四个方面,这就决定了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也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再根据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特征可知,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主要有五大类,即人员准入管理措施、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激励与沟通措施、群体行为影响措施、组织行为影响措施。下表列示了这五大类控制与管理措施的诉求重点及其措施性质。表4-5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及其特点控制与管理措施分类诉求重点措施性质人员准入管理措施认知和能力直接外部力量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价值观、认知和能力直接外部力量和内部动力激励与沟通措施价值观和氛围直接和间接外部影响群体行为影响措施价值观和氛围直接外部影响组织行为影响措施价值观和氛围间接外部影响煤矿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将这五大类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细化,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并且根据本煤矿已经发生的不安全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类型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管理措施。煤矿制定的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措施应该分为一般措施和分类措施两种。4.3.6.1 一般控制与管理措施系统分析制定本煤矿可能采用的各种具体控制与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应该涵盖上述五大类,四个方面。每项措施都应该定义措施名称,指出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使用方法,分析措施可能起到的作用或效果,指出措施存在的不足。常用的控制与管理措施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目标激励、教育、培训、奖励、惩罚、通报、公示、说服教育、献身说法、说服帮教、案例启发、家属参与、企业文化、管理者以身作则等。4.3.6.2 分类控制与管理措施根据煤矿确定的具体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类型,分别制定相应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所制定的措施应该针对该类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特点,并且有所侧重。一般来说,煤矿有多少种人员不安全行为类型,就应该分别制定多少种控制与管理措施。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人员不安全行为分类方法,煤矿可以参照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具体控制与管理措施。(1) 危险程度不同的管理措施。(2) 出现频率不同的管理措施。(3) 有痕无痕的不同管理措施。(4) 提高认识能力的管理措施。(5) 完善安全操作规程的管理措施。(6) 影响价值观的管理措施。(7) 改变习惯性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措施。4.4 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的程序与措施人的行为不但受自身意志的控制,而且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影响,煤矿生产中的人员还要受到种管理规定、管理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影响,因此,很难做好煤矿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尽管如此,下面这些方面都是做好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促进和提高煤矿人员的行为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4.1 做好人员的准入、培训与行为矫正工作包括建立健全人员准入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和行为矫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人员准入管理水平、提高人员培训和行为矫正效果。4.4.1.1 建立健全人员准入管理制度人员准入是指依据煤矿生产经营特征,对初进入人员应当具备胜任某一特定的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等胜任条件的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是建立在国家、行业或煤矿相关部门的特定要求之上。根据我国煤矿实际情况,煤矿人员准入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完善煤矿的岗位体系煤矿的岗位设置与管理应该满足如下要求:1)各煤矿的岗位设置应体现本质安全的目标;2)煤矿的岗位设置应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在对矿井的自然地质条件、采煤工艺、机械化程度、生产能力等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因事设岗”的岗位设置基本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岗位体系,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标准。3)煤矿构建岗位体系应当遵循最低岗位数量原则、系统原则、能级原则、最低岗位层次原则,建立系统分明、层级清晰的岗位体系。(2) 制定岗位胜任标准员工岗位胜任标准是煤矿人员甑选的重要依据,根据煤矿的战略发展与阶段目标建立分职层、分属类的岗位胜任标准体系,从知识、技能、人员特征、品质等素质形态测量和描述某一岗位的任职要求,从发展、匹配、阈限特征等角度确定岗位胜任标准度量体系。(3) 制定人员准入管理工作流程进入流程是人员进入系统的操作环节运行的程序指导,涉及人员需求、人员来源渠道、人员获得、人员测量、试用评价等重要环节,在流程中规定相关工作的组织节点、工作起点、方向、节点关系、节点动作、决策环节、信息流转等重要体系要素,是对人员进入工作运行的规定性文件。(4) 制定人员准入操作规范与格式文件操作规范是对流程中重要环节以及产生的对组织、关系、动作、决策信息流转等的系统说明;格式文件是指在上述环节中用以起到标识、记录、传递、归档等作用的统一规定性文件。操作规范要求语义明晰、简洁易行,形成系列规范文件。文件应进行编码并统一存档。(5) 制定人员准入测评体系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和岗位特征,建立科学完备的测评体系,包括测评人员、测评工具、测评实施等,这是对进入人员岗位胜任特征考察的重要技术性支撑。煤矿必须与具有相关研究优势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建立联合机制,定期进行示范性测评指导。煤矿应配备专门的测评组织人员,测评组织人员应接受系统培训,熟悉人力资源基本理论,了解测评工具的应用,同时能掌握本单位的人员状况。(6) 制定初进入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人员初进入煤矿后进行试用,煤矿应当对其各项特质与其任职岗位的匹配性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价报告,对不符合要求者出具不予录用的意见书。相关信息存入煤矿人员信息库。评价报告应当是统一的格式文件,包括人员基础信息、工作表现描述、所在岗位胜任标准(发展性、匹配性、阈限性)指标量化,对应评分以及责任人签名等要素。(7) 制定初进入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跟踪管理办法在正式聘用后,还应当对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进行跟踪管理,保证人员素质发展能满足岗位要求。煤矿应根据不同的岗位任职要求,制定各岗位初进入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跟踪周期,按照上述岗位胜任能力评价方法对初进入人员每一阶段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记录初进入人员的能岗匹配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执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或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如对具有发展潜质的人员关注使用,对岗位胜任能力弱化的员工实施能力提升。(8) 建立初进入人员信息库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人员信息库是煤矿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要求,必须动态掌握所有员工生产活动信息,不得出现与现实不符的滞后、虚假现象。煤矿人力资源信息库应当包含所有在职员工的个体传记特征信息(如:姓名、工号、性别、年龄、身高、受教育程度等),生活背景信息(婚姻状况、家庭成员状况、家庭住址等),相关工作背景信息(工龄、工作经历、技术特长等、系统培训经历、获得荣誉及奖励记录等),从人力资源专业角度设计能够全面反映每一位在职职工信息的记录维度。为了提高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煤矿应力求实现人员数据库信息化管理。4.4.1.2 建立健全人员培训与行为矫正管理制度培训是指煤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在改变员工态度、提高员工知识和技能等的活动,包括各种与煤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只要有助于员工态度改变、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和提高的活动都称之为培训。(1) 建立培训管理的目标体系煤矿必须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面向本质安全的培训目标体系。该体系是煤矿培训工作的指导纲领,煤矿需要建立纵向年度、半年度、月度的培训目标体系文件,用以指导规范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2) 建立科学的培训管理组织机构为保障煤矿系统培训的有效实施,要求煤矿建立专业的培训组织机构,可以挂靠在煤矿相关人事组织部门,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并需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煤矿培训系统运行的各项工作负责,同时以制度来规范培训组织机构的核心职责,如包括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培训的反馈总结等。煤矿培训已不仅仅是传统的人力资源单个部门的责任,煤矿各部门都应当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责任。(3) 保障培训工作的资源投入煤矿必须按规定对人员培训系统进行资源投入,原则上结合用工情况从吨煤收入中按规定提取人员培训经费;煤矿必须有专门的、能够容纳一定数量人员的一般常规性培训场所;煤矿必须与高校、职校、技校等教育机构建立定向合作关系,使煤矿职工培训长期化、规范化,保障培训工作的科学有效。培训作为一项煤矿投资,煤矿必须有相应的资源投入管理,编制年度培训投入的预算,对每一项培训工作都必须有过程费用核定,培训的资金投入必须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可计量性以及配比性原则,确保煤矿培训的投入产出有利于煤矿效益增长。(4) 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管理工作流程培训流程是人员培训系统操作环节运行的程序指导,涉及培训需求、培训目标、培训组织、培训实施、培训评价等重要环节,在流程中规定相关工作的组织节点、工作起点、方向、节点关系、节点动作、决策环节、信息流转等重要体系要素,是对人员培训工作运行的规定性文件。(5) 制定培训操作规范和格式文件操作规范是对流程中重要环节以及产生的对组织、关系、动作、决策信息流转等的系统说明;格式文件是指在上述环节中用以起到标识、记录、传递、归档等作用的统一规定性文件。操作规范要求语义明晰、简洁易行,形成系列规范文件。文件应进行编码并统一存档。(6) 建立健全分层和分类培训管理制度所谓分层培训即针对煤矿纵向不同职层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及执行层。所谓分类培训是指根据培训目标体系按专业、分属类进行横向分解,研究确定包括岗前培训、作业规范培训(按岗位性质分类)、专业技术培训(按专业分类)、特殊工种培训、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文化培训等培训的内容与周期。煤矿应当建立常规化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文化培训,培训的师资及教材等可以自行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周期短、频次高。(7) 建立行为矫正培训制度是指特定的针对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施行不安全行为而实施的行为矫正性培训。分析煤矿人员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特征属性,制定针对性的矫正培训方案。行为矫正培训要求以行为分析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煤矿应与具有研究优势的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8) 建立有效的培训执行机构限于单个煤矿建立系统培训平台的成本和培训实力,煤矿部分培训可采取委外培训的行式,走产、学结合的新路子,合作单位必须熟悉煤矿生产活动规律,对矿业类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