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docx_第1页
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docx_第2页
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docx_第3页
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docx_第4页
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极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瞿华夏杰长内容提要目前,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具有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 居民幸福指数、旅游业可持续、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声 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绿色 转型面临人为、机制、意识三个层面挑战及其原因的 基础上,分别从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三个角 度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关键词旅游业绿色转型科学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和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在 1995 年 4 月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 获得通过。世界旅游组织 2008 年出版的气候变化 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的研究报告再次警示世 人必须关注旅游发展与环境气候问题。该研究报告 显示,以 2005 年为例,整个旅游发展中的 CO2 排放 量达到了 13 亿吨(其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 宿和旅游活动三个方面),占人类活动所有 CO2 排 放量的 4.9% ,而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 贡献率上,整个旅游部门占到了 5%14%,虽然这 一比重目前并不很大,但如果维持旅游业现有的发 展方式和增长速度,根据预测,到 2035 年旅游部门 中的排放量将增长 152%,而整个旅游部门对全球 变暖的贡献率将增长 188%。因此,回想恩格斯的 至理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 我们”,旅游业绿色转型义不容辞。“绿色”原本是 指绿的颜色,是人类对大自然大规模开发前的大自 然的基本色调,而当人类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不合理 的开发后,这一色调及其依附的环境与气候遭到严 重污染和破坏。因而“绿色”延伸为环境保护,避免 污染和无谓的能耗,或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之 意。在大力倡导创建“绿色文明”和发展“绿色经 济”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绿 色转型是指以旅游资源合理、适度开发和环境友好 为导向,以绿色创新为核心,以科学化、绿色化、低 碳化、可持续性为原则,实现旅游发展与资源合理 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 一,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笔者认为,凡是为满足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及 其他旅游欲望,在保护生态环境、低碳等理念指导 下进行的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有关的旅游活动, 称之为绿色旅游。绿色旅游业与传统旅游业相比, 有明显的不同(表 1)。长期以来,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产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旅游业因具有较强 的产业关联性和波及性,在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 长等方面能发挥较大作用,因而被世界众多国家或 地区作为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旅游 业真的是“无烟产业”吗?事实证明,它在促进劳动力 就业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 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当我们冷静地审视旅 游业发展的环境效益时,旅游业绿色转型显得尤为 必要和紧迫。一、旅游业绿色转型的概念旅游业是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旅游消费者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是一个资源 导向型产业,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 业,具有显著的脆弱性和资源不可再生性。在科学 技术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旅游业与大 自然的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关 注和思考。在 20 世纪后期全球“绿色革命”浪潮的 推动下,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和相关 组织的重要议题。在 1972 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 境会议、1987 年 34 个国家签署旨在保护臭氧的蒙 特利尔公约等活动的基础上,“永续旅游”的概念 在 1990 年加拿大温哥华90 国际大会上被提出,352011年第8期表 1绿色旅游业与传统旅游业的特征比较场产生的大量污水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大。2、盲目开发、过度开发造成生态失衡、环境破 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旅游项目未经充分论证、 缺乏科学规划,跟风开发、过度开发造成了旅游地生 态失衡、环境污染。由于砍伐树木、采集植被或为满 足“食”、“游”、“购”、“娱”等偏好而大量侵占土地和 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旅游地生物种群结构异化,甚 至引起某些种群的衰退和灭绝。一些湖泊的面积开 始缩小,浅滩向沼泽地发展。侵害性物种的蔓延与生 物多样性的丧失日趋明显。3、旅游地文化受到威胁。旅游业的过度发展也 会对旅游地传统文化带来威胁和冲击,如传统习俗 的商业化使之歪曲和不可持续。以旅游地传统节会 庆典和宗教仪式为例,其时间、地点、内容乃至节奏、 次序原本约定俗成,然而,为了吸引旅游者,它们随 时随地都会被搬上“舞台”,其内容往往被压缩甚至 被删改,活动节奏被明显地加快,活动次序被颠例, 久而久之,变成了纯商业性的娱乐方式,失去了文化 意义和应有价值。商业利益的诱惑与刺激使旅游地 无视文化生态保护,使民族或地方文化的稳定性、完 整性和延续性受到严重威胁。4、旅游垃圾泛滥,危害大。旅游垃圾主要来源于 旅游者、旅游服务企业、生物新陈代谢、建设项目、办 公等方面。其中餐饮场所的产生量约占总量的70%。 在已经开展生态环保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旅游地垃圾若处理不 当,会影响游客体验、损害旅游形象、危害人身健康、 威胁旅游安全、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二)体制与机制层面1、以 GDP 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短时间内很难 改变。以 GDP 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地方官员往 往只局限于短期行为和短期利益。近年来,作为地方 政府招商引资以拉动当地 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的旅 游开发项目已越来越多,而其中不乏未经科学论证 与合理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不考虑或少有考虑绿 色环保的项目。而这样的项目一旦建成营业,耗费了 资源,污染了环境,甚至破坏生态平衡,经济效益和 环境效益都远达不到应有水平。2、政府监管缺乏力度,社会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政府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职能不够清晰,主管部门的责任要么模糊要么不甚,以自我为中,在追求旅游、满足的同时二、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一)人为层面1、旅游业中也存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问 题。一般认为,这“三高”只存在于工业,但经过深入 研究和事实表明,这“三高”在旅游业发展中不容小 视。旅游业也是一个对化石燃料等能源有着高依赖 度的产业。其中,住宿业依赖度最高。一般情况下,住 宿越豪华,使用的能源就越多。研究表明,酒店中一 个客房每晚的能源使用量介于 25284 兆焦耳之 间。 酒店餐饮服务整体能耗比例也高。一项对酒店 餐饮系统的调查显示,我国酒店餐饮区域建筑面积 占全楼建筑面积比例平均在 8%左右,但餐饮服务全 过程平均能耗能量占全楼总能耗能量的 53%左右, 平均年能耗总费用占全楼能源总费用的 41%、占餐 饮总营业收入的 20%。另有相关数据显示,游客入住 酒店时若少换洗一次床单被罩,可省 0.03 度电、13 升 水和 22.5 克洗衣粉,相应减排 50 克 CO2。如果全国所 有星级酒店都能做到 3 天更换一次床单,每年可减排 4 万吨 CO2,综合节能约 1.6 万吨标准煤。 水的浪费也很严重,如温泉的使用。交通类能耗与出行方式 有关,民航、长途汽车、铁路交通、私家车和公共汽 车、飞机和巡游船舶都有着不同的能源密集度。据估 计,旅游业的排放量将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 5%(1302 吨 CO2),主要来自交通和住宿(以空调和供暖 系统为主)。 此外,随着我国度假旅游区的开发,所需的酒店及高尔夫球场不断增加,酒店和高尔夫球36类别目 标旅游者观念旅游者特征景区管理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可能的后果传统旅游业最大化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就是享受环保与我无关心极大地追 求满足,无强 烈环保意识无生态环保经营管理理念和 相应的配套措 施与设施,先污旅游者行为不受限 制生态环境被污染较重,旅 游资源破坏 较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气候 变得异常,不 可持续绿色旅游业使旅游者获得美好的旅 游体验爱护地球家园与资源、能源 环境和谐相处学会尊重、爱 护和保护染再治理具有节能、环保、 低碳等理念,践 行科学发展观、 和谐发展观,重 视配套建设资 源 、能源 、环 境 得到节约 和保护旅游者行为受到一定程 度的限制生态环境得到保护,资源得以 合理开发和利 用,能源得以节 约,气候正常, 可持续发展2011年第8期合理,“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较普遍;监管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位阶、地方与中央、有关部门之 间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因 信息不对称或存在某种关系使得监管规则很难得到 有效贯彻执行;行业协会、公民个人、消费者保护群 体、相关专业化服务提供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很难发挥,难以形成监督社会公共事务的合力,某些 监督流于形式,政府部门在其中仍发挥着主导乃至 唯一的作用。3、环境补偿机制急需健全。目前,我国尚未真正 形成涵盖全国的地区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致于 生态脆弱或资源丰度高的地区的利益长期散失。旅 游开发若未将环境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就 会使原材料等相关方面的价格偏离市场价格,其他 利益相关者则无法对扭曲的价格作相应调整,难以 形成或增强“绿色旅游消费”意识。此外,我国旅游业 尚未构建起绿色增长核算体系和出台诸如“碳税”等 具有市场调节作用的政策工具,以致于环境治理成 本长期被低估。旅游地或旅游企业节能减排设备投 资的税收不配套,也使之缺乏更新技术设备的动力。4、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长期以来, 我国资源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存在明显偏低的扭 曲现象。如地价低,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权力向农民 低价征地用以办开发区、度假区等,用低价出让土地 招商引资。水价低,我国城市水价目前仅为国际水价 的 1/3。 价格偏低且无环境规制或规制力度不大, 无需考虑环境成本,容易导致地方和企业发展资源 依赖型产业过多使用稀缺资源,导致生产环节对稀 缺资源的粗放使用和较多的污染物排放,也刺激消 费者对稀缺资源及其产品的不合理消费。这既浪费 资源,又污染环境。5、相关技术研发、转让和应用难以配套。与其他 产业绿色转型一样,旅游业绿色转型急需有配套的 技术创新体系。然而构建这样一个配套体系需要足 够的财力投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技术标准 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业人才市场等。如真正 的绿色旅游产品设计要求具有专业化技术,懂生态 学、旅游学、景观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 专业人才。总之,构建上述体系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 才能完成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三)意识层面目前,我国绿色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绿色化发展的意识尚不浓厚,虽然绿色经济、绿色旅游、绿色消 费等新名词、新概念或新理念的提出已有一定的时 间。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没有相应强有力的 约束与激励机制,这些名词当成了某些政府部门和 企业炒作的工具,并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不少消费 者没有绿色环保意识或者虽有但无约束和激励,也 总是以己推人而依然我行我素地按照原来的方式方 法进行旅游消费。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上述挑战或问题?首先,我 国某些传统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人们。 如长期以来,人们引以为自豪的是我国地大物博,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殊不知任何经济资源都 是相对稀缺的,况且我国人口多,旅游资源本身也具 有不可再生性。二是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思 想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思维和框架 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消费 者的决策与行为。三是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 人们习惯于政府权威,主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自觉 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四是缺乏对 时代主题的全面理解与正确把握。当今我国时代的 主题和潮流是构建“绿色文明”,践行“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 GDP”、“绿色 旅游”,追求实高的“幸福指数”等。而这些都跟旅游 业绿色转型有密切关系。三、推进我国旅游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措施旅游业绿色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一)政府层面1、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消除某些传统思想观 念的影响,尽快形成绿色旅游消费的意识、氛围和时 尚。从中央到地方,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 动。各大主要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以公益广 告或专题介绍等形式定期在黄金时段和次黄金时段 插播与重播,或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和免费专题讲座, 以此形成强烈的氛围,增强人们绿色旅游消费的意 识,使绿色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时尚。2、全面清查绿色旅游资源,加强绿色旅游资源372011年第8期的统计与规划工作。不仅要对我国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湿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等进行 查新,还要定期对全国各地的绿色旅游资源进行普 查。这一工作应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在主管领导的 协调下具体可由旅游部门和统计部门牵头,会同其 他相关部门完成,以此对所拥有的绿色旅游资源作 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评价,以便统一规划,确定发展绿 色旅游的目标、内容和措施,为国家和旅游决策部门 提供科学的依据。3、加大价格改革、政策调控和资金支持的力度, 构建绿色创新的激励与动力机制。政府要充分利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种机制,适当发挥 “胡萝卜”的作用力。主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制 定适当的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给予低 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技术设备先进的旅游企业 以优惠或补贴;深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 资源税费制度,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 源、生态环境以及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体制改革; 设立“旅游绿色科技创新基金”,增加旅游绿色科技 创新和旅游景区环境治理方面的财政投入;设立“绿 色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带动旅游开发项目绿色上 马、绿色运营,带动旅游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 包装和先进高效环保节能的技术及设备。4、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建立健全符合 我国国情的绿色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约束与惩 罚机制。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可供借鉴。日本通过 制定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 用法、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等法律为旅 游业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目前还没有 出台旅游法、绿色旅游促进法或低碳旅游促进 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急需出台这方面的法律 以便有法可依,发挥“大棒”的作用力。同时,实施“旅 游环境污染通报制度”,对旅游地污染环境的旅游企 业进行曝光并追究相应责任和给予相应惩罚,对旅 游过程中出现的毁坏自然、破坏环境等不利于绿色 旅游发展的行为也应给予相应的惩处。利用税法等 税收杠杆对“三高”旅游企业进行约束和惩罚,如按 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 度征收排污税、碳税、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5、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防止政出多头或相互 推诿的现象。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产业,绿色旅游的发展涉及到林业、水利、环保、科技、质监、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流通、建筑等若干部门。理顺好各 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调、合 作,消除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发挥它 们的综合智慧和力量,是发展绿色旅游的关键一环。 各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绿色旅游发展协调委员 会”,在主管领导和旅游部门牵头下,实行部门联席 会议制度,群策群力共推发展。6、建立和完善绿色旅游标准化体系。一是建立 健全旅游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政府相关部门需从旅 游活动各环节涉及的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食品卫生 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噪音及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产生 的废水、废气、废渣、废油、垃圾等方面细化要求,统 一衡量标准,形成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二是推进完 善旅游产品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应根据新时期经 济社会和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趋势及绿色旅游的特 点,完善旅游产品的绿色标志认证评价和跟踪体系, 不能颁发一个“绿色标志证书”了事,而应是可上可 下、动态变化的。三是推行 ISO14000 国际环境管理 标准,建立完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国际环境标 准是国际标准组织(ISO)于 1993 年着手制定的国际 通用的环境管理标准,实施这一标准有利于旅游企 业树立良好的环保形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旅 游业绿色化发展。7、建立健全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充分整 合和发挥人大、政协、环保、质监、监察等国家监管部 门的力量与作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对绿 色旅游发展的监管力度。建立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如 旅游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专家学者、消费者等多方 面的绿色旅游监督体系,应使监管监督落到实处而 非流于形式。8、加强绿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展 绿色旅游,其综合性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这方面的 专业性人才。应在我国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中加重 专业性课程、研究和实训,充实和完善旅游中职、高 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社会相关旅游教育培训、旅 游科研等机构中绿色旅游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实 习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自主创新的同时加 大技术和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力度。在发展绿色旅游 业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自主382011年第8期创新与学习借鉴相结合,在绿色旅游经营理念、相关法律规章、旅游绿色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充分 的交流和合作,逐步更新和完善绿色旅游发展所需 要的理念、机制、技术等。10、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以获得 相关信息和支持。目前,世界上已有百十个与旅游及 环保相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旅游组织、联合国(环境 署、开发署、教科文组织等)、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合 作,以增进它们对中国发展绿色旅游业的了解,获得 相关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二)旅游企业层面1、旅行社。旅行社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 贯彻“绿色”理念。(1)做好绿色旅游宣传。(2)对员工 进行“绿色”教育和培训,造就“绿色”员工。(3)积极 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多推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的项 目,如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徒步跋涉、驾舟漂流等, 在旅游路线设计上适当设计一些无排放或低排放的 路线,如徒步旅行、自行车或电动车旅行的路线。2、旅游饭店。旅游饭店经营应坚持“绿色饭店” 模式。绿色饭店分为五个等级,用寓意“绿色”、永恒 的银杏叶作为标识,根据饭店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和提供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取得不同程 度的效果,从一叶至五叶,五叶为最高级。绿色饭店 必须做到:(1)饭店建筑必须坚持“绿色”原则,设计 和修建饭店时应尽可能使用环保节能、隔热隔音保 温效果好、能利用自然界能量的材料和设施设备。(2)营造“绿色客房”。酒店客房“六小件”(牙膏、牙 刷、香皂、梳子、沐浴液、洗发液)和床上用品尽可能 改“一天一换”为“一人一换”,客房用水用电也应有 参考标准和配备提示器,达到一定数值之前能自动 提醒客人注意节约。(3)营造“绿色餐饮和餐厅”。多 使用绿色蔬菜、清洁肉类和其他绿色食品,拒绝供给 或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4)尽可能利用自然能量, 降低废物废气的排放。如尽可能做到自然采光,使用 太阳能、风能供热取暖,减少废水、废气、废油、废渣、 废弃物的排放。(5)健全饭店的环境行政责任、民事 责任。对于饭店经营过程中对旅游及生态环境造成 重大负面影响的法人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6)推 进“星级”饭店向“叶级”饭店转变。“星级”高并不意 味着“叶级”就高,这就需要星级饭店绿色转型,由高“星级”饭店向高“叶级”饭店转变。3、旅游交通。绿色旅游交通倡导在旅行过程中 尽量选择使用安全、节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新能源 和新燃料,尽可能选择乘坐新型能源车、公交车、电 动车、自行车甚至徒步旅行,少坐飞机、火车、轮船。 研究表明,在跨国旅行活动中,以距离衡量,航空旅 游虽然只占 17%的旅游行程,却占了 54%75%的 旅游碳排放量;而相反,公共汽车交通和铁路虽然占 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 16% ,但却只占了 1%的碳 排放总量。在瑞典,1000 千米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 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 量为 10 克;如果选择航空交通,碳排放量为 150 千 克。可见,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对实现旅游业绿色 转型有着重要意义。4、旅游景区。绿色旅游景区应坚持:(1)以环保、 节能、低碳的理念规划开发和建设,建筑和建筑附着 物及室内装饰均尽可能使用环保型材料。(2)政府部 门和中介组织对景区进行环境评估。(3)确定最佳生 态环境容量。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可用下列公式计算:nnnF=(S T +Q)/Pi iiii=1i=1i=1其中 F 为扩展性旅游生态环境容量(日容量),Si为自然生态环境吸收第 i 种污染物的数量,Ti 为各种 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Qi 为每天人工处理的第 i 种 污染物,Pi 为每位旅游者一天产生的第 i 种污染物量。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每位游客一天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量及自然环境净化和吸收各种污染物的数 量。(4)构建环保、节能、低碳旅游设施,如生态环保 型停车场、卫生间、垃圾桶,循环污水处理和垃圾分 类处理设施,新能源观光游览车和环保观光设施等。(5)配置绿色能源,以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等清 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6)绿色化办公,如节约办公 用的水电和纸张、无纸化办公。(7)研制和使用可重 复使用的电子门票。5、旅游商店(商场)。这类绿色旅游购物场所也 应以环保、节能、低碳的理念规划开发和建设,配置 生态环保型停车场、垃圾桶、消防设施,主要售卖绿 色旅游商品。6、旅游娱乐厅(城)。这类绿色旅游娱乐场所同 样应以环保的理念规划开发和建设,室内装饰和设 备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特别注重隔音(下转第 64 页)392011年第8期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薛薇:统计分析与 SPSS 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07 年版。/acc/CN_DISC/STOCK_NT/2009/09/21/300001。/article,300002。/。/。(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责任编辑徐敬东(上接第 39 页)效果和消防安全,防止噪音污染和火灾事故。(三)旅游者层面旅游者是践行绿色旅游的重要力量,其行为贯 穿于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1)自觉树立绿色旅游意 识,接受各方面的监督。(2)将绿色旅游理念贯穿于 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一是尽可能选择绿色住宿方 式,如绿色饭店、青年旅馆等;二是尽可能选择绿色 餐具和绿色餐饮,拒绝使用一次性或非环保的餐具, 拒绝品食珍稀野生动植物;三是尽可能选择节能环 保的交通工具,如不乘坐或少乘坐飞机,减少自驾 游,多使用自行车、电动车或徒步旅行;四是选择生 态旅游景区或郊游,并自觉处理好垃圾废弃物;五是 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物品,不使用或少使用塑胶 购物袋;六是选择文明、健康、环保的娱乐场所和娱 乐方式,不制造或尽量少制造超标的噪音。ArticleID=131。解读建议:怎样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新华网 2006 年 1 月 1 日。我国要建立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http:/ /HTML/2011-5-20/5MMDAwMDIzOTU5MA. html。 UNEP, University of Oxford, UNWTO, and WMO ( pre pared by Simpson M C, Gossling S, Scott D, Hall C M, and Gladin E) .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Touris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