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doc_第1页
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doc_第2页
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doc_第3页
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doc_第4页
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大守门员及语言模式一NLP的认知世界3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 3 第一个叫删减 (Deletion)3 第二个叫扭曲 (Distortion)6 第三个叫类推或叫一般化(Generalization)7语言的表达:9我们可以用三种语言归类方式,来探索及影响经验:10归类:(Chunking)11大块的 (Big Chunk)12小块的 (Small Chunk)12向上归类 (Chunking up)12向下归类 (Chunking down)12侧向归类(metaphor)12二NLP的后设模式13 第一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下归类亦称 (后设模式)13第一类不明确的名词与代名词181. 人、地、事:182. 代名词:183. 失去真正的主词或受词者:194. 名词化:20第二类行动的字词211.未明确的动词:212.因果关系:223.读心 (臆测):22第三类探索、跨越限制231.可能性的语态操作词:232.必要性的语态操作词:23第四类概括性的字词24第五类比较词25附:后设模式找寻练习:(4至5人一组,30分钟)26三NLP的米尔顿模式26 第二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上归类亦是 (米尔顿模式)26 米尔顿模式(Milton Model)27 何谓出神:28四催眠语言模型 米尔顿模式31 米尔顿模式31反向后设模式:31米尔顿模式可分为三大类:32A.搜集资料:321.名词化:322.非特定的动词(Unspecified Verbs):333.非特定的参考的索引:344.删减:34B.语义学的三项发展:351.因果模式连接:352.臆测:363.失去主讲者的词:36C.说话者模式的限制 361.概括性字眼(Universal Quantifiers)362.语态操作者(Modal Operaltors):37 附加米尔顿模式:37 假设前提:371.时间的附录字句:382.数字顺序:384.意识感官用词(Awareness Predicates):395.副词和形容词:396.时间动词和副词的变化:397.评论性形容词及副词:40下一组米尔顿模式:411.类比式标记:412.嵌入式的问句:423.否定式命令:424.会话式假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435.含糊性(Ambiguity):43a.同音的含糊(Phonological ambiguity):44b.造句法的含糊(Syntactic ambiguity):45c.范围的含糊(Scope ambiguity):45d.连结的含糊(Punctuation ambiguity):46e.隐喻的模型:476.属性限制的违论(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477.引用语:47六NLP的侧向归类48第三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侧向归类亦是 (比较、隐喻)48 隐喻:48隐喻的运用49收集资讯 认清当事人及有关的人际关系。 认清问题情况中的主要事件。 界定此人的目标,并确保其为明确具体的陈述。 认清已尝试过的解答。50建构隐喻50传输隐喻50类似练习(三人一组,共10分钟)50设计治疗用的隐喻(二人一组,共30分钟)51一NLP的认知世界了解我们认知世界的三位守门员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本身,并无所谓好或坏。他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这些认知世界的守门员又称为过滤机制。 人们对如何去形成他们的认知特色,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比较多用删减,有的比较偏好扭曲,而也有的人比较喜欢用一般化。这些在实用上,有什么意义呢? 心智模式的这些过滤机制本身无所谓好坏。而且所有过滤机制都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心理防卫机制。 第一个叫删减 (Deletion) 那些常运用删减的人会有跳跃性的思考方式,而使人很难跟得上。他们因能删减一些干扰,而有很强的专注力,他们也可能很能忍受一些生理的不舒服。 我们对我们的经验是有选择性的,而删减掉不要的。那些被删减掉的经验,不是不吻合我们要的,就是我们认为不重要。例如:你曾经找不到钥匙,后来又在你找过的地方找到的经验,你就知道删减是如何在运作的。 假如我们不去删减一些进来的感官资讯,我们会被其淹没。但是,也可能刚好删减掉一些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如我们当下的感觉为何或别人对我们的重要回馈。有时我们对别人所讲的话,只听到负面的,而删掉了正面的,甚至它们是在同一个句子里。 要完成一张地图,必先有所删减不可,除非想累死。你不可能巨细靡遗地完整叙述你的经验。因此,你开始删减一些事情。问题是你有时候也会删减掉一些重要信息。你必须有正确讯息方能正确地制作你的心灵地图。 大多数人都已听说这样的语言形态,如:“我害怕”、“我困惑”、“我感到困惑”或“我高兴”。这些语言形态会删减你所要描述的部分内容。所以,某人害怕某事,而整件事情却在所谓的“我好害怕”的话语叙述中被删减掉了。因此,假若你想找回这个讯息,你问的应该是:“怕什么?”明确地说:“到底是什么事情使你害怕?”类似的情况是如果有人说:“我觉得困惑。”那么他一定因为某事而困惑。 你可以删减一些讯息,但有时候被删减的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沟通者在讯息被删减的时候必须知道是什么讯息被删减了,并在必要时使用语言工具恢复被删掉部分。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之一,是试着分辨被删去的讯息中哪一部分最重要。例如,如果有人说他们害怕,那么知道他们害怕什么是非常重要的。或者,如果有人说他们处在痛苦中,就必须找到他们痛苦的原因,以及何以会有这些原因发生。人们大多有这种直觉。当有人删去某些讯息,你会说:“到底他们是什么呢?”你会想要寻找失落的讯息。 “人们对此已充分知道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太模糊了, 我们并不知道人们是指谁,或许这是需要确实知道的。为了搞清楚,你会问:“到底是谁?”有时候在句子中,人物完全失去了,如“知道这个是不够的。” 这种叫做消极的说法。这是很好的规避责任的方法。再回到原来的句子,“此”代表什么?除非先前的对话你已经清楚了,否则你要问:“他们对什么还知道得不够?”纵使很清楚了,也值得再问一次。最后,“知道” 这动词也不是很明确的,你可以问:“他们如何知道的?” 假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老是追根究底,那会是很讨厌人的,尤其几乎每句话都有一些删减。然而,细节可能是重要的。假如我们不清楚它,就经常会错误地假设它。我们以我们自己的地图,而不是说话者的地图,来填补那失去的部分。有时说话者也不确知他们的言下之意。你的问题会帮助他们更清楚他们的原意。 上述最后一句,包括了比较词更。我们使用很多比较词:“更好”、“最好”、“较糟”、“更多”、“更少”。一个比较的情形,需要有至少两项事物。知道比较的基础很重要。所以你要问:“与什么比较?”比如有人说:“我表现得比较差。”跟什么比很差?你理想的表现是什么?你昨天的表现?专家的表现如何?不切实际的比较会给人带来很大的不快。有一个很有效的让自己沮丧的方法是将自己与想象的且无法达成的理想比较,觉得自己真苯,赶不上那些标准,然后又删掉你使用的标准,你就可以觉得很糟,而又无法排除。 激励自己,似乎让自己与吸引人的未来相比,而不是去与他人相比。要评判自己的进步,是将自己目前与当初开始时相比。 第二个叫扭曲 (Distortion) 很会扭曲他们的体验的人,会不断地因他们对你的言行的诠释方式,而让你惊讶。他们可能会看到一些你从来不会想的因果连结。他们能够做不寻常的连接,并从你的话,推演出你的思想与感受。他们也可能会很有创意。艺术、音乐及文学都要用到扭曲。扭曲才能创造出唐老鸭、米老鼠.。 我们改变我们的经验,以放大或消除它且以不同的角度看它,就像是从凹凸镜看。 同样的,假如我们没有扭曲的能力的话,也会窒息掉我们的创意。例如:当你计划要重新装璜时,如能事先就可想像到,房子装璜好时,会是什么样子,会很有帮助。这就是感官的扭曲。 但如果你将别人以某种方式看你,想成他在瞧不起你,你很可能是在扭曲他看你的意思,因而也会扭曲了你的反应。幻想建立于幻想之上。 我们可以去掉过程并将其变为事物来扭曲事情,这样建立起来的名词叫做“名词化”。我们有很多重要的观念是名词化的:爱、正义、教育、信念、选择、合作、害怕扭曲的意思就是,这些名词其实是动词乔装的,过程中途被冻结掉了。名词化的问题是,它们变成静态及无法更动的。比如有人说:“这个关系已经停止了。”可以将这个关系转回到过程,即问:“我们是怎样没关联了?”以找出说者的意思。 下列还有一些有弦外之音的扭曲隐含前提。人在说话的时经常有弦外之音,找出来后,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模型,听出那些假设的东西。要找出来的方法是问问自己,要让那话有意义,什么东西还没有说出来?比如说:他就像你其他朋友一样迟钝。这就是假设你所有其他的朋友都是迟钝的。 请不要像上次我们讨论时,那样无理取闹。假设你上次无理取闹以及我们上次已经讨论过这主题。 你要现在付我钱,还是等一下付?假设你是会付我钱的。 为什么这个这么困难?假设这本来就是困难的。如果你去回答他的为什么的问题,你就是在加强他的假设。以为什么开始的问句,常常以将你的注意力由假设转到理由的方式,来隐藏它的假设。 第三个叫类推或叫一般化(Generalization) 常作一般化或类推的人,可能对自己很肯定(或非常不肯定)。世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很单纯的。他们住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假如经验不是这样就该是那样,则灰色地带很难存在。 他们也可能有很多行为准则来应对不同的情境。科学法则都是类推出来的,而科学方法是很好的作业方法:实验,由结果来类推,但也永远都准备好,在面对例外时,就要改弦易张了。 我们对我们经验中的某部份,当为是事情的全部,而忽略了可能的例外。这对我们在面对一个情境时,可以从我们过去在类似的情境中,所学习的经验,很快的反应,是很有用的。 但是,如果我们类推错误或没对新经验开放的话,可能会变成问题。信念就是一个很好一般化的例子。 当你在做类推(一般化)时,你是想了解外界,并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 这意谓着,当你看到一个跟你从前看过完全不同的把手时,你不需要很困惑地退下来。你知道那仅是另外一种的把手而已。 一般化是我们如何学习的基本部份,但是同样的程序也会招来大灾难。 假设你有一段不理想的亲密关系的经验。你根据这经验而类推,这世界上的人都一样,不值得信赖。你这个一般化的想法,可能会中止了你再找到一位例外于上述想法的另一半的机会。 像所有、永不、总是、每一次这类的字眼是概括性的,它们不承认例外。它们局限、简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不是世界本身。比如说: 1. 我永远都没办法做这事。 2. 没有人在乎。 3. 当我需要你时,你总是不在。 4. 人类并不是仁慈的。 5. 西餐是贵的。 另外一个一般化的例子是,我们如何以应该、必须来管制我们及他人。有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必要性。要找出其必要性,可以问:“如果我没有做那些事,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应该另外找个工作。”“如果没有找,则会怎么样?”找出那后果,它们可能是真的不愉快的,或者只是想象的。我们有时被那些管制性的字眼所催眠,所以想都不想就去遵从了。 也有反面的规则:不该、不要、不能是更强的规范。有一些是真正的生理上的限制:“我无法跳高20米。”其他未经测试的信念。比如说:“我不能改变”或“我无法找它”。要突破这点就问“什么阻挡了你?” 这种问法,可以改变焦点,由被卡住的位置前进到某个目标以及排除可能阻挡路的东西。 我能及你能是授予力量的字眼,除非那些目标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能将必要、应该这种词改为能够是很好的。所以“我必须做好”变成“我能做好。” 这种重新更动是你能替自己或者他人做的最有力量的改变。 语言的表达: NLP认为这三位守门员(过滤机制),将外部的感官经验转化为内部的表象。而当我们使用语言时,它也转化我们的内部表象。首先我们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然后,当我们选择用语,以描述经验时,也再次删减、扭曲及一般化那经验一次。 当我们讲话时,原始经验的丰润,已被压缩成文字的线型点滴,而那过程比读这段描述的时间还短。所以禅宗有“文字障”一说。 口语的语言,是地图的地图,已离感官经验两个层次了。 这个世界本来都没有任何特定意涵(标签)。是我们将其贴标签,而有时,我们还忘了是我们自己贴的呢!我们可能会对我们的经验贴错标签,而又让它来引导我们的行为。 举例来说明,一个人说他不喜欢“流行音乐”。这是一个一般化的例子,而文字变成了替代物及障碍,使其无法去听一些其他型的音乐。有时,我们也会被更改名称所愚弄,以为这样,事实就会改变了。 语言虽不会决定思想,但它会传输思想。文字可以不含任何感官经验。它让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我们想像的世界。这项工具是让我们可以尽情幻想、联想、发现,创作诗及文学,及超越我们自己,去拓宽我们的地图。唯一的风险就是也可以使之限制及贫瘠我们的地图。 运用文词可以产生一个更自由、丰富及令人满意的世界模型或世界观。我们可以进行逆向工程,将语言回溯到原始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三种语言归类方式,来探索及影响经验: 语言虽不会决定思想,但会传输思想,虽然我们经常以为文字有固定的意思,其实不然。首先很少的文字与其所描述的东西有明显的关联。第二词语的意义是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经验。因此,同样的文字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光看看我们讲的词语,就可洞知我们是如何删减、扭曲和归纳我们的经验。 首先,我们可以问一些问题,将语言与思想连接起来,并回到感官经验。这样会避免陷入以为文词就是经验的想法。比如说,当有人对你说:“这里的人都不友善。”这是个归纳,而你可以问个具体问题,像:“你是说每一个人?这里一个友善的人都没有?” 这样会帮助这位说话的人,看到自己的归纳以及他原来的经验,究竟是什么。他会去看具体的例子。 这在NLP里叫做向下归类,由一般性的案例移向具体的个案,学术名称是“后设模式”。 第二个使用语言的方法是,从具体例子依向一般的例子。我们可以使用一些非常包容及模糊的语言,让其他人可以找出就那话而言,适合他个人的意义来。这叫做向上归类,由个案移向比较一般性的案例,学术名称是“米尔顿模式” 最后一个方法是侧向归类,就是以一个经验与另一经验比较。这是属于隐喻或比喻的范畴,你以比较来解释、暗示和揭示。 归类:(Chunking) 能够很轻易地,在事情或观念间,由普通的移到具体的,或反之,是很有用的,它能让你只注意在恰当大小的讯息上,并能掌握之。 当某个概念,以很广泛,普遍性地呈现时,我们可能会被冲昏了头。相反地,如太小时,又会让我们见树不见林,目光如豆,只着重在细节上。所以能很优雅地将资讯的大小,调整在最恰当的范围内,是很有用的。大块的 (Big Chunk) 大块的是指非常大的框架及非常普遍化的资讯。有人以大块的方式在思考,总是在谈概念的,或许也是以很抽象的用语在谈。小块的 (Small Chunk) 小块的是关于细节的,资讯分为越小块,则越注重细节。有人如以小块的方式在想思考,如会计人员,则会关心那些细琐的东西。向上归类 (Chunking up) 这会将你导向更广泛的参考框架去,也会引导你到更高的从属等级。这个案例是属于什么更大的集合?例桌子 家俱 (向上) 或听音乐 活动 (向上)向下归类 (Chunking down) 这会导向较小的框架且对细节更注意,它也会将你带至较低的从属等级。这个案例的具体例子为何?例餐桌 桌子 (向下) 或听莫札特的音乐 听音乐 (向下)侧向归类(metaphor) 这会带向一个相似的或类似的框架,你会保持相同的从属等级。这有什么类似的例子?例沙发 桌子 椅子 (侧向) 或慢跑 听音乐 读书 (向下)二NLP的后设模式 第一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下归类亦称 (后设模式) 向下归类 (Chunking down)由一般性的案例移向较具体的个案。 后设模式(Meta-Model) 理查班德勒及约翰葛瑞德在神奇的结构(于一九七五年)首先发展出的NLP的模式,叫做后设模式。 假设前题 1. 没有一个人的经验是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的。 2. 我们基于个别的经验,创造出导引我们的模式。因此可以一方面对所共有的世界,个别地创造出不同的世界观(Model of the world),另一方面,又可各自活在不同的现实里。 何以有些人会持续地痛苦与烦恼?事实上,他们是由其所能察觉的范围内,去做最好的选择。换言之,人类的行为,无论其第一眼看起来有多怪异,如果由产生那选择的情境来看,就会有意义了。其产生困难之处,不在于是否做了错误选择,而在于没有足够的选择.他们常常是没有足够丰富的世界模型。 所以,假如我们错以为世界观就是现实本体,则会阻碍我们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可以由我们所做所为中,辨认出此三种大脑的普遍性机制删减、扭曲及一般化 语言是经验的代表,就如同地图可以描绘出实际的地域,或菜单可以代表真正的菜肴,语言只有在它们与生活经验产生联结时,才有意义。 在我们编译感官经验成为语言时,如讲话或写字,或如聆听者,将所听到的话,转译为感官经验时,很多重要的讯息可能被漏失或扭曲了。 因说话者个人的世界观的限制,语言的某些部份或形式,可能被删减或泛化了。 所有的语言都是始于内心深层的一些意念深层结构,经过删减、扭曲、归纳和三个程序的不断运用,终于形成一些文字语言而说出。 因为来自内心深层,所以一个人的语言,总是在显示他的身份、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问题发生器,或者说后设模式与教练技术的提问能力是紧密联系的,熟悉下面的反过滤提问方式,在教练过程中经常用到,也是教练过程的切入点之一。 当我们以语言来向下归类,我们是由文字移向附在语言下的具体经验。我们也是在揭露我们如何地删减、扭曲及一般化我们的经验。 为了做到这样,我们要问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以循线通过迷宫,从口语跨过文法的结构到表象系统,且最后到达感官经验。 要检视后设模式前,我们要简短地看看各种不同方法的删减、扭曲及一般化,如何将经验转译成语言,然后问一些具体的问题,以重新将经验连接上。 后设模式是一系列的问题。有些是很明显的,我们不必思考就能用它们,有些是比较微妙,它们要将语言中不可避免的删减及扭曲找出,以使说者与听者的沟通能更清晰。 有一个使用后设模式的方法是,从听到话里找出本来应该有,却被省略的字眼。什么是说者本能上会加上去的字?(也可能是猜错了?) 后设模式有三种主要用途: 1. 以诘问删减的问题,好搜集资讯。 2. 以问:你那样说是什么意思?来澄清意义。 3. 它可以辨明局限,以开放更多选择,尤其是诘问被以应该或无法所驾驭的念头。 下列的指引,可以形成详尽的资讯收集器,并用来侦测这类口语的模式,而在需要精确资讯时,可用来质疑及诘问。总共分五大类。后设模式是由简单地发问与收集信息而发展的。后设模式也可以与从属层级连接。比如说,下列句子: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你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来诘问这句陈述。看你的目标为何,你就可以决定怎么样诘问。小心说话者如何以他的声音或手势标示出对他重要的事。 1.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标示出环境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在哪里可以做到? 2.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标出行为层级。你可以提问:你到底没办法做到什么? 3.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标示出能力层级。你可以提问:什么阻止了你?要有办法你需要做什么? 4.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标示出信念层级。你可以提问:假如你可以时,会怎么样?甚至是为什么不可以? 5. 我在这儿无法做到那个。标示出自我认同层级。你可以提问:谁可以? 用后设模式问话是蛮具挑战性的,所以尽可能在具有亲和感下才使用之。 听别人说话,他们怎么说,会揭露他们的内心世界。当你受邀请时,轻轻地循线而入。不断地诘问问题会像在法庭上的交叉辩论,有人只有在生气时,才问这些具体的问题。要小心,不要因问后设模式的问题,而变成后设魔鬼。 以你的声调或以下列形式来问:“我怀疑你是否能告诉我?”或:“那很有趣,我对不清楚?”使你的诘问态势稍微缓和。 使用后设模式最好的地方是,对你自己的内部对话。 首先,你要倾听。你确实对自己讲什么?对很多人而言,内部对话是一个不断的背景噪音,他们没有真正去倾听。 倾听我们心智活动,就像要让它静下来的序曲,可以是冥想的基础。它清理了认知之门,并且开始排除自我附加的障碍。 使用后设模式去找自己最喜欢用的删减、扭曲或一般化。找找看,你有没有任何反激励、不切实际的比较。听出一些自然回应或产生,而不是适合答案的过时批判或别人的意见。有时那些话,还会以原来说的人原音重现。你可以找到一无所谓地限制了你的行动自由的“应该”拉,“无法”拉。你也可以捕捉到你自己的一些信念与假设,你可以再检视一次。下列有一些例子: 1. 我应该做这个。如果没有做,会怎么样? 2. 我无法做这个。什么阻止了我? 3. 她不喜欢我。我是如何知道的? 4. 我很烦。我是如何搞烦自己的? 5. 改变是困难的。改变是如何困难?我是要从哪里改变到哪里? 6. 这项决策很难做。我是如何觉出它难做的? 7. 没有人会帮助我。没有人?一个都没有? 你什么时候及如何使用后设模式,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有一些情况,你必须同时跟很多人讲话,此时,你要以比较一般化的方式讲,听的人才能从你的话中,听出他们自己的意思来。 第一类不明确的名词与代名词 反删减“名词不明确”“模糊的主体” 通常对此模式的应对方式是,诘问:请具体地讲,是谁/什么/那一个?目标就是要找出、及恢复失去的资讯。有四项子类如下: 1. 人、地、事: 为求说话者所要表达的讯息能完整,请他将所使用的名词、代名词或名词片语,进一步具体说明。 例如:1. 女人是爱哭的 那一位女人是爱哭的? 2. 乡下是肮脏的 那里的乡下是肮脏的? 3. 事情一团混乱 那一件事是一团混乱? 4. 某些人会说好 你的某些人是指谁? 5. 谁都会这样想拉 你说的谁是指什么人? 6. 不要吃太多水果 你指的是哪些水果? 7. 人们不让我作决策 究竟是哪些人? 2. 代名词:省略掉了谁或什么。例如:1. 他们不理我 是谁不理你? 2. 这就结束了 是什么结束了? 3. 他们都想我死 谁想要你死? 4. 这生意有得做 你指的是什么生意? 5. 找份工作吧 找份什么样的工作? 6. 快点找个人来吧 快点找个什么样的人来? 7. 我不明白 你不明白什么? 8. 我怕 你怕什么? 3. 失去真正的主词或受词者: 一段陈述里,主持者或受规范者都不明确。 例如:1. 确认是对的 谁说的?谁要确认?确认什么? 2. 批评是错误的 谁说的?对谁而言?什么情况下是错误的? 4. 名词化: 用来描述过程的字词,被以名词的形式使用,由于过程被省略了,所以那行为看起来就像是静态的。 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检视某一名词是否为动词的名词化,即问这个东西是否可以放在一手推车里?假如你没办法将一名词放在一手推车里,可以触、看、听,则那是一个名词化的动词。 遇此情形,应对的方法可以是,将此名词转回动词,并看漏失或省略了哪些资讯。 例如:1. 幸福 / 快乐 -谁对什么,或如何觉得幸福 / 快乐? 2. 沟通 -谁沟通什么,或如何觉得沟通? 3. 平等 -与谁平等?是如何平等?在什么上平等? 4. 安全 -谁对什么,如何觉得安全? 5. 自由 -谁对什么,什么时候、与谁,如何得到自由? 第二类行动的字词 涉及过程或行动,但不够明确者,通常的诘问法是问:具体而言如何?目的是要辨别出讲话者,对那动词的复合性相等为何?以及是什么样的内在体验让说话者知道,那动词是在进行中。这些字词共有三类别: 1.未明确的动词: 于此要诘问到的是,那行动是如何被执行的细节。其实,每个动词都可以再进一步地明确化,端看你的目标,是要求到那一个程度。 例如:1. 他鼓舞了我 他是如何具体地鼓舞了你? 2. 理查 失败了 具体而言,他是怎样地失败了? 3. 我的老板都依靠我 具体而言,你的老板是如何地依靠你? 4. 他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他怎样的行为伤害了你的自尊心? 5. 这件事情很难处理 这件事情怎样难处理? 6. 他们应该交代一下 他们应该怎样才算交代? 2.因果关系: 此类动词隐含着,某人的行动与另一人的内心状态之间,存有因果关系。 例如:1. 她让我伤心 她怎么做呢?或她是作了什么来伤你的心? 2. 他们使我生气 他们怎么做到的呢?或有没有过他们没办法使你生气的时候? 3. 我因他们而泄气 他们是做了什么使你泄气? 3.读心 (臆测): 那些隐含说话者知道,某一人在想的、或感受的动词。正确的解答是来自于,你如何取得充分的资讯,以及那明确可观察的行为的复合性相等为何?如此,资讯才会充分。 例如:1. 她不再喜欢我了 你怎么知道的? 2.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具体地,你是如何知道的? 第三类探索、跨越限制 影射行动上的局限。以后设模式导引出,到底是什么条件或后果,让一个行动变成,要嘛是必需的、不然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本项的目标就是要探索、跨越那限制。通常的作法是问:什么阻止了你?或假如你做到了/做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这项有二类: 1.可能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是不可能的或是做不到的。 例如:1. 我无法做到那件事 具体而言,是什么阻挡了你?或假如你做了会发生什么事? 2. 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使它不可能?,或假如它就是变得可能了,会发生什么事? 2.必要性的语态操作词: 影射某事一定要完成,或者绝对不可以发生。诘问的用意是,探索说话者世界观里的极限是什么? 例如:1. 我一定要求完美 假如没有,会怎么样?或什么阻止你? 2. 我应该更有耐心 什么使它没有耐心了?或假如你更有耐心了,会怎么样? 第四类概括性的字词 概括性的字词,就像.所有、永不、每一个人、每次、总是等等,一些倾向于过度泛化的字词。 有四种方法来诘问:1.用疑问的方式重述一次那概括性字词。2.夸大那概括性字词。3.找出一个反例。4.理出一个参考经验。 例如: 所有的人都是贪婪的 所有的人?你过去所遇的每一个人都是贪婪的?你能不能想一个不贪婪的人?具体而言,是谁贪心? 没有人关心我 没有一个人?甚至连你都不关心你自己?过去有没有任何人关心过你?先讲一个不关心你的人来再说。 第五类比较词 比较的标准不见了,只显示比较的形容词及副词,本项目标就是找出比较的标准来。 例如:1. 玛莉比较聪明 与谁比,比较聪明?在那一方面? 2. 周末比较好 与什么比,比较好?对什么而言? 3. 我对这个比较不熟 与谁比或什么比较不熟? 4. 我表现得很差 与 谁比或什么比较差? 附:后设模式找寻练习:(4至5人一组,30分钟) 这项练习是设计来让你可以辨别别人话语中的后设模式,小组中每一位皆监听某一种或二种特定的后设模式,然后问出该模式所适用的问法,如果没有,就轮下一位问。 探索者说某件事 然后小组其它成员轮流问其被指定的后设模式问题,探索者回不回应并不重要。第一位监听 未明确的名词 如:有些事让我失望。第二位监听 未明确的动词 如:他们忽视我。第三位监听 比较级用词 如:他比较昏沉甚于清醒。第四位监听 概括性字眼 如:电话公司总是对的。第五位监听 语态操作者 如:他应该了解这一点,他无法做这事。 轮到右边一位探索者,先讲一点新的陈述,然后让其他人监听新的后设模式。 三NLP的米尔顿模式 第二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叫向上归类亦是 (米尔顿模式) 向上归类(Chunking up)从具体的案例移向较一般性的例子。 即使用一些比较包容及模糊的语言,让听者可以去找出就那话而言,适合他个人的意义来。 当我们听到一些东西,我们就会将其弄出意思来,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求它可能跟我们的关联。它越是含糊,它的可能意思就越多。就像大多数的政冶语言及流行歌曲。 米尔顿模式(Milton Model) 我们可以用与后设模式相反的方式来使用语言,即 向上归类,建构出能包容更多不同诠释的句子。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语言是很有力的,你无法对它毫无反应。 当我们听到一些语言,我们就会想将其弄出意思来,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寻找它可能跟我们的关联。它越是含糊,它的可能意思越多。 一般人会去找治疗师,大都是因为他们无法以意识去解决他的问题。他所需要的资源是在潜意识。 米尔顿艾瑞克森首先以语言来呼应与引导那个人的现实观。 (Reality)。 他以非常一般化的语言来描述那人当下的感官经验,然后才将其引导至较深的内部现实里。 在NLP里这类的用语叫做米尔顿模式。米尔顿模式是后设模式的反面,是用很多删减、扭曲及一般化的方式组成的句子。PS:这是由理查班德勒及约翰葛瑞德模仿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艺术性地含糊用语所发展出的NLP的模式,叫做米尔顿模式。 他使用复杂的语言来让那人的意识分心,而打开潜意识的资源之门。 当患者在出神状态下时,米尔顿艾瑞克森会用含糊、开放、许可式的语言与隐喻,来让那人可以从其潜意识中摄取所需的资源。 为对这种一般化的语言有点概念,请你稍微放松下来,开始去想到这种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适当使用的时机,与用具体 语言的时机,或许你早就知道这种种,而可以不费心机地应用之,所以你也可以让你的潜意识,继续去精确地思考,何时以及如何在你的生活中去应用这种语言模式。因此,你可以愉快地惊讶到自己,比以前意识到的有更多的技巧。 米尔顿模式是起源于催眠治疗法,而且是用来诱导出神(Trance)。 何谓出神: 出神并不是只由熟练的催眠师集中心力诱导后产生的特殊心态。它是我们无时无刻自然地陷入及脱出的心态,而且对心理的健康特别重要。 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完全专注于外在世界,而对本身只有少量的觉察,或只专注在我们的内在世界之间。 出神是一种我们的注意力紧紧地专注于内在世界的心态,而任何可以增加我们对内在世界涉入的语言模式,都会加深出神状态。 出神在日常里,扮演什么角色?可能运用超出你所能想象的。你有没有过一种经验,既在听演讲时,有一段时间脑袋突然空白?当你在看电视时,你就是处在某种出神状态中,你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点上,而外在世界好象消失了。虽然你的听力正常,但当有人在那时叫你名字,可能你没有反应。 在其他的场合,当有外在分心的事情时,你也会突然掉入幻想。下次当你在电梯或火车车厢中时,注意一下你同行的人的脸,你常会看到眼神暗淡的表情。他们隐退至他们的内在世界,并在一种轻度出神的状态中。注意一下,当到站时他们是如何清醒过来的。 传统上,出神的征兆有:身躯静止、脸部肌肉松弛、反应缓慢、时间扭曲、感觉很遥远或脱离了。然而,也不尽然如此,比如说,电动游戏也是很有效的出神诱导物。 白日梦是出神的形式之一,而且常常是很创意的出神。当你在做白日梦时,你就是在对来自潜意识的想法开放。很多科学上的突破就是这样发生的。那些发明报告说,当他们深深地沉浸在问题中时,解答突如其来地一闪而出。 本世纪在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相对论,就是由爱因斯坦在想象如能坐在一道光束的顶端环绕时像什么而发现的。 我们再由日常生活中的出神状态来看。假如生命是一连串的出神状态,有深有浅,有长有短。 这些日常的出神状态,有些我们能有所控制即可以跳离它们,有些则抓住我们。有些是有生产性及创意的。 你可以看到,当你对小孩子讲述一个神奇的故事时,他们进去出神状态的情景。他们在想象那会是什么情景。他们会眼界大开,享受那愉悦及正向的出神状态。言情小说、科幻故事或恐怖故事,假如写得好的话,很轻易就可将我们带入想象的世界。这就好比我们常常会在上床前读了恐怖故事或看了吓人的电影后,就得拉着被子盖住头以那些鬼怪隔离。这是因为想象的世界常会侵犯到真实的世界。 你日常的出神状态是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你经常陷入不顺心的出神状态?找出是什么激发了它们。它可能是外在的,如某一种音调;它也可能是内在,某一段特别的想法或回忆。出神状态的激发物就像陷阱,一旦你掉入,就很难回头。 在出神状态开始发展前,就将其捉住,并且不要结合进去。当你发现你已经陷入,先认同它,然后专注于外在世界以便脱出。假如你是在“正当下”,你就不是在出神状态。记住,出神状态并不是你,而是你所陷入的情景,所以也是你所能脱离的。 我们所有的出神都是有目的的,它们企图解决一些问题。 出神会在群众中互相感染,或是在极度紧张、恐惧时。有人会麻痹感或失魂落魄般,这也是一种出神状态。 在音乐会中的听众,无论听摇滚或古典的,都在共同的出神状态,就像足球大赛的观众。在聚会中的或在听激励性演讲或在宗教庆典中的群众,都是在出神状态中。 像在水灾、地震或被攻击的灾难中的人,会有麻痹感或失魂落魄般。这也是一种出神状态。了解这点,对专门负责处理这类灾难的人很重要,即尽可能地迅速地使受害者重建资源丰富的状态。 四催眠语言模型 米尔顿模式 米尔顿模式 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催眠时,通常都会很系统地使用语言,而且是以一种不寻常的方式为之。这些模式在理查班得勒和约翰葛瑞得着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催眠技巧的模式的第一卷中已描述过。 使用米尔顿模式(MiltonModel)是让催眠沟通效率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这所有的诱导例子都使用这些语言模式。 很多读者会因为读了这书里充满了诱导的例子,在潜意识里就学会了催眠,这个附录里,将会更明确地说明这些模式,这样你就可以一次练习一种,有利于你有系统地将你的行为和这些模式合并。 反向后设模式: 通常米尔顿模式都被称为反向后设模式。反向后设模式在班得勒和葛瑞得所写的神奇的结构(The Struchure of Magic)一书里已经有很详细的描写,而里面的附录有十二页很棒的大纲,是蕾丝丽?卡门朗班得勒所写的他们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They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后设模式是一组可以更完整说明经验的语言模式。相反的,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使用者“技巧性含糊”的方法。技巧性的含糊让说话者的陈述听来很详尽,而且还普遍到可以用来模拟听者的经验,更神奇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陈述都可以这样做。 后设模式可以恢复任何句子删减(deleted)的详细资料;米尔顿模式则提供了建构几乎所有的资料被删减的句子的方法。这需要听者从他们自己独立的内在经验,开始填满被删减的部分。米尔顿模式可分为三大类:A汇集资料。B语义学的三项发展。C说话者模式的限制。A.搜集资料: 这个大类为米尔顿模式的一部分,称为资料删减(Deleting Information)。这是催眠目的的三个大类里最有用的,以下是四个辅助类别。 1.名词化: 名词化是在那些句子里以名词形式出现的字眼,但你却碰不到、感觉不到或听不到它们。 名词的一项测试就是“你可以把它放在手推车里吗?”如果有一个字眼是名词,而不能被放在手推车里,那它就是一个名词化的字眼。像好奇心(curiosity)、催眠(hypnosis)、学习(learnings)、爱(love)等等,都是名词化的字眼。它们是被当成名词在使用,但实际上却是步骤词。 一旦使用了名词化字眼,很多资料已经自动被删减,如果我说:“艾茉莉的知识很广泛”,我就已经自动删减了她真正知道的事和她知道的途径。 诱导催眠时,名词化是个很效率的方法,因为名词化的字眼让说者可以适时含糊,而且可以用来要求听者从她的经验搜寻出最恰当的理由。 米尔顿?艾瑞克森的诱导几乎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下面的例子,名词化的字眼都用英文标识了出来: “我知道你的生活(life)已经出现了某种难关(difficulty),你一定想要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法(resolution)我不是很确定你可以找出什么样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人资源(resources)来解决这个难关(difficulty),但我是真正知道你的潜意识会比你有能力,从你的经验中找出真正可利用的资源(resource)” 2.非特定的动词(Unspecified Verbs): 没有一个动词是完全明确的,但它可以比较明确,也可以比较不明确。如果催眠师使用了相关的非特定动词,那么听者为了要了解句子,又要被迫提出她的意义。像做(do)、修理(fix)、解决(solve)、移动(move)、改变(change)、怀疑(wonder)、认为(think)、感觉(sense)、知道(know)、体验(experience)、了解(understand)、记得(remember)、意识到(become aware of)等等,都是相干的非特定动词。 “我认为这是真的”比“我觉得这是真的”来的不明确。下面的句子告诉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如果我说“我要你去学习”,我用的是一个非常不明确的动词,因为我并没有解释要你如何学,或者要你学的是什么。 3.非特定的参考的索引: 这个意思是指被谈到的名词并不具有特定性。人们可以放松。 这很容易就可以学到。你可以注意到这种感元。像这样的陈述很容易让听者为了了解句子,而将句子应用到自己身上。 4.删减: 这个类别完全是参考那些欠缺主要名词片语的句子。例如:我知道你很好奇。 这个句子完全没有受词,所以听者根本就不知道他对什么好奇。再一次听者又可以用和他经验有关的事物将空白填满。 B.语义学的三项发展:1.因果模式连接: 在某件正发生的事和某件沟通者想要它发生的事之间,使用暗示因果关系的字眼,会让听者有好象某件事真的造成某事的反应。 这有三类连接词,可以区分出反应强度的等级。 最差的连接就是利用连接词去连接不相关的现象。 你现在在听我的声音,而你可以开始放松。你一边呼吸,一边好奇着你会学到什么。 第二种连接就是利用像当(as、when)在期间(during)、正值(while)这样的连接词来连接陈述,以及时建立连接关系。当你坐在那里微笑时,你就可以开始进入入神状态。你一边前后摇晃时,一边可以放松得更彻底。 最有力的第三种连接就是使用确实有因果关系字眼来做陈述。像造成(makes)、起因于(causes)、迫使(forces)还有要求(requires)等词汇,都可以在这里使用。点头可以让你得到更完全的放松。 不管你使用哪一种连接都要注意,沟通者都是以已经发生的事开始,来和她想要的行动连接起来。如果沟通者从最弱的连接形式渐渐地用到最高等级形式,效率会是最高的。 这些连接的形式只适用于陈述或暗示目前发生的事将会是其它事的肇因,而且只可以当作听者对目前发生的事和其他当事人之间的过度期。 2.臆测: 只要臆测使用一般化语言模式,你就要做得好像你知道别人的内在经验,可以作为建立催眠可信度的工具。如果臆测太具体的话,沟通者就会冒着说出与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