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15).doc_第1页
我的母亲(15).doc_第2页
我的母亲(15).doc_第3页
我的母亲(15).doc_第4页
我的母亲(15).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第9、10周我的母亲第1课时课前: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重点难点: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预习作业自主练习与检测课中:教学步骤(一)导入1.作者简介: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2.导语设计: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二)交流预习题(三)教学环节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2.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第二部分(36),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表现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第三部分(78),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还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3.探究学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学生概括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教师评价。四个片段:a.元宵夜的“巡阅”b.涌流的泪珠c.丰富的内心世界d.劳碌的身影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4.本课小结: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课后:一、练习巩固:自主练习与检测二、教学反思后记:第2课时课前: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理解作者通过对母亲生活片段的回忆,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重点难点: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2.难点:语言细腻、真挚、深沉。预习作业课时金练上的基础练习。课中:教学步骤(一)导入(二)交流预习题(三)教学环节1.继续学习: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细腻、真挚、深沉。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a.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b.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c.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都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句子中加点的词不能去掉。第1、2句中的“就”和“才”,表现了对母亲不幸早逝的无限的痛惜之情。第3句中的“敢”如果删去,就成了“不对母亲说出一句”,和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不敢”是心里想说,但又怕说出来后母亲不允许“我”再陪下去,越是“不敢说出”,就越是显得真诚、执著。如果改成“不说出来”,就无法把这种矛盾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了。2.比较阅读: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让学生讨论两文的异同点,互相交流。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3.探究学习: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学生讨论、明确: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4.本课小结: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课后:一、练习巩固:自主练习与检测P33 课后作业四二、教学反思后记:父母的心课前: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2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重点难点: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预习作业自主练习与检测课中: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导语:大家一起来听一首歌,怎么样啊?看天下父母心的flash!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亲子之爱”是人类共有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来体会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笔下的父母之心吧!2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二、交流预习题三、教学环节1.整体感知:请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a.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b.想想故事一共经历了几次波折呢?2.语言训练: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写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见长。课文的情节其实比较简单,但却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这“一波三折”的情节正是人物心理活动“一波三折”的外在表现。我们能否透过“一波三折”的情节窥探人物“一波三折”的内心活动呢?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犹豫不决,要和孩子的妈妈商量后才决定。)b.送走长子时?(虽然难割难舍,但认为对方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让他过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实在舍不得长子,长子是接班人,无论怎么穷,也要把长子要回来。)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次子也舍不得,因为次子跟死去的婆婆长得一模一样,仍了他就是仍了婆婆,是不孝。)e.要回女儿时?(女儿太小了,现在拿了人家的钱怎么办呢?如数奉还吧,我们宁愿全家六口饿死在一起。)这些理由都很有说服力吗?(前后矛盾,都是借口)送与不送都是基于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探究学习: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4.拓展延伸:老师这也有一篇文章是关于母爱的,题目是母爱无言。a.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情,用简明的语言概括。b.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无相似点?c.你有没有感受父母之爱的亲身体会呢?5.发掘真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最神圣的。但我们在理所当然的接受父母的爱时是否理解爱,珍惜爱,自己也学会爱了呢?在我们享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回报父母呢,比如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对他们说一些话,请你来谈谈。6.老师总结:同学们写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