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试题一、平抛运动1.(2000年上海高考)图41为用频闪摄影方法拍摄的研究物体做平抛运动规律的照片,图中A、B、C为三个同时由同一点出发的小球.AA为A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运动的轨迹;BB为B球以速度v被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CC为C球自由下落的运动轨迹,通过分析上述三条轨迹可得出结论:_.图41【解析】 由频闪照片可知A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C球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B球为同时以速度v水平抛出后的平抛运动轨迹,由同一时刻三球在空中的位置(位移)关系可知,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分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答案】 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或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二、圆周运动2.(2002年上海高考)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A.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B.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C.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D.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解析】 从飞机的飞行方向及速度和地球自转速度和方向方面加以判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C.【答案】 C3.(1999年全国高考)如图42所示,细杆的一端与一小球相连.可绕过O 点的水平轴自由转动.现给小球一初速度,使它做圆周运动,图中a、b分别表示小球轨道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则杆对球的做用力可能是图42A.a处为拉力,b处为拉力B.a处为拉力,b处为推力C.a处为推力,b处为拉力D.a处为推力,b处为推力【解析】 在a处杆对球的做用力一定为拉力,因为在最低点杆对球的做用力与球的重力的合力提供了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重力向下,杆的做用力应为向上的拉力.球在最高点b时,若球的速度v=,杆对球没有做用力;若v,杆对球的做用力为向下的拉力,若v,杆对球的做用力为推力,故A、B选项正确.【答案】 AB三、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4.(2003年春季高考)在地球(看做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上空有许多同步卫星,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的质量可能不同B.它们的速度可能不同C.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可能不同D.它们离地心的距离可能不同【解析】 地球同步卫星,周期T、运转半径、离地高度一定,向心加速度一定,故选A.【答案】 A5.(1998年上海高考)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时,先将卫星发射至近地圆轨道1,然后经点火,使其沿椭圆轨道2运行,最后再次点火,将卫星送入同步圆轨道3.轨道1、2相切于Q点,轨道2、3相切于P点(如图43),则当卫星分别在1、2、3轨道上正常运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43A.卫星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B.卫星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小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C.卫星在轨道1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点时的加速度D.卫星在轨道2上经过P点时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点的加速度【解析】 由上题可知v=,故B正确,卫星在P点加速度a=与在哪个轨道经过此点无关.【答案】 BD6.(1999年全国高考)地球同步卫星到地心的距离r可由r2求出.已知式中a的单位是m,的单位是s,c的单位是m/s2,则A.a是地球半径,b是地球自转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B.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C.a是赤道周长,b是地球自转周期,c是同步卫星的加速度D.a是地球半径,b是同步卫星绕地心运动的周期,c是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解析】 求解思路为:由万有引力定律导出人造地球卫星运转半径的表达式,再将其与题给表达式中各项对比,以明确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由G得r2由mg=G得GMgR02将代入有r2【答案】 AD7.(1999年上海高考)把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则离太阳越远的行星A.周期越小 B.线速度越小C.角速度越小 D.加速度越小【解析】 由Gmr2mr可知、C、对.【答案】 BCD8.(1998年全国高考)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L.若抛出时的初速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解析】 设抛出点的高度为h,第一次水平位移为x,则有x2h2L2,同理对于第二次平抛过程有:(2x)2h2(L)2,由解得h=.该行星上重力加速度为g,由平抛运动规律得:h=gt2,由万有引力与牛顿第二定律得G,联立以上各式可解得M=.【答案】 M9.(2000年全国高考)某人造地球卫星因受高空稀薄空气的阻力做用,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会慢慢改变.每次测量中卫星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圆周运动.某次测量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1,后来变为r2,r2r1,以Er1、Er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T1、42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绕地球运动的周期,则A.Er2Er1,T2T1B.Er2Er1,T2T1C.Er2Er1,T2T1D.Er2Er1,T2T1【解析】 由G得v,而Ekmv2,可知:r减小,则Ek变大,T减小.【答案】 C10.(2000年全国高考)2000年1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同步卫星,其定点位置与东经98的经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甘肃省嘉峪关处的经度和纬度近似取为东经98和北纬40,已知地球半径R、地球自转周期T、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视为常量)和光速c.试求该同步卫星发出的微波信号传到嘉峪关处的接收站所需的时间(要求用题给的已知量的符号表示).【解析】 设m为卫星质量,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G式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因同步卫星绕地心转动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等,有;因G得:GMgR2,r=(;设嘉峪关到同步卫星的距离为L,由余弦定理L,所求时间为t,由以上各式得t【答案】 11.(2000年上海高考)图44为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只需提出问题,不必做出回答和解释):图44例:这名“漂浮”在空中的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1) (2) 【答案】 只要属于与照片情景有关的物理问题均可.例如(1)宇航员是否受地球吸引力做用?(2)此宇航员受力是否平衡?(3)宇航员背后的天空为什么是黑暗的?12.(2001年上海高考)组成星球的物质是靠引力吸引在一起的,这样的星球有一个最大的自转速率.如果超过了该速率,星球的万有引力将不足以维持其赤道附近的物体做圆周运动.由此能得到半径为R、密度为、质量为M且均匀分布的星球的最小自转周期T.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A.T2B.T2C.TD.T【解析】 由G得T2或T【答案】 AD13.(2002年上海高考)一卫星绕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行,行星的质量M与卫星的质量m之比=81,行星的半径R行与卫星的半径R卫之比=3.6,行星与卫星间的距离r与行星的半径R行之比=60.设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卫,在卫星表面有: G 经过计算得出: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的三千六百分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燃气安全培训试题与及答案解析
- 毛衫缩毛工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吉安安全培训试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放疗科护理试卷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医学护理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老坛酸菜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高考模拟试卷化学试题及答案
- 护理职称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材泳池净化设备安装合同5篇
- 电梯从业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钢结构厂房装修施工方案报告
- DB32-T 5156-2025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
-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层作业设计
-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
- 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2.1力(第2课时)课件
- 中国外卖大战报告(中英)-高盛-202507
- 咖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研究
- DB32∕T 4569-2023 发泡陶瓷保温板 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2025-2030年中国生猪养殖屠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究报告
- 2025年肌电图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