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空间利用导则.doc_第1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doc_第2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doc_第3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doc_第4页
常熟空间利用导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 言我国传统城乡经济关系中由于城乡分割、工农对立现象突出,普遍呈现“二元结构”。而在发达地区由于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崛起,对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深刻地改变了城乡空间的演化格局。当前的城乡问题已不再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和工农关系的对抗,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城乡空间利用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造成乡村空间在质上受到城市的强烈渗透。地处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常熟市目前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较大的空间资源紧缺矛盾,当前最大的城乡问题无疑是人地关系紧张、城乡空间交错,其发展对城乡统筹规划提出了现实的诉求。因此,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特编制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规划,以引导远景常熟区域城市的构筑。本规划基本思路是按照城乡一元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空间统筹规划,是一个研究性的规划。规划研究重点是城乡整体发展模式下,区域建设用地空间的布局,产业空间的区域统筹安排,城乡交通支撑体系、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和城乡规划管理政策建议。本规划通过分析区域人口承载力,确定区域人口容量。按照中心城区小城市独立社区的结构统筹安排市域居住空间;区域统筹整合工业园区,工业空间集中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风景区及各类绿地,农业空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市域一元化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是“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构成的城乡有序衔接的交通网络。本规划自2003年6月底开始编制,同年8月、12月向常熟市城乡规划局汇报了规划方案及研究思路,其后就具体问题与常熟市城乡规划局多次讨论,并进行了多轮方案修改;2004年9月2日通过了由常熟市人民政府主持召开的论证会;现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提交正式成果,包括导则(含图集)、说明、专题三个部分。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常熟市城乡规划局自始至终精心组织、协助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规划现状数据如未注明,均是2002年底资料。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规划结构、规模2第三章 主要用地空间规划4第一节 居住用地4第二节 工业用地5第三节 公共设施用地7第四节 农业空间8第四章 空间管治规划9第五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第六章 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16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16第二节 空间景观规划17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空间开发规划18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18第二节 旅游空间开发规划19第八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第一节 分区生态建设20第二节 环境综合整治22第三节 综合防灾规划23第九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24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24第二节 污水工程规划24第三节 供电工程规划25第四节 电信工程规划25第五节 燃气工程规划26第十章 实施措施建议27图纸目录1、区位图2、空间利用演变分析图3、用地现状图20024、农村居民点现状分布图20025、空间利用规划图20206、空间利用规划图7、农村居民点规划图20208、农村居民点规划图9、居住空间规划图10、工业空间规划图11、农业空间规划图12、机会空间分析图1113、空间管治规划图1214、绿地系统规划图1315、空间景观规划图1416、综合交通规划图1517、给水工程规划图1618、污水工程规划图1719、供电工程规划图1820、电信工程规划图1921、燃气工程规划图202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图3 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导则第一章 总则第1条 为指导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统筹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特编制常熟市市域空间利用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第2条 本规划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及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发展目标的要求,根据常熟市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对城乡空间利用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市域一元化空间统筹发展模式的城乡空间统筹规划。第3条 一元化空间模式本规划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将市域空间划分为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两类,统一安排城乡生产生活用地。城乡空间的一元化模式是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的发展阶段,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乡空间结构清晰、景观环境特色彰显,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差距为目的,并非消灭城乡之间固有的一些差别,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落实。第4条 本规划重点研究远景可能发展的建设空间,按照中心城区小城市独立社区的结构安排市域居住空间;统筹整合工业园区,按照片区规划工业空间,工业企业集中于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市域生态空间包括农业空间和各类绿地,农业空间兼具生产、环境、旅游、社会保障功能;市域一元化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是由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构成的城乡有序衔接的交通网络;市域基础设施强调全市的共建共享。第5条 中心城区是区域辐射的中心,兼具市域经济、行政、文化综合中心功能。第6条 小城市具有综合功能,是周边区域的公共设施服务中心,兼具生产生活的功能。第7条 独立社区以居住功能为主,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城镇型社区,小城镇向社区转化,配套相对完善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布局二产;另一类是农村型社区,农村居民点向社区转化,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配套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第8条 规划范围常熟市行政区范围,总面积1264.4平方公里。第9条 规划期限X年。第二章 规划结构、规模第10条 规划原则1、区域统筹规划,“集约型”、“效益型”的土地发展模式。2、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求,优先集聚发展中心城市和小城市。3、坚持科学发展观,划定非建设空间,整合产业用地,集中建设独立社区。4、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完善社会服务设施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系统。第11条 构筑由一个1个中心城区,三3个小城市,87个独立社区组成的城镇集聚、空间开敞的区域城市一元化空间格局。1、中心城区包括虞山、新港、梅李。2、三3个小城市指海虞、支塘、沙家浜。3、独立社区有87个,分两类,一类是城镇型社区;另一类是农村型社区。城镇型社区有4个,包括古里、王庄、辛庄、董浜;农村型社区有83个。4、开敞空间主要包括沿江地区、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地区、环南湖地区、官塘湿地保护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以及基本农田空间。第12条 本规划按照200万人口为市域人口最大容量。市域人口空间分布序号名称常住人口(万人)建设用地(km2)1中心城区1201442支塘15183海虞15184沙家浜15185独立社区3532.9其中城镇型社区1414农村型社区2118.9合计 200230.9第13条 市域规划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为310310平方公里,非建设空间控制为682.7平方公里,预留发展空间271.7平方公里。市域规划用地汇总表序号类别名称面积(km2)占规划用地比例(%)1规划用地1264.41002建设空间31024.52其中居住空间987.75工业空间1038.15公共设施空间302.37公共绿地251.98交通设施用地544.273预留发展空间271.721.494非建设空间682.753.99其中水域103.48.18风景区及湿地保护区用地66.35.24基本农田51340.57第14条 远期市域规划结构、规模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160万,市域城镇人口120万人,城市化水平75%;构筑由1个中心城区,8个城镇,178个农村居民点构成的城乡空间格局。1、中心城区包括虞山、新港,人口规模为70万人。2、8个城镇包括海虞、支塘、沙家浜、梅李、董浜、古里、王庄、辛庄,总人口规模为50万;其中重点中心镇是海虞、支塘、沙家浜。3、农村居民点有178个,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总人口规模为40万。序号类别名称面积(km2)占规划用地比例(%)1规划用地1264.41002建设空间31024.52其中居住空间997.83工业空间1037.43公共设施空间302.37公共绿地251.98交通设施用地534.193预留发展空间271.721.494非建设空间682.753.99其中水域103.48.18风景区及湿地保护区用地66.35.24基本农田51340.57第三章 主要用地空间规划第一节 居住用地第15条 规划原则1、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新区开发和老城更新,综合开发,分步实施。2、新区开发强调集中建设、设施配套、开发一片、完善一片,力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3、新兴小城市建设注重设施配套,推行多层住宅,改善居住环境,加速向城市住宅小区过渡。4、加快独立社区的建设,促进农村住宅居民点集中建设。第16条 中心城区中心城市划分为109大居住片区:古城居住片区、主城居住片区、滨江居住片区、梅李居住片区、大义居住片区、东南居住片区、周行居住片区、谢桥居住片区、莫城居住片区、尚湖南居住片区。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名称居住用地面积(ha)开发强度控制可容纳居住人口(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人/ha)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1古城居住片区90100003.03263332主城居住片区14501640355510352422133滨江居住片区1012112035605252472234梅李居住片区203200307062963005大义居住片区3723070102682696东南居住片区2722707525414887莫城居住片区4276040818798周行居住片区356901013365109谢桥居住片区52830601015284290合计4745499340555120253240注:低密度指以低层为主,中密度指以多层为主,中高密度指以小高层为主第17条 小城市小城市划分为3大居住片区:海虞居住片区、支塘居住片区、沙家浜居住片区。小城市居住用地开发控制一览表序号名称居住用地面积(ha)开发强度控制可容纳居住人口(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人/ha)低密度(%)中密度(%)中高密度(%)1海虞居住片区5773070152602支塘居住片区5182080152903沙家浜居住片区540505015278合计1635356545272第18条 独立社区1、城镇型独立社区包括王庄、古里、辛庄、董浜四个大型社区,人口规模35万人/个,居住用地面积约为11801260公顷,规划以多层住宅为主,可容纳居住人口约14万人。2、农村型独立社区全市保留2483个农村型社区,人口规模0.51万人,居住用地面积约为22431890公顷,规划以联排别墅和多层住宅用地为主,可容纳居住人口约21万人。(1)规划原则引导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在农村型社区集中居住。以利用现状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齐全的村庄进行整治、扩建为主,新建村庄为辅。保持合理的耕作半径,方便农业生产。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充分利用非耕地进行建设,避免高速铁路、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高压输电线路穿越。保持适宜的集聚规模,便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集约配置,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特征,因地制宜、灵活布置,体现地方特色。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2)建设模式拆迁集中式,即对因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拆迁农村居民安置进入农村型社区。保留整治改造式,即对在确定的农村型社区规划用地范围内规模较大且有保留价值的房屋,通过规划以后,近期保留整治,适时重建。异地搬迁集聚式,按照规划,不在农村型社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农村居民,要分期分批进入农村型社区。近期要求翻改建的农村居民,一律进入规划的社区。地处小城市和中心城区内现状农村居民点与规划用地性质不符的,应加以严格控制,不得新建农村住宅,在规划实施时统一拆迁;地处规划居住用地内的,原则上不再扩展用地,应改善内部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向城市型住宅转变。(3)建设标准户均用地原则控制在6分,建筑密度30%,户均建筑占地110.25平方米。全面推行联体、公寓房屋形式,联体式住宅应占总户数的60%70%左右,独院及公寓房应占总户数的3040%左右。完善配套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优化社区环境,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第二节 工业用地第19条 规划原则1、城乡区域统筹原则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行政管理及生活服务设施,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2、集约用地原则鼓励和引导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集中,在开发区推行建设多层厂房,引导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建造单层厂房。第20条 工业用地效益目标地均工业增加值目标为600900万元/公顷。第21条 工业用地布局工业空间布局主要集中在以沿江开发区、海虞、梅李为主的沿江地区工业用地、东南开发区以及虞山镇、支塘、辛庄三个工业集中区。工业用地规模及产出效益分析表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增加值(亿元)工业用地规模(公顷)沿江地区沿江开发区292233713海虞组团工业用地5640505梅李组团工业用地864798东南开发区211642045虞山镇工业集中区171311455辛庄工业集中区864708支塘工业集中区751639莫城组团工业用地44481合计100377010344第22条 沿江地区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50885016公顷,其中沿江一级公路以北地区开发区工业用地38713713公顷。沿江一级公路以北地区的沿江开发区,依托港口区位优势优先发展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高的钢铁、造纸、机械、化工等临江型、外向型重大项目。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以北、沿江一级公路以南地区适宜发展纺织服装、机电、精细化工、电子等占地少、污染少的企业。第23条 东南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17272045公顷。主要发展效益高、占地少、附加值高的服装纺织、机电一体及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等。第24条 虞山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10881455公顷。主要发展占地少、附加值高、产出效益和社会效益高的电子、机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安置城区“退二进三”的工业。第25条 辛庄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607708公顷。主要发展电子,机电及生物制品等高科技产业。第26条 支塘工业集中区规划工业用地540639公顷。主要发展机械加工、纺织服装等。第三节 公共设施用地第27条 规划原则1、完善现有的区域公共设施系统,按市级、小城市级和独立社区级三级配置,形成网络。2、公共设施用地的需求应区域统筹配置,应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的角度来整合、完善各级公共设施规划。第28条 公共设施配置原则中心城区公共设施服务于整个市域。小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于周边社区。城镇型独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邻近,农村型独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本社区。社会公益型公共建筑项目配置根据规模配置。商业服务型公共设施根据市场需要按照规划进行选址、安排用地。第29条 教育设施全面普及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城区和社区按22.5万人/所的标准设置小学,每所小学规模达到24班以上,合理设置社区小学;高标准实施初中段义务教育,保持初中100%的入学率,按34万人/所设置初中,每所初中规模达到18班以上,原则上布置于城区、小城市和城镇社区;普及高中段教育,城区按68万人/所设置高中,各小城市设一所高中,每所高中规模不少于30班;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推进全民终身教育;采取合作办校等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第30条 医疗卫生设施全市医疗机构按市级、小城市级、社区级三级进行配置。城区综合设置市级医院和市级医疗保障机构;各小城市设置一所卫生院,达到三级卫生院标准;各社区设置医疗服务站。第31条 文化设施城区建设服务于全市域的大型文化设施;小城市建设服务于周边的文化设施,建设以文化活动中心为主的综合性设施;各社区配套建设小型文化站。第32条 体育设施城区体育用地形成市级和居住区级二级布局;小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田径场、灯光球场(带看台)、游泳池、训练房等内容;城镇社区配置规模达3000平方米左右的体育活动中心一处;农村社区设置小型体育场地,配置篮球场和文体活动室,满足居民日常锻炼需要。第四节 农业空间第33条 规划原则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基本农田保护、乡镇撤并、城市空间扩展、农村居民点集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用地集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提供更多空间,同时将农业空间作为城市间绿色开敞空间予以统筹规划。第34条 重要基地建设南部水网密集地区重点建设水产、家禽基地,北部沿江地区建设成为出口蔬菜基地,临近苏州市区的杨园、长江沿岸的福山地区以及城区近郊在原有基础上重点发展苗木、花卉、草皮基地,原常熟畜禽良种场调整用地布局,搬迁至城区西郊。第35条 农业产业带培育形成两纵两横四条产业带,即高乡棉区的蔬菜带;低乡稻区的水产带;常熟畜禽良种场为龙头的畜牧带;虞山园林、杨园草皮为主的园艺带。第36条 基本农田保护耕地总量稳定在650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51300公顷。第四章 空间管治规划第37条 非建设空间1、范围重点指沿江地区、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地区、环南湖地区、官塘湿地保护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等。2、管治要点(1)沿江地区常浒望虞河口上游51000米至下游2500米常浒河口:长江水源保护区。取水口上、下游1000m米范围内划为二级水源保护区,沿江纵深200米内设置绿化隔离带,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和污水排放,已有的排污口要归并到水源保护区外的排污口,已有的建筑要限期拆除。望虞河口至常浒河口上游2500米:生态旅游岸线。陆域纵深200米内设置绿化隔离带,重点保护好自然生态景观,发展滨江旅游,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数量,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沿江200米内设置绿化隔离带,200米以外至沿江公路除已有的市政设施外,严禁进行建设,建立湿地保护区,严禁在湿地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围栏养殖、挖土挖泥。铁黄沙: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的,规划沿滩涂建设生态隔离带,恢复滩涂湿地生态景观。保护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2)虞山尚湖风景区沿风景区外围环路两侧控制50米宽景观绿带,禁止区内的房地产开发行为。疏解区内居民,减少农村居民点数量并降低建筑密度。搬迁区内工厂,禁止湖内的围网养殖行为。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取土、建墓立碑等影响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旅游的行为;对已经破坏的山体要实施石宕复绿工程,恢复植被和山体自然环境。保护尚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保护水体质量,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为。严格控制旅游污染,做好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控制旅游区内的污水和废水、废弃物的排放量;根据自然条件确定旅游合理容量,控制游客数量。(3)环昆承湖地区置换区域内所有工业用地,环湖地区只允许设置教育用地、高档住宅用地、旅游度假用地、保留的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等功能,其余用地统一作为生态保护用地加以控制。建设主要集中在西北角高校及其周边居住区、东南角沙家浜旅游休闲中心镇,小规模的高档住宅区和旅游度假设施开发应结合原莫城镇区、理工学院、原沙家浜镇区布局,该类开发应与生态环境保护不相违背,应严格控制建筑容量与人口规模。环湖生态林地与湿地内的村庄全部外迁,外围村庄集中布局。保护水体质量。限制湖内养殖规模,防止湖水富营养化,禁止沿湖城镇和工业园区直接向湖内以及通湖河道排放污水。水体以穿湖大堤为界,北湖为城市公园,南湖以生态培育保护功能为主,兼有休闲、农业、生活、航运等功能。控制开敞空间。沿湖控制绿化开敞区,环北湖周边区域建设公共绿带;沿外湖周边300500米区域,东侧除原沙家浜镇区等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以外,规划确定为生态湿地与林地,西侧与南侧着重发展观光农业。(4)环南湖地区建立湿地保护区,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为;严禁将可能引起自然生态失衡的水生植物引入湿地保护区,并对原有的这类植物进行清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沿湖300米范围内建设生态湿地与林地,搬迁垃圾填埋场,严格禁止城镇建设、污染排放和侵占湿地,对建立湿地保护区之前出现的非法围垦和建筑,应限期退垦还湖或拆除;300米以外至1公里的范围只允许开发建设休闲、旅游、度假设施,严格控制其开发规模,严防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禁止污染性企业进入该流域,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5)官塘湿地保护区建立湿地保护区,禁止一切围垦或侵占湖滩湿地的行为;严禁将可能引起自然生态失衡的水生植物引入湿地保护区,并对原有的这类植物进行清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沿湖300米范围内除王庄镇规划建设用地外,建设生态湿地与林地,严格禁止污染排放和侵占湿地,对建立湿地保护区之前出现的非法围垦和建筑,应限期退垦还湖或拆除;协调王庄镇区建设与官塘保护,控制沿湖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严格控制其开发规模,严防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对风景资源的破坏;禁止污染性企业进入该流域,现有污染企业搬迁至工业区,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和治理。(6)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锡太公路以北、芦荡公路以西用地为芦苇荡风景旅游区核心景区,芦荡公路与227省道复线之间用地为景观控制区,景区东北部至沙常公路和横泾塘的完整区域为发展预留区,挖掘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疏解区内居民,及早培育自然景观资源,进一步促进风景区旅游发展。苏嘉杭高速公路、205省道复线、锡太公路围成的区域为自然生态保护区,重点保护草荡面自然水面,逐步搬迁区内农村居民点,保留荡面周边大片农田,农作物品种选择兼具经济性和观赏性双重功能要求,发展生态旅游。严格控制旅游污染,做好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工作,控制旅游区内的污水和废水、废弃物的排放量;根据自然条件确定旅游合理容量,控制游客数量。(7)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低于51300公顷,空间分布应与各类建设空间协调。第38条 促进发展空间1、范围城区、小城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该区域是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2、管治要点优先投放土地,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空间紧凑拓展,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禁止无序蔓延、征而不建、闲置土地,同时也应避免过度开发。第39条 限制发展空间1、范围考虑市域开敞空间的需求,以及用地综合条件较差而不鼓励开发地区,包括中心城市东部地区,昆承湖以南地区、尚湖以西地区。2、管治要点不再新增建设用地,减少该区域现状的建设用地。搬迁所有工业企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集中;缩并自然村,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农村社区集中,及时做好废弃宅基地、工业企业用地的复耕垦工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要长期预留,禁止其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禁止其它建设,长期预留。保护该区域的水域、湿地,保护耕地和其他非建设用地,保证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第40条 引导发展空间1、范围综合用地条件较好,发展需要引导管理,主要包括城镇型社区以及其他地区。2、管治要点有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区域内每年增长幅度宜控制在10%以内,不鼓励工业的发展。缩并自然村,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规划农村社区集中,及时做好废弃宅基地、工业企业用地的复耕垦工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用地要长期预留,禁止其它建设。保护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第41条 机会空间管治1、范围与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开发区域。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苏通大桥的建设通车,董浜、古里、谢桥、梅李一些互通口将成为机会开发空间;苏通大桥的建设通车,其港区互通口周围将成为开发热点;白茆小沙建港,其后方陆域空间将成为重要的机会空间。2、管治要点董浜、古里、谢桥互通口发展物流园区,避免蔓延发展,控制规模在15公顷左右,分别服务于支塘工业工业集中区、东南工业园、沿江西部工业。梅李互通口将带动通港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控制一些优势地段,进行土地储备。苏通大桥的建设通车,将带动港区的南拓,规划控制一些优势地段,进行土地储备。考虑白茆小沙开发的不确定性,规划近期控制港后用地开发。第五章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第42条 道路网络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构筑的要求,规划道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旅游道路5类。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分类表类型功能运输特点车道数量备注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组成,是长江三角洲交通网络骨架,承担大区域过境交通和城际交通汽车专用高速46车道高速公路干线道路是市域空间利用总体骨架,承担城市不同功能片区的交通联系汽车交通为主快速6车道以上一级公路快速干道集散道路为功能片区骨架,承担功能片区内通勤交通以及相邻片区的交通联系混合交通速度较高46车道二级公路主干道片区道路承担工业区、居住区内交通联系混合交通速度较低2车道以上次干道支路旅游道路承担旅游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通游览性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行人交通2车道公园道路旅游专用道路等适应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网络化、高强度、多模式交通需求,形成“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有序衔接”的交通线路网络布局。各类道路布局原则和特征如下表。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布局规划一览表类型布局原则布局特征主要线路高速公路绕越和跨越城市建设用地、互通口两侧用地具有较高可达性、两侧绿化形成网络状绿色通道“一横两纵”“一横”为宁太高速公路,“两纵”分别为苏嘉杭高速公路苏通大桥(含南接线)、苏州东高速公路干线道路在各功能片区外围,形成分隔、两侧绿化形成网络状绿色通道“两环五横三纵两联”“两环”分别为市区四环路(外环路)、三环路(大义-海虞-梅李-古里-沙家浜环路)。“五横”分别为沿江一级公路(338省道)、海(虞)梅(李)港(区)大道、204国道、342省道、锡太公路。“三纵”分别为苏虞张一级公路、227省道、常昆南北线(318国道-204国道连接线)。 “两联”分别为沙家浜互通连接线、海虞互通连接线。集散道路连接各功能片区的工业区和生活区以各功能片区及相邻片区组织片区道路连接生活区、工业区内各地块,各地块与集散道路以各功能片区组织旅游道路旅游片区道路以及旅游片区之间的道路四片二联二联为联系虞山尚湖片、昆承湖沙家浜片、南湖荡片、官塘片的道路第43条 水路新建北环航道,形成沟通望虞河、申张线、白茆塘和常浒河的外环航道。规划申张线、苏虞线为三级航道,常浒河为四级航道,望虞河、锡虞线为五级航道,盐铁塘、白茆塘、七浦塘、徐六泾为六级航道。规划结合航道网络的调整和完善,相对集中布置内河港区。原有的城市内部码头应结合航道和陆域用地的调整,逐步搬迁,恢复河道的生活性功能。第44条 长江岸线和港口布局1、岸线利用芦福沙望虞河口段,陆域为氟化学工业园,防洪堤外为保护岸线。望虞河口宁塘口段,为生态保护岸线,结合昆承北路延伸进行旅游开发。宁塘口常浒河口段,为水源保护地和城市生活岸线。常浒河口徐六泾口段,规划作为以深水为主兼有江驳的公用港区岸线。徐六泾口金泾塘口段,上游作为铁路过江隧道和苏通长江大桥的通道岸线,下游岸线深槽距岸较远,将来结合白茆小沙治理,作为散货专用港区岸线,另预留电厂与华润石化之间岸线。金泾塘口白茆塘口段,结合白茆小沙治理加以综合利用,在白茆小沙外侧建设公用港区和集装箱港区,内侧布置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岸线、水水中转千吨级码头岸线。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铁黄沙必须加以保护,应避免因不合理建设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望虞河河口、张家港东侧岸段、南通港岸段产生不利影响。2、港口布局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万TEU以上,主要从事集装箱、钢材、木材等件杂货运输。 货主码头泊位区,常熟电厂的煤码头、华润的石油及液体化工码头、亚太的煤码头和通用码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吨。白茆小沙,白茆小沙成岛后,可布置深水泊位24个,形成吞吐能力440万吨及石化类货90万吨、集装箱440万TEU。3、港口集疏运系统:集运主要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疏运以公路为主,水路和铁路为辅。以通港路沟通沿江一级公路、宁太高速公路等区域高等级公路,以常浒河沟通申张线、苏虞线等区域干线航道,改善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集疏运条件。建设常昆南北线(一级公路),拓宽和改造白茆塘,预留镇南铁路进港专用线,加强该港区与苏州工业园、昆山开发区等地区联系,改善白茆小沙成岛港区集疏运条件。第45条 铁路规划预控2条铁路和1条专用线,分别为镇南铁路(镇江至上海南翔)、通沪铁路和白茆小沙进港专用线。第46条 客运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共3条。分别为苏州市域的 S2线(张家港至吴江)、苏州市域的S3线(常熟至太仓),以及根据常熟市域整体发展要求和市区-港区一体发展要求,规划主城至港区线、港区至支塘线。第47条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规划于招商城南侧、港区通达路和疏港路交叉处、宁太高速公路常熟北互通、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苏嘉杭高速公路常熟东互通和锡太公路与227省道交叉处布局物流园区,共占地88公顷。第48条 道路网络规划按照区域空间构筑的要求,规划道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旅游道路5类。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分类表类型功能运输特点车道数量备注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组成,是长江三角洲交通网络骨架,承担大区域过境交通和城际交通汽车专用高速46车道高速公路干线道路是市域空间利用总体骨架,承担城市不同功能片区的交通联系汽车交通为主快速6车道以上一级公路快速干道集散道路为功能片区骨架,承担功能片区内通勤交通以及相邻片区的交通联系混合交通速度较高46车道二级公路主干道片区道路承担工业区、居住区内交通联系混合交通速度较低2车道以上次干道支路旅游道路承担旅游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通游览性小汽车交通自行车交通行人交通2车道公园道路旅游专用道路等适应区域一体化所带来的网络化、高强度、多模式交通需求,形成“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集散道路片区道路有序衔接”的交通线路网络布局。各类道路布局原则和特征如下表。常熟市域道路/公路布局规划一览表类型布局原则布局特征主要线路高速公路绕越和跨越城市建设用地互通口两侧用地具有较高可达性两侧绿化形成网络状绿色通道“一横两纵”“一横”为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两纵”分别为苏嘉杭高速公路、苏州东高速公路干线道路在各功能片区外围,形成分隔两侧绿化形成网络状绿色通道“两环七射”+“三横两纵”两环分别为:三环路和四环路,七射分别常浒路、昆承路北延段、大义南侧道路、323省道、227省道、227复线、204国道;“三横”分别为通港路(港区段)沿江一级公路、支福妙线,“两纵”分别为常昆南北线、梅李东侧至港区道路集散道路连接各功能片区的工业区和生活区以各功能片区及相邻片区组织片区道路连接生活区、工业区内各地块,以及各地块与集散道路以各功能片区组织旅游道路旅游片区道路以及旅游片区之间的道路四片二联虞山尚湖片、昆承湖沙家浜片、南湖荡片、官塘片第49条 水路新建南环航道和已建的东环航道形成沟通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白茆塘和常浒河的外环航道。规划申张线、苏虞线、望虞河、常浒河为5级,盐铁塘、锡虞线、徐六泾、白茆塘、七浦塘为6级,七鲇线为7级。规划结合航道网络的调整和完善,相对集中布置内河港区。原有的城市内部码头应结合航道和陆域用地的调整,逐步搬迁或集中布点,加强河道的生活性功能。第50条 长江岸线和港口布局1、岸线利用芦福沙望虞河口段,陆域为氟化学工业园,防洪堤外为保护岸线。望虞河口宁塘口段,为生态保护岸线,结合昆承北路延伸进行旅游开发。宁塘口常浒河口段,为水源保护地和城市生活岸线。常浒河口徐六泾口段,规划作为以深水为主兼有江驳的公用港区岸线。徐六泾口金泾塘口段,上游作为铁路过江隧道和苏通长江大桥的通道岸线,下游岸线深槽距岸较远,将来结合白茆小沙治理,作为散货专用港区岸线,另预留电厂与华润石化之间岸线。金泾塘口白茆塘口段,结合白茆小沙治理加以综合利用,在白茆小沙外侧建设公用港区和集装箱港区,内侧布置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岸线、水水中转千吨级码头岸线。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铁黄沙必须加以保护,应避免因不合理建设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望虞河河口、张家港东侧岸段、南通港岸段产生不利影响。2、港口布局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港口吞吐能力达到7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万TEU以上,主要从事集装箱、钢材、木材等件杂货运输。 货主码头泊位区,常熟电厂的煤码头、华润的石油及液体化工码头、亚太的煤码头和通用码头,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吨。白茆小沙,白茆小沙成岛后,可布置深水泊位24个,形成吞吐能力440万吨及石化类货90万吨、集装箱440万TEU。3、港口集疏运系统:集运主要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疏运以公路为主,水路和铁路为辅。以通港路沟通沿江一级公路、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等区域高等级公路,以常浒河沟通申张线、苏虞线等区域干线航道,改善常熟港公用港区(兴华港区)集疏运条件。建设常昆南北线(一级公路),拓宽和改造白茆塘,预留镇南铁路进港专用线,加强该港区与苏州工业园、昆山开发区等地区联系,改善白茆小沙成岛港区集疏运条件。第51条 铁路规划预控2条铁路和1条专用线,分别为镇南铁路(镇江至上海南翔)、通沪铁路和白茆小沙进港专用线。第52条 客运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共4条。分别为苏州市域的 S2线(张家港至吴江)、苏州市域的S3线(常熟至太仓),以及根据常熟市域整体发展要求和市区-港区一体发展要求,规划主城至港区线,自S2线枢纽站起,途经梅李,至港区东侧,并向南引支线在支塘接S3线。第53条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规划于招商城南侧、港区通达路和疏港路交叉处、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常熟北互通、苏嘉杭高速公路董浜互通、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古里互通和锡太公路与227省道交叉处布局物流园区,规模控制在15公顷左右。 第六章 绿地系统和空间景观规划第一节 绿地系统规划第54条 绿地指标中心城市人均绿地用地达到18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1平方米。小城市人均绿地用地大于9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7平方米。独立社区人均绿地用地大于1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第55条 市域绿地系统结构构筑两横两纵多线、三区三片多点的区域绿地结构。两横即沿江防护绿带、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两侧防护绿带。两纵即沿望虞河、沿苏嘉杭高速公路。多线即沿等级航道(望虞河、申张线、苏虞线、白茆塘、常浒河等)、干线道路(即市区三环路、四环路、沿苏虞张一级公路、常昆南北线、沿江一级公路、204国道、323省道、锡太公路)、镇南铁路以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设置防护绿带。三区即虞山尚湖风景区、环昆承湖绿化、沙家浜风景区。三片即南湖荡湿地保护区、官塘湿地保护区、望虞河口宁塘口段生态保护岸线(含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多点即各城市、独立社区内部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整个区域绿地结构以基本农田为基质。第56条 公共绿地1、公园因地制宜,城市、社区内各组团均匀布局公园,并按服务半径建设居住区级公园、小游园,使各级公园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其余工业集中区结合公共设施分别设置一处公园。2、街头绿地(1)滨河绿地:城市、社区内部各组团分别沿组团内的主要水系(望虞河、常浒河、盐铁塘、徐六泾、白茆塘、金泾塘等)布置滨河绿带,绿带宽度20米以上。(2)沿路绿地:建设中心城市、小城市景观路,沿景观道路两侧留出10米以上绿带;沿集散道路利用小块空地建设点状绿地,每块面积不小于0.4公顷。第57条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沿望虞河两侧控制范围不低于200米,建设不低于50米防护林带;沿常浒河等五级以上航道(含五级)两侧控制范围不低于100米,各建设宽度不低于50米的生态防护林;沿白茆塘、盐铁塘、福山塘、七浦塘、金泾塘、徐六泾等六、七级航道两侧各建设不低于20米宽生态防护林;沿其它河流两侧建设不低于1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沿高速公路及铁路两侧各不少于50米,干线道路两侧各不少于20米,集散道路两侧不小于20米宽建设生态防护林带。第58条 居住区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达到40%,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绿地率不低于35%。二类居住、一类工业、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商业金融、二类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20%。道路绿化用地达到道路用地的1520%,并尽量做到种植多层次、树种多样化。第59条 风景区和湿地保护区保护虞山尚湖风景区、扩大沙家浜风景区、建设环昆承湖风景区。新建南湖荡、官塘水域湿地保护区。新建设望虞河口宁塘口段(及其东部白茆塘入江口上游江边湿地)滨江区保护区。第60条 生态绿地保持市域现有农田、水域、园地、林地的形态和格局。第二节 空间景观规划第61条 景观风貌特色常熟主城区形成“一山”、“二环”、“三湖”、“六带”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一山”即虞山;“二环”指环绕古城区的内环景观带和沿外环路的外环景观带;“三湖”指尚湖、昆承湖、琴湖及其环湖地区;“六带”分别是沿福山塘、常浒河、青墩塘、白茆塘、横泾塘、元和塘的滨河绿带。城市中心区的规划要注重塑造人性尺度的空间,提高开放空间的品质。结合尚湖及其周边地区,塑造整个市域范围内的景观核心。第62条 绿化开敞空间建立虞山尚湖风景区、沙家浜芦苇荡风景旅游区、昆承湖风景区、官塘湿地保护区、南湖荡湿地保护区、城东北楔形绿地以及城东的楔形绿地。规划沿望虞河以及苏嘉杭高速公路两侧控制防护绿地,注重沿路、沿河景观,是沟通沿江和太湖、阳澄湖的重要绿化开敞空间。第63条 生态景观廊道沿江高速宁太高速公路两侧控制范围不低于50米的防护林带以及对沿江岸线进行严格湿地保护,建设不低于100米的江堤绿化美化工程,形成市域范围内的主要的两条景观廊道。第64条 空间节点加强主城区外围各组团的空间景观建设,形成滨江区、东南开发区、支塘、海虞、大义、辛庄六个重要的景观节点。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空间开发规划第一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65条 保护重点1、保护山、水、城一体的空间格局。2、保护古城区整体风貌。3、保护琴川河传统民居保护区、西泾岸传统民居保护区、南泾堂传统民居保护区等3片历史街区。4、重点保护和整治翁氏故居、言子专祠、方塔、言子墓、仲雍墓、燕园、曾园、赵园、言子故居及墨井、脉望馆、唐氏宅园和荷香馆张宅等12处文物保护单位。5、保护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虞山诗派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以红木雕刻和工艺花边为代表的传统工艺。6、保护市域的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保护白茆的红豆山庄、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红豆树、冯国鑫故居等。保护古里明清商业街、瞿氏铁琴铜剑楼。保护梅李的聚沙塔、紫薇桥以及吉祥庵、等石烂、冈身、塘桥北罗墩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文化遗址。保护徐市的智林寺石碑、石马等文物。保护何市的虹隐楼和谭震林会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唐市的北新桥、华阳桥,张桥的云庆桥、平市桥,王庄的迎阳桥,支塘的集贤桥等古桥梁。保护福山的铜官山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谢桥的双中庙银杏、董浜的“江南枸杞王”古枸杞、大义的古圆柏等古树名木。7、保护市域内古镇风貌,规划梅李的东街和唐市的尤泾河两岸、飘香园、一线天周围,设立古镇风貌保护区。第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