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与人 观后感.doc_第1页
宇宙与人 观后感.doc_第2页
宇宙与人 观后感.doc_第3页
宇宙与人 观后感.doc_第4页
宇宙与人 观后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宇宙与人观后感浩茫宇宙,包容了一切事物,包括可能的,不可能的;现在的,未来的;而人,一个小小的生物,落足于一个宇宙中的小小的尘埃地球上,二者根本没有可以比较的余地。然而,人的思想却比宇宙还大,比宇宙还广,于是便比起来了:宇宙,人,孰为主宰? 应该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宇宙选择了生命、然后又选择了人。地球的环境是那么的适宜,有不远又不近的太阳在源源不断提供着生命所需的光和热,液态水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伙伴们。这种种的一切,促使生命产生了。 人类产生的又是那么的恰到时候,上一代的地球统治者恐龙为我们承担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人类从此走进地球的统治。在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一宝藏之后,人类按着宇宙事先制定的法则,一步步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意志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而今,人类已有能力采取措施来避免恐龙的悲剧,也许人类会永远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然而,事物是辩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宇宙,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直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们有能力,有义务来保卫我们的文明,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是不会辜负宇宙对我们的一片厚爱的!正如影片最后慷慨的:“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今天,人类更加强大,这种强大连人类自己都为之振奋。的确,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相信,一个还拥有40亿年太阳光辉的智能生命,将不会辜负如此厚爱我们的宇宙”。 宇宙,一个伟大物质演化的史诗,它一个没有知觉的物质系统,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能够理解它的生物。我崇尚宇宙的伟大,我更崇尚生命的坚强!我们成长在宇宙,但智能会走他自己的路,而不屈服于一切,今天我们小心得钻出大气层,明天,我们要驾着光速冲破谜团!宇宙与人观后感-宇宙是生命的,只有生命哲学才能解释 浩瀚之宇宙,万物生灵。哲学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和态度,并为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在于如何创造世界。 过去我们总认为唯物主义是唯一解释世界存在的正确理论,即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由物质来决定,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但是如果世界是由物质唯一决定,那么整个世界就是由原初的一团死的物质,而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有秩序、有方向、有目标、极其具有合理性的宇宙演化序列。显然单纯的唯物观和唯心观都难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实际上,万物的存在意义都不在自身中,而是一种过渡,并从属于某种更超越的目的、目标。大自然就整体就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各部分相互协调并承担着统一于某种普遍广义秩序的功能。这种现象就是宇宙存在着内在的、预设的和谐的秩序。哲学已从生物学中重新发现了生物设计的“目的性”,自然进程的“目的性”是一个普遍的理念。只有理解了这种目的性,才能超越对于自然过程的机械性解释。 宇宙进程绝对不是无组织、无目的、无理性的。在貌似无机与偶然的大自然的事件之后,存在着一张神秘而不可见的网。在这张网上有目有纲,这个无形而存在的秩序之网,也就是老子所言的“天网”,就是“天道”,也就是庄子的“天籁”,就是黑格尔的“逻格斯”、“绝对理性”,康德的“先验理性”。显然这种以“信息”和“能”概念为基础的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第三类哲学本体范畴,实际上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已经作了某种有意识的消解。这一观点可称为辩证唯理论。 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就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决定的。相反,人类思维是以符号系统模拟和把握着宇宙中存在的本体逻辑组织。 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二重性(现象/本质)的世界,一方面是物象的,似乎有实在性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深藏于实物之内的信息性的世界,其中有数学规律以及各种逻辑秩序这才是物的灵魂。 不仅是生物,而是宇宙,存在本身是有生命的。宇宙的存在、发展进程,也是一个自我组织、自我协调的进程。这种自我组织和自我协调的运动实际上也就是将宇宙不仅理解为实体,更理解为“主体”,即活的有面的而且是具有逻辑组织和目的性的实体。这种哲学显然应该是生命哲学。 宇宙的丰富多彩就在于此。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直到今天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后,才对宇宙有些基本的认识。对于宇宙的形成,这个问题迄今仍有多种说法,其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有较多的观测来支持,又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对于我来说,由于兴趣问题,一直都没有多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直到今天,通过电影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开始于望远镜的发明。400多年前,荷兰人发明了望远镜,使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透过各种探索,人们发现,太阳其实是一个火球,体积相当于11个地球。太阳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燃烧,发出光和热,照亮了地球,也照亮了生命之源。太阳在燃烧中衰减,在不可知的未来,太阳可能有燃尽的一天,到时宇宙将是一个黑暗的世界,这也意味着地球的毁灭。阳光是万物之本,失去阳光,便失去了生命。 动植物的生长,人类的进化,都离不开阳光。最早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中藻类,它们吸收阳光,释放二氧化碳。几亿年下来,植物制造的氧气则是使世界锦上添花。由于各种分子运动,4亿前在天空中形成了臭氧层,也在这个时候,生命从海洋向陆地延伸。当氧气达到一定的饱和程度,动物也在进化,发生突变,所以世界上的动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也就有了人类的出现。人类的出现,才是世界真正存在的关键。人类是由猿分离出来的,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年。和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各种机能最复杂,最神奇。人类延续了地球的生命,也延续了伟大的世界。有幸成为社会的一员,我感到很荣幸,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宇宙观通常又称为世界观,是关于宇宙的整个图景及其一般性质的观点。有一种常见的提法,认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宇宙观,这是不正确的。按照现今对宇宙观与哲学这两个词的习惯用法,宇宙观是一种哲学,即最一般的哲学,而哲学有多种多样,有自然哲学(自然观)、历史哲学(历史观)、人生哲学(人生观)、价值哲学(价值论)、道德哲学(伦理学)、审美哲学(美学)、实践哲学(实践论)、认识哲学(认识论)等等。可以说,这些哲学都是宇宙观的特殊表现,即部门哲学宇宙观与多种哲学构成的一个哲学家族。由于宇宙观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宇宙观可以代表哲学,因而人们有时把宇宙观等同于哲学,哲学就是宇宙观。宇宙观或世界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用语,在哲学史上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那里,它有多种名称:在中国有道学、玄学、理学,在西方有本体论、形而上学、纯粹哲学、第一哲学等等,这些称呼之间有许多观点上的差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对我们所面对的宇宙作整体研究、综合研究或一般研究。在所有这些称呼中,宇宙观或世界观(其中“世界”就是宇宙,不是指地球上的人类社会,但包括人类社会)是最确切的,因为它确切地指明了这种学问所研究的对象,而本体论、形而上学则容易使人误解它研究的是现象背后的某种本体或研究的是超越形而下的东西(现象)的某种形而上的东西。宇宙观的基本内容宇宙观的内容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宇宙的一般图景,一是宇宙的发展及其一般规律,也就是宇宙的共时状态和历时状态。宇宙一般图景包括宇宙的本质或基础、宇宙的一般性质、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宇宙的发展及其一般规律包括宇宙的演化过程以及贯穿于这个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由于对这两方面的观点不同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首先是一元论与多元论的分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一元论认为宇宙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基础,宇宙在这个共同东西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多元论(二元论也是一种多元论)则否定这种共同的本质,认为宇宙是由若干没有从属关系的多种元素构成的,但也不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自古及今,最主要的分歧是如何看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一元论把意识从属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把物质从属于意识,而二元论则认为二者互不从属。因此,恩格斯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哲学基本问题。在今天,凡是用任何方式承认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观点不属于唯心主义就属于二元论。其次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辩证法承认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属性都处于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之中,承认存在着普遍的辩证的规律,形而上学与之相反,否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一元论、多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宇宙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了宇宙怎么样的问题。这种回答是极其一般、抽象的回答,它的具体内容当然要随着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认识论,它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是核心部分,因而我们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原来的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述的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等,这些属于世界观范围;还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的辩证过程等,这些属于认识论的范围。显然可见,现有的辩证唯物主义中世界观与认识论之所以没有分开论述,是由于没有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与第二方面分别纳入世界观与认识论范围,这样,世界观与认识论本身各自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述。其实,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实际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有宇宙观方面与认识论方面,还有实践论与评价论方面,这些方面都应由不同哲学分别加以充分论述。尽管原有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有加以改造的必要,但它对于宇宙观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始终是正确的,即宇宙是物质的,也是辩证的。自从实证主义思潮流行以来,不仅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受到攻击,任何一种宇宙观都受到攻击。实证主义只承认实证的知识有真假可言,而宇宙观的论断,由于其无限的普遍性,不是实证的,因而无真假可言,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所谓“拒斥形而上学”的观点(其中的形而上学即宇宙观)。但是,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因为任何科学都要研究一定领域中的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原理都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无限的普遍性,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也都应该“拒斥”,这样,标榜科学的实证主义岂不否定了自己?宇宙观的主要功能任何科学都是以人类实践和较低层次的科学为基础,又对他们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的宇宙观辩证唯物主义也是这样,它是以人类实践和全部其它科学为基础,又对人类实践和全部其它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它的重要的功能就在这个指导作用上。科学的宇宙观不能代替任何其它科学,并不是万能的,但由于它是从一切其它科学概括出来的,因而能正确地指导其它一切科学的研究和指导其它一切科学在相关领域中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科学的宇宙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思想方法。具体说,邓小平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以科学宇宙观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根据的最一般的思想方法。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因为事物都处在辩证运动变化之中;为什么要实事求是?因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及其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正确地反映它,才能成功地改造它。提供最高的思想方法,即最一般的指导思想,或曰思想路线,这就是宇宙观的主要功能。实际上任何正常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评价活动,不管活动主体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都是有一定的宇宙观指导的,因为人类活动,除本能活动以外,都是自觉的,即是有指导思想的,而宇宙观是最高层次的思想,具有最广阔的指导作用,只是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而已。一个人所具有的自觉的宇宙观可能只有一种,例如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而他所有的自发的宇宙观则可能是多种,例如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例如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自觉的宇宙观是唯心主义,但在他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没有自发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他除了研究和宣传他的唯心主义而外,他还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从事正常人的实践、认识和评价活动,这时他就必须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指导,否则连日常生活都无法正常进行。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完全有可能主张唯心主义宇宙观,但在他进行科学研究时,必然会自发地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变自发的宇宙观的指导为自觉的宇宙观的指导,尽可能提高我们的活动的自觉性呢?为什么我们不变错误的宇宙观的指导为正确的宇宙观的指导,尽可能减少我们活动的失误呢?为什么我们不变自发的科学的宇宙观的指导为自觉的科学的宇宙观的指导,尽可能提高我们活动的成功率呢?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其中世界观(宇宙观)居于首位,这是由于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前提,没有自觉的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具有自觉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在众观之中是既高且大,但不是高不可攀,大而无当,它是贴近生活,紧连实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掌握科学世界观并自觉地应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一切活动。(注:“形而上学”的本来含义是关于现象之上的东西的学问,后来由于形而上世界的凝固性、僵化性、黑格尔从之推演出另一种含义,即与辩证法相反的含义。)我们是生物,而生物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寿命,这也就是说,我们终难逃一死,好像有人说过一句话,难逃一死的想法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行为,王侯将相,终不过是一坯黄土,于是有人如看透一切的得出,人的意义就是死亡,倒有点宿命的味道。 一切只是死亡的前奏虽然是悲观了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但也有更聪明,深得乐观之道既然终有一死,那么活着的时候就会是最精彩的部分,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应该享受活着的过程,只有活着才有意义。 还记得我讲过的情绪是本能吗?自卑,自信,高傲,扬眉,意气,爱恨,喜悦,伤心,哇举不胜举,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一套完美的情绪系统,当然还有情感,后者的社会性更多些,情绪与情感统称感情。而情绪是与与之对应的生理心理行为一致的,情绪分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于是有人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认为体验快乐积极的生活就是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为了寻找快乐。寻找幸福。 还有人看到的比我们还要远,从人的历程走过来,我们的科学为我们创造了无比伦比的进步,于是有人认为,人不应该是停在如此阶段,人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完善完美,从猿猴到现代人,我们一步一步的变得文明,变得高等,那么未来的我们将会更加文明,更加强大,进化才是人类的主线,我们向着终极的形态在迈进。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如此的渺小,改变宇宙,研究宇宙,运用宇宙才是我们的意义所在。而我的一个同学更加夸张,说,人类终有一天可以控制宇宙,一切皆有可能。我听了这话,当时心里就嘀咕:这人真的是本科吗? 还有一部分人,看到了生命的轮回,我们从没有中来,我们又化为没有,组合成新的物质,生死死生就如一个循环,我们体验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谁也不能证明死后是生命的终结,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不愿意承认死是结尾,于是生与死一样,死是另一个开始之类的比较灵异的说法也随之出现。显然在情感上我们都不愿意接受我们会消亡的事实。 还有的人认识到了我们一无所有的来,但我们不能一无所有的走,总要留下些什么,功名,成就,事业,追求,理想,对未知的探索,对社会的贡献等等,不一而足。认为要达到一定的高点,一定的程度才是生命的意义。诚然。 综所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就会得出某一结论,那么可以讲,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是一种感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人经历就会有不同的感慨,那么就会有不同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生命有如此多的意义!那么以上的都不是它的意义! 什么叫做意义?意义就是目的。理论上可以这么理解,讨论生命的意义,实际上就在讨论生命的目的。 写到这里,我有必要要提一件很久以前我与我爷爷的一段对话。 “爷爷,你怕不怕死?” “不怕。” “为什么?” “人活着就像树一样,树老了总是要枯萎的。这是自然的。” “那你觉得你这辈子,最大意义是什么?” “不懂!” “我的意思是说,你这辈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 “我不懂!没想过。” “那让你这辈子最高兴的事是什么呢?” “最高兴呀!我看着你们下一代,长大,比我们好,我心里就高兴。” 我爷爷从来没有受过教育,是最地道纯朴的农民,这段对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生命的意义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害怕死亡的,我问过很多人关于生命的意义,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但没有任何一段对话有这样震撼的意义,这是人类最纯朴的思想。也正是这段话,让一个地道的农民有了等同哲学大拿般的高度。有时我也在想,要是我也这样,平平静静,简简单单的过完一生那是多么的美妙。思想就如一张白纸一样,被写上了字,就算这字是充满艺术的兰亭序,也许它会充满了另外一种美,但它就再也不是因是纯洁美妙的白纸而美了。我们都不再是白纸,也不可能再是白纸!当我们不是白纸的时候,白纸的感觉就只能在回忆中回味了。 回顾生物的起源,生物并不是因为某种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而是物质规律运行的一种体现,正如水结冰,再化水一般,是大物质世界的一种运动,一种变化。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人真的就只有一生,有的时候不得不觉得这是一种悲哀,一切都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会有意义,而在宇宙运动的大环境里,人的出现,人的消亡,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放到不同的场景我们会有不同的意义。 我们研究生命的意义,实际上研究的是生命对人的意义,世界对人的意义,而不是人对世界的意义,这一点是必须要明确的。因为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人对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运动,时间,空间,存在为什么而存在,存在必有理由,但存在却未必有意义。 从运动的角度来讲,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在做事,做人,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的的确确是感到了某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做,有些事情做了会有意义。比如功成名就,比如家庭和睦,比如证明自己,人们渴望被重要。在证明价值的同时会觉得这些事情会有意义。 到现在我都深深的爱着一个人,但我完全可以放弃这个念头,也许有一天,我真的会放弃,那时候我也会认为放弃会更有意义。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不同的意义。我想这种情况会在大多数的人的身上出现,有时很重要的东西,在一定的情况下就会变得不重要,我们爬到一个山头的时候,目光就不会在停留在此山头。 直到很久以前我才想出来这是为什么?很多东西,我们认为它有意义,它才有意义,我们认为它没有意义,那它就没有意义(反证了情绪是本能的观点)。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意义是人赋予的。生命的意义也是一样,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它就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不赋予它意义,那么它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赋予它目的,它就有目的,不赋予它目的,它就没目的。 而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会认为是有意义的呢?而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会赋予它意义呢? 这里我要谈一下什么叫做“赋予”。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展现在整个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独立,我已经论证了人是不可能单独存在于世的,那么必然要与其它的事物发生联系,但是与我们先天就有联系的东西毕竟只是少数(血缘),所以就必需要后天给它强加予联系。 如有两只同样牌子的笔,一只是心上人送的,一只是展柜里买的,从物质的角度来讲,这两只笔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展柜里的那只笔可能用两下就扔了,但是心上人送的这一只,却是死也舍不得沾上墨水。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我再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这一次地震,全国震惊死伤无数,我们心里很沉痛,但是在地震只前不久,缅甸大俱风同样夺走好几万的生命,但是很多人却把这个当成一个新闻来看。同样是失去,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这就是赋予! 赋予在生活中占有了很大的地位,到处都是,名字,文字,语言,文明,爱情,友情,爱国主义,国界,权力,身份,图腾,信仰,礼义廉耻,仁孝道德,。包括金钱,这些东西都是赋予的结果。如果在秦朝,你拿着一张纸去买东西,不被抓去了连坐才怪,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用纸买东西,这个纸的价值就是人为赋予的。最能说明赋予的例子其实是我们的生日.我想实际上生日与每一天的区别都不大.但它就是不同.为什么?赋予.假如这样的一种情况,你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忘记了你的生日,于是随便拿了一天当你的生日。假如你不知道你父母在骗你,那么你也会与其他的人一样庆祝你所谓的生日的那一天。所以,并不是哪一天很特别,而是你赋予了哪一天涵义! 一个人,老得一塌糊涂,但心中又不接受自己年老的现实!我们是说服他接受自己客观的看待的年龄问题呢?还是让他心中相信自己仍然年轻呢?一个人死了,我们是接受他死了的现实呢?还是相信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假如你选择了后者,那么这就是赋予的结果(因为他不可能再年轻,他也不可能真的活在我们心中)。 我讲过,对于世界我们做的只能是接受,发现与应用。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接受不接受。换成成语就是无可理喻。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讲道理按逻辑才行得通的,这种无可理喻,就是一个赋予!任何我们经历的事物事件物体,或者是所思所见所感,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当事物被存储的那一刻,就被建立了联系,而当数据再次被调用的时候,不管这种调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目的,只要出现第二次调用的行为,这种调用的行为都被附上了某种含义,这个存储与调用的过程,就可以被看着是赋予。简单的给赋予下一个定义:赋予就是人为的强制性的给予联系包括精神联系,逻辑联系,非物质联系等等。这也是一张兰亭序模本在我的心里敌不过一张“于儿”的普通书信的缘故。同样因为赋予这个行为是带有相当的主观的意愿在里面情绪的波动是相当大的,一个小东西可以让你感动得要死,一个大东西有时候让你无动于衷。于是,同一个事物,我可以根据当时的情绪赋予它可大可小的价值。后文中我会讲到“付出得到0”的公式,但是赋予这个行为让一个等式给活生生的变成了不等式。比如我付出的代价,却失去了女友,也得到了经验,我可以赋予这个经验很大的意义,虽然我失去了女友,但我学会了坚强,我得大与失!我也可以赋予这个经验相等的意义,我失去了女友,但得到了经验,无失无得,同样,我也可以赋予这个经验很小的意义,就算我得到了经验,但我失去了“于儿”,再怎么得也不能偿失。这就是赋予的含义。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赋予这种能力很多时候体现在主观意愿上,即我认为某事某物如何如何,或者说,我更愿意相信某事某物某人怎么怎么样,正如人死不能复生,但往往我们更加愿意接受他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某一个角落这种说法。赋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如果有人对这种能力有点陌生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对这种能力的称呼,叫做“自欺欺人”。 上一节我讲到,人的生存得更好这个目的紧紧的与两样东西相联系,其中一个就是:资源。那另一个是什么呢?另一个就是:意愿。所以一件事(不仅限于讨论生命)有意义的标志就是意愿的满足与资源的占有。这个描述应该是很清晰的,即有意义的标志就是,找到你愿意沉迷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等)与一种资源作为占有的目标。(如,金钱。名利,女人,物质,地位等)。比如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美眉,喜欢得不得了,想跟她在一起,(在一起的幸福感是你选择的情绪,女人的实体就是你选择的资源了。)于是拼了老命的追,最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地攻势下,美眉被感动了,妥协了,那么追求爱情的这个过程就是有意义的满足了意愿,占有了资源。另外一种可能,这个美眉,名花有主,或者是眼睛长大脑袋上,或者是我们牛头不对马嘴,尽管付出了很多,却后还是以惨淡收场,但假如你从中尝到了对待爱情的方式,对待人生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获得了经验,或者得失之道,取舍之道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