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重点.doc_第1页
抗震复习重点.doc_第2页
抗震复习重点.doc_第3页
抗震复习重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1. 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2. 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簸运动。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3. 由地震波传播所引起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4.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M=logA A-记录图上量得的最大水平位移。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增加30倍。5.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近,地震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也越低。6. 震中区的地震烈度称为震中烈度。M=1+(2/3)I I为震中烈度7. 地震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等形式。地裂缝分为构造性地裂缝和重力式地裂缝两类。建筑物的破坏分:静力破坏和动力破坏(地震引起的破坏)8. 抗震设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9.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P9)抗震设计方法(P10)10.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11.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12.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13. 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采用超静定结构、有目的地设置人工塑性铰、利用框架的填充墙、设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第2章1. 建筑物震害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有关。2. 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3.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4. 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称为“覆盖层厚度”。5. 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6. 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按下式计算(P19):7. 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不含黄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产生机理:地震时,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强烈震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因而使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 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便形同“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所谓液化现象。8. 地基液化判别过程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两大步骤。9. 地基土的液化指数可按下式确定(P22):第3章1.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构地震反应。2. 地震反应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不仅与地面运动有关,还与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有关。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P50)底部剪力法计算(P54)4. 鞭梢效应: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重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均比较均匀的结构。当建筑物有局部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屋顶面、女儿墙、烟囱等)时,由于该部分结构的重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将产生鞭梢效应,即局部突出小建筑的地震反应有加剧的现象。5. 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方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6.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的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7. 计算高耸结构或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取为实际总重力荷载的75%8. 可近似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即av1=0.65amax9. 振型组合,平扭耦合体系的组合数比非平扭耦合体系的振型组合数多,一般应为3倍以上。此外,由于平扭耦合影响,一些振型的频率可能很小,振型组合时,需考虑不同地震反应间的相关性。为此,可采用完全二次振型组合法(CQC法)。10. 双向水平地震影响:x向水平地震动,y向水平地震动。考虑到一般建筑结构角部构件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大,为便于工程设计,抗震计算时可只考虑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但将角部构件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提高30%,然后与其他荷载组合。11. 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定义为(P78):12. 结构薄弱层位置判别: a.对于 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框架结构,塑性变形集中发生在某一或某几个楼层,发生的部位为 最小或相对较小的楼层,称之为结构薄弱层。 b.对于 沿高度分布均匀的框架结构,分析表明,此时一般结构底层的层间变形最大,因而可将底层当作结构薄弱层。 c.对于单层钢筋混泥土柱厂房,薄弱层一般出现在上柱。13. 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的层间弹塑性位移与相应弹性位移之间有相对稳定关系(P81),即14. 竖向不规则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除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竖向抗侧力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乘以1.25 1.5的增大系数 b.楼层承载力突变时,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15. 多遇地震下结构允许弹性变形验算(P89)16.多遇地震下结构强度验算(P89)17. 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P90)第4章1. 结构布置:a. 采用纵墙承重的多层砖房,因横向支撑少,纵墙极易受平面外弯曲破坏而导致结构倒塌。因此,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其次考虑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避免采用纵墙承重方案。b. 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否则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如在楼梯间四角设钢筋混泥土构造柱等。c. 利用防震缝,可以将复杂体型的房屋划分为若干体型简单、刚度均匀的单元。当地震烈度为8度或9度且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防震缝:房屋立面高度差在6m以上;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2. 房屋高宽比:当房屋的高宽比大时,地震时易于发生整体弯曲破坏。多层砌体房屋不作整体弯曲验算,但为了保证房屋的稳定性,房屋总高度和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应满足相应的要求。(表4-2)3. 结构底部地震剪力为(P99)FEK=amaxGeq4. 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P102)5. 砌体抗剪强度理论主要有两种:主拉应力强度理论与剪切摩擦强度理论。6. 各类砌体沿阶梯型截面破坏的的抗震强度设计值为(P106):7.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抗震设计的目标的实现、弥补抗震计算的不足(设置圈梁、构造柱)。8. 在底部框架砌体房屋中,必须在结构底部加设抗震墙,不得采用纯框架布置。第5章1. 扭转破坏: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有较大的不重合或结构沿竖向刚度有过大的突然变化。2. 反震缝处碰撞:反振缝如果宽度不够,其两侧的结构单元在地震时就会相互碰撞而产生震害。3. 框架的整体破坏形式按破坏性质可分为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强柱弱梁型)和柱铰机制(强梁弱柱型)。4. 短柱破坏:柱子较短时,剪跨比过小,刚度较大,柱中的地震力也较大,容易导致柱子的脆性剪切破坏。5. 结构布置分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6. 防震缝设置: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的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7. 在竖向非地震荷载作用下,可用调幅法来考虑框架梁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对现浇框架,调幅系数取0.80.9;对装配整体式框架,调幅系数取0.70.8。对水平地震作用引起的内力和竖向地震作用引起的内力均不应进行调幅。8. 由强柱弱梁原则调整: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5、1.25和1.15。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时,一、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30。9. 轴压比n的定义为(P136):10. 计算反弯点法和D值法(P131)11.12.第6章1. 多高层钢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式有三种:节点连接破坏;构件破坏;结构倒塌。2.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构件破坏的主要形式:支撑压曲;梁柱局部失稳;柱水平裂缝或断裂破坏。3.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超过12层的建筑归为高层钢结构建筑,将不超过12层的建筑归为多层钢结构建筑。4. 纯框架结构延性好,但抗侧力刚度较差。中心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提高框架的刚度,但支撑受压会屈曲,支撑屈曲将导致原结构承载力降低。偏心支撑框架可通过偏心梁段剪切屈服限制支撑受压屈曲,从而保证结构具有稳定的承载力和良好的性能,而结构的抗侧力刚度介于纯框架和中心支撑框架之间。第7章1. 围护墙的布置:围护墙的布置应尽量均匀、对称。多跨厂房的砌体维护墙宜采用外贴式,不宜采用嵌砌式。2. 排架地震作用的计算: 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总地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