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doc_第1页
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doc_第2页
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doc_第3页
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简答题 1、 简述收入分配过程的基本内容及其核算的账户组成。 答:收入分配是一个由众多收支组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阶段。收入初次分配阶段自增加值的分配开始,产生各种与生产有关的分配流量,包括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原始收入,这些内容被编制成收入形成账户和原始收入分配账户。 收入再分配以收入初次分配结果为基础,主要记录各种由经常性转移形成的分配流量,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人以及调整后可支配收人,这些构成了收人再分配账户和实物收人分配账户的内容。 2、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 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原始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 3、根据2003、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下表并解释相关指标的含义: 指 标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6280 6860 7703 847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2253 2366 2476 2622.4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9.2 37.9 37.7 37.1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9.1 47.7 46.2 45.6 可支配收入: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联合国对其提出的数量界限以其经济意义: 解答: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的结果。从形成过程看,它是各部门原始收入加减该部门应收和应付转移收支后的余额,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最终结果;从去向看,它是各部门当期获得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个人最终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恩格尔系数常用于衡量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联合国标准:该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为富裕,20%以下为最富裕。 4、试依据资本帐户的平衡项(净贷出或净借入)与金融帐户的平衡项(净金融投资或净金融负债)之间的关系,说明金融帐户在经济交易流量核算中所处的位置。 解答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资本账户与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后者解释了前者记录的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二、计算分析题 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帐户。 解答: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680-256-(85-6)=345(亿元) 原始收入总额=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345+(38-42)=341(亿元)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 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收入分配帐户如下(单位:亿元): 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劳动报酬 256 生产税净额 79 总营业盈余 345 总增加值 680 合 计 680 合 计 680 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财产收入 42 原始收入总额 341 总营业盈余 345 财产收入 38 合 计 383 合 计 383 收入再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经常转移支出 53 所得税 43 社会福利 7 捐 款 3 可支配总收入 288 原始收入总额 341 合 计 341 合 计 341 2、(1)根据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 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居住 杂项商品与服务 2271.84 590.88 388.68 430.08 626.04 902.28 624.36 195.84 (2)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 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消费率 恩格尔系数 解答:(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 2271.84+590.88+388.68+430.08+626.04+902.28+624.36+195.84=6030(元) (2)消费率为: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6030/7703=78.28% (3)恩格尔系数为:人均食品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271.84/6030=37.7% 3、假设某一核算期某国各机构部门与国外未发生资本转移,在该核算期内,各机构部门所发生的全部资本转移项目如下:政府部门共征得赠予税89亿元,同时政府部门对其他机构部门拨付的固定资产款项和实物合计562亿元;此外金融机构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收入为368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375亿元;企业部门在核算期末的资本转移支出共计455亿元;住户部门未发生任何资本转移收入与支出。 请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企业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及净额。 解答:根据题目中的资料可知,政府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为89亿元,资本转移支出为562亿元。则根据资本转移项目的平衡关系有,各部门的资本转移收入总和等于资本转移支出总和。 即89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368562455375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56245537589368935(亿元) 企业部门资本转移收入净额935-455480(亿元) 4、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28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 (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 解答: (1)居民储蓄额=可支配收入总消费=680049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总储蓄+资本转移净额非金融投资 =1850+0800105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存款+股票+保险)净金融投资额 =(860350280)1050440(亿元) (4)账户: 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账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 最终消费支出 4950 可支配总收入 6800 总储蓄 1850 合 计 6800 合 计 6800 居民部门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 资 产 变 化 负债和净值变化 资本形成 800 总储蓄 1850 净贷出(+)/净借入(-)1050 合 计 1850 合 计 1850 金融帐户 单位:亿元 资产变化 负债变化 银行存款 860 股票和债务 350 保险 280 负债 440 净金融投资额 1050 合计 1490 合计 1490 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5、已知如下机构部门的资料(单位:万元) (1)期初资料 非金融资产 2000 现金和存款 300 证 券 400 其他金融资产 300 长期贷款 80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400 (2)期内流量资料 实物投资额 200 金融投资 其中:黄金和存款 1680 证券 160 其他金融资产 200 金融负债: 其中:长期贷款 1160 其中:负债 160 (3)重估价资料 非金融资产 220 证券 200 其他金融资产 220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该部门的期末资产负债表。 解答: (1)非金融资产期初非金融资产+期内实物投资+重估价非金融资产 20002002202420(万元) (2)金融资产现金和存款+证券+其他金融资产 (30016800)(400160200)(300+200+220) 1980+760+720=3460(万元) (3)负债总额长期贷款+商业信用+其他负债 (80011600)600(400+160+0)1960+600+560=3120(万元) (4)净值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 2420346031202760(万元) 期末资产负债表 单位:万元 资产 负债和净值变化 非金融资产2420 金融资产3460 现金和存款 1980 证券 760 其他金融资产 720 负债3120 长期贷款 1960 商业信用 600 其他负债 560 净值2760 合 计5880 合计5880 6、设有如下资料(单位:亿元):有形资产4000,非金融无形资产400,金融资产320,对外金融负债360。计算国民资产负债总额。 解答: 利用第六章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的资产平衡关系中的“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净值”计算。在国民经济(全国合计)中,净值即国民资产负债总额。计算为: 国民资产负债总额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对外金融负债 (有形资产非金融无形资产)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净额 40004003203604360(亿元) 期中测验 下面是我国1999-2003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试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计算和分析。 单位: 亿元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底总人口数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万人) 1999 80579.4 14472 40557.8 35087.2 5470.6 27037.7 4460.3 6910.3 125786 2000 88254 14628.2 44935.3 39047.3 5888 29904.6 5408.6 7316 126743 2001 95727.9 15411.8 48750 42374.6 6375 33153 5968.3 7918.8 127627 2002 103553.6 16117.3 52980.2 45975.2 7005.4 36074.8 6240.3 8476.7 128453 2003 116603.2 17092.1 61274.1 53092.9 8181.3 38885.7 6715.6 9238.1 12922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并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是由哪些生产成果组成。 (2)根据给出的统计数据,计算各年度的国外净要素收入并作出分析。 (3)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有何不同。 (5)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国外净要素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6)结合我国近年经济建设的情况,计算1999-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并分析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及各产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及特点。 解答: 年份 国民生产总值 年底总人口数(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国外净要素收入(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1999 80579.4 125786.0 82067.5 -1488.1 6524.4 17.6 49.4 32.9 2000 88254.0 126743.0 89468.1 -1214.1 7059.0 16.4 50.2 33.4 2001 95727.9 127627.0 97314.8 -1586.9 7624.9 15.8 50.1 34.1 2002 103553.6 128453.0 105172.3 -1618.7 8187.6 15.3 50.4 34.3 2003 116603.2 129227.0 117251.9 -648.7 9073.3 14.6 52.3 33.2 (1)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各年度结果如上表。 国内生产总值具体包括的生产成果有: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 (2)1999-2003年国外净要素收入均为负值,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即我国公民在国外获得的要素收入小于外国公民在我国获得的要素收入。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结果见上表。 (4)国民生产总值是按国民原则,而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