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doc_第1页
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doc_第2页
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doc_第3页
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doc_第4页
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1988年12月7日)二九年三月17目录目 录1 亚美尼亚简况12 亚美尼亚强烈地震概况22.1 震情22.2 震灾情况22.3 人员伤亡32.4 经济损失和应急政策措施33 地震救援43.1 国内全力支援灾区43.2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救援54 工程抗震74.1 房屋建筑震害及原因分析74.1.1地震灾区房屋建筑物的损坏74.1.2房屋建筑震害原因分析94.2房屋建筑物倒塌与损坏原因的苏、日学者分析及重建意见114.2.1断层纵横交叉,震害严重地区与断层存在有密切的关系。114.2.2倒塌和损坏最严重的是石砌建筑。114.2.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节点质量差,整体刚度不足。114.2.4该地建筑物基础都采用装配式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或单向连续基础,缺乏地下连系梁,影响地下部分整体刚度。124.2.5根据苏联报导斯皮塔克地震烈度为8-9级、列宁纳坎和基洛瓦坎均为8级。124.2.6震后恢复重建决策的意见124.3亚美尼亚地区地震后大坝与原子能发电站调查134.3.1亚美尼亚地区地震后大坝调查工作134.3.2原子能发电站155应汲取的经验教训155.1 在编制地震危险区划图时,要充分估计实际的潜在地震危险155.2 建筑物必须严格注意质量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165.3 在地震危险区必须制定防灾措施和进行有关地震知识的宣传165.4 应该设立一个常设机构对付突发事故和灾害175.5 必须进一步开发救灾工具和技术175.6 可汲取的其他经验与教训17亚美尼亚地震震害和经验教训1 亚美尼亚简况亚美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Armenia),简称亚美尼亚。总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是位于亚洲与欧洲交界处的外高加索南部的内陆国。东邻阿塞拜疆,西部和东南部与土耳其、伊朗及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接壤,北界格鲁吉亚。地处亚美尼亚高原东北部,境内多山,全境90%的领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干燥,属亚热带高山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212;7月平均气温为2426。首都埃里温(Yerevan,Thtdfy),人口110.21万(2003年1月)。全国总人口350万(2008年)。其中亚美尼亚族占933,其他民族有俄罗斯人、库尔德人、乌克兰人、亚述人、希腊人等。亚美尼亚人信奉基督教。简史: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现亚美尼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乌拉杜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亚美尼亚领土处于阿凯米尼得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建立了大亚美尼亚国。后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1804年1828年间,两次俄伊战争以伊朗失败告终,原被伊朗占领的东亚美尼亚被并入俄罗斯。1917年11月,亚美尼亚被英国和土耳其占领。1920年1月29日建立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年12月30日以该联邦成员国身份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直属苏联,成为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8月23日,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独立宣言,并改国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1991年9月21日,亚美尼亚举行全民公决,正式宣布独立。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亚美尼亚共和国独立。1992年4月6日,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2 亚美尼亚强烈地震概况2.1 震情1988年12月7日,当地时间上午11时41分在当时苏联亚美尼亚加盟和国发生里氏6.9级强烈地震。主震后余震频繁而强烈。主震发生后4分钟即发生了一次5.8级的强余震,3日后又发生了5.2级的余震。此后余震达367次。震中位置在亚美尼亚的列宁纳坎市(现名久姆里)和斯皮塔克市。受灾较大的城市还有基洛瓦坎城。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10km。这次地震的特点是振幅大、周期和持续时间短、震源浅。波及范围为70-40km的狭长地带。这次地震被认为是发生在一个逆冲断层上。几乎全城覆灭的斯皮塔克城正好位于该逆冲断层的上盘。发震断层使地表破裂长达8公里,竖向位移为10.5米。1968年苏联著名工程地震学家麦德维捷夫(Medvedev)曾把该地区列入地震烈度VII度(MSK烈度表)区。但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要在IX-X度(MSK烈度表),超过了区划图上的烈度值。2.2 震灾情况这次地震是80年来高加索地区发生的最强烈的一次地震,也是本世纪以来原苏联最严重的一次灾难性地震。地震波及范围达数千平方公里,破坏和损失最严重的是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人口29万),该城80%住房、学校、办公楼和厂房倒塌。离列宁纳坎不远的城镇斯皮塔克和斯皮塔克地区的大部村庄遭到彻底破坏。斯皮塔克镇被完全夷平,全镇2万居民大多数罹难。在基洛瓦坎和斯捷帕纳等地,几百栋高层建筑物被夷为平地。这些地区的公路、铁路、供电系统和通讯网都受到破坏或完全毁坏,造成50多万人无家可归。3个城市和近150个村镇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害,130个企业停产。造成如此严重破坏的地震实属少见。亚美亚首都埃里温市有明显的震感,但损失不大。令人欣慰的是,埃里温附近的原子能发电装备有加速器的物理研究所以及一些大型工业企业没有受到影响。这次大震还波及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及邻国土耳其和伊朗一些地区,在原苏联边境土耳其一侧的房屋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负责调查这次大地震的苏联科学院特别委员会副主任拉伯洛夫,将这次地震命名为“斯皮塔克地震”。2.3 人员伤亡地震发生时,人们正在办公室或车间工作,学生们正在课堂上学习,他们中许多未能幸免于难。从列宁纳坎市的一所小学校废墟中一次就运出了50多具儿童尸体,痛不欲生的家长们在这里哭泣着寻找自己的孩子,一些还活着的人们在瓦砾中呻吟着呼救。当时苏联政府和有关方面最初估计死亡人数达5万或7万,甚至10万。但据原苏联政府通报1989年第3期公布的材料表明,人员伤亡比最初估计的要少,地震共造成24972人死亡,伤者为19000人。从废墟中挖出39792人,其中,生者15254人。1988年12月7日至1989年1月3日住院治疗的12052人,其中治愈出院的9844人,继续住院治疗的1804人,医院里死去的434人。从灾区转移出118425人,其中转移到其他共和国的有78857人。据报道地震还在土耳其造成4人死亡,22人受伤。据统计,在一般地震中,死亡与受伤人员的比约为1:4,但在这次地震中,两者的比例约为5:2。造成死亡人数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建筑物几乎都以楼板直落方式塌下,使人员难以逃生;主震发生后,强烈余震频繁,使已经严重破坏的建筑物重新倒塌,使主震后仍然躲在建筑物中的人员惨遭厄运;这次地震发生在当地中、小学校中午放学前的五分钟,许多学校建筑物倒塌,使大批中、小学生难逃劫难;这次地震是发生在寒冷地区的冬季,许多震后被救出的人员,或刚被发现尚未被救的人员因抵御不了严寒而冻死。2.4 经济损失和应急政策措施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材料,这次地震造成的济损失高达100亿卢布,远远超过原先估计的60-65亿卢布,甚至超过了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的损失(80亿卢布)。原苏共中央决定从中央委员会的财政预算中拨出5000万卢布支援亚美尼亚地震灾区,苏共中央政治局1988年12月15日举行会议,决定给受灾居民发放一次性补助金,补偿他们的财产损失;失去父母的儿童将得到抚恤金;因震灾而照看学龄前儿童的妇女,半年内将领取平均工资,工龄照算。据报道,发给灾民的一次性救灾款为1.18亿卢布;赔偿财产损失为2.53亿卢布。原苏联政府还决定拨款50亿卢布给灾区重建家园,各加盟共和国和各部门都要集中人力物力投人对灾区的恢复工作,优先建设生活设施。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制定重建遭到地震破坏的111个城镇和乡村的计划,所有新建筑物将被设计为能抗御麦氏烈度表的地震。计划在居住区建造住宅、俱乐部、学校、幼儿园、工厂、综合体育场和贸易中心,还计划建造3000幢带庭院的独家住宅,并开设专门商店为个人修房建房提供所需购买的材料。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曾说,重建这些被摧毁的城镇约需两年的时间,建筑费用至少要花80亿美元。另据报道,在原苏联各地和世界各国协力救援亚美尼亚灾民的同时,当地民族主义分子继续从事挑唆活动,个别坏分子趁灾打劫,截止1988年12月14日,在灾区已发生34起盗窃国家及私人财物案件,拘留179人,逮捕8人。3 地震救援3.1 国内全力支援灾区亚美尼亚地震的悲剧震动了原苏联全国,苏联党政军民全力支援灾区。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中断对美国的访问,赶回国内,亲临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当天,苏联政府就成立了以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为首的中央救灾委员会。雷日科夫向全国发布了紧急动员令,次日上午又与党中央书记、国防部长、建委主任等组成的苏共中央政治局救灾委员会赶到灾区。雷日科夫在灾区一直工作了十余天。卫生部长恰佐夫在闻讯后3个半小时就率领78名外科医生、创伤学家及麻醉师奔赴现场。苏联卫生部同时运去了大批药品、御寒衣和备用血液。苏联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援助灾区,仅莫斯科市政府就火速拨出500万卢布的救灾款,15000吨马铃薯和其它蔬菜,以及大批起重机等救灾机器。每天都有数百架大型飞机、上百列火车和无数汽车装载着药品、衣物、食品、帐篷等大批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各地救灾队伍也纷纷赶往灾区,数千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几十个医疗队在现场抢救。在灾区参加救灾的苏联军队、民防部队和其他在灾区从事恢复工作的共有8.18万人,其中亚美尼亚人1.8万人。救灾出动民航机3752架次;军用运输机2426架次。各地居民还纷纷捐款、献血,苏联社会发展银行收到各地寄来的救灾款12.08亿卢布;12月8日一天,莫斯科就有3000人无偿献血600升,以抢救伤员。1988年以来多次与亚美尼亚发生民族冲突的阿塞拜疆人在这场灾难面前首先伸出了援助之手,阿塞拜疆为亚美尼亚灾区专程送去了大批石油产品、起重机、流动加油站等。阿塞拜疆工会理事会曾表示,可以在本共和国的疗养院中收容4000名受伤的亚美尼亚灾民,负责他们吃、住与医疗。该加盟共和国还着手组织了若干建筑队,帮助亚美尼亚重建家园。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各社会团体也都从四面八方向灾区送去了救援物资。由于救援工作开展得迅速及时,震后10天从废墟中扒出23700人,救活15300人;疏散妇孺老弱5万余人;医院接收10380名受难者,5200人出院,另4800人正在治疗中。3.2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救援亚美尼亚地震被认为是1988年前10年中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自唐山地震以来世界上损失惨重的一次地震。苏联政府充分利用了当时国际社会正在酝酿发动和开展一个“国际减轻自然灾震十年”的有利时机,加上本国实行开放改 革政策的良好政治气候,对这次地震破天荒地采取了“灾区开放”的政策。不仅无条件地允许各国派遣科学家、考察队和救援人员去现场考察和进行救援工作,而且还主动派专机、邀请外国地震和抗震专家带地震仪器去现场考察和开展合作研究,这些措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良好的反响。短短十几天中,各国共派遣各类专家和救援人员2000余人到达地震现场,赠送的救济物资和款项达4亿美元。许多国家在本国大量开展募捐、义演、义卖活动,救援亚美尼亚地震灾区,有许多个国家提供了援助。美国当局也因苏联采取“灾区开放”政策而表示振奋,决定将与苏联签署一个苏美合作地震研究的10年计划协议,“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特设国际专家组也决定将研究和重建亚美尼亚地震区列为“十年”活动计划的首项内容。在震后,有近80个国家向苏联提供了1亿多美元的援助。此外数十个国家向苏联灾区派去了医生、抢险队和地震专家等救灾人员,世界各国政府、红十字会和其他民间组织向灾区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及活动医院、各种救灾车辆、推土机、起重机、衣物、食品、帐篷等救灾物资,提供援助的外国飞机共计286架次。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这次地震给苏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表示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国务院总理李鹏1988年12月9日凌晨致电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对苏联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并向地震中遇难者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中国红十字会先后运送了两批总重近23吨的食品、御寒衣服等救灾物资支援苏联灾区。这场被西方宣传媒体称为“史无前例的国际大援助”,对抢救灾民、消除地震后果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苏联大地震后主动争取国际援助获得成功,概括起来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做法:(1)公开灾情。大地震发生后,苏联宣传媒介及时、充分、持续地向国内外介绍地震灾情和救灾情况。在宣传中,特别注意让国际社会了解这次地震的灾难性后果。从地震后第二天起,国内各大报纸和电台、电视台都以最重要的位置大量报道地震消息,外交部几乎天天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外记者介绍灾区情况。从震后第四天起,外国记者可以自由进入灾区采访,不受限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89年1月上旬,仅西方四大通讯社从灾区发出的有关地震的报导就有好几十万字。这种“让外国人帮助宣传”的做法,对赢得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起了相当大的作用。(2)利用驻外使馆争取援助。苏联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外交机构在地震后分别举行记者招待会,向驻在国政府和公众通报灾情,主动要求援助。苏联驻美、英等国的使馆还开设了特别银行账户,接受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款。美国政府和个人在地震后头5天就向苏联提供了660万美元的援助。在此期间,在伦敦募捐到180万美元。欧洲共同体及其成员国提供了3780万美元的援助。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称,这占外国援助总额的58%。苏联驻外机构还根据救灾进展情况,向国外提出具体援助要求。例如,苏驻维也纳大使馆12月28日要求奥地利提供两台净水设备和若干储水罐。奥方第二天就派出9人小组,带着设备直奔列宁纳坎。苏联还向美国等国提出派地震和建筑专家到亚美尼亚参加灾后重建工作,有200多名外国专家前往,美国由16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专家组曾在苏联灾区工作。(3)做法灵活抛开政治歧见,对援助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无论建交的还是没有建交的国家,凡提供援助者,一概欢迎。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巴林同苏联没有外交关系,都提供了援助。以色列派遣了约50名援救人员,还派飞机运去了一批医药用品。沙特和巴林提供了50万美元的援助。南朝鲜还派飞机运救灾物资。另外,对提供援助的外国飞机和人员放宽限制,飞机可直飞灾区,外国救援人员中大多数甚至没有签证就到了灾区。外电在论苏联的做法时说:“苏联这个最神秘的大国在地震后完全打开了它的国界”。4 工程抗震这次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是:震级不是很大,但因是直下型浅源地震,故破坏力非常大,震灾严重,并且集中在震中区80公里范围内,受灾最严重的是列宁纳坎、基洛瓦坎和斯皮塔克等城镇;列宁纳坎等地过去20年建造的5-9层的高层建筑物倒塌数百栋,而很多旧建筑物经受住了地震;地震造成总长约450公里的裂缝,但在列宁纳坎-基洛瓦坎以南20公里的地区几乎没有受到地震的影响。苏联科学院特别委员会副主任指出,亚美尼亚南部地区,确实不存在局部性地震发生源的地壳变动,这是一个重要事实。因此,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以西29公里处的核电站的两个反应堆,在五度余震下,没有造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事件”。4.1 房屋建筑震害及原因分析4.1.1地震灾区房屋建筑物的损坏主要受灾区建筑物损坏情况的调查:斯皮塔克市该市位于最接近震中处,标高1400米,人口2万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城镇。市中心位于低洼部分,东西向有互相平行的铁路及河川。该市建筑物都是5层以下,主要结构类型是:(1)PRC结构的五层公寓;(2)RMS结构的五层公离;(3)石结构的1-2层住宅等;(4)预制钢筋混凝土的大型简仓和工厂;(5)PRC结构单层或两层厂房。(注:PRC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RMS为用火山凝灰岩石块砌筑承重结构,并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加固)根据建筑物损坏程度,该市大致划分成如下各区:1区:大约有几十幢RMS结构公寓建筑群,几乎全部倒塌,仅3幢勉强支持未倒塌,一幢预应力混凝土板建筑物仅轻度损坏。2区:RMS结构五层公寓和石结构住宅大多数倒塌,未倒塌的严重损坏。3区:PRC结构和RMS结构工厂,石结构的1-2层住宅大多数倒塌或严重破坏、铁路扭曲。4区:大多数RMS结构五层公寓和石结构住宅遭到严重损坏。5区:大多数RMS结构和石结构厂房以及石结构住宅接近严重损坏,公路、铁路桥损坏。6区: 大多数石结构住宅遭到严重损坏。7区:石结构住宅占多数,仅在立面上看到少量损坏。8区:在小土丘坡地上墓地的墓碑均无翻侧。附近新住宅仅轻微损坏。此外,高地上纪念塔有轻度损坏,简仓部分倒塌。该市西侧的糖厂和缝纫服厂虽未例塌,而遭严重损坏。但是铁制和砖砌的高烟囱却未倾斜和倒塌。列宁纳坎市该市离震中约35公里。市标高1500米,人口约29万,为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市西北部为10年前开始建设的以高层(主要是九层)公寓为中心的住宅区。九层公寓100%倒塌,建筑物下救出1.7万人,生存8千人。石油、纺织企业震后发生火灾,但未蔓延。根据该市损坏程度划分成如下各区:1区:主要是九层PRC结构居住公寓,80%左右完全倒塌,约20勉强支持住未倒塌。2区:在老石结构建筑物中还建有5层RMS结构公寓和PRC结构的商业建筑,不少建筑物完全倒塌。3区:石结构的教堂建筑、公共建筑等多数为3层以下,许多建筑物倒塌和严重破坏,其中1-2层小型建筑物损坏很少。4区:建筑物中多数为3层未加固的石砌公寓住宅。这些建筑物主要是端部山墙遭严重损坏,但也有些建筑物未受损坏。5区:位于该市最北侧靠西的住宅小区,该区建有WPC结构的九层住宅公寓至少有6幢以上,除有一幢正在建设中8层楼板跌落损坏外,其它几乎均无损坏。(注:WPC为钢筋混凝土大板结构)6区:沿街建有WPC结构的5层公寓近10幢,仅在建筑物端部门窗孔洞周围有斜裂纹,少量玻璃损坏,外装修几乎看不到损坏。7区:该区以石结构老平房住宅为主,仅局部石墙壁损坏和跌落,是受灾较小地区。8区:是石结构平房为主的村落,无损坏。此外,建于西南高地斜坡上的雕像和石结构的体育场以及二层石结构的列宁纳坎车站均无损坏。市内最高的16层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严重损坏。基洛瓦坎市该市位于震中以东约20公里处,标高1350米,南北两侧为丘陵地,东西向有河流,呈细长带形城市,人口17万。该市有15幢RMS结构公寓倒塌,调查组实际观察发现该市损坏情形比斯皮塔克和列宁纳坎要小得多,仅看到一幢五层RMS结构建筑局部倒塌,并已拆除其受损部分,而与之相邻的一幢却连裂纹也来发现。另外,该市东北侧坡地上,看到RMS结构的工厂和公寓群无明显损坏。埃里温市该市离震中约80公里。该市内建有10层左右RMS和PRC结构建筑物,以及正在建设PRC高层公寓均无破坏。4.1.2房屋建筑震害原因分析亚美尼亚地震实际上是苏联七十年代建造的经过抗震设计的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灾难。当地许多旧的,甚至也未加筋的砖石结构都未发生明显的破坏。这是因为原苏联政府,特别是城市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七十年代初期,鉴于城市住房严重短缺,为节省投资,便大量兴建的多层建筑中降低抗震设计的标准,将设计烈度一律减到VII度以下,降低了抵御地震的能力,同时又取消了原规范中限制建造5层以上建筑物的规定,把层数限制改为9层。而恰恰正是这些建筑物在地震中大量直落倒塌,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死亡。在列宁纳坎城约有80%的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和倒塌,其中倒塌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这一类降低设计标准的学校、医院、公寓房屋和工厂。该城市中的主要建筑物为未加筋的砖石承重墙体结构,在地震中总的来说表现不佳,但有许多低层的末加筋的砖结构建筑表现良好。表现最差的是预制的延性较小的九层混凝土框架式结构,在50多栋这样的建筑物中,地震后只有12栋未倒塌,但也严重破坏,其余皆一落到底。与之相反,许多预制的混凝土墙体与楼板的9层结构却表现良好。在两座升板结构中,有一座10层的楼房倒塌,另一座16层的楼房(为该城市最高层的结构)发生了严重的扭转效应并导致底层的严重破坏。基洛瓦坎城比列宁纳坎距震中更近,震害也很严重,但破坏范围却比列宁纳坎小。破坏的建筑物大都位于古老的沼泽地基上,相信是场地效应所致。位于震中区的斯皮塔克城几乎夷为平地,除了房屋质量原因外,由于位在震中区,坐落在逆冲断层的上盘,受到特别激烈的震动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埃里温市距震中100多公里,也有一些建筑物破坏,所幸核电站未出疵漏。具体地震破坏见下表:表4-1主要城市建筑物震害与地震烈度城 市人口(万)烈 度距 离 震 中震 害斯皮塔克 2 IX-X 约3公里主要建筑物几乎全倒塌列宁纳坎 29 IX 35 公里80%建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 基洛瓦坎 17 VII-IX 17-20公里 50%建筑物损坏 埃 里 温 120 VI 70-80公里较轻微损坏表4-2亚美尼亚主要城市各种结构类型建筑物受害情况结构类型建设年代层 数斯 皮 塔 克列宁纳坎基洛瓦坎(6) PRC(1) 10年前 9或5 无(4)约100栋倒塌约70栋损坏 WPC(2) 3年前 9部分5有1栋5层未损坏7栋9层未损坏 无 RMS(3)30年前(5) 4或5 约60栋倒塌2-3存约100栋倒塌约15栋倒塌表中:(1)PRC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WPC为钢筋混凝土大板结构; (3)RMS为用火山凝灰岩石块砌筑承重结构,并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加固; (4)有几十栋结构类型稍异的五层建筑物倒塌; (5)三市中RMC类型结构的40%建筑物倒塌; (6)该市在次年1月14、15日余震中900栋居住公寓中有30栋进一步受到破坏。4.2房屋建筑物倒塌与损坏原因的苏、日学者分析及重建意见4.2.1断层纵横交叉,震害严重地区与断层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亚美尼亚地震学者认为距斯皮塔克西南15公里处有长1.5公里上下错位1.5米的断层。日本东大石原教授和日本大学守星教授对该地断层作出各自推断。一般认为震中西北向列宁纳坎延伸有一逆断层,斯皮塔克一侧为上盘,列宁纳坎一侧为下盘。确切位置待雪融化后经联合调查确定。苏联地质学家佐年欣认为,亚美尼亚地震发生在地质上“非常复杂”的地区,“很难预测那里会发生什么类型的地震。”该地区夹在北面的欧亚板块和南面的阿拉伯板块之间,而且该地区还交叉着许多小板块。佐年欣说,该地区是由小裂缝或断层拼起来的,而不是单一断层。此外,地震发生在25公里的深度(浅源),因此建筑物更易遭到破坏。4.2.2倒塌和损坏最严重的是石砌建筑。当地盛产火山凝灰岩,除做石承重墙结构外,还广泛用于RPC与WPC结构建筑的外装饰材料。石材强度差异大,又偏脆弱,增加建筑物自重,加之砌筑砂浆及砌筑质量差,而导致严重损坏和倒塌。有些石结构虽采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加固,但由于措施不当,如有的双坡人字屋架屋盖石砌山墙未加固至顶,拉结不好,未能起加固作用,仍发生严重损坏和连续倒塌。另外有一些石砌建筑采用加工整齐的块石、良好的砌筑质最、有效加固措施,仍保持完好。因此加固措施不当、砌筑质最不好是RMS结构建筑物大量倒塌的主要原因。4.2.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接节点质量差,整体刚度不足。各层柱中央均有接头,用连接套管焊接连接,外浇混凝土,施工质量不好。预制横梁在负弯矩处伸出稀而细的箍筋,上、下主筋粗而少,支承在柱预埋型钢上焊接连接,焊接及后浇混凝土质量均不好。楼(屋面)板支承在梁上只靠灌缝砂浆连结,支承长度为20厘米,且只有单向的连结。当建筑物变形增大,板脱落而导致倒塌,有的在柱接头处折断或梁柱节点处破坏。4.2.4该地建筑物基础都采用装配式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单独基础,或单向连续基础,缺乏地下连系梁,影响地下部分整体刚度。调查中发现因地基不均匀下沉而造成石砌体外装修的开裂与损坏。4.2.5根据苏联报导斯皮塔克地震烈度为8-9级、列宁纳坎和基洛瓦坎均为8级。斯皮塔克市规范原定地震烈度仅7度,报道地震烈度大大超出设防烈度,其他两地未超出。日本学者调查后发现这次地震该市没有地震实测记录,而是按建筑物损坏程度判定烈度的。他们对此抱有怀疑。尽管有众多的建筑物倒塌,但墓碑、输电塔架、电杆、烟囱等却完好竖立,同时山岳丘陵地也未发现滑坡、塌方。仅有柔软泥岩跌落。无法与日本1984年长野县6.9级地震相比。因而他们认为,实际上当地烈度并没有那么高,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抗震性能不足。特别是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在设计计算上满足了规范要求,但在构造细节与施工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在大自然的考验中充分暴露。4.2.6震后恢复重建决策的意见这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灾害,特别是斯皮塔克市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苏联十分重视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就原地恢复重建,还是择址易地重建的问题征询了日本救援队伍专家们的意见。日本专家们认为应该在原地恢复重建,理由是从过去历史看该地烈度及发生频率并不高。最早在1026年亚美尼亚古都阿尼发生过破坏性地震,造成整个城市的迁移。自1900年以来仅1926年10月22日发生过地震(在列宁纳坎附近),有400人死亡。因而该地大地震发生颇率还是很小的;再就当地地基条件看,除山崖地外,还是良好的。另从亚美尼亚当地人的心情看,也不愿离开死难者安葬的墓地外迁。斯皮塔克市的市政设施也未遭严重破坏,尚可利用。从抗震建筑角度看,今后严格地按抗震规范要求精心设计与施工,适当地避开一些断层和山崖地外,建造5层及以下的抗震建筑物是完全可以的。实际上,后来是在距原址数公里重建斯皮塔克城。新建筑均为低层,不高于3-4层,且采用抗震设计。4.3亚美尼亚地区地震后大坝与原子能发电站调查4.3.1亚美尼亚地区地震后大坝调查工作亚美尼亚4座梯级电站全部采用低库容的引水式方案。除一座正在建设中外,其余均在正常运行。震中的烈度达麦氏10度,里氏6.87级,主震过后每隔5分钟发生一次强烈余震(麦氏5.8度),从而引起震区大范围的破坏。震源深度10km。12月7-8日震中发生7次里氏7级的地震,以后又发生了多次震级为4.5-5级的地震。作为调查结果,苏联国家大坝委员会通报了该地区建筑物受地震的影响和采取的增加安全度的措施,包括安装更多的观测设备,并修改了亚美尼亚地震分区图。由于大坝建在岩基上,水工建筑物没有遭到明显的损坏,莱尼那坎水电站因大面积裂缝待修复后才能运行,其余3座水电站仅停止很短时间就开始运行。位于距震中35-70km范围内的多数电站的特性参数及受损情况列入表4-3及表4-4。根据现行标准及该区的地震分区图,该地区所有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均为8级。表4-3亚美尼亚地区水电站特性参数电 站 名 称距震中离(Km)烈 度(麦氏)最高水 头(m)装机容量 (MW)坝 的 主 要 指 标坝 型坝高(m)1得彼斯基梯级 莱尼那坎356-81165重力坝4 朱力格特406-711526重力坝15 艾鲁姆705-7253重力坝3.42沃克耐-富旦梯级 富 力704-76034 - - 阿塔拜坎605-713982 - - 古姆什605-7297224土石坝17.33尼兹耐-雷旦梯级 阿兹尼654-511271重力坝33 卡那向70 5173102重力坝10 耶莱凡755-69144土石坝214伏拉坦斯基梯级 斯潘达连1903-436976土坝83 沙 姆2253-4313171重力坝/土坝25/69 塔提夫2103-4576157土坝41表4-4斯皮塔克地区地震对水工建筑物造成的损害电 站 名 称 损 害 情 况后 果1得彼斯基梯级 莱尼那坎引水建筑物损坏,裂缝贯穿主要水利设施的墙壁。管阀裂缝。电站建筑物被落石砸坏。电站修复期间停止运行 朱力格特一个不稳定的边坡引起主要部位变形。厂房建筑物连接处开裂。开关设备的绝缘体受损。因短路,短期内无法接线 艾鲁姆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2沃克耐-富旦梯级 富 力接缝开裂,主要部位的支持结构有细裂缝电站继续运行 阿塔拜坎接缝开裂,主系统和厂房有裂缝。开关绝缘体受损。因短路,短期内无法接线 古姆什接缝开裂,主系统和厂房有裂缝。因短路,短期内无法接线3尼兹耐-雷旦梯级 阿兹尼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 卡那向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 耶莱凡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4伏拉坦斯基梯级 斯潘达连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 沙 姆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 塔提夫无明显损坏电站继续运行4.3.2原子能发电站距埃里温30公里梅阿毛鲁镇附近有亚美尼亚原子能发电站。该电站是按美国麦氏8级设计的,装有当发生6级地震时自动停止工作的装置。这次地震该地区烈度为5.5级,持续200秒,没有停止工作,震后检查全部设备及建筑物均无损坏。该电站有40万Kw机组二台,已供电12年。从该地区安全考虑出发,原苏联政府决定1989年3月起封闭该电站。5应汲取的经验教训5.1 在编制地震危险区划图时,要充分估计实际的潜在地震危险亚美尼亚这次地震,受灾较重的斯皮塔克城几乎全城覆灭,1968年苏联工程地震专家曾将该地区列入地震烈度VII度区,而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XI-X度。实际上不少教训表明,惨重的地震损失,几乎都是对潜在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在实际抗震设防中更不能随意人为地降低基本烈度或者设计烈度,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是十分危险的,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要特别引以为戒。5.2 建筑物必须严格注意质量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在这次亚美尼亚地震中,60年代建造的低层建筑物较少倒塌,而在过去20年来建造的高层建筑物却倒塌了许多,主要原因是这些新建筑物质量太差。据报道,在设计中将烈度由VIII度降至VII度,在建造中偷工减料,钢筋混凝土柱强度不高,用的钢筋不足或根本不用钢筋,再加上混凝土中水泥量少而砂多,水泥也是劣质的,水泥质量不过关,地震时其本身就先震成粉碎状,致使建筑物倒塌。当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灾区视察时斥责不法建筑者,并指示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调查此事,追究无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