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doc_第1页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doc_第2页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doc_第3页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doc_第4页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第3期四川林勘设计2006年9月SICHUANFORESTRYEXPLORATIONANDDESIGNN0.3Sep.2006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沈茂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都610072)摘要: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横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势,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保护区数量多,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的任务重.文章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卧龙大熊猫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如何通过生态建设项目推动保护区内社区发展以及实现发展的持续性.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社区发展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Studyon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CommunityDevelopmentinWolongNatureReserveAreaSHENMaoying(Sichuan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engdu610072.China)Abstract:Locatingontheupperreach0fYangtzeRiverandcrossingthroughTibetanPlateauandSichuanBasin,SichuanProvinceisrichinbiodiversityandnumberofnaturereserveareas.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communitydevelopmentarethemainissues.TakingWolongNationalNatureReserveAreaasanexample,thispaperpointsthattheecologicalconstructionprogramsimplementedinWolonghaveplayedimportantroleinpromotingcommunitydevelopment,putsforwardthesustainabilityofthecommunitydevelopment.KeyWords:Naturereservearea,Ecologicalconstruction,Communitydevelopment四川地处长江干流和支流源头,是长江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四川省政府本着对流域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出发提出的战略性举措,自然保护区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4年底,全省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1个,保护区面积7618416.5hm,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6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65个,市,州级自然保护区2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5个.保护区数量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更多的生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也随之引发紧邻保护区的社区贫困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导向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数保护区都分布在偏远偏僻的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社会封闭,文化单调等.具有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形成一种与山地相适应的资源利用模式和社会生活习惯.建立保护区后,社区居民的传统山林资源利用,收益权,如放牧,砍柴,打猎,开矿等活动,或被严格限制或被严格禁止,对本已十分贫困落后的社区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国内外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并开展了诸如社区共管,社区保护区,社区参与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等模式,试图减轻保护区建设对社区发展的负面影响,强化正面影响.这些尝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推广.收稿日期:20060516参与调查的成员有袁世军.张黎明,戴聪,何欣以及卧龙自然保护区旅游局相关人员,在此深表感谢6四川林勘设计2006年第3期本文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保护区通过生态建设促成社区发展的案例,希望对省内外其他保护区发展有一些启迪和借鉴.1卧龙自然保护区概况及特殊性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汶川县境内.东西长52km,南北宽62kin,总面积2O万hm.保护区最初成立于1963年,面积2万hm,由汶川县代为管理.1975年,经国务院国发(1975)45号文批复,将卧龙自然保护区面积由2万hm扩大到2O万hm,由四川省直接管理.1977年,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挂牌成立.1979年卧龙自然保护区收归林业部管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实行四川省和林业部双重领导.1979年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环境研究所,联合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成立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这一设置一直延续到现在.卧龙特别行政区担负保护区与行政区域管理双重职能.保护区下辖两个乡镇(卧龙镇和耿达乡),6个村民委员会,26个村民小组,1023户农户,4498人(2005年).社区与保护区呈现一种镶嵌耦合的分布格局,构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开展了各种社区发展工作,包括:(1)向社区居民提供良种和地膜覆盖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2)每年以低价的方式向保护区居民供应5O万kg粮食,以消除贫困人口增长引发的扩大垦殖面积需求;(3)采取各种制度,技术和资源替代措施,减轻村民生活能源需求对资源的压力,如划定薪柴采集区,推广节柴技术,开发水电项目等,1992年为普及节柴灶,每户提供12O元的补助,使节柴技术得到推广.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实施,一方面对于恢复生态环境,减轻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的影响,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效果;另一方面,使保护区内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区经济收人显着提高.但是,与其它地区农村社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相比,仍然明显滞后,社区贫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从扶持农村社区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上看,其初衷是为了减轻乃至消除人类活动对大熊猫生境的负面影响,是为了保护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这种措施还未能将保护与发展切实联系起来,社区发展与生态建设还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进入2O世纪9O年代末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为社区参与保护区生态建设,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并完成保护与发展的二元分离到两者有机结合的转变.2生态建设项目及基本做法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为标志的系列生态建设项目,将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社区从项目被动接受者到项目建设者转变,保护区从项目施舍者向项目管理者和受益者转变.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涉及面积120117.8hm,其中由社区群众参与管护的面积为55938.3hm.,占全部天然林面积的46.5.分解到所属乡镇,卧龙镇为26608.9hm.,涉及431户农户(当年全部在册农户数);耿达乡18307.4hm.,涉及532户参与管护(同上).管护费标准分两个时段:19992000年,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为73.5元/hm,灌木林地为15元/hm;20012010年,有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为36.75元/hm,灌木林为7.5元/hm.这样,两乡镇963户户均管护林地面积达46hm.,2001年前户均年管护费为1400元左右,2001年起降为900元左右并沈茂英: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7持续到现在.由于管护地点,林地类型和难易程度不同,每户农户实际收到的管护费有一定差异,大体在8001000元之间变动.在明确管护责任后,农户的自律行为明显增强,森林管护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各类乱砍盗伐行为大大降低.2.2退耕还林还竹工程保护区在退耕还林方面走得比较早,20世纪8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2758Q项目中就配合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项目,还林面积115.04hm,由省政府低价返销粮食50万kg(每公顷4346kg),但持续时间较短.19992003年,卧龙连续三年退耕还林367.3hm,涉及两乡镇所有农户,人均退耕还林0.08hm;2000年开始,在保护区管理局的支持下,两乡镇沿河谷居住的农户又开始退耕还竹工程,还竹面积81.94hm,还竹农户与保护区管理局签订8年租赁管理合同,8年期内农户从管理局领到每亩9001200元不等的补助.这样,参与退耕还竹工程的461户农户,每年每户有2609元土地租金(平均数).2.3水电社区扶持项目从2O世纪8O年代以来,境内陆续修建许多水电站,到2003年底,保护区内小水电装机容量达3万多千瓦,年收入2000多万元.水电站的修建,吸收了大量当地农村劳动力,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又由于水电站修建过程中的土地占用和补偿,村集体还获得大量的土地补偿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保护区内6个行政村,均有村集体积累.其中,耿达乡幸福村,村集体积累过百万元大关,这些积累又反向人股电站,形成较为稳定的股息收入.另一方面,电站建成后,以电代柴得以实现.目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生活能源以电为主,电费支出基本用森林管护费冲抵.尽管如此,保护区还对农民用电进行补贴,每度电补贴0.060.08元不等.2.4开展生态旅游与农家乐由于保护区是距离成都最近的以大熊猫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历来就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上世纪70年代每年就有1.2一1.5万人次的观光客,90年代以来游客不断增加,2000年达到10.2万人次,2002年8.2万人次.随着四川I旅游西环线的建设和打造以卧龙熊猫为主体的精品旅游景点,游客数量会不断增加,将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旅游资源开发.2002年始,耿达乡部分农户尝试农家乐旅游并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到数十家,收入较为可观.3生态建设产业的综合效益验证保护区生态建设为社区农户发展提供很多机会,社区发展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这一点可以从社区经济收入变化与农户访谈两方面得到证实.一是社区集体经济实力较强,不仅有村级固定资产,而且还有村集体经营收入.以耿达乡为例,三个行政村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收入,这与全省农村集体普遍负债形成鲜明对照.二是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从20002004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保持在7.1左右,略低于同期四川I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7.7).这对于依靠传统农业和牧业增收的农民来说,实属不易.社区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仅是生态建设产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方面,而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所形成的良性循环,森林管护一蔬菜种植一牲畜饲养之间形成的生态链则是经济效益得以发挥的基础.该生态链的基本组合是:农户收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并将这些落叶铺人牲畜(生猪和耕牛)圈舍,与牲畜粪便一起堆积发酵成农家肥,在蔬菜种植前撒人菜8四川林勘设计2006年第3期地,作菜地底肥.农家肥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地肥力的功效,减少化肥施用量,蔬菜品质较好,市场价格好.据保守估计,一个四口之家,每年从森林中采集的落叶枯枝等,多达数千公斤,每亩耕地所施用的农家肥,至少在20003000kg左右.农户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从传统的木材薪柴单一功能向落叶肥料等多功能转变.又由于农户年年都到林中采集肥料,林下落叶层减少,森林火灾隐患消除,而对落叶的渴求又促使农户积极管护森林,形成一种落叶采集与森林管护的良性循环.社区村民通过参与并分享天然林资源管护费,对保护区的认同度大大提高.耿达卧龙两乡镇农户认为从天然林资源保护中获得直接的管护费是保护区给农户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刺激大家积极管护的资金支持.保护区将天然林管护的权责利落实到农户,让失去林木采伐和薪柴采集权的农户获得相应的补偿,这种补偿虽然不多,绝大多数农户为800900元,但节约一点的家庭完全可以支付由此而多出的电费.在管护的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些枯枝干柴和落叶肥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保护区也因此得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各种侵占,侵害保护的行为和现象大大减少.来自农户家庭的典型调查也是如此.宋道明是卧龙镇街村花红树组的村民,全家5口人,2个大人,3个小孩,大儿子在成都读书,一年学费在7000元左右,月生活费400500元;二女儿在汶JIf县读高中,年学费2000元,月生活费300元;三儿子在卧龙小学念书.全家退耕还林0.2hm(半山坡地),耕地0.4hm,主要种植蔬菜和少量玉米,饲养5头生猪,2头黄牛.全家现金收入来源:(1)出售蔬菜,一年两次,丰年逾万元;(2)出售腊肉(零星),为救急;(3)年出售3头肥猪,收入3000元左右;(4)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费875元/年;(5)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收入780元/年;(6)做零工和采草药2000元/年.由此可见,全家不仅收入构成单一,支出结构也同样集中,80以上为教育支出,其余为生产性投入和生活用品开支.几亩薄地之所以能够维持全家的基本生计,得益于极低的生产性投入.从实际调查看,6亩耕地几乎不用化肥,全部使用农家肥,1012月是上山的积肥时段,一年大约要积数万斤落叶,干柴,落叶与猪粪,牛粪一道堆积发酵成农家肥,干柴作燃料.这样,蔬菜种植的外购成本大大降低,仅仅是一些农药(春季不用农药,秋季使用少量杀虫农药),种苗和地膜.而蔬菜残余则是上好的牲畜饲料,这样牲畜饲养的成本也大大降低,销售所得在扣除直接成本后有较多剩余,以此供养两个孩子读书.类似的情况在卧龙耿达其它村组都非常普遍,其中耿达乡幸福村二组,三组多数家庭都正在供养在校大学生,其中一个赵姓妇女独自一人供养三个大学生.这些家庭都是依靠数量有限的耕地,靠低商品性投入,高劳动投入来获取劳动报酬,以供养孩子读书.所以,我们认为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确实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力地支持了保护区社区和农户发展.4对社区发展的认识卧龙自然保护区在打破孤立的生态系统,建立开放的,复合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方面,做出许多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保护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的生境得到有效恢复.保护区内农户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户与保护区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森林一农业一牧业之间的生态链初步建立,但保护区内农户的生活依然不很富裕,社区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一方面,生态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沈茂英:卧龙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社区发展研究9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期是2010年,退耕还林是58年的补助,退耕还竹为8年,这些项目将陆续进入终止期.在项目结束之际,农户能否建立起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否不再依靠这些补助实现生活改善和生产发展,从现在的调查来看还是未知数.因此,要保住生态建设的成果,实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持续,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配套政策.4.1正确处理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建立开放的复合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自然保护区注重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保护区内原住民更注重经济效益,其遵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