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练习.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选择题读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回答13题。甲CaCO3CO2H2O=Ca(HCO3)2乙Ca(HCO3)2=CaCO3CO2H2O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A甲B甲和乙C乙 D部分甲,部分乙2乙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水中的CO2含量增多压力升高温度降低压力降低温度升高A BC D3有利于甲、乙反应进行的条件是()岩石的可溶性强岩石的透水性强水的流动性好岩石的空隙、裂隙大A BC D解析:第1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甲反映了这一过程。第2题,方程式乙反映了化学淀积作用,其反应的基本条件是压力降低,温度升高。第3题,反应甲、乙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其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动性等因素。答案:1.A2.D3.D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甲乙 D丙乙甲5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项正确。第5题,石林地貌分布区会形成地下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貌,地表水流失快,故地表水资源贫乏,A项错误;地形变得崎岖,不利于交通建设,B、C项错误;石林地貌特殊,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D项正确。答案:4.D5.D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回答67题。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BC D7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A BC D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出现在我国的黄土高原,主要是因为该地黄土土质疏松,夏季暴雨集中,植被覆盖不良等造成的。第7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与风力侵蚀有关。答案:6.A7.B2016年9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下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A侵入岩 B喷出岩C沉积岩 D变质岩9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A BC D解析:第8题,由文字材料可知,“大窝凼”附近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经流水化学溶蚀而成,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C。第9题,喀斯特洼坑是厚厚的石灰岩层被流水溶蚀加剧的过程。观察四幅图:图和图中均有地下溶洞,区别在于图中的溶洞受溶蚀进一步扩大,且裂隙进一步发育,落水洞连通溶洞顶部,故先后;图和图中溶洞顶部均塌陷,应发生在溶洞进一步扩大、落水洞发育之后;再区别图和图,图中溶洞空间更大,且顶部受风化侵蚀,岩石剥落,故先后。综上,喀斯特洼坑的形成过程是。据此选B。答案:8.C9.B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完成1012题。10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A云贵高原 B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C巴西高原 D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11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C面积广、水量大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12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解析:第10题,结合材料可知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云贵高原、巴西高原、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冬夏季节温度较高,且这些地区没有冻土,不会出现热融地貌,所有排除A、C、D选项。故选B。第11题,溶洞是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但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所以不会出现溶洞,A错;热喀斯特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不是内力岩层运动形成的,B错;热融湖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都受多种因素影响,C错;湖水温度高于冻土,水比热容较大,通过热量传递,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加速退化,使冻土层变薄或被切穿,D对。第12题,结合材料分析热融沉陷应该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排除A、B;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温度高,冻土易融化,容易出现热融滑塌。故选C。答案:10.B11.D12.C二、非选择题13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如下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图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乙图某地喀斯特地貌等高线示意图(1)甲图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乙图中地貌类型界线以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有_。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岩,并且气温_,降水总量_,具备了适合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类型特点。甲图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可判断出为“峰林” 。读乙图,分析地形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特点,西侧较为平缓,东侧多山峰,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 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湿热气候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在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等参与下,经过流水溶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西南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分布,并且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的地区之一。 第(3)题,喀斯特地貌区地处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浅薄贫瘠,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少且地块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答案:(1)峰林东地下河(溶洞)(2)石灰较高大(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14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设想,根据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相对均匀1 5002 00020220.120.3湖北三峡中等1 0001 20012150.06河北西北部集中400600680.020.03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就大。第(2)题,从甲图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越大,水的下渗越少,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差。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答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