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聚居考刘学勇 管子学刊1997年第3期关于春秋时期的社会聚居方式,学者历来依据周礼所载的乡遂制度,以为大概是公室、贵族及工商业者居于城邑内,农民则居于城邑周围的“乡”及“遂”中,即与后来的城乡聚落形态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通过对能掌握到的先秦史料进行的重新整理与分析,笔者的观点却迥异于前者:春秋时期,“乡”设于“国”即都城内,“遂”的组织亦以城邑为最小聚落单位;当时的城邑周围并没有散布的乡村(像后来那样),农民及工商业者、贵族王室均聚居于围有城墙的城邑内。当时的诸国即为一种包含一组(甚至一个)城邑的城邑国家。今详述所据理由,以祈教于大家学者。 一、乡遂之位置杨宽先生有段阐述乡遂制度的话,代表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普遍看法:“周礼虽是春秋、战国间的著作,是一部理想化的政典,其所述制度已非西周时代的本来面目,夹杂有许多拼凑和理想的成分,但是其中所述乡遂制度,还基本保存着西周、春秋时代的特点”“周礼把畿划分为国和野两大地区,郊是其中的分界线。属于国的地区内,在王城以外和郊以内,分设有六乡。属于野的地区内,在郊以外,分设有六遂。乡和遂的居民身份不同,虽然都可以统称为民,但是六遂居民有个特殊的名称,叫氓(或作田亡、萌)或野人;而六乡居民则称为国人。”(论西周金文中“六”、“八”和乡遂制度的关系,考古1964年第八期)这段话显然有多处值得商榷的地方,这里以我们的论题所限,只就乡遂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其一,关于郊是“国”和“野”的分界线。赵世超在西周的国和野(史学月刊1988年第三期)一文中确凿论证了西周时期人们头脑里只有国和野的概念,并没有郊;我们从左传、国语等书中也看不到郊是国和野的分界线这一概念。左传中提到的“郊”,大多即指离“国”较近的地方,与野或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这一点似不必具引详论。据此我们可知周礼所述的这种郊野之分,当属后人“拼凑或理想”的成分之一,进而可知“国”即国都,“野”即国都周围的地区。其二,关于乡的位置。春秋时期的地域分划既无郊这一概念,那么六乡在“王城以外和郊以内”的说法便不能成立。事实上,我们有足够的史料说明“乡”在春秋时期是设置在国都以内的。我们先看周礼所述乡的内部结构:“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90;五党为州,使这相;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大司徒)这种说法显然颇类似于国语齐语中管子“制国”的一段话:“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周礼与齐语的思想渊源,前人多有发明,这里更能看出周礼的乡治思想显然来源于齐语的“制国”。说文“闾,里门也”,可知闾即里,二者即以里为基本单位,只是齐语中每里五十家,到周礼时每里为二十五家了。而齐语所谓:“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这种工商及士乡是“国”内即齐国都城内无疑。朱凤瀚在先秦时期的里(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一文中曾论证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里”这种居民单位组织一直都是设在城邑中的,其说可信。而齐语及周礼所述乡皆是以里为基本单位的,故乡在城中无疑。实际上,离周礼成书年代较近的汉人对周礼这段话的理解也同于上述观点,如班固的理解:“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汉书食货志)叙述与周礼虽有差异,但基本是一致的。“在野曰庐,在邑曰里”,这种以里为基本单位的乡党制度显然是城邑内的规划。又春秋经成公九年:“城中城。”谷梁传:“城中城,非外民也。”范注:“讥公不务德政,恃城以自固,不复能卫其人民。”谷梁、范氏的意思即鲁成公加固内城以自固,而舍外城之居民于不顾,是民亦在城中之证。齐语所言二十一乡皆在城中,在实际上有没有容纳的可能性,我们不妨拿齐语所述规制与考古发掘的齐国故城作一比较:齐国临淄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南北九华里,东西七华里余。小城南北四华里余,东西近三华里。两城的总面积达六十余平方华里。”(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5年第5期)六十余平方华里的地面上当有齐国国君宫室,诸卿大夫府邸,有工商六乡的占居地,从“故城钻探实测图”中可以看出,尚有一部分不宜居住的区域,但即使做最大的估计,上述诸种能占掉故城总面积的一半,则另外十五士乡尚有三十平方华里。按齐语所述,一乡有十连四十里四百轨两千家,十五士乡则有三万家,则每家占地有二百五十平方米,应算是相当宽绰的这便确证了齐语这种说法的可信性。其三,关于遂的位置。遂的组织规划,周礼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为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五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皆有地域,沟树之。”这种设置显然来源于国语齐语的“制鄙”:“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师,十卒为乡,乡有乡师;三乡为县,县有县师;十县为属,属有大夫。”野与遂这里显然都是指国都以外的地区,它们的组织在周礼为遂,在齐语为属,属与遂音近,似一音之转,指同一个东西。齐语当更接近于春秋时期的实际,而其所述属的基本单位为邑,可见国都以外的居民亦聚居于邑中;周礼所述“遂”的基本单位为“里”,而里又是设在城邑中的,固同于前者。可见,遂的组织亦是以城邑为基础单位的。左传中所谓“国人”固指“国”即都城内的居民;而“野人”当是经常出外在田野耕作的农人,即“野人”也是“国人”的一个部分。“野人”当与不事稼穑的“君子”为两种不同身份的或不同阶级的群体,这在稍晚的孟子中说得比较清楚。“夫滕壤地91,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群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可知劳动者即“野人”,统治者为“君子”。下面的意思便是:野中的野人(“国”外诸都邑中的居民)九一而助,国中的野人什一使自赋,因为君子是统治者,无论野九一而助的还是国中什一使自赋的都是野人的身份。是国中亦有野人,野人并不是因聚居于城外荒野而得名的。 二、农民居于城邑说乡、遂组织皆在城邑之中,即乡遂的农民皆聚居于城邑,初看似颇唐突,但是这种情况不仅于文献可征,田野考古所提供的资料亦可印证这一点。我们先看文献材料。诗小雅信南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郑笺:“中田,田中也,农人作庐焉以便其用事。”孔疏:“古者宅在都邑,田在外野。农时则出而就田,须有庐舍,故言中田,谓农人于田中作庐以便其用事。”郑笺孔疏为我们描绘了春秋时期人们日常生活劳作的情形:居于城邑中的农民,由于聚居集中,使得所耕田地与城邑相隔太远,而必须在田野中营造庐舍,以作为农忙时的暂时寄居之所。郭沫若先生认为这里的“庐”字实指一种食用的瓜,而非是庐舍的庐,郑、孔误解了诗意(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或其说可信,但其叙述的这种历史情形都是确曾存在过的,所以郑、孔才因以误解了诗意。又说文释“庐”:“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即同于郑、孔的解释。又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在田曰庐,在邑曰里。吏民春夏出田,秋冬去保城郭。”便讲得更为具体,汉书食货志亦云:“在田曰庐,在邑曰里。”吕氏春秋仲春纪:“是月也,耕者少舍。”高注:“少舍,皆耕在野,少有在都邑者也。”赵歧注孟子“五亩之宅”云:“庐井邑居各二亩半以为宅,冬入保城二亩半,故为五亩也。”更是农民居于城邑而出外耕作的明证。当时有的城邑内不仅有聚居的农民,甚至有耕地、园圃,左传哀公十三年:“闰月,良夫与太子入(国),舍于孔氏之外圃。”庄子让王:“颜回曰:不愿任。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又管子轻重甲:“桓公忧北郭之民贫,如管子而问曰,北郭者,尽屦缕之也,以唐园为本利。去市三百步者,不得树葵菜。”盖当时较大的城邑如国都,由于聚居过于集中,农人不得不到较远的地方耕作,致需营庐田中;而较小的都邑的居民,则只须朝出暮归即可,所以在安排城邑聚居时考虑到这一点便成必然,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官,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尹注:“不仕与耕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与文献材料相应,五六十年代以来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个都城故城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上述观点。譬如方圆四十平方里的洛阳东周王城内,发现有大片空旷的区域,当是其时耕作者的田地、园圃(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二期);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都有这种迹象,甚至到战国、秦汉时期,当时的城内也“有大量是从事农业的人”。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时期诸国都城的占地规模远远大于后来,原来大的城圈逐渐废92只沿用小城,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中说:“秦汉时的临淄城,似乎完全沿用了齐故城,这从故城内遗留的丰富的汉代遗迹和遗物可以得到证明。魏晋以后主要沿用着小城,大城已废弃不用。”秦汉时期仍沿用着大城,是因为到秦汉时仍有大批农民聚居于城墙以内,汉书贾捐之传云:“今天下独有关东,关东大者独有齐楚,民众久困,逐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同书翟方进传:“间者郡国谷虽颇熟,百姓不足者尚众,前去城郭,未能尽还,夙夜未尝忘焉。”同书鲍宣传也有“民流亡,去城郭”之语。魏晋以后大概农人已完全离开城邑,而散居于周围的乡村,才只沿用小城。 三、城邑国家在春秋时期,一国的全体民众都聚居于城邑内,以高大城墙为屏障是十分必要的。当时土地的利用十分有限,人口稀少,人口的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规模的大小,所以强国多以掠夺他国人口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左传中这样的记载屡见不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春秋谷梁传中才会有这样的解释:“苞人民驱牛马日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在这样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农民如后来中国社会中那样散居于城邑之外的乡村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春秋时期的国家,即包含一组大大小小的城邑的城邑国家了。小的国家则只有一座城池,如:“人藉稻,邾人袭。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焉,遂入之,尽俘以归。子曰:余无归矣。”(左传昭公十年)破了城,便“尽俘以归”,子便无家可归,可知国即一城。陈、许等国也如此。再大一点的国家,或几座城邑,如卫。闵公二年,狄人破卫(左传闵公二年),卫人逃出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之民共五千人,“庐于曹”,可知卫仅有卫、共、滕三邑。又卫的国君登上城墙便望得见“戎州”,可知卫城外没有卫国聚居的人民。更大一些的,如齐、鲁、晋、郑等,在国都以外可能有更多的城邑,或为国君的“公邑”,或为诸卿大夫的采邑,组成一个较大的城邑系统。这或者即春秋时期中国的社会聚落形态的大概样子。注:这种看法直到目前仍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莱阳团建活动方案
- 食堂一周年活动方案
- 麦当劳新品试吃活动方案
- 餐厅媒体活动方案
- 部门组织做饭活动方案
- 光模块考试题及答案
- 古诗格子考试题及答案
- 各地联考试题及答案
- 分选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防灾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工地安全员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文明有礼+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供水设备运行维护与保养技术方案
- 木雕工艺课件
- 2025年2个清单28个问题查摆整改措施
- 摩擦力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范本
- 教育系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基坑防护课件
- 202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5版
- 2025年医护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