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感发热 中医科廖亚平 1 一 定义 在原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的基础上 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 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减 伴有恶寒 面赤 烦渴 脉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症 概述 二 源流 略 2 1 对外感发热和热病的正确理解2 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区别 定义 由于有内伤 外邪可直接侵入相关脏腑联系 传变的总体规律一样3 对本章所列证候的说明 标本 为何不述原发病 临床操作是否真的不顾原发病 如何顾 4 与前节感冒的联系5 正确理解气虚发热 真寒假热与虚人外感的区别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举例说明 几点说明 3 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 血液病如白血病 肿瘤等合并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发热表现的 例如 急性扁桃体炎 大叶性肺炎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胆囊炎 病毒性肝炎 急性尿路感染等 三 范围 4 证候特征 1 基本特点 客观性 体温升高 起病急 多样性 发热恶寒 但热不寒 寒热往来 潮热等 阶段性 表 里 热 伤阴 舌脉 脉数为主 舌红苔黄 2 兼夹症 伴有原发病相关脉证 5 3 变证 壮热不退 神昏谵语 抽搐惊厥 热盛动风 疫毒邪盛 逆传心包 入血动血 出血 斑疹 邪热火盛 耗液伤津 脱水衰竭 阳气外脱 6 病因共同特点是从外感受 性质属热1 外感六淫六气皆从火化2 感受疫毒致病力强 病情较严重 有一定传染性 病因病机 7 火炽伤阴 病机 六淫外邪疫毒之邪 皮毛 口鼻 肺卫脾胃 由表入里 正邪交争 阳胜则热 热甚耗气伤阳 8 病因 外感六淫 疫毒病位 卫表 各脏腑病机 阳胜则热 病性 热 实热为主 亦有虚人外感相关脏腑 肺卫 脾胃 肝胆 膀胱 大肠 腑预后 温热 疫毒伤津 阴液耗损 壮热不退 神昏谵语 抽搐惊厥 热盛动风 疫毒邪盛 逆传心包 入血动血 出血 斑疹 邪热火盛 耗液伤津 脱水衰竭 阳气外脱 9 1 诱因 外感史不洁饮食 输血传染 职业病史 病史 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2 主症 发热 常见热型有恶寒发热 壮热 寒热往来 潮热及不规则热等 3 体征 主要为与体温升高相关的阳性体征 4 辅助检查 三大常规 血沉 血 尿和骨髓培养 X线检查等 诊断 10 鉴别诊断 外感发热 内伤发热 感受六淫外邪 疫毒之邪 正邪交争 病因病机 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 郁而化热 起病急缓 体温高低热或间歇发热 实热证 如面赤 口渴欲饮 尿赤 便秘 舌红 苔黄 脉数 虚证 如形体消瘦 神疲乏力 面色少华 气短纳呆 舌淡脉数无力 短长 伴随症状 病程 11 1 真寒假热 身虽热 而反欲得衣被 口渴喜热饮 脉数而无力 苔虽黑而润滑 2 真热假寒 身虽寒 而反不欲近衣 口渴喜冷饮 胸腹灼热 脉滑数有力 苔黄燥有芒刺 寒热真假 12 恶寒重 发热轻 风寒袭表恶寒轻 发热重 风热犯于肺卫发热恶寒 身体困重 头胀如裹 关节疼痛 风湿客表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首辨热型和兼证以明阶段 发热恶寒 指发热与恶寒并见 见于热病早期 卫表证 13 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为邪入少阳 枢机不利 若寒热往来 间隔有定时 或每日 或隔日 或三日发作一次 先恶寒继则高热 最后汗出而热退 为疟邪所致的疟疾 14 壮热 指持续高热而不恶寒 为里热壮盛之象 如气分邪热亢盛 或邪热深入营血 潮热 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 如同潮汛 多见于阳明腑实证 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 若为午后低热较重 手足心热 盗汗 舌红无苔 脉细数者 为阴虚虚热内生 15 不规则热 指发热时间不定 热势变动无规律 见于时行感冒 风湿热等 夜热早凉 伏气温病发热 次辨气血津液的情况 再辨脏腑的功能状态 16 外感发热 表证为主 卫表证入脏腑 肺热证 大肠湿热证胃热证 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 胆热证膀胱湿热证腑实证 17 2020 2 6 18 1 清热解毒2 通腑泻下 广义理解 给邪出路 包括解表 调和脏腑功能等 3 养阴益气 治疗原则 其他治法 和解法熄风法开窍法化瘀法 19 症状 发热恶寒 风寒 风热表证 鼻塞流涕 头身疼痛或口渴 咽痛 咳嗽 舌 风寒 苔薄白 风热 苔薄黄脉 浮紧浮数治法 解表退热方药 风寒 荆防败毒散风热 银翘散 卫表证 20 症状 壮热 痰热遏肺 肺中郁热的表现 咳嗽 痰黄稠或带血丝 咯痰不爽 胸痛 口干 舌红 苔黄 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 宣肺化痰方药 麻杏石甘汤 肺热证 21 症状 壮热 烤热面赤心烦 口渴引饮 口苦口臭 舌红苔黄 脉洪大有力 治法 清胃解热方药 白虎汤 胃热证 22 症状 壮热 阳明腑实证 痞 满 燥 实 舌红苔黄燥焦黑燥裂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 通腑泻热方药 大承气汤 腑实证 胸膈烦热 口舌生疮 凉膈散阴亏热结 增液承气汤 23 症状 寒热往来 少阳 阳明合病 胸胁苦满 口苦 黄疸 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 清热利胆方药 大柴胡汤 胆热证 24 症状 身热不扬 湿热中阻表现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利湿 健脾和胃方药 王氏连朴饮 经验 干姜 甘露消毒丹 脾胃湿热证 湿重 藿香 佩兰黄疸 茵陈蒿汤 25 症状 发热 壮热 潮热 腹痛 腹泻 粘液甚至脓血便 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 口干 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利湿方药 葛根芩连汤 白头翁汤 出血经验 阿胶 大肠湿热证 26 症状 寒热起伏 午后热甚 下焦蓄热 下焦湿热 膀胱刺激症 尿频 尿急痛 尿短赤 灼热 腰痛 下腹痛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 清热泻火 利湿通淋方药 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变化及经验 膀胱湿热证 尿中带血 小蓟 白茅根 旱莲草热甚 公英 蛇舌草 地丁 败酱草 珍珠草 27 其他疗法 高热患者的对症处理 1 物理降温 冰敷 酒精擦浴 空调房间 冰冻N S灌肠 复方大黄灌肠液 毛冬青灌肠液 注意点 2 静脉输液 多饮水 果汁以补充津液耗伤 注意点 28 病案 彭某男6岁湖南长沙人首诊 2002年12月6日 病史简介 发热3天 40 5 咽部扁桃体红肿 咳嗽 大便秘结 舌红苔薄黄 纹紫 其母代诉哮喘病史 此次发病以来 3天未解大便 29 辩证 肺卫热盛 阳明燥结 治法 疏风清肺 通腑泻热主方 加味桑菊饮合玄贝甘桔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处方 桑叶10g菊花10g杏仁6g薄荷10g连翘15芦根10g桔梗10g荆芥10g甘草6g黄连2g浙贝15g板兰根10g玄参10g另 生大黄4g加入第一剂煎 每日服3次 30 二诊 2001年12月11日 其母云 服上方一剂 连解两次大便 身热大减 再进一剂 身热全退 近两天仍有咳嗽 略喘 纳少 舌苔薄白腻 纹淡紫 止嗽散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剂 杏仁6g桑白皮10g葶苈子6g浙贝15g桔梗10g蜜紫菀10g百部10g白前8g陈皮6g荆芥10g甘草6g神曲 纱包 纱包 10g炒麦芽10g大枣6g 31 三诊 2002年12月20日 服上方咳喘已止 纳食已增 诉素体自汗 易感冒 感则喘咳 舌苔薄白腻 脉细滑 玉屏风散合三子养亲汤7剂黄芪15g炒白术6g防风3g葶苈子6g白芥子10g炒莱菔子10g浙贝20g大枣6g桑白皮8g 32 按 急性扁桃体炎乃西医之病名 属中医乳蛾之范畴 每以咽喉肿痛 高热 咳喘为主要临床表现 疏风 清热 解毒为其常法 然此患者服用类似方药无效 因为患者除感受风热邪毒之外 还有阳明腑实之征 阳明为一切热病之薮源 清代医家柳宝宜云 凡遇此等重证 第一是为热邪寻出路 卫分之邪 汗之可也 气分之热 清透可也 腑实之证 惟有下之可也 大便溏为邪已尽 不可再下矣 故该患者用桑菊饮合玄贝甘桔汤疏风清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