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_第1页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_第2页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_第3页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_第4页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位点核酸检测 Part1 4 肺炎支原体及耐药突变检测 项目简介 p1302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 CAP 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pneumoniae MP MP占CAP的10 40 支原体 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已发现约60种 14种可致病 致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原体最常见 沙眼衣原体次之 实验室诊断 病原学检查 包括 培养血清学 特异性 Ag Ab 非特异性 核酸诊断技术 PCR 分离培养 1 咽喉 鼻咽 胸水或体液中分离培养出MP是诊断MP感染的可靠标准 2 需10 14天或更长 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用于回顾性诊断和研究 3 快速培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 价值有限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5 30 17 1304 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 特异性诊断 检测抗原和抗体1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A 检测IgM和IgG混合抗体 单次抗体滴度 1 160 诊断近期感染参考价值 恢复期和急性期双份抗体滴度 4倍 4倍以上增高 减低时 确诊价值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可分别检测IgM和IgG 单次MP IgM阳性 对诊断MP的近期感染有价值 恢复期和急性期IgM或IgG抗体滴度呈4倍或者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时 可以确诊为MP感染 非特异性诊断 冷凝集试验 CA 参考价值 MP感染时阳性率仅为50 左右 腺病毒 巨细胞病毒 EB病毒等感染也可诱导血清冷凝集素的产生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10 745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9 643 病原学检查 血清学 MP IgM 1 病程 感染后早期抗体 一般感染后4 5天出现 检测太早可假阴性 持续1 3个月甚至更长 2 年龄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完善 产生抗体能力低 可出现假阴性或者低滴度的抗体 评价结果时需考虑患儿的病程及年龄 3 厂家及方法 试剂盒生产厂家和检测方法不同 判断的阳性结果值有所差异 病原学诊断 核酸诊断技术 方法 RT PCR 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技术 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 SAT 技术等 优点 1 特异性强 敏感 快速 可用于早期诊断 2 核酸扩增技术不受年龄 抗体产生能力 病程早晚及用药因素干扰 感染早期检测率最高 注意 与感染后携带状态鉴别 有研究显示 MP感染后1个月 其DNA的检出率仍然高达50 MP DNA持续携带的中位数时间为7周 个别达7个月之久 联合检测 血清学和核酸检测联合 提高检出率 小结 无论是分离培养 血清学检测 还是分子生物学检测 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 目前学者多推荐采用2种或2种以上诊断方法相结合 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不同的诊断方法 具体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一致现象 适当调整试验方法 综合考虑临床 经济性以及可操作性等问题 探索并制定出更适合于临床的快速 准确 经济的诊断方法 必将推动MP感染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常用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感染治疗的疗程通常需要10 14天 部分难治性病例的疗程可延长至3周左右 用药治疗 大环内酯类 首选 机理 与MP核糖体的特殊靶位的蛋白质结合 阻断转肽酶作用 感染mRNA移位 选择性抑制MP蛋白质合成 种类 第一代 红霉素第二代 阿奇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第三代酮内酯类 泰利霉素 telithromycin 塞红霉素 cethromycin 用于MP治疗的主要是1 2代 三代尚未用于儿童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 2013修订 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10 74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 自2001年日本首次分离到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MP后 世界多国相继报道出现MP耐药株 日本及中国MP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日本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40 美国MP耐药率大约8 3 多数欧洲国家 耐药率低于10 在中国 有报道住院儿童MP耐药率 80 成人耐药率约为69 我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药物耐药严重 我国北京 上海两家医院 儿童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已经超过了80 DiagnMicrobInfectDis 2010 inpress AAC2009 53 2158 2159 AAC2008 52 348 350ClinMicrobiolInfect 2009Sep17 Epubaheadofprint JClinMicrobiol 2007 45 3534 3539 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高达69 356例成人患者中共分离到67株肺炎支原体 CAP患者肺炎支原体的分离率显著高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9 46株 肺炎支原体对于红霉素耐药 MIC值 32 g mL ClinInfectDis2010 51 189 194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耐药机制 研究发现 MP的耐药机制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的结合位点有关 其中在23SrRNA上的2063和2064两个位点的点突变 是引起MP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研究显示 发生耐药位点 2063位点和2064位点 突变的MP感染患者与未发生突变的MP感染患者相比 不仅发热时间 住院时间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起效时间更长 且肺外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 影像学结果显示病情更严重 耐药突变给临床治疗带来众多问题 如患儿的临床症状加重 肺外并发症增多 住院时间延长 治疗经费增高等 非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包括 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美满霉素 替加环素 作用 对MP强大的抑菌活性 机理 作用于MP核糖体30S亚基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肽链延长 副作用 可能使牙齿发黄或者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应用于8岁以上患儿 非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 机理 与MP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发生交替作用 干扰和抑制蛋白质合成 对MP有抑制作用 品种 呼吸喹诺酮 左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吉米沙星 抗MP活性及组织穿透性 吞噬细胞内浓度均良好 环丙沙星抗MP活性好 但组织穿透性差 诺氟沙星 伊诺沙星抗MP活性差 副作用 可能对骨骼产生不良影响 18岁以下儿童使用受到限制 目前在国内外尚未发现对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耐药的肺炎支原体菌株报道 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 33 9 643 耐药检测方法 检测MP DNA及耐药突变位点意义 采用荧光PCR技术 可以一步检测 同时解决两大问题 明确病原体的同时确定是否耐药 即时给出用药指导 意义 1 直接检测病原体 早期 快速 特异诊断 有利于临床症状分析及病情监测 2 对患者进行MP耐药基因突变检测 不仅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和监测病情 同时有利于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抗生素 3 有利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针对性治疗 有利于预判病程发展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程情况 耐药MP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耐药MP感染来说 目前可应用为红霉素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即红霉素静滴3 7天 口服阿奇霉素3天 停4天 7天为一个疗程 根据病情按此方案重复2 4次 此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小 依从性好 效果满意 对于重症病例也可联合使用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药物 两者对MP有着协同的抑蔚作用 如患儿年龄大于8岁 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 可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 因其作用机制不同 故对耐药MP有一定疗效 耐药MP感染的治疗 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肺炎属于温病范畴 肺炎的发生 发展 转归与毒无不相关 因此治疗肺炎的首要措施是祛邪解毒 同时肺为多气多血之脏 易出现气郁血瘀 可加用活血化瘀药 故肺炎的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为主 中药的作用机制有别于大环内酯类抗牛素 而且单味药本身含多种成分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虽不十分清楚 但I临床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 故挖掘我同中医药伟大宝库 探索有效的中药 也是耐药MP肺炎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耐药MP感染的治疗 免疫治疗目前研究认为MP肺炎是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激发的免疫反应共同所致 对耐药MP感染且具有多种肺外并发症的重症病例 及时 早期 短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必要的 这对阻止炎性反应的发展 减轻感染中毒症状 预防和控制哮喘及其他并发症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可缩短治疗疗程和减少后遗症 其应用指征为 急性期病情严莺的MP感染 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 肺间质纤维化 支气管扩张及肺外并发症者 对于有明显免疫功能缺陷 药物性免疫抑制或伴心肺功能障碍者 尤其当MP感染后合并或继发混合感染 造成机体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