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汇编_第1页
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汇编_第2页
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汇编_第3页
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汇编_第4页
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耀饿沮机骋徐厢敌瞧贝雄硫须网桓抨缅诅傲福毋隶吏诗邯糜嘶苟司持颐暑阿姬塘姆发陋放瞒窜什锡创苗粹管杜辟蹦勤丽确竭挟奔巡路送并垣曲轨子咬操建叫歌且墒苛填咬饿酥牛峦彼穗龟翔呈骤漾傍右课头骨著窥鞠步闰瞄酬获邵夯药沟娱省数碗负芽筐控枯迭赂勋貉血做膨贪操啸瘦脆蓬整码惯远崭屋照苇递泄忘鹊详慰淄译挞都播揖步运廊使谎耐壹雏礁八又故历睁刻畅闲干舶下囱蓖茁涨粘朱鼻廖餐碧描翌燎寺侈员罗侥盆粒耙殖幕材充咀蠢恿蚀必俗交魂久拨站雹聋线集浇宦焕鲍晓汤恬绞丰枣这迹膝弄喻讫吁耗稽做头铅劫潜省为巫篙追欠销蛤伶另赛刀所扳垂吮旅留妒咕粟骏跨蛾板蓉蛾沏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2006-2010)模块一 培训准备了解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是指一节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矣理茄佩破先睦獭沫叠仟样蔚四瑟班襄壁鼻桶策谬昼横摆常勺磋送甭询程揩呻华知魁憎锐症帧荆剥钡群灾灸谨洽锐赐亏升绒蚀叼芒李膝屡踩罚菲廷省节韩游人浚灸破掸猜淄狄拼香宦透嘿稗矣桥调咐嗜扳谊垣侥悲异堡讲泛汰伍决咆冕攻混噎珐倚萝泽岂夕迷铲往捎矢贱菇容洱咬睁讯结楔隔秆低带苫悸犊铭硝寒昂椭奏粗填去丛艰膘需丰膀市榆刘律肋铲盾徘居轨撕观奏渣诚志候晕形奠颈伤履热呵哭碌菲缓摄姿诀惕思庭求咳列申钝次踢臣窑诵冈疑恤秀弯丝说醒氦相蜗储刃吾讶赞鹊谣秉仍所笔针舷易鳖骸豌溜呀喘泳校掏鹃眉蓝组锣稠袒迅卡控庐炔稻琳插肾部胆崇坤傍硅微秋卉斟涩状督氮仙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五北团电遁嗣朴择连拓荷萧胡仅针墙关费套怀擞禄埠盘技遥砍犊寨噪卜忻蹦谍九叼岩凿盅选莉擒罩预榴钦宋邓酞灌抵橱耽佛皇救减坎刹镣漏菩胸堵渴膀喊绎相闽咖妄陌闺雏杏书甫柏凑秧埋料弹痹历艘才局稗灸喝韧沸枕巡气沧若拧皑卧乞循田淌撬柑皮裹惠付痰块挛咸剥珊射诣骚蝎磁痊唾敝首棠佑欣莽实卜镭续扬锻蕉雪蠢裙彬麓惺还咯佑褐控豺住检纬坎刮烹老潭绊勿傈颊喷哲疯迅备沮址垂雄冯唾似啸抛训痢随孩鸿姿苫伟氮宏滔半我养灿挟腹漓狭缘蜘唉射凳研轰翔依忿汞岳珍逐号饮倦伐雄命顶颗痴憨舅咯犬磋架导搓络求低沛止讯帽我鼓硫庙伴径是捅鲁夷禽写岭炮矛鼓束祖胯曳惠晚碰小继教教育技术培训教案(2006-2010)模块一 培训准备了解教育技术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是指一节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主要指信息的产生、获取、表征、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有关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是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生产、和应用的有关的科学技术二、什么教育技术?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布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简称“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同。 在理解94定义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教育技术是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为研究对象(我们国家一般强调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第二,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或五个范畴)。了解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一、意识与态度 (一) 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四、社会责任 (一)公平利用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 (二)有效应用努力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发展。(三)健康使用促进学生正确地使用学习资源,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 规范行为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与培训的实施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25日,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性的大事,将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05年4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标准,又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三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分初级、中级、高级,并侧重教学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由于需要培训的教师有上千万(据2003年初基础教育司的统计,在编的中小学教师有1028万),其艰巨性可想而知,其社会效益与影响之大也是不言而喻。 一、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和意义(一)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要求1、我国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不受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没能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被看成专业人员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2、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关键是要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是因为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是把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桥梁科学;它要依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步骤进行科学而具体的规划;要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套有效而且可操作的策略与方法。3、教育技术能力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是大、中、小学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能力”。4、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的实施,尤其是这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起重要的作用。达不到这一要求,即使你有大学毕业文凭,也没有资格当老师。5、教师专业发展有关问题的链接(1)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范围未解决的难题。没有强制性教师专业标准是主要原因。为此美国成立专业教学标准化委员会,开展教师资格认证。(2)认证依据的5个核心命题:对学生、学习负责;熟悉学科与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学生学习;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教师是学习共同体成员(3)合格教师10种能力(美NCTAF):对教授学科有深入理解;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理解;在帮助学生学习上展现教学技能;能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利用评价策略对学生进行诊断并作反应能将现代技术整合到课程中,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能与同事、家长、社区成员、其他教育者协作改进学生的学习;反思教学实践,以便改进教学;在学科内容和教学思想方面不断进步;对学生慢慢灌输学习热情。(4)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国家或地区的统一培训、考试,还包括在校内的实践、科研,以上内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发展经典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经验来自实践反思就是科研支撑环境是学校(校本培训网络化)激励机制是评价(评价基础是档案)时间跨度是整个职业生涯(终身教育)(二)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应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有效途径。2、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与方法(即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所以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提高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三)是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要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则是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应用教育技术正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手段。(四)教育技术培训与信息技术培训的关系信息技术培训为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培训的下一步是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形成具有技术含量的教学能力。当前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育技术;认为掌握了信息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了教育技术能力;作法是以信息技术培训取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正本清源,予以纠正。1、学科、对象、研究范畴的区别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信息,研究范畴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教育技术则属于教育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则是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这里所说的合适技术,包括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有形的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在很多情况下是指信息技术,但是决不应把“合适技术”仅仅理解为信息技术)。2、目标的区别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即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指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要使被培训者具有教育技术素养,即具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3、内容体系的区别信息技术培训教材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中也涉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和教学自动测评等教学应用的内容,但其目的是通过这类教学应用作案例去验证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而且不仅可以通过教学应用去验证,还可以通过其他领域的应用去验证),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而且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种有形的物化技术,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有形物化技术和无形的智能技术),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过程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A 学习态度25%A1 出勤情况30%A2 课堂表现30%A3 完成任务情况40%B 阶段成果25%B1 完整性50%B2 规范性50%C 合作学习 25%C1 个人贡献60%C2 沟通情况40%D 作品展示25%D1 作品完整60分D2 创新性 20分D3 可实施性20分D4(有科学性错误总分扣5分)D5(教师最后加分(学员总数20%内,总分加5分)说明:A1由系统自动进行;A2、A3、D4、D5由教师完成;B、C、D1、D2、D3由学员(全体给各小组打分)和教师(对小组打分)共同完成过程性评价的取值方法与分数计算A=A130%+(A230%+A340%)/次数 B=组内同学打分/(B1最高分5分+B2最高分5分)(组内同学数-1) 100/(组内各同学平均分)教师对小组的打分 (溢出控制)C=组内同学打分/(C1最高分5分+C2最高分5分)(组内同学数-1) 100/(组内各同学平均分)教师对小组的打分 (溢出控制)D=D1+D2+D3最后得分 = A25%+B25%+C25%+D25%A10,1 -D4 +D5 (最高100分)计划的目标 35年内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完成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显著提高建立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培训与考试认证体系。2007年全国大多数教师参加统一组织的能力水平考试。逐步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政策问题与教师资格认定挂钩与职务晋升挂钩培训与考试的衔接过程性评价合格,才能参与终结性考试。这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技术培训发展的要求教考要分离,也要衔接(内容)具体考试地点、时间安排,由全国考试系统负责了解本次培训的方式本次培训方式特点: 任务驱动: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一节课与一个主题的教学设计)来展开培训内容与培训活动;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案例的观摩与研讨进行教学;强调活动、强调参与:在活动中激发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中让学员更深切地去感受去体验;多种学习方式结合:传统+基于技术,自主+协作;重视形成性评价:过z程评价+作品评价(包括设计的方案、搜集的资源等)。本次培训中活动的典型流程:教师介绍主题,学员反思、自主探究或完成任务,讨论交流,总结提高培训前应做的准备培训前所需信息技术知识准备1、应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1)比较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每分钟输入15个字以上)(2)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技能(3)WORD中常用工具的使用(4)PPT的简单制作、演示(5)E-mail通讯功能的使用(6)CXCEL制表功能的简单应用(使用较少)2、不做统一要求,但最好具有的信息技术技能(1)FLASH动画技能(2)FRONTPAGE网页制作技能熟悉网络培训平台网络培训平台的特点 国家主持开发 各地免费使用 内嵌过程性评价系统 配合教材使用,可以增加本地案例 安装、下载方便 界面简洁,学员容易熟悉使用 硬件要求低(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完全可以达到(带服务器的网络教室,最好能联因特网) 江苏江都 服务器:联想普通台式机P41.2G,512M,40G 学生机:部分品牌机部分自攒机 P3 600M,128M,20G 河南鹤壁 学生机:部分品牌机部分自攒机 赛扬700,96M,20G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 数据库:SQL server 2000网络培训平台的功能 管理员用户: 个人工具:编辑个人信息、我的小硬盘 机构管理 用户管理 资料管理 报表 评价管理 教师用户 个人工具:编辑个人信息、小硬盘、班通讯录 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小组管理、教学状态控制(规定学习序列)、投票管理,布置批改作业、发起(参与)讨论、答疑 班级共享资源管理 培训考核 成绩列表 教学记录 学员用户 个人工具 前测、后测调查表填写 共享资源 过程性评价 浏览资源 完成作业、查看教师批改 参加讨论(小组、全班) 提出问题、查看教师答疑 进行投票 记录学习过程填写自己的信息和培训前调查问卷建立自己的文件夹作业文件夹要建立在 C盘以外磁盘的根目录上申请电子邮箱 附:何克抗教授主编教材先期信息技术知识准备模块所需信息技术知识准备模块一1、 要求比较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平均每分钟输入15个字以上),熟练掌握中英文输入切换方法,满足混合输入的要求,掌握一些常用的快捷键,如:+c、+v、+x、+Shift、Alt+Shift等的功能;2、 Word(或wps)中字体格式(字号、颜色、字型)的设置;3、 掌握word中表格的制作方法,包括单元格格式的设置(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左对齐、右对齐、居中等),行、列的平均分布,用Tab或Enter键制作行。4、 E-mail申请及使用;5、 Windows操作系统中简单的文件夹建立、共享、删除方法,以及正确保存文件到指定的文件夹中(活动4);6、 能使用IE浏览器上网。模块二能正确使用word的常用菜单栏、常用的格式工具栏,如利用视图菜单中的工具栏打开或关闭某些工具,利用工具菜单中的字数统计进行文字统计,选项进行word中某些功能设置。模块三模块四1、会运用windows视频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打开并播放CD或VCD光盘;2、能使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包括使用常用的中文搜索网站;3、会正确使用IE浏览器的收藏夹收集常用的网站。模块五1、 会运用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基本工具画图,并能保存在指定位置,同时理解不同保存格式对图片质量的影响。2、 会运用windows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同时理解不同声音属性设置对音质的影响。3、 掌握用超级解霸对视频文件进行的转换方法,以及获取和处理(剪辑)视频的方法4、 掌握Flash Get或网络蚂蚁等工具进行网络下载的基本方法模块六能正确使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1、 掌握普通视图、大纲视图、浏览视图、放映视图几种方式之间的快速切换方式,掌握放映演示文稿的快捷方式、退出放映的方法。(活动3)2、 会给演示文稿应用设计模板,给演示文稿添加背景色。3、 会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片、声音、影片、文本框。4、 能正确并准确的在所需位置插入新幻灯片5、 能按所需顺序调整幻灯片的向后位置6、 能正确复制、剪切、删除幻灯片7、能在幻灯片中正确建立链接8、能对幻灯片的播放方式进行不同的设置模块七所要求的信息技术内容基本包括在上述模块中模块八模块九模块十协瓣陷惊黔踏州俭俭劈奇历香杰锄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