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七课。教材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了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一系列研究活动。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察一些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水这种最常见的溶剂中的变化,比较了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特征,从而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探究了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一定量的水(溶剂)中溶解的食盐(物质)量溶解度;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后,食盐的水溶液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探究,观察到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从而认识到食盐(可溶性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二、教学背景分析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性的变化过程,如果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食盐就会被析出来。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简单的生活经历和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了一定的感知,再经过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对食盐溶解的问题有了一些系统的知识。尤其是如果他们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注意对使用后的浓盐水进行收集和保存的话,他们可能也有发现盐水杯里的水减少后,有一些食盐颗粒又出现在杯子底部,可能对食盐的析出问题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并进行了一定的思考。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溶解问题又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研究内容,学生在观察研究中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发现,并生成一些新的研究内容。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引导对生成问题的关注,在完成既定观察研究活动的同时,也对新的可研究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对溶解的研究进一步延伸扩展。三、设计特色 四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经历和实验探究体验,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都还比较差,实验动手能力也比较弱,探究活动还需要教师细致的指导,教学时要多创设一些感性的、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情境中探究学习。所以教学中,我采用科学探险的方式,模仿“开门大吉”的组织,先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两个小问题来引入对分离物质的知识的复习,再转入主题对盐水的分离的活动探究。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边体验边思考,认识到不同的物质混合采用的分离方法也不一样,从而快速确定分离盐水的方法加热蒸发,然后引出对加热液体的仪器的认识。酒精灯的使用是初次,强调规范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很重要,通过演示操作再分步指导操作,熟悉使用方法后再进行液体的加热试验。因为实验重点是观察确定蒸发后留下的颗粒是否食盐,讨论实验方法后统一出示实验步骤,让小组按照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即可。对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是食盐的确定特别强调要注意条件我们只在水里添加了食盐,是食盐溶液而不是不明液体,为后续知识(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否盐水)的学习做好准备。对海水晒盐的知识以探险活动的终点收获呈献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惊喜的感官享受的同时了解知识,并进一步激发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四、教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环节,我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资料学习法等。五、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蒸发可以让溶解在水里的食盐重新分离出来。 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到食盐既能溶解于水,但随着水分的减少,食盐又会析出来。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3、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及安全使用方法,学习用酒精灯加热装置等来分离溶解在水中的固体物质。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物质分离过程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2、认识到严格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观察的必要性。3、认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4、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装置分离盐水。【难点】:如何确定加热后遗留的物质是食盐颗粒。六、教学准备:实验材料、PPT课件、实验记录单 实验1:豆子 沙土 筛子 盆子 实验2:面粉 漏斗 锥形瓶 滤纸 玻璃杯实验3:浓盐水 清水 玻璃棒(筷子) 蒸发皿 石棉网 酒精灯 火柴 三角架 滴管 放大镜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加热盐水的实验实验时间:实验人员:实验仪器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浓盐水、蒸发皿、玻璃棒、滴管、放大镜、火柴、清水、玻璃杯实验过程1、往蒸发皿里加入一滴管盐水; 2、放好三脚架,并在上边垫上石棉网; 3、将装有盐水的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中央; 4、点燃酒精灯,小心放到三脚架下对着石棉网中心加热; 5、边加热边用筷子轻轻搅拌盐水,观察加热中出现的现象; 6、在盐水快干时停止加热,小心移出酒精灯用灯帽盖灭。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七、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复习固体物质和不溶解于水物质的分离方法) 1、如何快速分离混在一起的沙和豆子?(筛选法)【呈现问题:王阿婆在路边晒豆子,李大伯扛着一袋沙子经过,突然,绳子断了,沙子全部倒进了豆子里。怎样才能快速把豆子分出来?参考方案有: A 挑拣法 B筛选法 沉降法。根据各组所选方案提供材料,限时进行分离活动】 2、怎样将水中的面粉分离出来?(过滤法)【问题情境:李霞帮妈妈给花浇水时,不小心把面粉撒到水里。她能将面粉从水里分离出来吗?参考方案有A过滤 B挑拣 加热。讨论排除后演示用加热方法分离】(二)探究学习(经历“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1、展示问题,引发思考:【 刘鸿在做溶解实验时惊奇地发现:前天已经完全溶解的盐水杯子里,过了一天后在杯子底部出现了一层食盐颗粒,而杯子里的水也减少了一些。他记得没有往杯子里加盐。】减少的水是怎么回事呢?杯子里的食盐颗粒和水的减少有关吗?是不是溶解了的食盐还能从水里分离出来?怎样才能证明?2、复习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太阳晒、吹风、加热。明确加热可以让水很快蒸发。3、出示酒精灯加热装置和煤气灶煮水的图片,引导比较认识酒精灯加热装置各部分仪器的作用及名称三脚架(固定)、蒸发皿(盛放加热的液体,不能直接加热)、石棉网(使容器受热均匀)、滴管(量取液体)。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工具酒精灯的构造:灯帽、灯身(灯芯、火焰、酒精)。4、介绍酒精灯:是一种特殊的加热仪器,用于加热的液体很容器燃烧也很容易挥发,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怎样才是规范地操作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5、指明同学演示酒精灯的使用及交流安全操作体会。(安全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有:检查灯体是否完好,酒精量是否适中。 将酒精灯放在平稳的桌面上,打开灯帽,并将灯帽竖放在桌面上。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后将火柴熄灭。绝对不能用已燃的酒精灯对着点燃另外一个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绝对不能用嘴吹灭。 盖灭后,还要打开再盖一次,防止灯帽和灯芯粘连在一起。 万一有溢出的酒精在燃烧,不要惊慌,用湿抹布或沙土把它扑灭。)6、各组领取实验器材,强调实验注意事项。7、各组按讨论的方法或实验报告单上的实验步骤分步进行实验。巡回观察指导实验现象的记录。8、整理好器材,交流实验中的发现或观察到的现象。9、引导观察比较蒸发皿里的物质和食盐颗粒(形状、颜色、溶解于水)并结合客观条件(水杯里仅仅溶解了食盐)分析,从而确定蒸发皿里的白色颗粒物质就是食盐。10、小结实验发现:水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留在了容器里,从而被分离了出来。11、总结食盐与水的变化过程:蒸发可以让溶解在水里的食盐重新分离出来。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板书变化过程)(三)、拓展延伸(根据时间随机安排以下环节)1、引入“海水晒盐”,简单介绍洋浦的千年古盐田。(播放视频)2、这节课我们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