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doc_第1页
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doc_第2页
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doc_第3页
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doc_第4页
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文学作品文学的论文 一、文学研究之审美观 陈先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最为集中探讨来自于其论再生缘一文他认为“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陈先生主要从思想、结构、文词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证首先就文章的思想层面而言陈先生断言:“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陈先生在这里所言及的“自由之思想”大致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站在新时代立场上反对旧礼教、旧伦理等五四以来的基本理念陈先生在详细考证了陈端生家世、社会背景、创作历程之后便被这位女作者自由之思想深深折服认为陈端生是“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最超越之人也”此种思想最超越的表现在陈先生看来即是对当时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纲常伦理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是陈先生一再激赏、折节喟叹陈端生个人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使陈先生效韩退之“发潜德之幽光”、使再生缘再生的最主要动机“自由之思想”的第二个层面的内涵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法把自己诚挚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给人以最大的艺术感染力以陈先生最为称道的庾信的哀江南赋与汪藻的代皇太后告天下手书这两篇文章为例他认为这两篇文章“词藻固甚优美”但其最优秀之处便在于“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于一篇之中能融化贯彻”由此不难看出在陈先生的文学观之中优美文学的表现首先须是感情真挚如哀江南赋一文“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陈端生本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及本人的际遇所发出的的呼号更是给作品增添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如陈先生提到再生缘一书“哀怨缠绵令人感动殊足表现女性阴柔之美”此外陈端生于再生缘第一七卷第六五回中“岂是早为今日谶”一语陈先生在行文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更是屡屡提及对陈端生所言可谓是感同身受此外陈先生在论及元稹诗作中的“悼亡诗”之所以能够哀感动人的原因时认为“直以韦氏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之故”正是因为是真感情、真性情的流露“遂造诣独绝” 此外在陈先生看来除了感情真挚以外还须把此种真挚的情感“融化贯通”灵活应用方能称之为大家手笔从陈先生的相关著述中不难看出他所言及的“融化贯通”大致就是“古典”与“今典”灵活运用陈先生通过考察古人诗文中有关古典、今典的运用情况不但使我们对古诗文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他看来也是创作者创作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陈先生对著作者能够娴熟运用古典、今典更是屡表赞赏如对时人宋徵舆所作秋塘曲并序中的“湘帘此夕亲闻唤香奁此日重教看乘槎拟入碧霞宫因梦向愁红锦段”解读时他认为“则让木亦取卧子所梦之意入诗此梦必为卧子平日或当日舟中与宋氏并其他友朋谈及者古典今事融会为一甚为精妙”在论及柳如是在过访钱谦益半野堂有赠钱诗“江左风流物论雄”及“东山葱岭莫辞从”之语陈先生认为这两句诗“以牧斋似谢安石而自比于东山伎盖牧斋此时以枚卜失意家居正是候补宰相之资格与谢太傅居东山时之身份切合也由此言之河东君不仅能混合古典今事融洽无间且拟人必于其伦胸中忖度毫厘不爽上官婉儿玉尺之誉可以当之无愧”就诗文的结构而言陈先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持两种态度“综观吾国之文学作品一篇之文一首之诗其间结构组织出于名家之手者则甚精密且有系统然若为集合多篇之文多首之诗而成之巨制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亦不过取多数无系统或各自独立之单篇诗文汇为一书耳”由此可见他对出自名家之手之短篇精制作品的结构非常满意而对于长篇巨制的结构则不无非议因其无系统、较枝蔓、无中心之缘故如陈先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结构评价不高认为其结构与西方小说想相比不如后者周密当然在我国长篇巨制之中在结构上亦不乏优秀之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等我们以陈先生论述白居易的“新乐府”为例对其结构进行扼要探析陈先生在其文学研究巨著元白诗笺证稿中对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称新乐府为“文学巨制”陈先生评价的着眼点就在于新乐府组诗的结构“五十首之中以七德舞以下四篇为一组冠其首者此四篇皆所以陈述祖宗垂戒子孙之意其以鵶九剑采诗官二篇居末者鵶九剑乃总括前四十八篇之作其全部组织如是之严用意如是之密求之于古今文学中洵不多见” 二、文学之文体观 陈先生对文学文体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新文体产生的社会原因及与其他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尤重视不同文体之间内在影响对此他有具体阐释:“人事有初中后三际(借用摩尼教语)、犹物状有线面体诸形其演变先后之间即不为确定之因果亦必生相互之关系”对于唐代小说与古文运动之关系陈先生有着精辟论述:“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实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之中坚人物是也”如韩愈创作的毛颖传、元稹创作的莺莺传“毛颖传者昌黎摹拟史记之文盖以古文试作小说而未能甚成功者也微之莺莺传则似摹拟左传亦以古文试作小说而真能成功者也”两篇文章皆是当时文章大家模拟古文文体进行小说创作的尝试此类新文体的的优点在于便于创造而其特征则尤在文备众体陈先生在其治学早期曾对佛典深有研究对佛典与中国文学文体演变之间的关系多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佛教典籍的文体与后世的小说文学的演变有着直接的联系明清时期盛行的章回体小说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以散文为主要形式杂以诗歌而弹词则纯然是诗歌与散文相结合陈先生由于精通佛典通过详加考察他认为上述两种文体是由佛经的“长行”与“偈颂”相间的体例演变而来“后世衍变既久其散文体中偶杂以诗歌者遂成今日章回体小说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诗歌合体者则为今日之弹词”陈先生的论述对我们研究传统小说、弹词等通俗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对佛经传播时所用句式前后变化的分析后他认为“其偈颂在六朝时大抵用五言之体唐以后则多改用七言盖吾国语言文字逐渐由短简而趋于长烦宗教宣传自以符合当时情状为便此不待详论者也”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句式上亦明显受到佛经句式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便于普及白居易创作新乐府力求能够适应民众的阅读兴趣及取向所以与佛曲的句式在传播中之所以由简及繁的演变是由受众的需要一样白居易新乐府在句式上的变化亦是深受当时民歌之影响自不待言四、文学研究之比较观比较研究历来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观念和方法近代以降一流的学者纷纷借此方法对文学领域的诸问题进行探讨中西比较在陈先生的文学研究中也不乏其例但是在中西比较的对象上陈先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之课程言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敎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陈先生进一步指出所有涉及到中西文化比较文体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概念我们以陈先生用力较多的佛教故事及文学体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及演变为例来探讨他在中外比较文学中获得的认识 维摩诘经本及其故事在印度及中土广为流传陈先生详细阐释了维摩诘经本在印度及中国传播之情况后认为“原无眷属之维摩诘为之造作其祖父及父母妻子女之名字而与今日通行小说如杨家将之于杨氏征东征西之于薛氏所纪内容虽有武事哲理之不同而其原始流别及变迁孳乳之程序颇复相似尝谓吾国小说大抵为佛教化六朝维摩经故事之佛典实皆哲理小说之变相”陈先生还根据诸佛典及相关作品的记载为我们详细勾勒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高老庄娶妻、流沙河沙和尚等故事演变历程这为我们了解西游记人物、故事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外在中外文学对比中陈先生突出重视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对于在盲目的对比中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并由此产生的本末倒置、“认贼作父”的怪诞现象他更是痛斥不已在陈先生看来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较前者最大特点“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因为这是中国语文的特性所决定故他一再强调中国语文及文学的独特性及魅力年陈先生受刘文典所托为清华大学国文科目入学考试出题借此机会他将自己对中国语文及文学的认知以一种形式相对简单且又能体现汉民族语言文学特点的“对对子”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国文程度因为在陈先生看来我国语言学未能充分建立之前“对对子”最能体现中国语言的独特性此举在当时引起不少争议因为在当时中国的语言学界以马氏文通所展现出的运用西方语言学规律来研究中国语文是主流趋势陈先生对被时人奉为圭臬的西方语言学中所谓普遍之规律的适应性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在他看来根据一国语言所总结的规律并不能完全体现另外一种文字的特征故陈先生对当日中国语文界以印欧语系之文法来解读汉语之文法这一取向深恶痛绝认为这是“认贼作父、自乱宗统”属于盲目对比的“格义”之作而对偶恰是中国语文特性之所在由此我们就不难领会陈先生通过“对对子”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