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不要排版.doc_第1页
秋水不要排版.doc_第2页
秋水不要排版.doc_第3页
秋水不要排版.doc_第4页
秋水不要排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 水庄子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的寓意教学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寓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一.课堂导入(3)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二.诵读感知(10)1.齐读课文正音、疏通文意。2.解释下列短语秋水时至 东面而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始旋其面目 莫己若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3.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非则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三.疏通文意(15)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3.疏通文意4.教师强调关键句子的翻译.四.小结五.作业 做的基础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 齐读课文.二.交流探讨 研习课文(18)(一)交流: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二)学生反馈四.延伸(5)1.归纳成语:贻笑大方 望洋兴叹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五.作业(15)完成基础题和阅读题.愚公移山列 子教学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2.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3.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课文。教学难点: 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从“杞人忧天”说起。列子一书,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御寇,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初读课文(5)解决生字词,读准节奏.三.朗读课文(5)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四.疏通文意(15)(一)方法指导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工为主,有些文言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语来代替,如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的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的影响原意的可省去。(二)学生开火车翻译(三)有感情的朗读.五.小结(7)词性活用: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通假字:汝之不惠始一反焉一厝朔东六.作业(13)完成课后练习一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2)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了课文,大致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二.合作交流,研习课文(20)(一)同学自己细读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思考下面问题。1愚公之妻和智者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作用?3愚公移山要而对哪些困难?4文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智”对举,有什么深意?5讨论本文的寓意?(二)讨论归纳提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心的语气,并提出了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客观难题,但并不反对移。而智叟则是讥笑和责难,阻止其移山。体现了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众人的拥护。两山非常大;人力有限;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愚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三.写法点评(5)对比:愚公智者 京城氏之子智者烘托:山之高大,运土路程远移山不易;山神之惧,天帝之感愚公决心之坚四.学生质疑(5)五.作业(8)1.完成课后练习一2.读了这则寓言,有什么感想?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扁鹊见蔡桓公韩 非教学目标:1.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2.理解本文寓意3.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寓意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注解,试翻译课文。二.导入(3)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三.整体感知(15)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3.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四.研读分析(15)1.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2.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五.总结(2)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六.作业(5)课后练习捕蛇者说柳宗元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常用词2认识学习本文用对比强化中心的写法3认识封建设会人民生活的悲惨原因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文言词语。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5)1.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2.作者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整体感知(25)1.齐读课文,教师补充注释。请学生口译课文。2.实词总结为 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为了。“故为之说”。已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 征收。“岁赋其二”。租赋。“孰知赋敛之毒”疠 恶疮。“可以已瘘、疠。疫病,疫气。“呼嘘毒疠”。入 缴纳。“当其租入”。收入。“竭其庐之入”。岁 每年。“岁赋其二”。年。“积于今六十岁矣”。甚 很。“貌若甚戚者”。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 好像。“貌若甚戚者”。你。“若毒之乎?”毒 怨恨。“若毒之乎?”有毒的。“呼嘘毒疠”。害。“孰知赋敛之毒”生 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饲。“谨食之”。观 看。“今以蒋氏观之”。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虚词总结之 的。“永州之野多异蛇”。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 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以 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根据。“今以蒋氏观之”。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 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之。“时而献焉”。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乎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 在。“吾祖死于是”。给。“余将告于莅事者”。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比。“苛政猛于虎也”。三.作业(10)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导入(5)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研习课文(20)1.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2.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3.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4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三、归纳本文中心(5)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四、小结(2)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五、作业(8)课后练习二、三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3.品味字句教学重点:背诵这五首诗词教学难点: 理解这五首诗词的意境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我们学过哪些边塞诗?二.、赏析使至塞上(15)1.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又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早年的边塞诗写得粗犷豪放,和他晚年清新飘逸的山水诗迥然不同。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一色、荒凉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方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长”字便自然涌上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直”都用得逼真传神,无怪乎红楼楚里说“合上羽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观。要说再找两个字来换这两个字,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三、赏析泊秦淮(10)1.介绍背景.建康(南京)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的游乐场所。2.赏析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如首句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秦淮河的迷蒙夜景,大可以看出语言的精练、准确、形象。末二句,上句明白如话,朴素自然;下句却运用了浅显的典故,以表达他深沉的感情,颇为雅丽清新。这一切,都使得这首诗显得词来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富有艺术勉力。3.朗读四、赏析无题(10)1.自由读诗歌2.简析:就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3.朗读诗歌五.小结(3)第二课时一.导入(2)背诵前三首诗二、赏析浣溪沙(10)1.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2.赏析词.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