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doc_第1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doc_第2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doc_第3页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1例作者:温立波,王会格单位:阜新市妇幼保健院,辽宁 阜新【关键词】 子宫 腺肉瘤 诊断子宫苗勒氏腺肉瘤最先由Clement于1974年命名,并指出它是子宫苗勒氏混合瘤一种少见的变异型,组织学上由良性腺体和肉瘤性间质构成,一般为低度恶性,但少数病例也有侵袭性和转移的倾向。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2年前查出子宫肌瘤;近2个月阴道分泌物增多,水样无味;月经量增多;伴腰酸。妇科检查:子宫口可见一4 cm×3 cm肿物,自宫颈管突出,圆形,表面光滑,子宫后位,稍大,质中,无压痛,活动良。2 病理检查大体观察:全子宫切除标本,9.5 cm×7 cm×5 cm,宫颈长3.0 cm,宫颈管扩张,肌壁厚3.0 cm,肌壁内可见4个圆形肿物,直径0.8 cm3.0 cm,境界清楚,灰白色,编织样。内膜厚0.2 cm0.4 cm;子宫底部内膜部分破损,应为肿瘤附着部位。宫颈管突出之肿物,圆形,最大径4.0 cm,硬度中等或稍软,中央见一囊腔,内有血性混浊液体,直径1.2 cm,实性区呈灰白色。镜下观察:肌壁内肿瘤为典型平滑肌瘤。宫颈口突出之肿瘤,表面被覆子宫内膜,呈增生期改变,并有大量浆细胞浸润;瘤体内含有较多成熟平滑肌,其间灶性或片状分布有子宫内膜间质和腺体,主要集中分布在瘤体的中心部位。间质细胞分布具有典型的“生发层”,即在腺体周围的间叶成分细胞最为丰富,远离腺体处的间叶成分细胞较稀疏,形成套袖状改变。腺体周围的间质细胞生长相对活跃,分裂象也更为多见,6个/10 HPF;间质对腺管形成挤压,使部分腺管变得不规则,向腔内突入形成乳头状结构。腺上皮细胞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细胞层次增多,部分细胞核上移,细胞核增大,染色质较细,因而核空,部分可见明显的核仁。免疫组化:ER(+)、PR(+)、Vimentin(+),SMA(),而其中的平滑肌成分为阳性。病理诊断:子宫苗勒氏腺肉瘤,慢性子宫内膜炎,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 3 讨论 子宫苗勒氏腺肉瘤多发于绝经后妇女,中位发病年龄58岁,异常阴道流血为其最常见的症状1。妇科检查最常见的发现是从宫颈外口脱出的组织。因而,有的会被误诊为宫颈或子宫内膜息肉。发生部位绝大多数发生在子宫内膜,少部分可以发生在宫颈和子宫肌壁;大体多表现为突入腔内的息肉状或乳头状的肿块,一般为粉色、灰白色,个别为黄色;硬度可软可硬,亦可鱼肉样或橡皮样;有些病例可以看到囊状结构及坏死。组织学表现为良性腺体和恶性的间质。但有时腺体也会伴有不典型增生。上皮成分可以为子宫内膜腺体,亦可为宫颈上皮、鳞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肉瘤成分多数为同质性,主要为内膜间质肉瘤、亦可为纤维肉瘤,或同其他多种成分的混合,如:横纹肌样成分2和软骨成分2。肉瘤成分很多病例因局部生长更为活跃而表现出围绕腺管的套袖状结构,腺管可因受压而变形。本例腺管周围区与总体分裂象计数的差异(6个/10 HPF和3个/10 HPF)反映出这方面的趋势。苗勒氏腺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很少发生转移,大约1/4的病例术后复发,部位主要为阴道、盆腔和腹腔。我们研究了病例资料后发现:核分裂象是最为重要的转移相关因素,2例发生血行转移的病例分裂象分别为40/10 HPF和30/10 HPF。【参考文献】 1Robboy Anderson Russell.女性生殖道病理学M.回允中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374375.2仇晓菲,林建韶,张乃鑫,等.伴间质特殊分化的子宫腺肉瘤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