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别留别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送别留别诗的主要特点。2、掌握送别留别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知识梳理】 一、概念: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亲友别离写诗送别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涌现了以表达离愁别绪为主题的送别留别诗。二、思想内容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班马:离群之马。)问题(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参考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问题(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但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别 董大(其一)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 渲染离别的 。问题(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解析:苍凉,悲壮。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三、艺术特色或直抒胸臆,或借助意象寓情于景,或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也运用了比喻。)常见意象有阳关、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劳歌、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而“南浦子曲”和南浦词牌多被用来写惜别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柳岸、流水、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明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灞桥、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等。语言风格:或感伤凄婉、或慷慨悲壮、或炽热真挚。四、考查重点考查抒情方式的区辨及作用;借助意象创设的意境或形象;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区辨表达技巧及其表达作用等。【方法点拨】1.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情感本质)。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立意问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2.要抓住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征和寓意,做深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如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概括即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以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诗人在使用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各不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纯熟的技艺。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千年不衰?还有,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5.谐音修辞手法在赠别诗词中的运用。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6.考察抒情方式,体味作者感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南信阳市潢川县民政局招聘公益性岗位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广东广州医科大学校本部第二次招聘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5月绍兴银行社会招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江苏泰州市海陵区招聘教师5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桂林银行实习生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贵州铜仁市妇幼保健院引进专业技术人才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西安未央区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聘用编科研助理F岗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福建三明市清流县金星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聘消防驾驶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航天六院内蒙古航天红峡化工有限公司招聘3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培训资料
- 2026届湖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数学试题
- 中职生就业指导课件
- 2025年大队委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湖北宜昌市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中药煎煮法课件
- WST524-2025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标准解读培训
- 人工智能项目落地实施方案
- 2025年sca感官考试题库
- 静电安全培训课件
- 审核评估线上评估专家联络员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