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二首教案.doc_第1页
8 杜牧诗二首教案.doc_第2页
8 杜牧诗二首教案.doc_第3页
8 杜牧诗二首教案.doc_第4页
8 杜牧诗二首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杜牧诗二首 赠别(之二)教学目标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3. 反复诵读并背诵。一、导入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 写诗。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板书:赠别 唐.杜牧)二、介绍诗人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 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这一世家传统无疑对他的影响是极大的,使他常以天下为己任,特别喜欢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经济,可惜这一切也不过是他的书生意气,当权者并不采纳他的那些纸上谈兵式的乱谈。所以他的仕途也并不是太顺利,26岁中了进士以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多在幕府中沉沦下僚,直到四十岁才做了个州官。因而他的心里常常又充斥着一种心灰意懒的情绪,无可奈何之余也只好以一咏一觞,歌儿舞女来打发生活了。杜牧在扬州的十年“幕府”生涯,不敢说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总是有的。他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放浪形骸,与“嗜酒好睡,其癖已痼”的懒散颓唐,和他先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完整的杜牧。三、写作背景杜牧以赠别为题的诗共有两首,都是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此诗作于唐大和九年(853年),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赶赴长安去做监察御史。“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面对离别,一起喝个告别酒,说几句告别话,人之常情。所以这是杜牧离开扬州时为当地一位美丽的年轻歌女所写,为抒发两人离别时不舍和感伤而作。四、分析诗歌 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离别的愁苦、伤感、惜别、难舍难分。1、题目“赠别”可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临行时的离别诗2、“多情却似总无情”。“多情”与“无情”这组词是什么关系?是完全相反的这里怎么说它们相似呢?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我们之前说了,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呀?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总无情”呢? 爱得太多,情感太深,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表达,只有无言以对,倒像彼此无情。而且一个“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3、那诗中表现出的离别是愁苦的,作者为什么想“笑”?却又为何“笑不成”?离别愁苦,作者为什么想笑?举着酒杯道别,强颜欢笑,是为了使所爱的人得到安慰。那为什么又“笑不成“呢?面对别离,想以笑打破离别宴席上的沉闷气氛,给对方以慰藉;但因为感伤离别,心情太感伤,想笑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所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板书: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借物抒情。蜡烛有心吗?“蜡烛”本是有烛芯的,但“烛芯”是哪个“芯”?诗中用的是这个“心”,所以说“蜡烛有心”;蜡烛燃烧有什么特点?液体会顺着蜡烛流下来,像不像一个人在流眼泪?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所以说是借物抒情。 作者赋予蜡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借写“蜡烛”来反衬人的感情。写蜡烛“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诗中的蜡烛燃烧了多久?一个晚上,面对离别,不舍,不忍心去睡觉。“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如何读出伤感惜别的感情? 用舒缓、低沉的语气,其中“蜡烛有心”和“替人垂泪”稍重读。6、 这首诗是作者为送别一位妙龄歌女而作的,通过分析你认为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惜别之情? 老师提示一下,有三个方面:写内心感受“多情却似总无情”;写宴席上的表现“唯觉尊前笑不成”;借蜡烛“流泪”表现“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五、拓展拓展一: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诗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5、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拓展二:收集表达离别之情的意象(一)折柳赠别 “柳”在离别中有什么含义?留“柳树”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长长的、细细的柳条,微风吹,像在招手送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三)长亭饯别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送别之地。(四)饮酒劝别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五)挥泪泣别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又咸又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六)以水喻别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七)借月咏别借月咏别,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六、总结全班有感情的读一遍同学们刚才读得很有感情,面对旧日时光以及朋友的别离,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是相互哭泣,还是相互勉励,笑着分别?对了,我们不能总流连在伤痛之中。友情不但是相聚时的欢乐,更是离别后的相互勉励。我们不需要“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式的孤独与惆怅,不需要“斜阳落尽天山外,望断天涯路”式的痴迷与等待,豁达一点,开朗一点,要知道只要心意相通,友谊常存,即使身在天涯,两心仍是“若比邻”。古人分别了不知什么时候见面,但是,我们现在通讯那么发达,想念了,可以打电话、上网聊聊天;想见面了,又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所以,当我们再次面对离别时,让我们微笑吧,乐观的看待,彼此祝福,因为相聚就在不久的明天。七、板书设计赠别 唐.杜牧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想笑“多情”,“笑不成”太多情泊秦淮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四、赏析诗歌。、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板书:借题发挥商女豪门贵族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六、积累:1、题临安邸。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