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色彩、透视课.doc_第1页
素描、色彩、透视课.doc_第2页
素描、色彩、透视课.doc_第3页
素描、色彩、透视课.doc_第4页
素描、色彩、透视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素描浅谈一、什么是素描?1、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做素描。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通常讲的素描多元化指铅笔画和炭笔画。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绘画艺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素描通常采用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蜡笔,炭笔,钢笔,画笔,墨水,及纸张等,其它还包括在湿濡的陶土,沾了墨水的布条,金属,石器,容器或布的表面所造成的磨损。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和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素描是一种正式的艺术创作,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亦可以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象征甚至抽象形式。它不像带色彩的绘画那样重视总体和彩色,而是着重结构和形式。2、素描的地位素描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素描是其它艺术的必然基础,尤其是水彩,油画,版画,雕刻(浮雕),另外对平面设计,也是画草图的必要基础。素描虽然被视为是两度空间的艺术,不需要颜色及第三度空间,却也同时暗示这两者。素描是画家工作的最后成果,也可以作为复制或摹写的基础,但以它的性质而言,它是独特的。虽然各种艺术不一定都要先绘出素描稿,但素描却是一切观赏艺术的基础。在作画时往往预先勾出轮廓作为草稿,然后用色彩渲染,当艺术作品完成时,素描稿常被掩没或销毁。因此,素描只是一种技术准备。到14世纪末,素描不再仅是附属品,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有着广泛的表现范畴:能表现体积、空间、深度、实质和动作。文艺复兴以后,素描已不仅只有实用地位,而是成为能代表人类创作能力的艺术品。3、素描的工具素描的工具种类很多,如石笔、炭笔、铁笔、粉笔、毛笔、铅笔和钢笔等;也有用钻子和金钢石作画的。工具的不同关系着素描的性质和构图,工具也能影响画家的情绪和技巧。工具的选用取决于画家所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一般认为,干笔适宜作清晰的线条,水笔宜于表现平面;精美的笔触可用毛笔挥洒,而广阔的田野则可用铅笔或粉笔去勾勒。炭笔是两者都可兼用的。以作品尺寸而言,大幅素描作品适宜用木炭来画,对于轮廓、照应等可经长久的时间细细研究、分析。至于铅笔适合较小尺寸,很少大张的铅笔画,而钢笔画则更小了,往往在插画上用得较多。素描的单色表达使工具变得十分随意,而且常常可以综合使用几种工具造成多种画面效果,所以是一个极广阔的天地。(1)铅笔铅笔是最简单而方便的工具,初学者素描常从铅笔开始,主要原因是铅笔在用线造型中可以十分精确而肯定,能较随意地修改,又能较为深入细致地刻划细部,有得于严谨的形体要求和深入反复地研究。同时铅笔的种类较多,有硬有软,有深有浅,比较俱全,可以画出较多的调子,铅笔的色泽又便于表现调子中的许多银灰色层次,对于石膏等基础训练作业效果较好,初学者比较容易把握,因此,较适合于基础训练开始时应用。现有的国产铅笔分两种类型,以HB为中界线,向软性与深色变化是B至6B,为了更适应绘画需要又有了7B-8B,我们称为绘画铅笔。HB向硬性发展有H至6H,大多数用于精密的设计等专业使用。由于种类较多,因此,铅笔能很好地表现出层次丰富的明暗调子。(2)炭笔:炭笔以不脆不硬为度,炭条以烧透、松软笔黑色为佳,炭精棒以软而无砂称上品。(3)钢笔:包括一切自来水型硬质笔尖的笔。使用日常书写的钢笔绘画也可以,一般都作一点加工,将钢笔尖用小钳子往里弯30度左右,令其正写纤细流利,反写粗细控制自如。(4)纸:洁白、厚净、有纸纹的纸。铅笔画纸不宜纸纹太粗,炭笔画纸表面不能太光滑,而钢笔画纸纸却要较光滑的纸面,还要有一定的吸水性。(5)画板:以光滑无缝的夹板为最好。如果站着面画,还要备一个画架。(6)橡皮:以平、软的方形橡皮为好。(7)削笔刀、图钉、擦布等工具备用。4、素描的分类分类方式多种多样(1)素描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属于绘画的范畴,泛指单色绘画。(2)素描从目的和功能上说;一般可分为创作素描和习作素描两大类。(3)写生素描在表现内容上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4)素描从使用工具上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或两种工具穿插使用的素描等等(5)素描从作画时间概念上说,素描可分为长期素描、速写、默写等。(6)素描从绘画传统的角度说,素描又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的素描(一般称之为白描)二、素描的起源素描原本是指铅笔、炭笔、粉笔、墨水笔所画的图画、样稿、设计稿;它起源于十四世纪的欧洲,完善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理论的确立、解剖学的兴盛期早于中国五百年。早年的素描作品习作与图画、样稿、设计稿并不是非要区分开来的,到了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笔下,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而独立开来,它在各种造型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他们的素描作品现在在国际拍场上都是百万美元级的。)作品赏析.三、艺术方面的素描应注意的环节体面关系,黑白灰的衔接和表现(结合作品讲解)四、认识素描对摄影的作用黑白灰的关系和层次感,其中黑白灰方面可以和色彩联系在一起色彩浅谈日常生活中所能见到的景物都是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看到色彩。就是说只有当光对我们的视觉发生作用时,才能使我们产生对颜色的认识和感受。这里讲的物体和颜色是指自身不发光的物体,当它反射光的时候才使人感受到光线和对色彩的感觉。因此光对色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色从光来,色随光变!1、原色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用原色却可以混出其他色彩(当然不是全部)。牛顿最初把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为七原色,后来维纳氏(VERNER)觉得牛顿的七色中,蓝色冰不能算做原色,因为蓝色是青与紫两色光的混合色,于是主张把蓝色去掉,认为真正的原色只有红、橙、黄、绿、青、紫六种色。以后,亨贺尔滋(Helmholtz)吧橙色不算到原色里头,提出红、黄、绿、蓝、紫五种色彩。他是根绝心理方面立论的,所以又称心理五原色。蒙赛尔(Munsell)色立体色相环就是用这五种原色做出来的。5原色10色100色的蒙赛尔色环。再以后赫林(Ewald Hering)根据生理与心理以及人类眼睛的解剖主张原色应该只有红与绿,黄与蓝,四色两对,成为生理四原色说。后来为奥斯特瓦德色环缩延用。即4原色8色24色的奥斯特瓦德色环。所以说原色实际上有两个系统一个站在光学方面立论的,即光学三原色 朱红光色光三原色: 翠绿光 蓝紫光一个是站在色素或颜料的方面立论的色料三原色 紫红 (紫味红)色料三原色: 黄 (柠檬黄) 天蓝 (绿味蓝)注:色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出其他任何色光。色料的三原色虽然可以混合出许多色彩,但是有些色彩是用三原色混合不出来的。色彩的混合:色彩的混合分为:正混合、负混合、中性混合三种1、正混合指色光的混合2、负混合指颜料活染料的混合,是明度和与纯度均降低的混色3、中性混合包括回旋板的混合方法(平均混合)与空间混合(并置混合)色彩的三要素与色立体色彩的三要素是:明度、色相、纯度1、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对光源来说可以称为光度。对物体来说除了可以称为明度外也可以称为亮度、深浅程度。明度是所有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明度最适合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2、色相: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指不通波长的光给人的不同色彩感受。具体的色相之间的差别就属于色相差别。一个色相敏感的人,他所看到和表现的色彩是十分丰富多彩的。3、纯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也可以说指色相感觉明确及鲜灰的程度。也可以称为艳度、浓度、彩度、饱和度等。光谱中的7色都属于高纯度的色光。颜料中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橙、黄、紫等色属于纯度高的色相,蓝绿色在颜料中式纯度最低的色相。任何一种颜色混入黑白灰越多纯度降低的也就越多。明度、色相、纯度三者之间的关系1、任何色彩在纯度高的时候都有特定的明度,假如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2、高纯度的色彩加入白或黑,降低了色彩的纯度,同时也提高或降低了色彩的明度。3、选择一个高纯度的红,用和红色同明度的灰调和出014的等差台阶,就形成纯度色标。孟赛尔色立体色环中每一个颜色180对过的颜色是对比色也叫补色。色环中每个色块左右15以内的颜色成为邻色,也叫相似色把对比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强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会调出浑浊的颜色.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对比色.把类似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和谐,调和的感觉。色彩与心理1、 色彩的进退和膨胀感觉相同形状的不同颜色在相同的背景下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如:白背景上红与蓝红色近蓝色远,而且比蓝色大。前进色和后退色 膨胀色和收缩色2、 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使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使人产生热的感觉。冷色使人血压降低,心跳减慢产生冷的感觉。3、 色彩的轻重和软硬感觉同样大小的石膏块图上黑灰白色后,黑重灰次之白轻。所以决定色彩轻重的主要因素是明度。明度高的轻,明度低的重。暖色感觉轻,冷色感觉重。而且感觉轻的色彩都会给人以软而膨胀的感觉。感觉重的色彩都给人有硬而收缩的感觉。4、 华丽的色彩和朴素的色彩从色相方面看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冷色给人朴素的感觉从明度来讲明度高的华丽,明度低的朴素从纯度来讲纯度高华丽,纯度低朴素从质感来讲之地细密有光泽的华丽,酥松无光泽的朴素5、 积极的色彩和消极的色彩影响感情最厉害的是色相其次是纯度最后是明度色相方面:暖色令人有兴奋和积极的感觉,冷色感觉沉静而消极纯度方面:不论冷暖色,高纯度比低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明度方面:同纯度的不同明度,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性大。色彩的对比冷 暖阴影 阳光透明的 不透明的镇静的 刺激的稀薄的 稠密的空气感 土质感远的 近的轻的 重的潮湿的 干燥的理智的 感情的圆滑的曲线形 方角的直线型流动的 静止的冷静 热烈透视浅谈体面关系以及散点透视成角透视人眼观看远近景物的透视规律如下: 物体远近不同,人感觉它的大小不同,愈近愈大,愈远愈小,最远的小点会消失在地平线上; 有规律地排列形成地线条或互相平行地线条,越远越靠拢和聚集,最后会聚为一点而消失在地平线上; 物体的轮廓线条距离视点越近越清晰,越远则越模糊。而在线形透视理论确立以前,世界各地由于不同文化制约,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发表现空间立体的方法,在距今 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就有所运用。这些再现空间的方法,是艺术家们依靠感官认识世界的体现:1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中国古代构图法中称高远法,即近低远高。在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最典型的是埃及墓室壁画的构图,远景作为一条横带完全置于近景横带之上。在儿童画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所有物体都放置在一个平面上,物体没有近大远小的区别,只是通过物体的高低位置来体现透视感。现代很多画家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描绘出的世界往往带给我们特别的感受。2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这里不同于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3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小朋友们往往采用混合式的绘画空间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主要的空间表现方式就是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让在有限的画面内表现更多内容成为可能。4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寺中常见把大佛塑造得往上逐渐膨大,实际上就是近缩法的运用,使人在其下面向上观看的时候能有正常大小比例的感受。6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看上去形象越模糊, 所谓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晚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常用这种方法造成画面的真实性。7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8 环形透视,环形透视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视点在围绕对象作环形运动,因而能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及背面作全方位的展示,这种环形透视在传统民间美术中是最为常见的。例如,唐长安小雁塔明代重修碑之阴线刻四合院,也是把上下左右的殿宇迴廊平面铺开,朝向画面的中心、战国狩猎攻战铜鉴图样和内蒙阴山氏族社会岩画行猎运载图,也是把车平面展开,把左右两匹驭马平躺下来,四足朝向画面的外边。9 透明透视,透明透视是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这一表现手法最长见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 墙背面或动物腹内的事物虽然在一个视点看不到,但它是存在地。儿童画中同样会经常看到这一只关注表现内心感受的空间表现方法。 10散点透视,不同于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固定一个方向所见的景物,它的焦点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视点的组织方式并无焦点,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