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专题研究八 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烟 台 市 人 民 政 府 二七年十二月目 录前 言1(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二)研究目标和任务1一、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现状分析2(一)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2(二)威海市生态环境现状5二、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影响10(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10(二)城镇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10(三)农业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1(四)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2(五)基础设施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2(六)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3三、威海市土地生态建设研究14(一) 威海市环境承载力分析14(二) 威海市环境承载力评价18(三)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20四、威海市生态用地建设目标以及布局安排21(一)总体目标21(二) 调控指标体系21(三) 生态调控指标建议22(四)土地生态用地的功能分区布局22五、威海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6(一) 农村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6(二)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7(三) 开发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7(四) 建成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7(五) 生态和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8(六) 旅游区土地利用模式分析28六、协调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29(一)发挥土地总体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29(二)继续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并注重保护耕地质量及生态条件30(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防治土地退化30(四)启动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预警系统30前 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功能,通过对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造以获得效益。人类进行土地的利用过程也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干预过程,这种干预有时是正向的,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健康及自身的发展,而大多数则是负向的,会恶化环境,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及可持续利用土地为原则和目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仅要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还要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土地可持续供给、有效保护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环境建设用地的面积应基本满足区域生物多样性、环境协调的要求。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分析和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和国办发200532号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参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政策和法规,开展本专题研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诸如用地布局不合理、土地质量下降、生态用地被蚕食、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土地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来愈突出。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围绕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分析威海市土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对威海市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为威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对策措施,以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文明、资源节约、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二)研究目标和任务国办发32号文明确提出新一轮规划中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的重点:深入分析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等限制因素,研究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1、调查分析威海市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区域资源给状况和环境容量。调查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土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分布、范围和危害;调查区域内主要限制资源的供给状况;调查区域环境容量。2、分析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建设工程等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研究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空间管制措施。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条件和特点,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进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制定分区管制规则,为土地利用分区提供支撑,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从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的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原则、标准、目标、用地安排和政策保障建议。一、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现状分析(一)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特点表1-1 2005年威海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地类面积占总面积比例(%)农用地耕地192006.5333.70园地60417.4810.60林地111833.9819.63其它农用地91879.0116.12小计456137.0080.05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1286.9810.76交通用地5362.700.94水利设施用地8412.871.48小计75062.5513.18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16601.782.91其它土地21996.813.86小计38598.596.77合计569798.14100.00由表1-1可知,2005年威海市土地总面积为569798.14公顷,其中农用地45613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5%,族建设用地75062.55公顷,占总面积的13.18%,未利用地38598.59公顷,占总面积的6.77%。农用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70%,主要分布在高速、国道、省道两侧、乳山河、母猪河、黄垒河沿岸及低山丘陵地区;园地占总面积的10.60%,主要分布在丘陵和低山区;林地占总面积的19.63%,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区内水域面积较大,主要有乳山河、黄垒河、母猪河等河流,水库主要有米山水库、龙角山水库、崮山水库等。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北、东、南部沿海平原及丘陵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尤其是城市用地、工业园区、交通用地的增加非常明显。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农用地动态变化1997年耕地面积192683.03公顷,农用地面积458239.98公顷,到2005年末耕地面积减少到192006.53公顷,农用地面积减少到456357.36公顷,八年间农用地共减少2102.98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62.87公顷。只有19981999年间农用地增加744.39公顷。(详见表1-2、图1)表1-2 农用地年际总量动态变化表 单位:公顷年份合计年际变化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1997458239.980192683.0361389.95112213.2291953.781998458016.72-223.26193507.3460514.24111832.109216 3.041999458761.11744.39193800.3860612.78112104.7092243.252000458682.10-79.01192707.8761853.51112181.3991939.332001458590.41-91.69192793.4161711.94112132.0591953.012002458487.81-102.61192648.8961512.52112162.9592163.452003457743.87-743.94192756.9160986.26111926.0192074.682004456357.36-1386.51191971.5560568.93111842.9091973.982005456137.00-220.36192006.5360417.48111833.9891879.01 图1 农用地年际变化-1500-1000-50005001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份(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2005年末建设用地面积为75062.55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61286.98公顷,交通用地5362.7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412.87公顷。与1997年相比,建设用地面积增加5632.27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4630.31公顷,交通用地增加1023.69公顷,水利设施用地减少21.74公顷。表1-2 建设用地年际总量动态变化表 单位:公顷年份合 计年际变化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199769430.2856656.674339.018434.61199870223.68793.4057246.294540.508436.89199969795.89-427.7956480.064880.768435.07200070140.36344.4756609.155094.06843736388.0056849.575242.808435.99200270947.64419.2857257.945260.418429.29200372034.291086.6558239.755366.618427.93200474404.122369.8360629.475363.198411.47200575062.55658.4361286.985362.78412.87图2 建设用地年际变化-1000-5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份由此可见,伴随着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必然导致威海市生态用地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到威海市生态环境状况。(二)威海市生态环境现状威海市先后被评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第一个“山东省园林城市群”,两度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3年10月,荣获了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近年来威海市的环境质量名列全省前茅。空气质量达到了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城市空气质量周报良好率达100;地面水质、近岸海域水质、环境噪声区域平均值达到了响应功能区标准要求;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0;旅游区环境达标率85;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2;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大气环境威海市区大气监测实行自动监测,监测频率为每天24小时连续监测。评价标准采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近三年来污染物年、日平均浓度情况如下:表1-2 近年市区污染物年、日均值(20022004年) 单位:mg/Nm3日均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降尘(T/Km2m)2002最大值0.1260.0870.29616.61最小值0.0020.0030.0103.16超标率001.1-年均值0.0240.0220.0658.392003最大值0.1010.0070.15038.94最小值0.0010.0060.0155.52超标率000-年均值0.0220.0260.0648.122004最大值0.1380.0780.1516.9最小值0.0010.0040.0154.09超标率000-年均值0.0230.0260.07211.87表1-3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单位:毫克/立方米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 度 限 值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0.200.30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0.100.15二氧化硫年平均0.060.10氮氧化物年平均0.050.10二氧化氮年平均0.040.08威海市2002-2004年的空气监测统计结果表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其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全年的97.5%,其次是二氧化硫,占2.5%。总体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优良水平。2、水环境(1)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为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之和减去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表1-4 威海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表 单位:亿立方米分区计算面积(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重复水量水资源总量产水模数(万立方米/平方公里)荣成13923.691.160.764.0929.38文登16454.331.530.865.0030.40乳山16684.391.400.814.9829.86环翠7311.850.660.302.2130.23全市543614.264.752.7316.2829.95威海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4.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4.75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重复水量为2.73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28亿立方米。(2)水资源现状河流威海市区范围内河流均为汇水面积较小的间歇性山洪沟,断流期间由于部分河段城市污水的排入,污染严重,一般下雨后污染物就被冲走。地面水饮用水源地环翠区范围内地面水饮用水源地只有崮山水库,水质除总氮有超标现象外,其余指标都达到达到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类标准。地面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下水威海市区的两个地下水监测点环翠楼和玻璃制品厂的监测结果符合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的类标准。近岸海域2002-200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威海市近岸海域均为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局部受到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除个别点石油类超标外,其余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养殖区贝类除局部区域贝类总汞、砷残留量偏高外,其他均符合生物质量一类标准;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较好;海水浴场环境质量优良。威海市区段近岸海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局部为严重污染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分别超过四类海水水质国家标准和二类海水水质国家标准,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33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51平方公里,其余均为较清洁海域。威海湾为污染最重的区域。(3)需水量预测市域不同水平年用水量需求分为工业需水量、生活需水量、农业需水量、以及环境需水量。根据威海市域各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南水北调威海市城市水资源规划报告的分析预测,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预测如下:表1-5 2010、2020年威海市需水量表 单位:万立方米/年分 项生活工业农业生态总计需水量2010年144968955357252000611762020年245741091734200200071691百分比(%)2010年23.7014.6458.403.271002020年34.2815.2347.702.791002010、2020年相应保证率的需水量为61176、71691万立方米。3、声环境(1)区域环境噪声威海市区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2.1分贝,相当于处在1类标准声级范围内,夜间为42.0分贝,相当于处在1类至2类标准声级范围内。市区噪声源主要为商业、生活噪声,占76.3%;其次为交通噪声,占17.7%,且有增加的趋势;施工噪声,占2.6%,工业噪声,占3.4%。(2)道路交通噪声威海市区2004年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0分贝,均不超过70分贝,超标路段为13.22%。表1-6 威海市20002004年区域环境噪声统计检测结果行政区划年度网格总数昼间夜间威海市区200010151.742.6200111951.742.2200220351.142.5200320352.042.2200420352.142.0文登市200010151.139.0200110150.942.0200220451.139.9200320451.041.8200420450.641.4荣成市200010154.046.0200110154.146.8200220252.344.9200320252.444.8200420252.245.3乳山市200010049.348.3200110152.743.6200220154.242.0200320154.141.8200420154.041.8注:标准执行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2类标准。4、土壤环境威海市全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 共7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潜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等13个亚类、18个土属、153个土种。棕壤土类是全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遍及全市的山丘地区,占土壤总面积的83.5%。潮土类为威海市第二位的分布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13.2%。 从土壤(耕层)质地可归为三大类: 砂性土,轻壤土,中壤土。从土体构型可分为15种类型,按其对作物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五大类型: 均壤质型,均沙、夹沙、夹砾石型,夹粘、均粘型,夹白浆型,硬(酥)石底型。从化学性状看,威海市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 土壤酸碱度在5.28.1之间,平均为6.4。土壤代换量平均在6.5me/100g土,保肥能力弱。全市土壤平均碳氮比在8.519.61之间,比例比较协调。5、生态环境问题(1)城镇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城镇建设用地大规模增加,将占用周边农田,使该地区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会对生态环境的诸要素产生影响,有可能会带来植被破坏、土壤性质改变、小气候变化,使半自然的人类经营性景观变为城市景观,区域农田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破碎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将减少,对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城中村”使得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中村”是指那些农村居民早已非农化,村庄已为城市建筑所包围,但村中居民仍为农业户籍,保留农村生活习惯和农村管理方式的社区群落。近年来随着威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村庄已逐渐被城市包围,形成了“城中村”。由于规划滞后,违法违章搭建与乱倒垃圾等脏乱差现象突出,导致建筑密度太大,村容村貌普遍较差,“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成灾,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恶劣,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3)农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农村土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水土流失;二是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农业环境污染状况加剧,环境污染开始从城市向农村漫延;三是农村的生活污水与垃圾基本上没有经过任何的处理;四是基础设施如道路、水利工程、土地开发、复垦施工过程中没有注意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部分地区生态的破坏与环境污染。二、威海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影响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的农村,农民为了生存,毁林开荒已经是数见不鲜的事,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加快,加上长期超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团粒结构受破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在人口聚集密度大的城市,居民消费大量能源,污染物及有害物排放集中,造成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土地覆盖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地利用所引起的,这一关系我们称之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土地覆盖不是单一的土地和植被类型,而是土地类型及其具有的一系列自然属性和人文特征的综合体,包括土地类型和植被冠层的密度、植被生长季节的动态特征、生长季累积生物量、地表覆盖的生物物理特征量和人文对土地利用及人文建筑等,以及与土地覆盖类型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LUCC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可以改变土地覆被状况,并影响许多生态过程,如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与堆积、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加剧,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日趋明显,使得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侵蚀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例如地面塌陷、水污染、崩塌、区域地下水下降、洪涝灾害、滑坡、水土流失、地基开挖引起边坡失稳、地基不均匀沉降、及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等。(二)城镇用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城市用地是高度实行地表人工化的利用方式.虽然其面积占所有土地面积不大,但资本密集,人类活动集中是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源地。 1、人工化的土地造成“城市热岛”或“尘丘”。现代化的城市地面、建筑物多由混凝土、沥青等构成,其吸收太阳辐射热量的能力远超过农田和林地;加上,城市燃烧大量燃料和能源,结果使城市区域空气受热上升,后被冷却落回地面,形成局部垂直循环.这种运动具有捕集污染物的作用,因此,城市环境恶化最为严重。即城市尘丘效应或热岛效应。 2、产业活动和居民消费大量能源,污染物及有害物排放集中,造成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城市排放物可分为废水和固体废物包括总悬浮物、废热和放射性。这些排放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因为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CO, NO., SO2, TSP和CFC,这些物质在影响的范围内,破环了大气原有成分,造成大气污染公害,危及生命存活,干扰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另外,CO2, CH4 , NO,SO2 , TSP能改变大气热力性能,致使温室效应加强,而原非大气成分的氯氟碳CFC,能引起臭氧层变薄,有些地区紫外线辐射量明显增强,并且全球温室效应也有加强趋势。 3、城市废物对水环境的负效应,包括水污染和可供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是城市废水废物排放入地表水体和渗入地下水体造成的。地表水污染物多由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造成。但是城市区域地下水污染的源泉还应包括垃圾场淋滤水的渗入污染,据统计城市垃圾场渗沥水中COD,BOD含量高达20000mg/1为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的200-500倍,其它污染物含量也远远高出工业废水,所以其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城市生活生产每日需大量淡水资源,采自地下水,往往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裂缝等。 4、城市环境噪声,环境噪声不象空气污染、水污染那样导致大量生命的死亡和疾病传播,然而过多的噪音仍能对人类有害。先是影响人类听力系统,长期暴露在噪音下,能导致明显的听力减退;在极端情况下,噪音能引起人类器官的生理功能紊乱,更有甚者患上严重的职业病。我市环境中噪声源有三种用地类型:交通、工业和生活用地,其中交通用地为最严重的噪声源,约占城市环境噪声的68,但是城区内部各不同功能的用地区产生的噪声大小具有明显差别,对于噪声的防治,在土地利用中主要采用建立声障板(交通线路两侧)、绿化林带措施来解决,因此城市规划中林地必须占有一定面积比例。(三)农业用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农业用地是所有用地类型中面积最大者,和城市用地比较,它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特点是:范围大,强度弱,类型少。农用地的负效应类型有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更替、土地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等。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由人类利用土地方式不当引起。开垦土地意味着清除原生植被,取之以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地表的植被保护性能降低,每遇降水冲刷地表,形成细沟侵蚀或片蚀往往带走肥沃的表土。与水土流失相似的,还有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化、盐碱化。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如沙漠草原(森林草原)过渡带、山地丘陵陡坡区,超限开垦利用、砍伐原生植被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 土地污染和水污染是农业用地的又一负作用。现代化农业依靠大量的能量物质输入,在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同时,一些难以分解的化学药品、杀虫剂随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入食物链或滞留土壤内,前者在生命有机体内富集,产生病变或畸形,后者形成土地污染,又可通过地表径流过程污染地表水或淋溶渗入地下,影响地下水质。(四)工矿用地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工矿用地主要指开采矿产资源企业用地。空间上,它具有地表露采占用、地下挖掘两重性,因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效应是不同的。地表露采占用土地,不但破坏地表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废弃尾矿,如煤矸石、剥离物等,还占用土地,造成原下垫面性质的变化。根据对开矿典型区的研究,开矿后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为原始地面的2倍。大面积露采剥土使植被每减少10,侵蚀量便增加11.1,径流则减少3.3。从而影响矿区水环境,形成河流泥沙含量增加,径流减少的现象,其次尾矿废物占用地表,在径流产生时,表面有害物流入水体,又污染河湖;干燥有风的情况下,大量矿物粉尘及有害物排入大气,污染空气。由于这些都严重破坏了矿区生物栖息地,迫使生物迁徙或物种减少。工矿地下采挖造成地下支撑面或隔水层局部缺空,地表出现变形或塌陷。塌陷洼地呈碟形、槽形,最深处为采出矿层厚度的6070。它不仅破坏地表建筑、工程设施,而且出现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河泉枯竭、水井吊泵、土地无法耕种等。实践表明,塌陷地除部分可复耕外, 一般都有45的土地无法恢复耕作。(五)基础设施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用地开发主要指永久性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包括公用事业、公共工程以及其他交通部门等。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和加快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然而,过分强调建设而忽视了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将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基础设施用地开发对威海市土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威海市综合经济水平、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包括可能引起自然景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植被退化、流域水资源布局分配和地表覆被的变化引起的局地气候变化等。高速公路、铁路在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废水及人员践踏、机械碾压对植被造成一定破坏。工程取水影响灌溉和排洪,造成水土污染,改变了地表水环境。水库的建设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流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长期运营过程中,由于渗漏作用,地下水水位升高,将使植被繁茂,种类增加或发生变化。同时,基础设施用地的开发,大量的表土取走,母质暴露,植被难以生存,成为水土流失的又一原因,对生物多样性也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而且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会对水质、空气质量产生暂时的影响,特别是会带来一定的噪声污染。在社会经济各方面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六)土地开发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复垦和整理,特别是土地复垦,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土地复垦和整理,可以改良土壤条件,提高植被覆盖率,有效防治风沙和水土流失,改善地表景观等。威海市上轮规划下达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6493.33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实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7039.01公顷,其中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207.08公顷,土地整理4151.77公顷,土地复垦680.16公顷,超额完成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目标。通过村庄集中、路渠改善、林网兴建,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土地集约程度的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使耕地质量及利用率和产出量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若过分注重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效益,而不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效应,则可能会引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农业污染、景观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不利生态环境影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当切合当地实际,便于操作,应从土地质量、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入手,对土地开发、整理进行适应性评价和可行性论证,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确定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和经营途径。开发、整理的土地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宜采取以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以耕为主,多种经营。在利用措施上,宜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综合治理。鉴于威海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主要是以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稳定基本农田面积为目标。在进行耕地整理时,应以交通沿线和城镇边缘地带零星耕地的整理为重点;在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时,应以农业用地区域内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一定潜力、难度较大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为重点;在进行未利用地的开发时,应以开发难度较小的缓坡地为主。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人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避免对本地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未利用地的开发要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滩涂的利用要充分考虑江河泄洪的要求。土地整理开发中,应注意避开自然保护区、山地、水源地、湿地和沿海岸滩涂等需要保护和生态景观,以免因整理开发而造成对生态资源的破坏。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各组分均产生影响。但是一般而言,土地利用仍有其共同特点,即使生态群落简单化,物种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规模、结构和强度的不同,其对生态环境组分及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大肆砍伐或改为耕地,小区域范围的直接危害有植被破坏、动物迁徙、物种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大范围还会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旱涝灾害增多,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土地开发使用符合自然规律,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没有生态环境的稳定,经济社会就不可能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规划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这类反作用,使土地利用不至于以毁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暂时的经济效益。三、威海市土地生态建设研究(一) 威海市环境承载力分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明显不利于人类活动)转变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活力的体现,也是环境系统产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索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便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将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承载力从人类环境经济相关系统中,通过探讨环境状况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述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力。环境承载力一般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方向、规模等来表现。1、环境承载力的综合量化方法(1) 环境承载力一般度量模型由于环境承载力实际上是一个由n维向量支起的n维空间,其每一维向量均可能由多维指标构成,因此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描述环境承载力。这一指标体系应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表述的区域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因子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指标的实际值描述了区域在某一时期的环境承载量,而其理论上的阈值则是我们所定义的环境承载力(ECC)。即ECCi=max diECCj=min fj其中,ECCi:初始环境承载力的第i个发展分量(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di:指标体系中的第i个指标;dj:指标体系中第j个指标;ECCj:初始环境承载力的第j个限制分量(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 (2)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算环境承载力的目的,就是要对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客观的量化认识,以便科学合理地调整人类活动。显然,仅仅知道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理论阈值对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并无太大的意义,因此最后还应考虑计算表征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的指数。因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理论阈值虽有可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力,但是却无法客观、科学地反映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是否协调。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更科学地度量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间的关系,目前一般利用环境承载力的动态表征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概念和计量模型。所谓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在该状态下的取值与各项指标理想状态下阈值的差值与其阈值间的比值。对于发展类指标: Pi=(XiXi0)/Xi0 对于限制类指标: Pj=(Xj0Xj)/Xj0 式中, Pi、Pj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某一指标的相对剩余率Xi某发展类变量实际值;Xi0某发展类变量上限值Xj某限制类变量实际值;Xj0某限制类变量下限值为了从环境系统的整体性来分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变化情况,还必须求取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其本质是环境承载量(ECQ)与环境承载力(ECC)之间的差距。其综合评估模型为: 式中, P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i指标体系中发展变量的个数j指标体系中限制变量的个数Wi、Wj各指标的权重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反映了区域实际的环境承载量与其理论上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量值关系。当某一环境要素的相对剩余率大于0时,说明该要素的承载量尚未超过其可容纳的承载力范围;反之,则说明该要素的实际承载量己超过其允许的承载力限度,有可能引发相关的环境问题。而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则从人地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衡量了区域内多要素的综合环境承载量与综合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当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时,说明区域环境承载力己超载,需采取措施降低区域的环境承载量或提高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否则将导致区域的发展趋向不可持续。因此通过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可以判断出区域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有助于人们弄清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整体的协调程度。2、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指标选区原则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具体指标能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状态、各子系统和指标间的相互联系,能充分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机制。同时,每一个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测算方法标准,统计计量方法规范,具体指标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这样才能保证评估方法的科学性、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系统性原则如前所述,区域的人地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可分解为若干个较小的亚系统,亚系统又可分为若干子系统。这样就要求指标体系的覆盖面要广,必须能综合全面地反映区域人地系统的各个方面。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环境承载力一方面处于动态变化中,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在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能较好地描述、刻画与度量未来的发展或发展趋势,必须具有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相结合的特点。可操作性即指标体系应把简明性和复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要保证既能全面反映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内涵,也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或易于直接从有关部门(科研部门和技术部门)获得的指标。此外,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并易于量化处理。区域性原则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在衡量一个具体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时其评价指标应具有区域性,要能反映出研究区的特性。(2)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在具体对评价指标的筛选中既要全面考虑上述的五大原则,又要考虑到各项原则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研究认识上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项原则的衡量精度及研究方法,力求依据各项原则,准确而又全面真实地描述和计量环境承载力。指标筛选的具体方法,可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提出的有关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或相关研究的指标体系进行频度统计,选取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综合,选择重要并且针对性强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当然,也可以综合使用这几种方法来筛选指标。(3)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一般内容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反映出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相互间协调程度,因此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入手。然而,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学科极为广泛,主要包括环境、生态、地理、资源、人口、经济等学科。要把环境承载力这种高度综合的目标与具体的定量指标直接联系起来往往比较困难,为此就必须将综合性的目标分解为较具体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层次分析方法把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分解,从而构建具有相应层次的一个体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在“评价环境承载力大小”这一总目标下,可以把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分解为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力和人文环境承载力两个二级层次:在二级层次下又可分解出自然资源总量、自然资源质量、经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指数、基础设施承载指数五个指标构成的三级层次;最后在三级层次下选择若干可量化的具体指标构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第四级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图3-1。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指标层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自然环境承载力人文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总量自然资源质量经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指数基础设施承载指数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图3-1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图目标层即我们构建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由于环境承载力是作为人类社会行为和生态环境间的界面,作为判断环境与发展是否协调的尺度,因此评价一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的指标必须反映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高效,社会系统是否健康安全,生态系统是否向良性方向发展以及区域持续发展的潜力大小。准则层即在目标层要求的控制下,共同构成环境承载力的分目标所对应的层次,这一层次应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人文环境承载力。领域层每个准则都应包括每一准则中一系列不同的领域或称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应由若干个指标加以支持。这一层次应包括自然环境承载力中的自然资源总量与自然资源质量;人文环境承载力中的经济发展状况、生活质量、基础设施承载状况。指标层所谓指标层就是建立一系列可统计、可量化的指标,来支持或者说反映准则层的要求并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目标层的目标。每个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操作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谘询项目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化妆品研发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邮政客服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园林设计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卫生健康管理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广告优化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疗机构管理人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云计算运维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跨境电商采购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平面构成-特异构成的创意设计
- (完整word版)PEP五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 银行跨银行现金管理产品运维外包管理办法模版
- 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进度横道图
- 绿色化学工艺-绿色技术教学课件
- 幼儿园财务审计报告范文
- 熔铝工安全操作规程
- 建筑电气基础知识第一章
- 国开电大应用写作(汉语)形考任务5参考答案
- 三标体系内审员培训课件
- 体育商业综合体规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