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 论 佛洛依德理论 的正确性引言 线索 1、 俄狄浦斯情节 A 俄狄浦斯情节的形成原因 a 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自身原因 b 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环境原因B 俄狄浦斯情节的具体表象 a 俄狄浦斯情节的一般性表现 b 俄狄浦斯情节的极端性表现C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节 a 周萍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必然性 b 周萍俄狄浦斯情节的体现2、 精神分析法A 精神分析法概述 a 精神分析法的提出 b 对精神分析法的认识B 精神分析法分析雷雨实例 a 精神分析法分析繁漪 b 精神分析法分析周萍3、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A 性心理发展学说概述 a 性心理发展学说的提出 b 性心理发展学说的认识B 性心理发展学说解读周萍之人格形成 A 周萍的青春期 B 周萍的生殖期 引言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其在人类精神健康领域的贡献是卓著而不可磨灭的,本文试利用佛洛依德之理论,分析和解读雷雨一文中相关人物的精神状况一、 俄狄浦斯情节(一)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原因俄狄浦斯情节既通常所说之恋母情结,缘自古希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它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自身原因,环境原因A、 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自身原因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这种情节,是每一个人成长中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所以说,人类的本性中,天生就带有俄狄浦斯情节的印记,这种本能的情节,是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对性有一个逐步完整的认知,从最开始的嫉恨同性双亲,到后来的发现无法与同性双亲竞争而产生的失落无力感,再到最后的模仿同性双亲行为,从中学习而成长,最终回归正常性心理。如果在正常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无法调节这种嫉恨或者爱恋,导致心智无法正常发展成长,即会导致早期俄狄浦斯情节在成年之后继续存在,既是所谓的恋母情结的产生。B、 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环境原因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以上论述是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所提出,在科胡特的理论中,他认为儿童的心智健康成熟关键在于性蕾期,与之最为亲近的父母或亲人的影响和教育等环境因素。当儿童出现早期俄狄浦斯情节倾向的时候,如果周围环境不能给以一个良好的引导和教育,而是忽视,或者过度紧张,都会导致俄狄浦斯情节的加重,从而影响儿童心智健全成长,最终形成正式的俄狄浦斯情节。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小时候或者说现在是否有过嫉恨自己异性父母的时候。正如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当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因为在我们的伦理道德中这样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说想一下也是被认为邪恶的。在这一时期,我们是很矛盾的,不过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在我们的意识还未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已经成功处理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因为家庭情况的、个人的一些经历不同,在程度上就会是不一样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一个强大的父亲比之一个懦弱的父亲是更容易让孩子认同的,如果母亲过于强大在家中占主导地位的话,男孩子就很有可能认同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就会有影响。 (二)俄狄浦斯情节的具体表象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诱导和教育下,俄狄浦斯情节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一般性俄狄浦斯情节表现,和极端性俄狄浦斯情节表现A、 一般性俄狄浦斯情节表现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第一恋母情结: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即:恋母仿父。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了。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第三恋母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娃、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第四恋母情结: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第五恋母情结: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这既是一个正常成长的人,在正常环境诱导下产生的一般性俄狄浦斯情节表现,也是大部分人一生的心路历程B、 极端性俄狄浦斯情节表现有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己无法正确引导心理成熟,或者环境因素导致形成极端性俄狄浦斯情节,这种情结可被称之为心理疾病,并且表现也是相当激烈和有破坏力的。俄狄浦斯情节的极端性体现主要集中在乱伦和弑亲,比较具体的体现有著名的“贵阳师生恋”时间,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节的极端体现。贵阳的师生恋引发的刑事案件曝光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事情的起因是由于一位中学老师与她的两名男学生发生恋情,其中一名杀死了另一名情敌,案子很简单,公诉人手中的案卷也只是薄薄地几页纸而已,可刑事案件结束后,带给三个家庭的是无尽的痛苦。本案从深处分析,两名学生都对他们的老师有着深刻的依恋,当学生第一次给老师发短信表达暧昧情感时,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怎么会不明白呢?如果她能正确的回应这条短信,而不是也说“我也喜欢你!”云云此类的话,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更甚者,这位老师竟与自己的两个学生发生性关系,这从杀人者的来往短信中可以看出,什么他比我在床上能满足你之类的话,足以看见,这位老师是如何一次次与两位学生间错时间发生关系的。从两名学生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于家庭的不满,杀人者是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当老师对他好时,他就很想占有这份情感,老师就从干妈再到“心儿”的称谓了。被害人是一个让家庭溺爱到极点的孩子,这类孩子有着丰富的物质,但同时家长也忽视了孩子内心的世界。一个老师,就这样把两个原本天真活泼,情窦初开的男孩子变成了两个沉默、狂躁的人。这位老师不幸的婚姻很值得同情,但如果不是这样的不伦之恋,而是正常的恋爱或成人的性关系,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育人的老师,孩子的母亲,她没有及时的制止引导两位学生对他爱恋,而是将这种爱升级,就不能不说她了。其实这两名学生是有很重的作狄浦斯情节,通俗说就是恋母情节。只是由于两个学生家庭环境引导的失败,和教师的影响,导致了俄狄浦斯情节的爆发,产生乱伦的师生恋,从而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三)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节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历来被赋予多样的文化内蕴,其中争议较多的是作品中隐含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作品中周萍这一悲剧人物身上突显的“俄狄浦斯情结”尤为值得一议。曹禺先生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中,有意将他的人生经历“疯狂化”,以他十分不幸再之不幸的人生经历,从而突显他内心世界、精神世界的扭曲,突显他人格与精神、思想与行为的分裂。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在他身上发生的“杀父恋母”。说到这里,我们就姑且从他和他的继母繁漪不寻常关系做一浅析吧。A、周萍俄狄浦斯情节形成的必然性 周萍的一生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幼年被送于乡下寄养,成年接回家后与繁漪的由爱成陌路,与四凤的两情相悦,真相大白含恨饮弹自尽。幼年的周萍被迫离开双亲,是周萍父亲即周朴园对他的无情抛弃。周萍的母亲因被周朴园绝情抛弃,饮恨投河自尽未遂,为报恩而嫁于了猥琐的鲁贵。这使周萍幼年的心灵就埋下了对父亲的仇恨,而对母亲的无限地思恋和怜惜。那个时候,周萍实际上已形同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他在既缺失父爱又未尝母爱的清冷环境中孤独地度过了本应美好的童年时光,家庭的温暖只能在周萍的心里和脑海中去构建去想象,这样的“构建”和“想象”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这对于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再也无以复加的不幸和苦难,甚至说是他人生的噩梦。唯一能让他心灵充满温暖和阳光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追忆。对母亲的依恋越深重,对父亲的仇恨也越深重。在周萍幼年的潜意识中,他的性压抑是父亲“赐予”他的,这也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杀父恋母”,即“俄狄浦斯情结”。他带着对父亲周朴园的仇视,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周萍幼年埋下的“杀父恋母”只是一个潜意识,没有现实的基础可以让他采取对父亲的报复行动。成年后周朴园为他事业的继承人才将他从乡下接回身边,来到陌生的新家,他第一要找回的不是父爱,而是母爱。对于繁漪的感情,应该不是偶然。那么繁漪何许人也?他是周萍的继母。一个与父亲天壤之别的年轻的知识女子,本应该享尽夫妻情爱,本应享受家庭的温馨。却因为周朴园的无情、冷漠和专制,花样的年华不得不夜夜孤独泪流红颜老去。以至最后变成了一个“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着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蛮力”的女人。正如作者对她的注解:“时常不由己地,更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流着血,不是恨便是爱,不是爱便是恨。一切都走向极端,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中间不容易有一条折中的路”。一个被丈夫压制下“喘不过气来”的孤独寂寞的年轻女性,一个是童年备受冷遇、备尝苦难的,同样孤独寂寞的青春少年,二人因“同是天涯沦落人”产生共鸣。一个是对母亲依恋之情转嫁中迷混,一个是对爱情的热切期盼和渴望。最终跨越了世俗的道德而浴火涅槃。对于周萍而言,繁漪她不是和自己有真正血缘关系的人,他们的相爱从本质上是不该有什么非议的。但悲剧正在于此,从形式上周萍也不得不承认,繁漪她是一个在形式上具有母亲意义的女人,从伦理上,周萍还是要恭敬地叫她一声“母亲”。先前也说了,对于繁漪的感情,周萍一开始就是迷混的,第一是悲愤父亲对繁漪的不公待遇,由此怀感自己生母生前的苦恨;第二是从小就积攒的对父亲的仇恨,是他内心仇恨发乎现实的报复行为。其实在他内心里,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对繁漪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在心理上,周萍只是把繁漪作为真正的母亲,他的初衷不是想从她那里得到男女间的那种情和欲,而是渴望从她那里得到一丝母爱的寄慰,是自己始终缺失的母爱的理解。这正是周萍原始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母爱与性爱的混沌不清。弗洛伊德说:“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消逝的后身”,只有“超我”的确立,“儿童就放弃了初期对父母所形成的热烈的倾注的对象”。从这方面讲,可见周萍的“超我”并没有得到发展。周萍占有了繁漪,是有意识的。这个“有意识”源自他对父亲周朴园的“恨”。正如繁漪说的那样:“你(周萍)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周萍对繁漪所说的“恨父亲”、“愿他死”便是他积压了十几年的仇父、杀父心理;而“犯了灭伦的罪”则是指他与继母的乱伦之恋。周萍从中不仅获得了母爱和爱情的双重需求,同时也替代了作为情敌的父亲对繁漪的占有。但其实在周萍内心里,从一开始就隐藏了不安,他“仇恨”父亲周朴园,但又无法抗拒父亲的威严,在心底里对于父亲仍潜藏着敬畏和恐惧感,在和繁漪的这段乱伦感情上,更让他加深了对父亲的敬畏和恐惧感,他内心矛盾犹疑、胆怯恐惧、鹤唳风声。而繁漪也不仅仅只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一时的寄慰,她是一个知性女性,她渴望自由渴望幸福的爱情,所以她对于周萍的感情从执着到偏执,再到为了得到周萍不惜一切代价的毁灭。周萍却再也不能像一开始那样“理所当然”,他心情苦闷无处排解,开始酗酒、晚归,以放纵、颓废的态度来逃避繁漪情感的追索。作品中,四凤担心自己和他的事被老爷知道,但周萍却说“可怕的事不在这里”。可见周萍内心最担心的事是父亲对自己乱伦的惩罚。为了摆脱内心的这种压抑和焦虑,周萍转移了情感的倾注对象,将爱情转移到了周家的使女四凤身上,以期减轻内心的负罪感。可事与愿违,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繁漪将所有周家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诸于众,周萍才知道自己疯狂爱上的四凤,竟然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这一连的打击,让周萍再也无法承受和面对,只得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反抗命运对他的捉弄。如果说,和繁漪的相恋是有意识的,那么和四凤的相爱则是无意识的,是潜意识的。这个过程,正是周萍“超我”意识的日臻成熟过程。当他理清了世俗的伦理道德对自己恋母情结、仇父心理的约束和羁绊时,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结。纵观周萍悲剧的一生,他的俄狄浦斯情节形成,是必然的,缘于他悲剧的家庭环境B、周萍俄狄浦斯情节的体现 在雷雨一文中,周平的俄狄浦斯情节主要体现在他与其母繁漪的感情纠葛上,文中是这样描绘的: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 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周萍(惊) 什什么? 周朴园(走到周萍面前) 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 周萍(失措) 爸爸。 周朴园(仁慈地) 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当着人谈这件事。(稍停、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 爸,没有的事,没有。 周朴园 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 周萍(失色) 爸! 由此可见,早期周萍对于父亲还属于惧怕,并没有上升到弑父的层次,父亲对他行为猝不及防的询问,竟使心虚的他惊恐不安,以为自己过去与蘩漪的暧昧关系已被觉察。即使和四凤共享爱的甜蜜之际,那道黑色的阴影也会突然笼罩周萍的内心。二、 精神分析法(一)、精神分析法概述 又称为,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定义: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A、 精神分析法的提出1895年,佛洛依德与布洛伊尔合著的关于歇斯底里研究一书出版,本书虽然是两人合著,但已经潜伏着他们对神经病起因中性的因素的估价的分期。佛洛依德越来越相信性欲的作用,认为神经病大多数与病人童年时创伤性的性经验有关,并经常涉及自己的亲属,有正常性生活的人不易患病,患者多为性生活出现了障碍,该书的出版,在西方被公认为精神分析学正式创立的标志。B、 对精神分析法的认识 什么是本我、自我、超我及其各自原则? 本我是个体原始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简单快乐原则。也就是说它需要满足时就马上希望得到满足。 自我是指个体为了调和周围世界和内部驱力通过暂停或停止快乐原则,追随客观环境的现实原则而发展出来的意识状态。它需要满足时会愿意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它遵循现实主义原则。 自我一般是延迟本我的即时需要而产生出来的意识水平。 一种观点认为自我的范式与本我同时存在,然后发展强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以上两种都属于经典概念的说法。 超我是来自外在环境的道德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状态,它遵循理想原则和完美主义原则。超我是社会性的,它会以良心等形式表现。 对于超我开始发展的时间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超我是在6岁开始酝酿形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超我是10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本我、自我、超我的发展过程是如下的: 本我做为个体早期的基点,它遵守快乐原则,然后在个体和现实环境的互动和适应发展中出现自我,以开始适应现实原则。 主要表现为幼儿的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是即时快乐的方式初级思维(想得到就立即要得到)这可能和现实环境情况不合拍,因此在成长中出现延迟获得快乐的次级思维(想得到但会不要求立即得到),这样自我就开始崛起和发展。 在大约六岁以后超我的力量开始崛起。这主要是社会道德等的加入个体内部的竞争,在自我的基础上发展出超我,所以超我应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但它又反过来制约自我。 在6岁或10岁这个年龄段,正是个体的主观分化,能够感受他人的感觉和想法与自己的感觉、想法可能有所不同的年龄段的开始或者完成的阶段。 (二)精神分析法分析雷雨实例 A、精神分析法分析繁漪心理分析学认为:无意识是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从原著中我们可以发现,繁漪缺少爱与被爱的生活状况,恰好为无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孕育的温床。同时,在无意识又影响了她的举止和行为。繁漪原具有人生丽质和水晶般心灵,17岁被大她20岁的周朴园所骗娶,同专横、冷酷的周朴园共同生活了18年,从此被牢牢地关闭在封建家庭罗网中这是一个无爱的婚姻,终于造成了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和悲剧结局。在这个家庭牢笼中,繁漪成为物质生活的富有者和精神生活的贫困者,高贵的门第和优裕的条件,未能补偿其情感的贫乏和精神的折磨于万一。繁漪在这座枯井中过着平庸、沉闷、枯燥、孤寂的无爱婚姻生活,“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婚后流年消磨了繁漪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快要变成石头一样的死人了。繁漪与周朴园实存着不可沟通和弥补的感情鸿沟。她受尽周朴园的情感冷漠和精神折磨,心理处于压抑与不可压抑之间,情感处在失望与默默希冀之间。从心理的落差来分析,做为正常的女人来说,谁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此时的她,对爱与被爱充满了渴望。尽管她忍耐地顺从着,但她有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力B、精神分析法分析周萍纵观周萍的一生,注定悲剧的性格,注定了周萍心中“死的本能”的爆发。佛洛伊德提出了死亡本能这一论题,死亡的本能是破坏性的,它是恨的动因,表现为向外部扩展的攻击的侵略倾向。而当主要倾向在外界受挫时,它又折回自我,成为自杀的一种诱因。周萍一直是怀有生的本能的,他甚至试图逃出这个让他窒息的家庭,然而电闪雷鸣之夜,一切真相大白。周萍所有的求生的本能遭到无情的打击,他陷入了他所不能接受的最大的乱伦悲剧之中,唯有死亡才是舒适的温床。三、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一)、性心理发展学说概述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蕾期、伊迪帕斯情结阶段、潜隐期、青春期及以后阶段。A 性心理发展学说的提出性心理发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指导佛洛依德后期大量心理学思想的基石性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研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Module10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 特征数及抽样方法(新高考地区专用)原卷版
- 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原卷版
- CN120202920A 一种水培作物的根温智能调控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CN120197406A 基于风浪耦合作用的施工船舶作业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5单元过关卷(含答案)
- 2018年1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TPM全员生产维护精要
- 2025版商场租赁合同:融合智能系统及数据分析
- 2025年度电子商务营销合作框架协议范本
- GB/T 41-20161型六角螺母C级
- GB/T 26463-2011羰基合成脂肪醇
- 静脉治疗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 连铸坯质量控制与缺陷控制课件
- 中国园林史全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件
- 雕塑基础教学课件
-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2002363
- 《普通逻辑》全册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含原题)
- 新版(七步法案例)PFMEA
- 01血涂片、红细胞形态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