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对《GB 3095-1982》的修订和更新,旨在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需求的变化。主要变更内容包括:

  1. 污染物项目增多:1996版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多项监测指标,如增加了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污染物的具体限值规定,反映了对空气污染更全面的监控需求。

  2. 浓度限值调整:针对部分已有的污染物,如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等,新标准对其最大允许浓度进行了重新设定,部分污染物的限值相比1982年版有所降低,体现了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

  3. 分级体系变化:1996版标准引入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概念,将区域划分为三类,即一类区、二类区和三类区,每类区域有不同的空气质量要求,这比1982年版单一标准更为科学合理,能够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制定相应标准。

  4. 监测方法改进:新标准对污染物的监测方法进行了规范和更新,引入了更准确、灵敏的分析技术,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 健康保护考虑:1996版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部分污染物限值的设定参考了国际先进标准和科学研究成果,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公众健康的紧密联系。

  6. 执行与监督加强:新标准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以及不达标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均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1996-01-18 颁布
  • 1996-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_第1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_第2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GB 3095-1996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GB/T 15262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 8970 空气质量 二氧化硫的测定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2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GB 6921 空气质量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T 15436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 15437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GB/T 15438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GB 9801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非分散红外法GB 8971 空气质量 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GB/T 15439 环境空气 苯并芘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15264 空气质量 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434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3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3 定义3.1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粒物。3.2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物。3.3 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3.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3.5 苯并芘(B):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芘。3.6 氟化物(以F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3.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3.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3.9 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3.10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3.11 一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3.12 植物生长季平均:指任何一个植物生长季月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3.13 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3.14 标准状态: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kPa时的状态。4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4.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5 浓度限值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污染物不允许超过的浓度限值,见表1。表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浓度单位二氧化硫SO2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0.02 0.050.150.06 0.150.500.10 0.25 0.70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平均 日平均0.08 0.120.20 0.300.300.50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 日平均0.040.050.100.150.15 0.25氮氧化物NOx年平均 日平均1小时平均0.050.100.150.05 0.10 0.150.10 0.15 0.30mg/m3(标准状态)二氧化氮NO2年平均 日平均1小时平均0.040.08 0.120.04 0.080.120.08 0.120.24一氧化碳CO日平均1小时平均4.0010.004.0010.006.0020.00臭氧O31小时平均0.120.160.20铅Pb季平均 年平均1.50 1.00苯并a芘BaP日平均0.01g/m3(标准状态)氟化物日平均 1小时平均720F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1.81.23.02.0g/(dm2d)注:1)适用于城市地区;2)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3)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6 监测6.1 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6.2 分析方法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见表。表2 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污染物名称分析方法来源二氧化硫(1)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四氯汞盐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3)紫外荧光法GB/T 15262-94 GB 8970-88总悬浮颗粒物重量法GB/T 6921-86可吸入颗粒物重量法GB692186氮氧化物(以NO2计)(1)Saltzman法 (2)化学发光法GB/T 15436-95二氧化氮(1)Saltzman法 (2)化学发光法GB/T 15435-95臭氧(1)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2)紫外光度法;(3)化学发光法GB/T15437-95 GB/T 15438-95一氧化碳非分散红外法GB 9801-88苯并a芘(1)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2)高效液相色谱法GB 8971-88 GB/T 15439-95铅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5264-94氟化物(以F计)(1)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2)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4-95 GB/T 15433-95注:分别暂用国际标准ISO/CD 10498、ISO 7996,ISO 10313,待国家标准发布后,执行国家标准;用于日平均和1小时平均标准;用于月平均和植物生长季平均标准。7 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见表。表3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污染物取值时间数据有效性规定SO2,NOx,NO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TSP,PM10,Pb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SO2,NOx,NO2,CO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TSP,PM10,B(a),Pb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SO2,NOx,NO2,CO,O21小时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Pb季平均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月平均每月至少采样15d以上F植物生长季平均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1小时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8 标准的实施8.1 本标准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8.2 本标准规定了小时、日、月、季和年平均浓度限值,在标准实施中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目的监督其实施。8.3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由地级市以上(含地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划分,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GB3095-1996批准日期2000-01-06实施日期2000-01-06本标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修改单一、取消氮氧化物(NOX)指标。二、二氧化氮(NO2)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0.04m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