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管教态度与子女气质.doc_第1页
父母亲管教态度与子女气质.doc_第2页
父母亲管教态度与子女气质.doc_第3页
父母亲管教态度与子女气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父母親管教態度與子女氣質對親子關係之影響文史科 陳冠華一、 氣質的理論(一) 氣質的定義氣質(temperament)的名詞最初是由醫學之父Hippocrates取材自宇宙論和病理學之概念而提倡體液氣質論,指與體質有關的心理因素或習慣或習慣(林瑞發,1988)。1987年,Thomas和Chess以行為模式來定義氣質,此模式行為是如何發生(how),不是指行為為什麼會發生(此為動機)或行為表現的好、不好(此為能力)。故認為:(1)氣質是獨立的人格屬性,不是由其他屬性衍生而來,可以和認知、情緒、動機、等屬性互動的。(2)氣質表現在對外在刺激、要求、期望做反應,故小孩會對不同人有不同的行為反應,是因氣質的表達受情境影響,而不是指孩子有多元的氣質。(3)氣質和環境間是互動的關係,且氣質在孩子與環境互動時,扮演一個中介變項的角色。(4)視氣質為個體如何表現行為的總稱,描述個體動作的快慢、規率性、適應性、動作表現強度、情緒本質和注意力集中等情形,包括活動量、規律性、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閾和反應強度九個觀察項目。氣質一直發展到九年代才被Martin(1988)統整歸納成五點:1. 氣質是一種特徵變化的個別差異觀念。2. 氣質特徵雖會因環境而改變,但仍具有暫時的穩定性及跨情境性。3. 氣質主要來自於遺傳或先天體質。4. 氣質是指行為的表達形式,即行為是如何發生,不是指行為的本身或成因。5. 氣質是種反應和自我調整的過程,反應指有機體行為或心理系統的覺醒;而自我調整指控制環境的刺激,使其保持舒適程度。由上述可知,氣質簡而言之就是根植於個別差異的行為表現傾向,具有生物基礎,出現在生命早期,會隨著環境而做一些調整,但終究離不開某一程度的穩定性。(二) 氣質的分類根據Thomas和Chess對氣質的分類,有三種氣質類型:1. 易養型小孩(easy child):特性為規律性高、對新刺激之反應為趨性、適應力強、反應強度中等及情緒本質為正向。2. 難養型小孩(difficult child):特質為規律性低、對新刺激之反應為避性、適應力低、反應強度激烈及情緒本質為負向。3. 慢吞吞型小孩(slow-to-warm-up child):特質對新刺激之反應為避性、適應力低、反應強度微弱及情緒本質為負向或正向且活動量偏低。(三) 適配度模式(goodness-of-fit model)Thomas和Chess(1977、1986、1989)對於氣質和環境交互作用的關係提出適配度模式,認為個體的氣質特徵若能和環境的要求期望達到一致、配合的狀態時,個體將會逐漸達到最佳的發展狀態及良好的適應,而環境因素包括身邊重要他人的期望、要求,與物理環境的塑造。由於氣質和環境是互動的關係,所以可以藉由改變個體氣質或改變環境要求,來達到和諧的狀態。在Talwar、Nitz和Lerner(1990)的研究中發現氣質和環境的要求是否適配對青少年適應的影響較單獨氣質對其影響來的高,且研究將團體分成高適配組及低適配組,發現高適配組的學業能力較低適配組好、行為問題較低適配組少。Lerner(1984)也發現適配較好的兒童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親子互動、學業表現。二、 親子關係之理論(一) 親子關係之意涵親子關係不僅是人類關係中最為持久的且獨特性最高的關係,它具有的義務性質也最大,特別是父母對子女所負的教養責任,幾乎在絕大多數的社會中,習俗乃至法律都有明文規定(朱瑞零,1984),且在個體發展過程中,親子關係影響子女的動機、態度,塑造子女的行為模式(楊國樞,1977),所以朱先敬(1976)認為欲使子女將來能順利適應複雜的社會問題,必先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綜合而言,親子關係被視為父母與子女間互動的情況,是一種彼此感受到的氣氛,包括是否有情感上的交流、彼此間是否信任、互相的依賴程度及對待方式,較屬個人感受的部分。(二) 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吳秀櫻(1987)將親子關係分為六種,分別為:拒絕性親子關係、矛盾性親子關係、支配性親子關係、理智性親子關係、放任性親子關係及親密性親子關係。發現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除了在支配性親子關係差異未達顯著之外,其餘都達顯著。且影響親子關係最甚的是家庭氣氛與親子間溝通的方式,另外,父母關係越良好者其親子間感情越親密。而吳佳玲(1995)以親子相聚多寡和其心理距離感為兩向度,將親子互動關係分為聚頻心繫、聚頻心離、聚疏心繫、聚疏心離,發現親子互動關係為聚頻心繫的子女行為表現最佳,為聚疏心離的子女行為表現最差。另外,不論在繼親家庭或一般家庭中,親子關係、親子溝通和生活適應、友伴關係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林月琴,1991;魏美芬,1985)。進一步比較,發現關係和諧的子女生活適應優於關係不和諧的子女,且在社會適應及友伴關係上亦是得到同樣的結果(DeVet,1997;李慧強,1989;胡斐斐,1986)。三、 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的關係學者認為氣質是天生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對不同氣質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照顧,因為不當的照顧常使親子關係受到嚴重影響。王淑娟(1994)在青少年氣質和親子關係研究中,以1088為公私國、高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發現,青少年的反應強度越強時,親子關係越傾向情感交流及獨立;青少年的注意力分散越低則越傾向相互信任及情感交流;其他氣質向度的得分越高,親子關係越傾向良好。且以典型相關分析發現,適應性、規律性、趨避度、活動量等氣質特徵是與親子關係關聯性較強的預測變項,而親子關係語青少年氣質關聯性較強的預測變相為互相信任、情感交流、獨立。可以見得青少年氣質和親子關係之間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在氣質和親子關係的研究中,很清楚的可以看到氣質對親子關係的影響,甚至對父母的適應問題、家庭的生活型態也都有所影響。這是直接影響的部分,有些研究將氣質視為一個調節變項,即某一變項對另一變項的影響因調節變項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由上述我們可推之:親子關係深受氣質影響。四、 父母管教態度的分類向度過去有關父母管教態度的文獻當中,對於父母管教態度的分類有許多差異,但大致上可區分為三種型態:1. 單一向度指採截然劃分的方式來區分管教方式,其中包括:(1) 溺愛型:對於孩子行為缺乏控制,很少有規範。(2) 專制權威型:沒有彈性的規範,嚴厲的要求。(3) 開明權威型:適當的要求,對於處理的結果做一些解釋。(4) 放任型:毫無規範。2. 雙向度即用兩個變項來區分各個不同的管教態度。Williams(1958)將父母管教態度分成兩個獨立的向度:權威(Authority)和關懷(Loving)。權威指一定要他人服從,關懷指以溫暖、情緒上支持的方式待之,依高低程度組合成四種管教態度(如下圖)。低權威高關懷高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高權威低關懷關懷(高)權威(低)權威(高)關懷(低)3. 多向度楊國樞(1977)將父母管教態度分成四個方面:(1)接受或拒絕的態度;(2)溫暖或冷漠的態度;(3)開朗或獨斷的態度;(4)容忍或限制的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管教態度不是互相獨立的,彼此會對同一項的性格特質產生類似的影響,例如:溫暖或冷漠的態度與開明或獨斷的態度都會影響子女的智能發展及學業成就,而接受或拒絕的態度與容忍或限制的態度會影響子女的獨立性及坦率性,所以子女的某些性格特徵並非來自管教態度單一方面,而是來自幾個方面的特殊配合。綜合前述的探討,氣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