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文选讲解一、郑伯克段于鄢二、齐桓公伐楚三、烛之武退秦师四、晋灵公不君五、齐晋鞌之战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 汉语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一)音序编排法1. 现代汉语拼音字母2. 注音字母3. 三十六字母4. 平水韵106韵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注音字母、三十六字母、平水韵,会读的字,查检很快;如果不懂拼音、不会读就比较麻烦。(二)部首笔画编排法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定,同一部首的字也以笔画多少为序,笔画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不懂拼音,不认识的字都可以查检,但不知道部首所在就比较麻烦。 3号码编排法把汉字的四个角分别用09等10个数码代替,每字四个数码。排列顺序为: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特点:只要熟悉口诀,可以迅速查检所有的字。口诀:横1竖2,3点捺,叉4插5方框6,角7八8小为9,点下有横变0头。 廞 0028 xn 陈设訇 2762 hng形容大声椠 4290 qin 古代记事用的木板攐 5304 qin 揭起衣服尕 1790 g小二、字典辞书简介(一)康熙字典主编:张玉书、陈廷敬。成书时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性质: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字47035个。编排方式:部首笔画。全书分为214部;字头按部首排列;部首按地支分为十二集;每集各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按笔画多少排列部首;同一部首的字按笔画多少排列。口诀: 一二子中寻,三画问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戍,其余亥部存。释字体例:先音后义。注音方法:(1) 反切法;(2)直音法;(3)叶音法。释义特点:(1)罗列旧说;(2)排列古注;(3)分别义项。(二)中华大字典主编:陆费逵、欧阳溥存。出版:中华书局1915年。性质:康熙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共收字48000多个。编排方式:部首笔画。改良之处:注音采用集韵反切,并加注直音。特点:释义简明,采用清人的训诂研究成果。 (三)辞源(修订本)出版: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1958年修订,1983年修订。性质:修订本辞源是专收古汉语词汇,帮助阅读古籍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8部(214)。释义体例:(1)单字头下领复音词或短语;(2)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特点:(1)汉语拼音注音,标注注音字母,保留中古反切;(2)先释词义,再引书证。 (四)辞海(修订本)出版: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1958年修订,1979年修订。性质:大型综合性辞书,收字14872个,词语91706条,总计1300多万字。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50部(214)。特点:(1)依据字形定部;(2)引书注明出处;(3)释义更具概括性,行文通俗;(4)注意吸收现代科学词语。 (五)汉语大字典出版:国家组织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出版。性质:收集古今汉字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收单字56000个。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0部(214)。特点:注重收集古今汉字,历史地反映汉字形体的演变关系。(六)汉语大词典出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二十二卷)198619881993年出版。性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词典,收词目37万条,计5000余万字。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200部。特点:(1)词目分为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2)多字条目“以字带词”。(七)现代汉语词典编辑: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吕淑湘、丁声树主编。出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1997年修订,2002年增补。性质:以记录现代汉语词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辞目60000多条。特点:(1)收了一些旧词语、旧意义和书面上还常见的文言词语;(2)释义比较精确。 (八)说文解字作者: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初稿,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定稿。性质: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编排方式:以540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释义体例:(1)先列小篆,然后释义;(2)先释字义,然后说解形体结构;(3)注音,主要用直音法。特点:(1)通过对小篆字形结构的分析,说解汉字的本义;(2)创立了偏旁部首的字典编排体例。 清代说文研究四大家:(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 桂馥说文解字义疏;(3) 王筠说文句读;(4) 朱竣声说文通训定声。(九)经籍纂诂主编:清代阮元,实际主编:臧镛堂。出版:清代嘉庆三年(1798)。性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的注解。编排方式:平水韵106韵。(十)故训汇纂主编:宗福邦 陈世饶 薰海波。出版:商务印书馆2003年。性质:专门收集先秦至晚清典籍的注解。编排方式:部首编排。特点:它囊括了经籍籑诂的全部内容并加以认真校订和大量补充,时间跨度上由前者的从先秦到唐代扩展到晚清;在征引注释资料上,由前者的80多种扩展到250多种;在篇幅上,由前者的300多万字扩展到1300多万字。编排检索更方便,除正文按部编排外,还收录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它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小学的优良传统,又是在现代语言文字和辞书编纂理论指导下的成果。 (十一)经传释词作者:王引之。出版: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性质:古汉语虚词用法专著,释虚词 160个。编排方法:古声母36字母。特点:解释特殊用法,引证丰富。(十二)词诠作者:杨树达。出版: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性质:古汉语虚词专著,收虚字500多个。编排方式:注音字母。特点:既有通常用法,也有特殊用法。(十三)诗词曲语词汇释作者:张相。出版:中华书局1953年。性质:研究唐宋元明之间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著。特点:(1)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2)探讨语源;(3)分析语法。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去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毛,莫袍切。”3.注音字母。4.汉语拼音。四、使用字典辞书的注意事项熟悉体例:(1) 工具书的体例包括收录范围、编排方法、说解方式等;(2) 各书体例详见于前后序、凡例、说明等附件中;(3) 注意补遗之类。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汇(一)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二)古今传承词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从古代一直用现在的词。二、古今词义的基本情况(就古今传承词而言)(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1.埃说文解字:“埃,尘也。”新华字典:“埃,灰尘。”2.裹说文解字:“裹,缠也。”新华字典:“裹,包,缠。”3.老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也。”新华字典:“年岁大,时间长。”(二)古今词义相差甚远1.敌 凡公女嫁于敌国。(左传宣公二年)2.偷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商君书农战)3.行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年收成好,艺种植,题额头,文学文献典籍。(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给: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说。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三、古今词义的差异(一)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菜”的今义不仅指蔬菜,而且指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睡: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后“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种河流。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今泛指河流。皮:古专指兽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二)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后来专指秽气。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地方。 禽: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的其它动物,再后来专指昆虫。 子: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 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专指黄金。此外,“朕”、“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之例。(三)词义范围转移(词义转移)词义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今义古义之间不存在类属关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联系。词义范围由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由甲范围变为了乙范围。羹:古义指带汁的肉。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亦指带汤煮熟的蔬菜。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古诗十五从军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后来指汤类的食品。涕:古义指眼泪。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后来引申指为鼻涕。 寺:古义指官署。今义指寺院。后汉书刘般传:“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汉代有鸿胪寺,专门接待外宾的地方。东汉明帝年间,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应邀来洛阳,先住在鸿胪寺。后在洛阳西门外另建精舍,供其居住与安置经籍,并以驮运经卷的白马命名,又袭用当时官署之称,名曰“白马寺”。后寺院逐渐成为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场所的专称,而其官署之义隐没不用。荤:古义指葱蒜等有辛辣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艸部:“荤,辛菜也。”玉藻曰:“膳于君,有荤、桃、茢;于大夫,去茢;于士,去荤。”此言天子、诸侯、大夫、士之臣为其君献熟食之礼。郑玄注:“荤,姜及辛菜也。”后指肉类食品。汤:古义指热水。列子汤问:“日中如探汤。”今义指汤类食品或煮饭的汁。此外,“官”、“兵”、“领”等词也表现为词义的转移。 (四)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词的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词以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词的感情色彩没有变化,但有少数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1由褒义变为贬义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干将、得力的助手。国语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后由褒义变化为贬义。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用为贬义。今义则用为褒义。3由中性变为褒义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4由中性变为贬义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则诽谤。”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5词义程度轻重不同有些词意义所表示的程度古今也存在差异。表现是古义轻今义重或者古义重今义轻。(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诛:古义为责备。说文言部:“诛,责也。”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表示“杀”。成语有“天诛地灭”。恨:古义指遗憾。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怨:古义指痛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后指埋怨。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今义指一般的购买。 四、辨析古今词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从字形上分析劝,从力,不从言,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币,从巾,不从贝,本义应该是布帛。(二)从语境上分析再:“一而再,再而三。”子:“齐侯之子,魏侯之妻,东宫之妹,刑侯之姨。”(诗经卫风硕人)(三)注意从系列上辨析贫富;穷达;快慢 (四)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义上去考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城墙;池:护城河。若即若离即:走近、接近。呼天抢地抢:触、碰。并行不悖悖:违反。饶有风趣饶:富。走马观花走:跑。揭竿而起揭:举。举世无双举:全。慷慨激昂慷慨:意气奋发。口诛笔伐诛:责讨。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占优势应注意:1古代汉语大多数词读出来是一个音节,写下来是一个汉字。汉字记写词义,古汉字有因形示义,义寓形中的特点,分析汉字形体就可以探求其所记词之本义。这种据形索义的方法在训诂学中叫“形训”。2阅读古代作品时,不要误合两个单音节词。 3翻译古代作品时,应该注意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对译成用它作语素的合成词。如“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旌旗,蔽遮蔽,日日光,敌敌人,云乌云。4单音节词在使用中词义引申更为灵活,因而古汉语中单音节词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其连锁反应是存在大量同义词。二、古代汉语的同义复合词同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语素并列组成的合成词。在训诂学中也叫“连文”。王引之经义述闻称为“平列二字上下同义。”俞越古书疑义举例称为“两字一义”。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先秦汉语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复音节合成词,而两个同义或近义语素并列构词是组成古汉语合成词的最重要的方法。1傲慢礼记曲礼:“敖不可长。”释文:“敖,慢也。”二者是同义词。论衡谴告:“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谨敬。”2病疾、祸祟墨子天志:“人之所不欲者何也?曰:病疾祸祟也。” 3疾病、死丧、葬埋墨子兼爱:“是故退睹其万民,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4.离散、民人、流亡墨子所染:“君臣离散,民人流亡。”5.柴薪 墨子节葬:“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称为孝子。”应注意:汉语大部分同义复合词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阶段,在其组合初期,结构呈现出不稳定性和游离性。三、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偏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关的语素并列构成的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今之“窗户”、“动静”,古之“园圃”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余冠英:“细看全诗,仲卿实在没有父亲,这里因姥而连言公。公姥为偏义复词。”“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余冠英:“父兄是偏义复词,因兄而连带提到父,刘氏有兄无父。”四、古汉语的单纯复音词连绵词连绵词由两个音节构成,记写连绵词的两个汉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一个语素,即一个音义结合体,不可以拆开分析。如“倜傥”指卓越的样子。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存焉。”古代训诂学家有时把连绵词当作两个词拆开解释,造成错误。如“披靡”是草木随风偃扑的样子,用来比喻军队的溃败。史记项羽本纪:“汉军皆披靡。”张守节正义:“靡,言精低垂。”五、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一)同义词同义词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古汉语里有大量单音节同义词。如“饥”和“饿”,“疾”和“病”,“人”和“民”,“封”和“疆”、“境”,“饥”和“馑”。古代字书常常采用同义词释义。说文:“往,之也。”“蔬,菜也。”“及,逮也。”尔雅:“宅,居也。”“亚,次也。”“宵,夜也。”“弄,玩也。”应注意:这些同义词大多同中有异,古代训诂学家也比较注意其区别。史记周世家:“及(弃)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史记正义:“种曰稼,敛曰穑。”说文:“谷可收曰穑。”朱熹论语注:“谷不熟曰饥,采不熟曰馑。”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登。”孔疏:“释器云木豆谓之斗,瓦豆谓之登。是木曰豆,瓦曰登。对文则瓦木异名,散则皆名豆,故云瓦豆谓之登。”(二)同训之例说文:“迫,近也。”“迩,近也。”说文:“逖,远也。”“迥,远也。”“逴,远也。”(三)互训之例说文:“茅,菅也。”“菅,茅也。”“追,逐也。”“逐,追也。”(四)关于“析言”与“浑言”“析言”、“浑言”是训诂学术语。“析言”也称“别言”、“专言”,与“浑言”或“统言”相对。古汉语中有些词用于特指,段玉裁称为“析言”,用于泛指,叫“浑言”。一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用时是泛指的意义,用于对举时是特指的意义。说文“乡”段注:“国与邑名可互称。析言之则国大邑小,一国中离析为若干邑。”说文“宫”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词义。1本义在词义系统中非常重要,它相对于引申义而言。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根源和起点,本义决定词义引申的方向。2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初始义,我们只能探求有文字记载以后词的本义。3词的本义必须与其书写符号相适应。4确定词的本义必须有文献参证。 (二)词的引申义引申义也叫变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分: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1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2从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二、探求词本义和引申义有何意义1可以对文献中的词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字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本义指生孩子。论衡:“妇人数乳者子死,疏字者子活。”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引申之为抚字,亦引申之为文字。叙云: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2可以执简驭繁地把握词义系统纪:墨子尚同:“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丝的头绪管理纪律丝的头绪纪年单位3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辨析同义词的异同盗贼 盗:从(涎的本字)从皿。本义偷取财物。说文解字:“盗,私利物也。”引申泛指偷窃。成语:欺世盗名。贼:从戈,则声。本义:用武力加害于人。荀子儒效:“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为盗,勇则为贼。” 三、怎样探求词的本义(一)通过字形分析推求词的本义,其理论依据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二)所据字形不能是简化字,也不能是繁体字,而应该是古文字。(三)本义必须有文献语言的证明。(四)利用说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说文。四、词义引申的方式(一)延展引申为了表达新事物、新观念,从原词义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展,赋予其新的特点,从而派生出新义。缘:本义指衣服的边饰,引申指沿着、顺着,由沿着、顺着,引申指攀援。礼记玉藻:“缁布衣,锦缘。”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二)条件引申由原词义引申出新义,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以自然或社会的某种条件为媒介,从而引申出新义。如“汉”本义指汉江,因项羽封刘邦于汉水流域,故其国名为“汉”。“汉”由表示河流名引申而表示诸侯国名,即是条件引申。(三)比喻引申是以原词义所概括的事物为喻体的一种引申方式。注意:比喻引申不同于修辞格中的比喻,一个是语义范畴,一个是修辞范畴。比喻引申必须产生新义,新义产生后不会转瞬即逝,有稳定性。如“英”本义指花儿,用于比喻优秀人物,后表示优秀人物之义在词义内部固定下来,“英”即包含了“优秀人物”之比喻引申义。(四)关联引申也称邻近引申,是原词义所代表的事物与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相邻近、相关联,二者关系密切,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引申出新义。如“领”本义指脖颈,引申表示与脖颈位置临近的衣领。五、注意区别引申义与假借义引申义不同于假借义。引申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的词义,引申义与本义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假借义,是指因种种缘故被借为它字之用而产生的意义,与本义无引申关系。 第二单元 教学目的:了解古代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用字现象之不同,深入理解汉字形体构造的基本理论“六书”说和关于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知识,学会分析汉字的字形构造,能辨别文选中的古字、异体字,能够识别繁体字。通过文选学习提高阅读古代书面语的能力。教学重点:“六书”理论和古今字、异体字知识。战国策文选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负载文化的解读。教学难点:古今字,分析汉字形体构造。文选中的疑难词语及历史文化背景。讲授要求:讲清基本概念,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语例进行分析,密切联系古今汉语、汉字的实际使用状况进行理论讲解,将本单元知识与前一单元文选的语言相互发证。引导学生关注战国策与左传语言的时代性差异。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 战国策文选讲解一、冯谖客孟尝君 二、庄辛说楚襄王 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关于“六书”说历史上对汉字形体的分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萌芽,而正式讨论汉字形体构造的是传统的“六书”说。周礼地官保氏里最早提到“六书”,认为保氏以“六艺”教育贵族子弟,而“六艺”中即有“六书”,但没提到具体细目。到汉代关于汉字构造的“六书”学说才趋于成熟。汉代关于“六书”有三家:1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以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形声、转注、假借。”2郑众注周礼以为“六书”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偕声。3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清代以来,人们对于“六书”说采用许慎的名称,采用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六书”的理论,写出了中国学术史上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许慎对“六书”学说的贡献:不仅提出“六书”的细目名称、解释了“六书”的定义并列举了例字,而且运用“六书”原则分析了近万个汉字,首创部首编排法,建立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的学说体系,使人们对形体千差万别的汉字有了规律性的认识。 注意:“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使用情况所归纳出来的造字和用字条例,而不是事先有人定和条例再造字。 二、“六书”说的内容(一)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是通过描绘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说文解释时所用术语是“象形”。如:“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1独体象形字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无需造成环境,也不必烘托陪衬。如:女、木、止、牛、行、目、又、豆。 2合体象形字也叫依附象形,这类字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附加背景,用与之相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陪衬。如:齿、果、瓜、州。 用象形造字法造成的字象形直观,形义相一性最强。汉字中象形字数量不多,但它是造字的基础,它为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荆贵生古代汉语:“汉字中象形字、形声字、假借字最重要。”(二)指事许慎:“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由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加一些指示性符号构成的字。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1纯指示性符号构成的字如:一、二、三、上、下。 2象形符号加指示性符号构成的字如:本、末、刃、甘、亦、寸。指事字的数量比较少。据王筠统计,说文中指事字只有129个(见荆贵生古代汉语)。(三)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把表示意义类别的字放到一起,并把它们的意义组合起来,就可以看到造字的意思所在。说文中解释会意字的术语是“从某,从某”。会意字的组成部分都叫意符,或形符。会意字如:武、信、从、休、及、逐、兼、戒、朝、莫、牧、寒。(四)形声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以事为名,谓半事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义的字作为意符,取表示事物声音的字作为声符,二者合在一起组成字就是形声字。说文的术语是“从某,某声”。形声字的意符,含量大,包容广,概括性强,可以指示辨识的方向,提示思考的线索,告诉字义的范畴。(1)邑郎:春秋时鲁国的地名。郭:外城。鄢:春秋时郑国的地名,战国时楚国的地名。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安阳北。邶:古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2)牛牡:公牛。牝:母牛。物:杂色牛。特:公牛。(3)糸纪:丝缕的头绪。约:缠缚。经、纬、缘。形声字的一般结构形式:(1)左形右声:快、慢;(2)右形左声:頭、頸;(3)上形下声:露、菅、雾;(4)下形上声:婆、案、臂;(5)外形内声:國、裹、裏;(6)内形外声:闻、闷。形声字的特殊结构形式:(1)意符偏在一个角落:修、脩、栽、裁、载、條;(2)声符偏在一个角落:徒、旗。(3)省形和省声结构:考(从老省), 融“蟲省声”。 关于“亦声字”说文中直接标出“从,亦声”的亦声字有二百多个,这些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组成,这些构件的意义会合而成为该字的意义,同时,其中一个构件的读音又与该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显然,亦声字是文字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字形不仅与字义贯通起来,而且与字音联系起来。它既有会意字的特点,又有形声字的特点。(五)转注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历史上对转注的解说分歧最大。其中戴震、段玉裁等人的“互训”说影响最大。戴震答江慎修论小学书:“转注犹曰互训云尔。转相为训,古今语也。说文于考训之曰老也,于老字训之曰考也,是以叙中论转注举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转注犹言互训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老注考,以考注老,是之谓转注。”也有人把转注看作造字法,即在一个原体字上加注意符而构成一个新字的过程。但是无论是“互训”说还是“加注意符”说,都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没有关系。许所举“老”是会意字,“考”是形声字。汉字里并不存在“转注”的形体构造。(六)假借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或音近来寄托所写词的意义的造字法。假借本质上也是用字法。它突破了表意造字法的局限性,利用词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舍其意义,取其声音,以记录新词,表达语言中难以造字的词。如借用焉鸟的“焉”表示与之同音的代词“焉”,借用难鸟的“难”,表示与之同音的难易的难。“豆”本义为器皿,假借表示植物之“豆”。假借之后,字所负载的意义被称为假借义。假借义与字形无关,也与字形所体现的本义无引申关系。许慎列举的例字“令”、“长”不是假借,而是词义引申。“六书”中,前四书是造字法,后两书是用字法。这叫作“四体二用”说。前四书中,象形、指示、会意是纯表意字,形声是表音兼表意字。王力古代汉语:“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是一种象形文字。”指事字多是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附加抽象的指事符号,会意字是由象形符号充当意符构成的,形声字的意符是象形符号,音符是不表意的象形符号。古文字有更加突出的形义相一的特性,研究古汉字的形体构造对解读汉字的本义,研究汉语的词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我们现在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成系统汉字是甲骨文,它距离今天已经三千多年了。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辗转演变,汉字记录汉语也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学习古代汉语还必须学会辨别一个汉字到底记写的是语言里的哪一个词。一、古今字(一)汉字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广韵收字26194个,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注意:1.不能认为字典中所收字的数目就代表该字典产生时代实际使用汉字的数目。说文中有许多是生僻字,常用字只有三四千字。如四书总共用字4466个。康熙字典收字是说文5倍,并不能说明清代文人用字量就是汉代人的5倍。 2汉字数目增加的其原因有:(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留在字典中;(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比较多,后代不断分化,而汉字的分化必然产生“古今字”。(二)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即古今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叫今字。根据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两类:(1)因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奉捧 弟悌 竟境 昏婚 2因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舍舍 辟避 莫暮(三)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四)怎样看待古今字1在古书阅读中识别古字,能寻找出它所对应的今字。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去写已经不用了的古字。二、异体字(一)什么是异体字异体字称或体字,是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一组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汉字历史悠久,使用地域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经由不同的人造字,由于构思不同,取材有别,给某些词造出不同的书写符号,并不奇怪。甲骨文、金文就有不少异体字。战国时代,字形更加分歧。秦统一后,用小篆为规范形体,但也未能阻止异体字的继续产生与使用。汉代以后,历代也都产生了不少异体字。这都是我们阅读古书的障碍,是造成文字迷魂阵的原因之一。(二)异体字的类型1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这是造字方法不同而形成的异体字。泪涙 灾、災烖 2意符不同这是造字时选择了不同的表意偏旁而形成的异体字。歌謌3声符不同这是造字时选择了不同的表音偏旁而形成的异体字。俯俛4成分的位置不同这是造字时采用了不同的偏旁部位。群羣三、繁简字(略) 第三单元教学目的:了解古代汉语语法中句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古汉语叙述句、否定句、疑问句的表述方法,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句式,深入了解这几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之不同特征,并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语言中的语法现象。文选部分要透彻讲解语言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使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知识体系之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教学重点:古汉语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以及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选中的语法现象。论语、礼记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负载文化的解读。教学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疑问词代词与疑问语气词、否定词。文选中的疑难词语及历史文化背景。讲授要求:将古汉语语法规律与现代汉语相互对比进行讲解,突出重点,理清难点问题。论语讲解要注意语录体文献语言灵活生动而多省略的特点,简明扼要讲解文献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本语言。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论语、礼记文选讲解一、论语文选二、礼记礼运文选通论七:判断句一、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之比较(一)古汉语判断句谓语之特点古汉语判断句是以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作谓语的句子,而现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由判断动词“是”与宾语构成。名词作谓语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宣公二年)代词作谓语此谁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二)作谓语的名词等成分前面可以有副词限制或修饰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三)用语气词“者”、“也”构成判断句式“者”是句中语气词,在主语后,表示提示。“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句末来煞句,以加强肯定语气。1“者,也。”“虞卿者,游说之士也。”(史记平原君列传)2“,也。”“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3“者,。”“天下者,高祖天下。”4“,。”“贾生,洛阳之少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二、判断句的活用(一)表示比喻“君,舟也;庶人,水也。”(荀子王制)(二)表示较为复杂内容“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夫战,勇气也。”(三)用判断句形式来解释原因“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三、判断动词“是”的形成1“是”在上古汉语里是指示代词(1)充当主语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2)充当谓语 “日月是也。”“汤之问棘也是已。”(3)充当定语 “是心足以王矣。”“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2“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是社稷之臣也。”“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3判断动词“是”由代词“是”的特殊用法而形成古汉语判断句中,被判断的可能是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事物,就用指示代词“是”或“此”复指,构成判断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可见,“是”在这些句子中仍是指示代词,与“此”一样。但这种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正是判断动词“是”形成的基础。它的复指作用逐渐减弱,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转变为判断动词。四、语气词“也”的用法1句末语气词除了在判断句末尾帮助判断外,还可以用在其它句子末尾,所表达的语气是肯定、确认。 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因果复句,用在表原因在分句之后,含肯定、确认语气。“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是祈使句,表示命令语气,亦含有肯定语气。2句中语气词在句中表示顿宕,亦有舒缓语气之作用。如“师也过,商也不及。”“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通论八:宾语前置句式现代汉语动宾短语的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动宾短语的语序也基本是这样。但是古汉语在某些情况下,宾语要置于动词之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二)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少卿书)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梁惠王上)二、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否定句,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非、未、毋、无等,也可以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如“莫”。(2)宾语是代词。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子罕)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传成公三年)在先秦汉语中,此规律并不严格,存在较多例外: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三、用代词“是”“之”“焉”“斯”作结构标记的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列子汤问)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前置宾语也可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成分:“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宾语前面还可以加上表示语气的副词“唯”(“惟”)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固定格式,有强调宾语单一性之功用。“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列子汤问 通论九:被动句式在被动句中,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表示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谓语动词行为的目的物,是受事者、被动者。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语法规则。古汉语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的谓语前后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是意念或概念上的被动句。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少卿书)二、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一)用“于”作补语的这种被动句在先秦时期比较常见,它是用介词“于”和表示行为主动者的词或短语组成介词短语,在谓语后作补语,表示被动关系,使主语具有明显的被动性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注意:其一,介词“于”本身不能表示被动,只能引进行为主动者,使句子的被动意义更加明确。但“于”字的作用却很重要,如果把它去掉,就会使被动句变成主动句,如“故内惑郑袖”。所以古人往往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句和被动句的的相互对比。如:“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其二,介词“于”的宾语表示行为主动者,“于”才表示被动,否则不能表示被动。(二)用“为”作状语的这种被动句,是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为”和表示行为主动者的词或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被动关系。“为”字在句中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的“被”字。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为”字的宾语有时不出现,成为“为 +动词”的形式。如“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鞌之战)(三)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蔺相如列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史记屈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的协同优化研究-洞察阐释
- 2025-2030中国安全标志室内标志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婴儿时尚配饰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医疗数据可视化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
- 医疗科技创新驱动的品牌价值评估-洞察阐释
- 医疗行业前沿未来办公的新模式
-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流程解析
- 形状记忆合金在大跨度结构工程中的应用前景-洞察阐释
- 公共议题治理中的智能决策支持-洞察阐释
- 异构工业数据库数据集成完整性约束机制研究-洞察阐释
- 应急疏散的标识与规范
- 光伏项目服务承诺书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题卡1000道带答案可打印
- 《儿科护理》 课件 22.3.1婴儿沐浴法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2024修订版)(技术方案)
- 《健康成年人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参考值》
- 热力学统计物理-第四版-汪志诚-课后答案
- 《铁路工务维修现场实战技巧》课件 任务2.9轨道检查仪作业
- 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解读
- 【MOOC】广告创意学-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水域景观课件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