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方言研究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汉语的北方话、吴语、粤语、闽南话等。方言在部落语和部族语里不断产生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在民族语言里,方言的作用逐渐缩小,随着共同语影响的扩大而趋向消失。汉语言内部的大区域方言可分为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和粤语等方言区。福建省志方言志“关于福建方言的分区”把福建分为七个主要方言区:闽东方言区分布于唐代的福州,宋代的福州、福宁州,明代的福州、福宁二府;又大体按这两个府分为南北两片。南片是闽江下游流域,以福州音为代表;北片是交溪流域,以旧府城福安音较有代表性。莆仙方言区分布在宋代的兴化军,明清的兴化府,全境为木兰溪流域,以莆田城关音为代表。又按莆田、仙游二县,分为南北两片口音。闽南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泉州、漳州,明清的泉州、漳州二府和永春、龙岩二州。南北两片不同口音正好分布在晋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分别以明清的泉州、漳州两个府城的口音为代表。原龙岩州二县由于受客方言影响成为西片口音,后起的城市厦门则集南北片的特点(泉、漳口音)成为全区的代表方言。闽北方言主要分布于唐代的建州,明清的建宁府,全境属建溪流域,以旧府城建瓯音为代表。建溪上源和崇阳溪两支流正好把闽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口音。东片以建瓯音为代表,西片以建阳音为代表。闽赣方言区就是宋代的邵武军、明清的邵武府,属于富屯溪流域和金溪上游,以府城邵武口音为代表。其附属的过度片(将乐等县)原是南剑州及后来的延平府,属于金溪流域。闽中方言区是原来的南剑州、延平府、沙溪贯穿其中。永安、沙县分别为南北两种不同口音的代表。闽客方言分布在唐代的汀州,明清的汀州府。南片口音分布在汀江流域,上杭音较有代表性,北片口音则处于沙溪上游的九龙溪两岸,宁化音较有代表性。整个区可以旧城府长汀音为代表。此外,福建境内还有一些小区域的边界方言和方言岛,大致有以下数种:浦城县北的吴方言,戴云山区的闽方言土语群,官话方言岛,其他方言“飞地”。一、纪事(一)明清方言研究明清时期的语言学家们根据福建不同方言区的语音系统,编撰出许许多多的便于广大民众学习的方言韵书。这些反映闽方言的韵书,其数量、种类可以说居全国首位。其种类多的原因,与闽方言特别复杂有着直接的关系。1.反映闽东方言韵书的问世。福建方言研究始于明末。较早的一部著名方言著作便是假名于戚继光所著的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反映的是福州话音韵系统。戚继光是明末名将,四川定远人(又说山东济中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追击倭寇,至连江。第二年任福建总兵,镇福州。在驻闽时,为了让士卒尽快学好福州话而编写此书。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的例言中说:“是篇之理先宜熟读春花香三十六字母,次则凡一字母均以柳边求气低三句定出一类十五声,然后每声文顺口调为清浊高下平上去入各四声,则字随唇喉齿舌而得矣。”比如在春字母下,先以柳字声母与之相拼,列出陇、伦、律等字;再以边字声母与之相拼,列出枋、畚等字,直到第十五喜字声母为止。何谓“每字又顺口调成清浊下平上去入各四声”,“譬如八音第一字是公字,则调之八音曰公滚谷群滚郡握。公滚贡谷之平上去是清四声,为高;群滚群掘之平上去入是浊四声。为上也”。若要查找某字,“须要先调八字,次寻字母”。在每个字下都注明字义。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之后,有林碧山仿该书著珠玉同声,也是供人学习福州话的方言书。林碧山是明末清初福州人,精通音韵。珠玉同声的编纂体例与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基本相同,取字之法也是先调八音,次寻字母,每字下注有字义。后来,清代的晋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与林碧山的珠玉同声合刻,合成一书名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页上半截为戚书,下半截为林书。朴素对照,但都大同小异。戚林八音对福建、广东两省影响很大。后代有不少人模仿此书撰写了一批反映各地方言的韵书。闽东方言韵书还有:福安陈登昆和陆尚琳合著安腔八音、古田钟德明的加订美全八音、美国教会编的福州方言辞典等。2.反映闽北方言韵书的问世。建瓯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刊行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书序中说:“方言将音觅字者则莫便于闽中戚公之八音。碧翁之字义吾辈虽同志趋向,惜建属地异语殊。难以习学省音,今特因其音韵,仿其体格,将原谱春花香秋山开三十六字母改为时年稼梅儿黄三十六字母,亦用以梓里乡谈,汇成是集,俾得互参便阅不至伤於脱略,其以开字学捷径,殆亦补尔雅所未备欤,至三十六字母与夫一字调出上下各四声,以及十五音韵”可知所反映的是闽中建州一带的方音。闽北方言韵书还有:教会罗马字辞典建宁方言词典等。3.反映闽南方言韵书的问世。泉州黄谦著汇音妙语,以通俗韵图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带的方音,仿戚林八音。此书成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今传于世。汇音妙语对后来一些反映闽南方音的书有较大影响。如漳州人谢秀岚所著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即是在改编此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反映漳州音系的方言通俗韵书。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表现漳州音系。此书没有序例,书的封面题为硃字十五首。“硃字”与其书兼收文白音有关。书中文读音用红字,白话音用黑字。但可能因为套色手续繁复,辗转翻刻以后,发生了许多混乱。现在已知的反映漳州音的方言韵书,除上述的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之外,还另有两部书,一是渡江书十五音,一是增补汇音。增补汇音的版本很多,但都没有注明作者。书中有序:“凡音由心生也。切音之起,肇自西域婆罗门,而类隔反纽等式自是备矣。夫声韵之学惟中州最厚,中气而中声,又无日不存于人心者也。自魏晋有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是时音有五,而声未有四也。迨梁沈休文撰四声一卷宗,而声韵始有传诀,但地囿南北,方言各异。遐敝僻壤,难以悉通。广韵、唐韵、集韵,愈出而弥详,然其书浩繁,农工商贾不尽合於取资焉。唯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一书出于天地自然之声,一呼应而即得于唇齿,又切于寻常日用之事。一检阅而可藏于巾箱。昔经付梨枣,流传已广,中或有所未备者,因详加校易其错。至于解释,虽间用方言,而字画确遵字典。斯又足见海滨自有邹鲁,而曰降书文,必至大同也。是为序,时嘉庆庚辰仲秋朔。”下署名为“壶麓主人题”。由这篇序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著此书的原因、目的,也知道此书是根据汇集雅俗通十五音改编的,它增补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中所不全备的又修改它有所多错的地方。主要收的是文读音的韵,称为“字祖”。删去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中只有话音而没有读书音的韵目,但这所收韵中并非全部文读音,间有白话音。“嘉庆庚辰”应是1820年,这应是此书成书刊行的时间。增补汇音也是将声母分为十五类: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莺门语出喜,又将“莫”字改为戚林八音中的“莺”,其余都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相同。增补汇音之后是渡江书十五音。渡江书十五音目前只见抄本,未见刻本刊行。书名见于涵芬楼烬余书目,注说:“为闽人方言而作”。闽南方言韵书还有:叶开恩的八音定诀(漳泉腔),无名氏的击掌知音(泉州音)、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潮州音)、崇川马梓丞改编的击木知音(全名汇集雅俗十五音全本,潮州音)、潮安萧云屏编的潮语十五音(潮州音)、澄海姚弗如改编的潮声十七音(潮州音)、刘绎如改编的潮声十八音(潮州音)、李新魁的新编潮汕十八音(潮州音)等。4.切音新字法著作的问世。卢戆章著一目了然初阶。此书刊行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反映的是厦门音系,用切音新字的方法标读厦门音,标志着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开端。力捷三著闽腔快字。此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行于武昌。这是清朝末年陆续出版的几部关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这个方案实际上是传音快字的“闽音谱”。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以北京音的官话作为拼写标准。而力捷三的闽腔快字也就是把传音快字的原方案在声韵方面加以增删,来拼写福建方言的。书中凡例说:“是书以声韵制字,亦本反切而变通之,反切以两字成一音,此则以两笔切一音,间有一笔自成一音者,简捷便用无逾于此。”又说:“是书仿照蔡毅若观察,取八方弧矢之式,参以戚参军一十五字母为声,每声一笔,无可再简,又是绳尺圈点横斜曲直分为三十三韵。一声一韵两笔相配,切成一音,掇列一表於后。声韵横直相值,得四百九十五音,逐音注字,其有音无字者,空其格以待补订,加以上下平仄八字,除上声同音外,实只七音,乘得三千四百六十五音,传音语言可以取用不穷矣。”此书的特点是“传音达意以音不以字,既得其音贯串成句,其意自达”。无名氏所著闽腔快字千字文,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记录福建方言的一部书。5.为闽人学习官话而撰的韵书问世。此类研究成果在清末至民国初期比较多。如:潘逢禧所撰正音通俗表,虽不是纯粹的方言著作,但是为闽人“正音”而作的等韵图。赞善社著闽音千字文集字,此书刊行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义塾的课本。书中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韵目,所以其字概为文读音。无名氏辑注新刻闽音汇解千字文,所见的光绪十年(1881年)琼水养正义塾刻本。郎兴俊著闽省官话捷中捷二卷,刊行于宣统三年(1911年),所见的是福州宏文阁书局石印本。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书也是一部为闽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官话)而撰的书,里面汇集官音,只是旁注福州十邑土音。(二)民国方言研究民国以后的方言研究不限于韵书的辑注,多从各个角度撰文论述。大致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有对福建方言的来源加以考证或对某方音进行考证的,如林语堂闽粤方言之来源(1928年),吴曾祺闽方言考叙(1926年),许笃仁闽语证诂(1934年),叶长青闽侯方言考证(1926年),林同福州城语言之起源及其递变(1933年),邱立表闽南方言考(1929年),黄君坦闽中方言合于古音考(1945年)等。2.有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方言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加以论述的。如陈三苏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1940年),郭毓麟福州方言小拾(1932年),董作宾闽音杂记之一:“唐晡”与“诸娘”(1925年)、闽音杂记之二:说“畲”(1926年)、闽音杂记之三:“语十八名”(1926年);高名凯福州语之语丛声母同化(1947年)等。3.有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或对某个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对某方言的特质作阐述的。如叶长青论闽音(1926年),赵振纪福建语言之成分(1934年),翁国栋闽北方言述(1929年),陶燠民闽音研究(1930年),许钰十五音研究(1940年),罗常培厦门音系及厦门音系序(1930年),陈必恒福州方音的特质(1945年),周辨明厦语音韵声调之构造与性质及厦语音韵声调构造与性质及其与中国音韵学上某项问题之关系(1934年)等。4.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叶国庆闽南方音与十五音(1929年),薛澄清十五音与漳泉读书音(1929年)等。5.有从实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周辨明厦语入门(1949年),周辨明厦语拼音“字母标音”法等。(三)当代方言研究1978年以后,随着闽方言研究的逐步深入,除了出现大量的研究成果,闽方言研究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也展开一些重大的学术活动。1.首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于1988年3月19日至22日在福州举行。会议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外学者32人,列席的有青年学者9人。提交会议的论文22篇。从所研究的方言种类说,有闽东方言、闽南(包括台湾、潮汕、雷州和海南)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从论文的内容说,有语音的描写、音位音交的分析、本字的考证、词汇的汇释和语法特点的描写;此外还有新旧方言志,韵书的研究和方言研究方法论,方言与地方音乐关系的探讨等。2.第二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8月9日至12日在汕头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和美国的闽语学者,共有正式代表60多人,列席代表8人。提交会议的论文50多篇。本届研讨会由汕头大学、汕头市社联和汕头市语言学会主办。会上宣读40多篇论文,其中以讨论闽南方言的论文居多。代表们从音系、词汇、语法等不同方面陈述近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成果。二、成果(一)明清方言研究1.假名于戚继光著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分韵母为36类,以一首诗的36字作为韵目。“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颂金杯,孤灯光耀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后又注“内金同宾,梅同杯,遮同奇,实只三十三字母”。声母分为15类,也用一首诗表示:“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此诗前三句15个字即代表15个声母,声调分为8类。平上去入各清浊分为上下两类,而实际只有7个声调,因为其中上下声的上下两类相同,此书编排时以36个韵母为统摄,每韵分别以15声类相配,即“字母定出十五声”。2.林碧山仿戚书著珠玉同声,分韵为35类,将戚书的金、宾两韵合并。奇、遮两韵合并,梅、杯两韵合并,将开韵分为栽、两韵,又新增一个韵。作者尽量采用声母同是“求”母的字作为韵目,但有些韵明显有“求”母字的,却又不用,并且用了几个难字。声母仍是15类,但将声母诗改为:“柳边求美女,波面鸟亦之。雅音风出边,声授恶皆知”。仍取前三句15个字为声母。声调分8类,平上去入各分清浊,上声的上下两类也相同。3.清晋安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将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与林碧山的珠玉同声合刻,合成一书名为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每页上半截为戚书,下半截为林书。4.黄谦著汇音妙语,是以通俗韵图的形式反映泉州一带的方音。此书用“十五切音”表示15个声母:柳边求去地波他争入时英文语出喜。韵类分为50类,用“五十字母”表示:春朝飞花香欢高卿杯商东郊开居珠嘉宾莪嵯思西轩三秋箴江关丹金钩川乘兼营生基猫刀科梅京鸡毛青烧风箱三熊。声调分为平上去和四类又各分清浊,共8个声调。汇音妙语书中兼收文白音,在表示白话音的字旁注“土”、“土俗”、“俗”、“土解”、“解”等字。5.谢秀岚著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共八卷。“十五音”则是漳州音系有15个声母的缘故。作者列出“切音十五字字头”:“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这十五字母与黄谦的汇音妙语大体相同,只是将“波”改为“颇”,“争”改为“曾”,“文”改为“门”。此书的韵母分为50类,作者沿用林碧山珠玉同声尽量采用“求”母字为韵目的做法,非不得已,不用他母字。有些韵部收字极少。漳州音有七个声调,但谢秀岚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凡例中有“十五字母分八音”。如“君滚棍骨群滚郡滑”、“嘉假婵骼枷假下逆”,可见谢书也是沿用在此之前的一些韵书如戚林八音、汇音妙语等将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又各分清浊而成8类的做法,其中阳上与阴上相同,实为一类。这点从上面所举例子便可看出。所不同的是,戚林八音、汇音妙语将八音并列于声母之下,而谢秀岚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则先将每一字母分为八音。再按每一音并列各声母,此书的编排体例仍是以韵目为统摄,下配十五声母。此种编排与此前的一些韵书有所不同,一目了然。6.成书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增补汇音的韵母有三十类,书中称之为“三十字祖”。此书删除了所有的鼻化韵,而实际上这些鼻化韵中保存了许多文读音。增补汇音处理八音缺少一音的方式也与其他方言韵书不同。一般都认为“浊上归去”,但此书作者认为漳州音是“浊去归上”,所以缺阳去,而以阴去补缺,例如君韵的八音为“君滚棍骨、群郡棍滑”,书中把“下去”全部归入“下上”,而“下去”就不另设空栏。7.渡江书十五音。此书韵母分为四十三韵,把原增补汇音的三十字祖称“字祖三十字”,另补上十三韵,称之为“附音十三字”,合称“四十三字母”。8.廖纶玑著拍掌知音切音调平仄图,简称拍掌知音,现有梅刊书屋刊本。廖纶玑,清人,生平不详。此书刊行年代不详。此书分声母为十五音,韵母分三十六类,声调则将平上去入各分上下两类共八声,其中上去声与下去声没有区别,实际是七个调类。全书按三十六韵分为三十六图,每图纵列十五声母。横列八声,上去声的位置上有时列与下去声同音的字,有时以“匕”为记号。有音无字的则以圈“”表示。此书音系与汇音妙语比较接近,也是表现闽南话语音系统的。比较特别的是,此书韵目概用合体字表示,其中多数是一个来母字加上一个“平”字,如“平连”、“平卵”、“平里”等,若此韵没有来母字,则用一个其他声母前加一个“首”字表示,如“首巴”、“首巾”等。9.无名氏著击掌知音,此书与汇音妙语、拍掌知音相近,也是反映闽南方音的韵图,此书将韵母定为二十八韵,声母字为十五类,声调分平上去入,又各分阴阳,共八类,编排体例是:横列十五个声母,纵按声调各分八格,一格之中列同韵、同声、同调之字,字下略加注释。10.林瑞材撰建州八音字义便览,刊行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部韵书所反映的是闽北建州一带的方音。11.叶开恩撰八音定诀,年代不详。书中定韵母为四十二类,称“字母法式”;又定声母为十五类,称“十五音字母”。其编排体例与前方言韵书大体相同。12.钟德明撰加定美全八音。钟德明,清代古田人。所见加定美全八音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书中定韵母为三十类,声母定为十五类,声调定为七调。此书的编排体例与前面介绍的几本方言韵书大体相同,先列韵母,再配以声类,所列的字下都有注释。此书较特别的是,在每个音的前面用罗马字标明,若无字有音的也用罗马字标明。13.卢戆章撰一目了然初阶。14.力捷三著闽腔快字。此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行于武昌。这是清朝末年陆续出版的几部关于拼音文字的方案和著作之一。这个方案的特点是以北京音的官话作为拼写标准。而力捷三的闽腔快字也就是把传音快字的原方案在声韵方面加以增删,来拼写福建方言的。15.潘逢禧,清代闽县(即今福建闽侯县)人。他的正音通俗表刊行于同治九年(1870年)。此书分声母21类,韵母32部,声调5类。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作者在书中指出了闽语有入声,而北音无入声。此书的体例是按韵列图,每韵列一图,横列声母,纵按声母分五栏列字。16.赞善社著闽音千字文集字。此书刊行于光绪八年(1882年),是义塾的课本。17.无名氏著闽腔快字千字文,刊行于光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也是以拼音切音新字法记录福建方言的一部书。18.富知园著闽音必辨。此书现在不传,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但黄谦在其汇音妙语一书的自序中有提到富知园及这本书:“富知园先生少熟等韵之书,壮游燕辽之地,诸任既该,群音悉解,爰辑为闽音必辨一书,於唇喉齿舌分别然,乡里后生熟复之,可无为方言之所域矣。”19.无名氏著安腔八音七卷。年代不详,所见到的是1981年根据福安陈祖蔚抄本的复印本。韵母分为四十七韵。声母分为十七类。体例乃是以韵统声、以声配韵。20.方羽中辑注方音释咙。方羽中,清代晋江人。此书年代不详。所见的是清二宜亭藏版(刻本)。全书分为十卷:读平不读仄第一,读仄不读平第二,平仄通而平为常用可读平第三,平仄通而仄为常用可读仄第四,一字易音异义不可借用第五,平仄同义可通用第六,虽同平当随韵见义第七,虽同仄当随声见义第八,同平同义第九,同仄同义第十。21.刊行于光绪七年(1881年)由无名氏辑注的新刻闽音汇解千字文。凡例说:“是书以千字文为纲。取同音者逐字附之,如以小注,俾一开卷而音义晓然。”又说:“字有正音与本地土音不合,兹为便蒙起见,皆取土音之同者不以正音拘。”可见此书所辑录的基本是白话音。22.郎兴俊著闽省官话捷中捷二卷(1911年),此书并非纯粹的方言书,而是为闽人学国语(京语)而撰的一部书,以福州话注京语。作者自序中说:“甚矣,教授国语不易也。以闽粤之人而学燕赵之话,腔口各异,音甚聱牙,苟无善法以授之,则仿佛依稀之弊在所不免遂取黄君敬斋之官话捷诀,注以切音及福州土话,以便学者一览而知。”23.王惠霖著官音千字文直解,此书也是一部为闽人学习当时的官话而撰的书,里面汇集官音。例如先列出官话中“地、弟、娣、第、帝”等字下注福州土音“知上去”,即福州话“知”的上去声即可表示官话的“地、弟、娣、第、帝”等字。24.龙溪蔡锡勇著传音快字。25.长乐谢章铤著说文闽音通。(二)民国方言研究有对福建方言的来源加以考证或对某方音进行考证的,如:1.林语堂撰闽粤方言之来源,发表于贡献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9期。2.吴曾祺撰闽方言考叙,发表于国学专刊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3.许笃仁撰闽语证诂,发表于三江学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4期。4.叶长青撰闽侯方言考证,发表于国学专刊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卷第1期。5.林同鉥撰福州城语言之起源及其递变,发表于福建文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2卷第11期。文章先从普通语言学的角度,谈了语言的定义、起源而谈到福州语言的特色,又从民族迁移的角度谈到福州原始之语言即起源于蛇种土人,并谈到福州现行语言的分类。6.邱立表撰闽南方言考,发表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85、86、87期。7.黄君坦撰闽中方言合于古音考,发表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学丛刊第15期。有从微观的角度,对具体方言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加以论述的,如:1.陈三苏撰闽粤方言中形容词的衬字,发表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西南研究第1号。2.郭毓麟撰福州方言小拾,发表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福建文化第1卷第6期。3.董作宾撰闽音杂记之一:“唐晡”与“诸娘”、闽音杂记之二:说“畲”,闽音杂记之三:“语十八名”三篇论文,于民国十四年和十五年(1925、1926年)相继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周刊第1卷、第2卷上发表。4.高名凯撰福州语之语丛声母同化,发表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燕京学报第33期。文章主要是讨论福州话实际读音中连续变调的现象问题。较早地指出词语单独发音与语丛发音的不同。有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或对某个方言的音系作描述,或对某方言的特质作阐述的,如:1.甘为霖编厦门音新字典,民国二年(1913年)初版,台湾教会公报社1952年第2版。2.叶长青撰论闽音,发表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学专刊第1卷第2期。3.赵振纪撰福建语言之成分,发表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华年周刊第3卷第41期上。4.翁国栋撰闽北方言述,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9集第110期上。5.陶燠民撰闽音研究,民国十九年(1930年)发表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卷。闽音研究所研究的范围限于闽县(即福州城)城内之语,且是中流社会以上所操之语。文章着眼于福州话的音系,分别对声韵调进行描述,并分析声母变化声调变调的现象,列入罗马字标音法,并将福州话与古音、国音(即当时的北京语)相比较。6.许钰撰十五音研究,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发表于南洋学报第1卷第1期。7.罗常培著厦门音系,最早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56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此书分七章,运用现代语音学的方法细致地分析厦门音系,并以厦门音与广韵及方言韵书十五音作了相当精密的比较分析,指出了区别单音字和说话音的重要性。另收有五篇标音举例。附有多种表格,颇有实用价值。8.陈必恒撰福州方音的特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发表于华南文理学院文史专刊上。9.周辨明撰厦语音韵声调构造与性质及其与中国音韵学上某项问题之关系,发表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厦门大学学报第2卷2期;厦语音韵声调之构造与性质,民国二十三年由厦门大学出版。有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方言的,如:1.叶国庆撰闽南方音与十五音,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85、86、87期上。2.薛澄清撰十五音与漳泉读书音,民国十八年(1929年)发表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周刊第8集上。有从实用的角度加以研究的,如:1.周辨明著厦语入门,20世纪30年代初期出版,此书修订本又于1949年由厦门大学书同文社再版。2.周辨明撰厦语拼音“字母标音”法,收入中英会话三用教本一书中。(三)当代方言研究1.专著。(1)张振兴著台湾闽南方言记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出版。(2)张振兴著漳平方言研究。此书共分导论、漳平永福方言的特点、漳平永福方言音系、漳平永福方言同音字表、漳平永福方言音系和北京音系比较、漳平永福方言与古音比较、漳平永福方言标音举例、漳平永福方言词汇表八章,对福建省漳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作了可靠、详细的记录和描写。特别是词汇部分,列举漳平方言富有特色的词汇5000多条。注音释义周详,并按意义分类,颇有价值。(3)林连通、陈章太著永春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言”,第二章“语音”,第三章“同音字表”,第四章“永春语音和北京语音的比较”,第五章“分类词表”,第六章“语法特点”,第七章“标音举例”。(4)福建省汉语方言调查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编写组编写的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讨论稿)。(5)林献璋著福建语法序说,1950年东京南风书局出版。(6)林金钞著闽南语研究,1975年新竹竹一出版社出版;又著闽南话探源,1980年竹一出版社出版。(7)王天昌著福州语音研究,1969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福建方言词(字)典。(1)厦门大学中国语文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编写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2)徐金松编中国闽南厦门音字典,1980年台北南天书局出版。(3)中岛干起编闽语东山岛方言基础语汇集(另索引一册),1977年东京亚非言语文化研究所出版。(4)村上嘉英编现代闽南语辞典,1979年奈良天理大学出版。2.论文。论文的成果也很多,所涉及的范围、领域和角度都大大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进行总的论述的论文有:(1)持平撰复杂的福建方言,发表在语文知识1955年第7期。(2)潘茂鼎、李如龙、梁玉璋、张盛裕、陈章太撰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在中国语文1963年第6期发表。(3)罗杰瑞撰闽语里的“诒”字、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闽语里的古方言字,分别在方言1979年第3期、1974年第4期、1983年第3期发表;闽语人字的本字发表于中国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闽语的特征,发表于方言1984年第3期。(4)赵日和撰闽音斟疑与李如龙等同志商榷,在中国语文1980年第3期发表。(5)邓晓华整理福建人种的来源与福建方言的形成,发表在龙岩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6)张振兴撰闽语的分区及闽语的分布和人口,分别发表于方言1985年第3期和1989年第1期。(7)陈哲三撰闽粤方言之来源及其所保存的古音古语,发表于幼狮月刊1978年第2期。(8)陈章太、李如龙撰论闽方言的一致性,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报1983年第1期;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报1985年第2期。(9)周法高撰闽语,1955年发表于台北中国语文研究。(10)郭一舟撰福建语的古语研究,1953年发表于台南南瀛文献。(11)丁邦新撰闽语台语音分支时代者,收入1983年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4分;从闽语白话音论上古四声别义的现象,收入1985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郑骞先生八秩荣庆纪念论文集。(12)张琨撰的论比较闽方言,收入1985年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3分。(13)施其生撰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14)李如龙撰自闽方言证四等韵无-i-说,收入音韵学研究第1辑;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选发表于民族语文1984年第1期。(15)王育德撰福建的开发和福建话的成立,发表于1969年日本中国学会报上;福建话中的“著”的若干语法现象,发表于中国语学1969年第7期上。(16)松本一男、王育德撰福建语的音系,收入东京江南书院1958年出版的中国语学事典。(17)松本一男撰从声母方面看广东话和福建话,发表于1959年第1期中国语学(东京)。(18)平山久雄撰中国语闽南闽北祖方言的声调调查,1974年发表于文史哲学(东京)。(19)中岛干起撰福建话中的若干语音特征、关于福建话的声调交替、关于福建话的头子音、福建汉语方言基础语汇集、关于福建话中的“有”、“无”的语法范畴,分别发表于亚非言语文化研究1971年第4期、1972年第5期、1973年第6期、1979年上。(20)口靖所撰关于福建话的否写词bo和m发表于1977年中国语学(东京)。(21)张光宇撰闽方言古次浊声线的白读h-和s-,发表于中国语文1989年第4期。研究闽南方言的论文有:(1)王尔康撰早期汉字改革运动与闽南方言,发表于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2)黄典诚撰闽南话,发表于语文知识1954年第10-11期;闽南方言和汉民族语的比较,发表在1954年第5期、1955年第2期的厦门大学学报(文史版);闽南方言拼音化的传统与经验,发表于1980年第1辑语文现代化;闽南方言中的上古音残余,发表于1982年第2期语言研究。(3)李如龙撰厦门话务员交调和轻声,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4)李如龙、陈章太撰碗窑闽南方言岛二百多年间的变化,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5)李如龙撰闽南方言的“相”和“厮”,发表于方言1989年第4期;闽南话中的“有”和“无”,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6)周长楫撰厦门话文白异读构词手段和方法、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和1983年第5-6期;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福建境内闽南方言的分类,发表于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厦门方言同音字汇,发表于方言1991年第2期;中古全浊声母在厦门话里的读法再证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7)黄丁华撰闽南方言的虚字眼“阿”和“仔”、闽南方言的虚字眼“在、着、里”、闽南方言里的常用否定词、闽南方言里的人称代词、闽南方言里的指示代词、闽南方言里的疑问代词,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58年第1-2期、第4期。(8)陈法今撰闽南方言的两种比较句、闽南方言里的平比句、福建惠安话的动态助词“者、咧”,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1984年第1期、1991年第5期;闽南方言“来去”句,发表于语言研究1989年第2期。(9)林宝卿撰厦门话的常用词尾,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3期;厦门话的音变,发表于1983年厦门大学学报(增刊)。(10)葛德纯撰厦门声调与句子结构及英语教学的关系,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11)郑溢撰闽南话和北方话在词汇上的差别,发表于语文知识1955年第5期。(12)子实撰闽南话中的“仔”字,发表于语文知识1956年第8期。(13)张兆基撰闽南话的“仔”字并不那样简单,在语文知识1956年第8期上发表。(14)陈垂民撰闽南话和普通常用量词的比较,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12期上发表。(15)李熙泰撰厦门方言的一种构词法、厦门方言的“熊”字及厦门方言阴平和阳平的变调,在方言1981年第4期、1982年第1期及1983年第2期上发表。(16)林连通撰永春话单音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永春话物量词的主要特点、福建永春方言的“仔”尾、福建永春方言词汇概说,分别发表于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1985年第3期、1988年第2期、1991年第3期;永春话单音节词的重叠,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6期;福建永春方言词汇,分别发表于方言1987年第4期、1988年第1期。(17)张振兴撰漳平(永福)方言同字汇、漳平(永福)方言的单字调、漳平(永福)方言的连续变调、福建省龙岩市境内闽南话与客家话的分界及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异读分别在方言1982年第3期、1982年第4期、1983年第3期、1984年第3期、1989年第3期、1989年第4期、1990年第1期上发表。(18)郑再发撰闽南话古声调的音韵特征,在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上发表。(19)黄景湖撰大田县后路话的特殊音变,发表于1983年厦门大学学报(增刊)。(20)李荣撰渡江书十五音序,于方言1988年第1期发表。(21)董同和撰四个闽南方言及厦门方言的音韵,收入195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22)张双庆撰董同和(四个闽南方言)晋江部分订补,发表于香港联合书院学报1972年第10期。(23)江文种撰闽南语小考,收入东京大东文化大学纪要文献编(1975年)。(24)丁南川撰厦门方言调查,发表于屏东女子中学学报1975年第1期。(25)藤堂明保撰闽方言和厦门话,收入中国语音韵论(1957年)。(26)吴槐撰闽南语古音考,1974年发表于台湾风物(台北);闽南语语音之研究,发表于1976年台湾文献。(27)许成章撰闽语的音与字问题,1969年发表于台湾风物(台北)。(28)董昭辉撰闽南话的两条次要变调规划,发表于1973年台湾师范大学学报。(29)朱兆祥撰厦门音韵的检讨、漳泉厦语语音的定性描述,分别发表于新加坡南洋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1973年第7期;厦门声调理论的辩证,发表于台北国语日语语文乙刊(1950年)。(30)王育德撰泉州方言的音韵体系,收入1970年东京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纪要。(31)古元撰厦门话“雪文”的源头,发表于中国语文通讯1984年第4期。(32)吴仲平撰厦门话的语法特点,发表于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958年第1期。(33)黄幼莲撰闽南方言“录”字小议,发表于中国语文1981年第5期。(34)毕长朴撰闽南方言疑问句研究,收入1983年台湾文献(台北)。(35)村上嘉英撰关于闽南方言的人称代词,发表于1975年奈良天理大学学报。研究闽东方言的论文有:(1)陈天泉、李如龙、梁玉璋撰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福州话声母类化音变的再探讨,于中国语文1979年第4期、1981年第3期上发表。(2)梁玉璋撰福州方言的“切脚词”、福州方言连续音变与语义分别、福州方言“囝”字,在方言1982年第1期、1983年第3期、1989年第3期发表;福州方言重叠式名词、福州话的文白异读、福州话的“给”字,分别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1984年第6期、1990年第4期上发表;福州方言的语流音变、福州话“着”的词性与语法功能,分别发表于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1990年第1期。(3)郑懿德撰福州方言单音动词重叠式、福州方言“”的词性及其用法、福州话形容词重叠式的音变方式及其类型,分别在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1988年第6期、1990年第5期上发表;福州方言的“有”字句、福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在方言1985年第4期、1988年第4期上发表。(4)冯爱珍撰福清话名词性后缀“囝”,在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上发表;福建省福清方言的语言的语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花生四烯酸生物传感器构建-洞察及研究
- 耐腐蚀性增强方法-洞察及研究
- 2025关于融资租赁委托合同
- 2025财产抵押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2025客运合同范本参考
- 2025装饰工程合同附加协议
- 视频监控产品合同范本
- 2025租赁合同担保的规定范文
- 旧料加工改造合同范本
- 软件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省级获奖大单元作业设计
- SMT-快速换线推进报告-.课件11
- 楼板下加钢梁加固施工方案
- 斜坡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
- 建筑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研讨会
-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核心单词+短语
- 16学时《中医药膳学》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文本版)
- 《西方经济学》(下册)课程教案
- 费森CRRT设备操作流程-CVVH
- 智能渔业养殖系统开发合同
- LY/T 1828-2009黄连木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