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01-17 11:14:29 来自: 照夜白 “绘事后素”考 论语八佾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篇,主要涉及“礼”的问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于诗经卫风硕人,而“素以为绚兮”是逸诗。此段子夏问孔子诗经中的这三句作何解。孔子以“绘事后素”四字作答。这四个子文简而意丰,给子夏和后人无尽的启发的同时,也带来众多的疑惑和争议。究其原因,乃是孔子时代距今已二千五百多年,文字句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时古人简易的口语对今人而言却是佶屈聱牙;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时代的变迁,使后人难以重现当时的情形,也就很难理解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 所以,“绘事后素”虽然简约,却并不简单。后人对其有不同的阐释和理解亦属正常。综合众多阐释,不外乎三种: 一“绘事后素”之“绘事”指绘画,“素”指绘画的白底,一说白绢(说文解字:“素, 白緻繒也。”是会意字,指没有染色的丝织物。以古人作画于丝帛上,故曰“后素”)。宋朱熹认为:“后素”,后于素也。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 (诸子集成)。即素为粉地,人的内在仁德,犹如绘画之素底,是绘画的前提。有此美好基础,然后学礼,正如将绚烂色彩施于素底,以成其文采。于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这里“素”可能是指白底,也可能是白绢,但白绢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素”字本意就是指没有染色、洁白的丝绸 (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战国策:“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先秦绘画多是在木器和丝织物上所作,如商代彩帛绘画及战国楚墓出土,保存先对完整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和人物御龙图。所以,如果对“后”字的理解正确的话,“后于”白绢之上似乎更妥,而朱熹“粉地”之说则显牵强,因为白底作画固为后人习惯,但对先秦而言,没有足够考古证据和历史记录证明那时也是先敷白底,然后才作画。朱熹以自己时代的事物去揣测春秋时期,所以有此误解。 二由“绘事后素”启发,引申出深刻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认为孔子此言,表面上说的是绘画之理,实质却大有深意。即绘画时施足五彩,在经历过绚烂之后,才体会到素色的可贵。并由彼及人,表达人生终须由繁华归于平淡,由矫揉回归自然。无论从对孔子的思想和经历去探究,还是从人生哲学,审美意趣上去分析,这一解释都很有启示意义。因为从论语记载来看,孔子也确实是一个返璞归真的人。如,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尤其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中,当曾皙言其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第十一!这些生动的记录告诉我们,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了“天下有道”而奔波改良,但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及平和淡泊的心境。后世受其影响,使不慕荣利,淡泊守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内涵,并深入到诗歌、绘画乃至为人处世中去,潜移默化,已成为中国人心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对“绘事后素”的这一理解,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志趣和追求。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只重在对原文的阐发和引申,而忽视了对原意的考据和还原,所以本意虽好,解释虽妙,却不足以令人信服。因为仅由“绘事后素”四字,便望文生义将“素”简单的认为是白色,更因此得出如此深奥的哲学意义,实在有穿凿之嫌。我认为,读经典首先应还原其本来面目,然后才可以推演阐发。而这一过程考据必不可少。所以应本着胡适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去刨根究底,才是对学问真正负责。否则,即使假设再大胆,观点再完美,离开了实证,也不过是无本之木。而对于证据不足的假设,不妨阙如,切磋琢磨,总会有新的进展。 三从古代绘画技巧出发去解释 :“后”是然后;“素”指白色,此观点认为,古人作画方式与今人不同,是先施五彩,然后才上白色(一说绘画完毕,然后以白色勾勒出图案。)所以白色为后,故曰“后素”。郑玄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以礼成之诸子集成。这样就以绘画之理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作画时仅有美丽五彩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一环上素色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完整的画作。与朱熹之说相反,这里五彩众色指内在美质,而素色指礼。引申到修身方面,就是要以仁德为质,以“仁”为本;而后学礼,以成其文采。最终使自己内外兼修,达到内圣外王的最高理想。可以说,这种解释虽与朱熹的观点有异,但殊途同归,阐述的道理同样是“仁先礼后”。所谓差异仅在于对“后”与“素”字的理解上。 但是对“绘事后素”的这种考据是否令人信服呢?首先,古人绘画方式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因年代久远,又缺乏考古实物,后人很难知晓古人具体的绘画技巧,尤其是先秦时代,关于绘画知识的采集记录少之又少,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是屈指可数,即使汉末郑玄,距孔子时代也已经数百年,绘画之演进极大。仅此,我们并不能轻易得出素色为后的结论。 所以,以上三种观点,虽各有道理,却都有所不足。那么能否挖掘其中的合理之处,从而得出切近原意的理解呢,我认为可以。 首先“绘”并非指绘画,后人以今推古,便想当然的将“绘”理解为画画。考“绘”字的起源:“绘”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绘”字由两部分构成,左边 象征丝线,而右边 则为汇集。从整体来看,就是将丝线汇集到一起,是对丝的一种加工,有刺绣的意思。许慎“绘”字从丝,“绘,会五彩绣也”说文解字。也说明“绘”最初与丝织有关。古人在未染色的白绢上刺绣,于是便有了五彩纹饰。这一过程称为“绘”。而“绘”指用笔作画,是后来才有的事。另外,与孔子时代相近的经书礼记杂记下:“纯以素,釧以五彩”。我们则可以认为这是对“绘事后素”的解释。 既然人们把“绘”字误解为用笔作画,那么对整句原文的误解也就不难理解。其实这四个字的关键不在于“后”,也不在于“素”而在于“绘”。“绘”指五彩绣,自然要绣在丝帛上。如此,“素”以其原意,是白色丝织物则无疑。考工记之“绘画之事后素功。”也就有了答案:“素功”就是绣工,即在丝帛上“绘画”。值得一提的是,“画”的本义与图画无关,作为今义之绘画是汉代之后才有的。所以就进一步印证了考工记这句话是关于手工丝织技术的记载,而不是绘画技巧。 应该说,朱熹对“后”的解释还是很有道理的。素,既然是彩绣的载体,是“绘”的前提,自然是代表人的内质。五彩文绘则代表“礼”(先有“素”,然后才能“绘”)。否则下文子夏所问就难以理解。“礼后乎?”礼也是在后吗,或者说礼也是后来才有的吗?子夏不仅正确理解了孔子的意思,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这着实出乎夫子意料,所以得到了他老人家的赞许(起予者商也)。 这里又有了新的问题:子夏问“礼后乎”的潜台词是什么,孔子的原意又是什么,他们师徒二人到底达成了什么默契,使夫子欣然赞许呢?在后人的理解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仁先礼后”,即先有“仁”作为修养的基石,而后学“礼,两者顺序有先后,并缺一不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这种观点虽有道理,却只对了一半。我认为:“礼”固然为后,但“仁”未必为先。“素”并非指人的内在美质,而是指本质;显然本质为先,而“仁质”是“礼”作用于“本质”的结果。因为“素”是白色的,是未染成的。指人的初始未萌阶段,所以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 既然是本质,就有好有坏,因为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仁”。要想脱胎换骨,成为礼义君子,需要后天不断的培养,与不懈的修身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如何才能约束自己的本性,塑造完美的人格,使自己从本不完善的“本我”跃升至“超我”呢?孔子在论语中给出了答案“礼” 但如果是“仁先礼后”,那么真正符合“仁”的君子少之又少: 子曰: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连夫子自己都不敢说自己近乎“仁”,可见修身之难,而拥有“仁”质则尤难了。既然这样,如果再按照“仁先礼后”的顺序来修身,则能够进一步学礼的人又有几何,这显然违背孔子的礼治理想。礼以修身,“礼”是有助于仁质的形成的。“礼”首先作用于人的初始内质,然后才美化熏陶,形成仁质。子夏所悟,不但联想到“礼”,而且理解了“礼”对于人的后天培养,对“仁”的重要作用。就绘画而言,素,是未经雕琢的底子(内质),最终形成的佳作(仁质)才是最终目的。所以说人的“内质”为先,“礼”为后。 从“绘事后素”看孔子的礼治观 从对“绘事后素”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人性方面,孔子是现实主义者。他不坚持人性本善,也不认为人性本恶,而是持中立态度,认为人生来是一个复杂个体,既可以成为圣人君子,也可以祸国殃民。他以冷静的眼光,看透了人的劣根性,但也承认人身上可塑的无限潜能。所以提出以“礼”来修束个人。孔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不仅鼓舞了无数有志之士追求最高道德,而且为佛教所吸收,最终形成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本土化佛教。如禅宗“即心即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思想,平易方便,不但吸引传统知识分子,也为佛教的平民化普及奠定基础。是孔子将遥不可及的理想具体化,展示了实现的可能。并且希望由个人而至国家,最终恢复西周初“郁郁乎文哉”,文化政治繁荣安定的太平治世。这是也“礼”的目的所在。 孔子把“礼”摆到空前的高度,首先是因为“礼”有助于个人修养。如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又,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和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从中可知“礼”对于立身处世,求仁得仁的裨益。而且孔子一生都在以身作则,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舍弃安定生活,投身仕途、致力教育,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而周游列国,奔走呼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卫子第十八) 更重要的是,孔子意识到礼治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这段重要的论述详细解释了“礼”的来源,及“礼”对维护纲纪和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儒家认为,尧舜时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同时代,尧舜之后,天下混乱,才需要礼治。礼治是后来的,是人心不古的产物,是规范个人和社会的工具。从记载来看,孔子是崇古派,向往着尧舜时代,这当然是不现实。但是退而求其次,他至少要恢复周礼,重振纲纪人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文德修,远人来,养生丧死,天下太平。 然而现实的残酷又不能不使他焦虑,使他悲愤。春秋礼崩乐坏,诸侯僭越,是大混乱的时代。儒家经典中,不乏对这一时期越轨者的记录和批判: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春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第三。在此种黑暗现实下,孔子首先希望投身仕途,以自己的为政能力去改良社会。但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最终使他被迫放弃了这一努力。既然自上而下的改良努力不成,孔子开始专注于学术教育,于是删诗经,作春秋,广收门徒,希望以文化的传承去逐步影响整个时代。所以孔子很看重对个人的教化,因为作为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礼”首先濡染了个人,推而广之,才是整个天下,这一礼治观,是自下而上,潜移默化的。由平民教化而至统治阶级上层,由文化塑造改良政治环境。这种文化精神一旦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购房合同解除及终止条件
- 海运货物保险代理服务合同范本
- 专业遴选测试题及答案
- 边城课件课教学设计
- 幼儿园管理家园合作课件
- 消防安全服务培训班通知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海藻酸锂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飞行安全监测技术创新解析
- 2025至2030中国工业真空阀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毛绒布料玩具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第二单元第二节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 有组织科研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机制研究
- 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
-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24版)
- 重大活动安全保障措施及预案
- Unit 1 My school-A Let's Spell(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楼层瓷砖脱落施工方案
- 《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
- GB/T 31771-2024家政服务母婴护理服务质量规范
- 哮喘治疗原理及方法
- 《植物的组织培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