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doc_第1页
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doc_第2页
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doc_第3页
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doc_第4页
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诗歌鉴赏精讲精练1、(10全国卷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对仗十分工巧。2. (10北京高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辉:落日余晖。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古风其三十九)。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四海,指天下。、漫漫,广阔无边。、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徂(c)晖,夕阳的余辉。、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参考答案:(1)(3分) A(2)(4分)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3. (10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4. (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1)暮春 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5. (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1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答案:A6、(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_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9、【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7、(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答:_【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8、(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雨 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9、(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定林(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答: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答案(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1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3)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谢向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从此名声大振。(1)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开头,便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诗人对袁宏在贫寒中被谢尚赏识的际遇非常羡慕,夜泊牛渚,怀古之情涌上心头。 C望秋月而思古人,诗人不由得发出高亢的呐喊,呼唤那赏识自己旷世才华的伯乐。 D这首诗简明而又单纯,没有深刻复杂的内容,却有着一份悠然不尽的神韵。(2)这首诗中的“空”字对颈联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 (3)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答: 答案(1)C(“余亦能高咏”是说“我”也有高咏的才华,不是说诗人“发出高亢的呐喊”。)(2)“空”字是“白白地”“无用地”的意思,强调对谢将军的怀念是毫无用处的。这个“空”字统领了颈联的内容。颈联指出,“我也能像袁宏那样高吟好诗,可是没有谢尚那样的人来说,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与颈联的“空”来呼应,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3)尾联想象次日一早扬帆远去,落叶纷纷的情景,表达了怀才不遇的凄冷寂寞,体现无尽的伤感之情。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房兵曹胡马杜 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答:答案 (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暮 归杜 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结语见去志”,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答:答案 (1)击柝、捣练(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抒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想要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的感慨。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怅与无奈;“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月皎皎”“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乡愁。1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贫交行杜 甫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注】 管鲍:管仲与鲍叔牙。 清杨伦杜诗镜铨引王嗣奭(sh)的话说,此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请就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抒发的情感写一段赏析文字。答: 答案 本诗从现实入笔,转而思古。“今人”重势利之交,“轻薄”非常普遍。古人则以友情为重。“此道今人弃如土”,末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通过正反对比和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把世上真交(或“贫贱之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或抒发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愤懑之情)。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 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你认为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分”字写出了野竹在青霭中时隐时现的动态美;“挂”字写出遥望泉水飞流直下的形态,在青碧山峰的映衬下富有生机。 (2)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单元强化训练】名句名篇默写1.秋兴 ,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2.咏怀古迹,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 【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3.登高(1) 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潦倒新停浊酒杯(3)江间波浪兼天涌,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答案】塞上风云接地阴(4)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5)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对此都有直接描述,句子是:登高 , 。【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6).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答案】渚清沙白鸟飞回4.并序(1).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继续弹(2).千呼万唤始出来,。(白居易琵琶行)【答案】犹抱琵琶半遮面()3.座中泣下谁最多? 。(白居易琵琶行)【答案】江州司马青衫湿(4).弦弦掩抑声声思, 。(白居易琵琶行)【答案】似诉平生不得志(5).间关莺语花底滑,_ 。_ _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答案】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6).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答案】间关莺语花底滑(7).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未成曲调先有情(8).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白居易琵琶行)【答案】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9).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琵琶行 , 。雨霖铃 , 。【答案】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10).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答案】春江花朝秋月夜(11). _,凝绝不通声暂歇。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答案】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5.蜀道难(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2)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 ”,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答案】郁乎苍苍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答案】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答案】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5)锦城虽云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答案】不如早还家 侧身西望长咨嗟(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7)连峰去天不盈尺, _。 飞湍瀑流争喧虺,_。(李白蜀道难) 【答案】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8)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答案】剑阁峥嵘而崔嵬6.锦瑟(1)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答案】只是当时已惘然(2)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答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4)锦瑟无端五十弦,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答案】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5)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6)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 蓝田日暖玉生烟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7分) 寄 远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以景衬情,暗透出客子羁旅的孤独(孤寂)。 (2)正当旅人心境孤寂时,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凭栏眺望,于是联想到家人盼望自己归来,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游子的凄凉,进而触发诗人的思家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词(6分)余干旅舍 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2分)答: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这一特点。(4分)答: 答案:(l)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分。写出三个意象得l分,五个意象得满分。(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满分。意思对即可。】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齐安郡晚秋唐杜牧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注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答: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答: 答案:(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2分)(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表达的感情都是_。(2分)(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5分)答案:(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分) 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分)答案:答案有两种。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3分)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3分)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4分)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5分)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1.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1分),却触景生情(1分),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2分)。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2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2分);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2分)。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2分)。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分)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答案: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长恨歌。(2分)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答: (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答:(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李商隐(其一)暂凭尊酒送无憀注,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