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血证辨治.doc_第1页
妇科血证辨治.doc_第2页
妇科血证辨治.doc_第3页
妇科血证辨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妇科血证辨治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3期第11卷 临床报道作者:鲍德泉单位:鲍德泉(江苏省如东县妇幼保健所226400)关键词:妇科;血瘀;血虚;血热;血寒;辨证治疗提要将妇科血证归纳为血瘀、血虚、血热、血寒4种证型,分析了各种证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针对病因提出了4种治疗法则和主要方剂,并列举案例加以说明。同时指出对各种证型的兼证要注意治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3-0252-01妇科血证属常见、多发病证。妇科疾病中,“血证”常见于月经病、妊娠、产后等过程中。本篇所讨论“血证”,是指与血有关的寒、热、虚、实因素而产生的病证,并不单纯指出血性疾病。1妇科血证主要的临床证型1.1血瘀血瘀指血行缓慢或凝滞不通。血瘀的原因很多,气滞是主要原因,血瘀的程度取决于气滞的程度。血虚也可引起血瘀,因血虚不能营养脏腑及四肢百骸,同样也不能充盈和营养脉道,血虚则血中之气也衰少,因而脉涩血行缓慢,瘀阻脉道而致血瘀。血寒引起血瘀则更为常见,血遇寒则凝滞不畅,而致血瘀。血瘀引起的临床病证较多。在妇科,血瘀胞宫或冲任二脉,则见月经过多,色紫有块,或见崩漏、闭经、经间期出血、经期延长、月经过少,也可见于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腹痛、发热,还可引起不孕。1.2血虚血虚一般指血少,由于生血不足或者失血引起,但血的功能不足也可表现为血虚,虽然血本身并不少,但可表现为血虚的证候。血虚有较明显的全身表现,如面色少华、形寒肢冷、心悸脉虚细等。在妇科,有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经行头痛、身痛,以及产后腹痛、发热、身痛等。1.3血热血热指热入血分而引起的各种病证。临床上常见因气郁化火、瘀血蕴结、阴虚火动等引起。在妇科,主要见于月经过多,经行先期、崩漏、产后恶露不尽等。1.4血寒血寒在妇科相对较少,一般因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本身阳气虚弱而致。血遇寒则凝,流行不畅,因而血寒往往和血瘀同时并存。在妇科,则产生月经过少、后期、痛经,寒凝胞宫则引起不孕。2妇科血证治疗法则和验案举例2.1活血化瘀主要用于气滞血瘀之证,活血行气之药一般同时使用,气行则血行。同时要注意对其兼证的治疗,如兼血虚、血热等,在治疗时,增加补血或凉血之品。如果血瘀日久,或血瘀成块,或阻塞脉道,则配以破血散结药物,使瘀祛新生。病例:邓某,女,29岁,农民,1998-11-20就诊。患者经行前乳房胀,内起小核,有压痛,少腹胀痛,经行中期则较剧烈,有时需服止痛药。月经量中等,紫黑色,有血块,结婚4 a未有生育。刻诊舌边略呈暗红,苔白,脉细涩。辨为气滞血瘀之证,以行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处方:全当归10 g,元胡索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五灵脂12 g,白芍10 g,制香附10 g,川芎6 g,炒枳壳6 g,乌药6 g。于每次经行前1周左右开始服用,1剂/d,经行时停服,连服3个周期后月经转为暗红,有少量小血块,腹痛较轻。于第4周期去红花、元胡索再调理2个周期,诸证基本消失。2.2气血双补血虚的治疗,以气血双补为主,气充足则能促进生血功能。常用方剂有参芪四物汤、十全大补汤等。如病人阴血双虚,多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病例:林某,女,26岁,农民,1998-03-17就诊。患者产时出血约600 ml,未输血。产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恶露量少,淋漓不清,色较淡,少腹部有空坠感,头晕,恶寒,纳较差,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证,以气血双补之法治疗。处方:当归15 g,熟地12 g,阿胶(另冲服)12 g,怀山药15 g,炒白术10 g,太子参10 g,黄芪12 g,肉桂5 g,枸杞子10 g,炙甘草6 g,1剂/d,连服10 d,同时服铁剂。于服药后第5 d食欲稍有增强,病情逐渐好转。服10剂后原方去阿胶、肉桂,继服5剂调养。2.3清热凉血血热证,使用凉血药物为主,配合清热之剂,凉血和营,调理冲任。如血热日久,灼伤阴液,需要增液养血化燥。清热凉血宜清经汤之类,增液宜用增液汤。病例:李某,女,29岁,农民,1998-12-28就诊。患者每次经行超前35 d,且经期延长已有6个月,经量较多,色红无块,腹部稍有胀痛,心烦胸闷,口干不欲饮,小便黄,大便正常,舌尖红,脉细微数,证由邪热伏于冲任,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处方:当归10 g,丹皮12 g,黄芩10 g,黄柏6 g,细生地12 g,赤芍10 g,栀子12 g,陈皮6 g,枳壳6 g,生甘草6 g。经前10 d开始服用,1剂/d,经行期停服,连服两个周期,诸证有所减轻,第3周期再服1周,诸证基本消失。2.4温经散寒血寒用温经散寒法治疗,主要对内寒或外寒引入血分,或寒邪凝涩经脉之证进行治疗,常用方剂如温经汤之类。因虚能生寒,寒久必虚,对此可配合温补气血的药物治疗。病例:张某,女,45岁,工人,1998-10-21就诊。患者素体虚弱,动则易汗出,恶寒肢冷,面色无华,月经周期正常,但每次经期经常超过1周左右,甚至更长,经行量少色淡,语言低微,纳较差,苔白脉细,由气血虚弱,寒自内生而致,以温经汤增减温补气血。处方:当归12 g,熟地15 g,吴茱萸10 g,白芍10 g,阿胶(另冲服)10 g,太子参10 g,桂枝6 g,炮姜6 g,黄芪12 g,炙甘草6 g,艾叶6 g。1剂/d,连服10剂后诸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