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作者简介:吴泓(1966),女,江苏江阴人,在读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城市与区域研究。E-mail: 吴泓1,顾朝林1,马荣华1,徐晓勤2(1.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 210093;2.江苏省旅游局,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在对西方国家旅游者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旅游结构特征,通过江苏国内旅游问卷调查,对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其带有鲜明的初级阶段特征的结论,并探讨了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此外,还对江苏国内旅游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旅游行为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由于人们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交通设施的完善,旅游正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新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200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7.44亿人次,收入3175.54亿元人民币1,其规模已约占全国旅游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因此,需要研究新的旅游市场格局,把握新的市场需求脉搏,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江苏省是我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之一,200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和旅游收入均居全国第三位,。据此,对江苏省国内旅游的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新旅游市场开拓,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具有较大重大的代表性和借鉴作用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1 相关研究进展旅游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自19世纪40年代出现于英国。国外学者对旅游者的研究始自19世纪末,。Bodio(1899),、Niceforo(1923),、Benini(1926),、Ogilvie(1933)等主要研究对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进行研究 ,认知旅游现象的经济涵义2。(申葆嘉,1996)。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对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关注,许多地方政府及少数中央政府开始委托人文地理学者会同经济和社会学者,从事旅游流等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保继刚,1995)。3(保继刚,1995)这些学者最初探索的主要是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点、旅游形式以及旅游中的人际关系,此后开始涉及旅游者需求、决策行为、动机行为、感知行为、空间行为和旅游流分析预测等内容4-15,并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16-17。随着旅游影响研究的发展,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研究(Pearce,1987,1989a;Debbage,1988;Din,1990)。“发展阶段理论”(Development Stage Theory)在“扩散主义范例”(Diffusionist Paradigm)的理论框架下也随之应运而生(Thurot,1973;Plog,1973;Miossec,1976;Doorn,1979;Butler,1980; Gormsen,1981; Schlenke&Stewig,1983) 18。(申葆嘉,1996)。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业演化进行了研究。国内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涉及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市场研究19-42。新世纪初,最近部分学者开始从对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的大前提出发,开始归纳中国旅游的发展阶段43 。进行研究(魏小安,2000)。但总的来看来,中外学者对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探讨的并度不多见不够。本文主要在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国内旅游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2 问卷调查本文数据建立在2000年3-11月,对南京、苏州、无锡等13个省辖市及其所辖区、市(县)的景点、饭店、宾馆、旅馆和招待所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住宿设施)和等距抽样(景点)方法,其中分层抽样时兼顾低档、中档和高档住宿设施,而等距抽样则按时间间隔或人数间隔进行,共发放问卷20852份。由于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方式,由调查员询问后加以填写,共回收有效问卷20511份,回收率达98.36%。有效样本分配如下数为:南京4389份,苏州3920份,无锡3073份,扬州1440份,镇江969份, 常州1366份,南通901份,连云港851份,徐州652份,盐城1231份,淮安773份,泰州568份,宿迁378份。问卷回收后采用Visual Foxpro数据库软件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本次问卷发放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住宿设施)和等距抽样(景点)方法,其中分层抽样时兼顾低档、中档和高档住宿设施,而等距抽样则按时间间隔或人数间隔进行。调查时间为考虑平季调查日、旺季调查日和淡季调查日三类,调查对象为大陆居民游客,。调查主要内容主要涉及为国内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旅游行为特征(包括旅游动机、停留时间、组织方式、旅游偏好)以及空间行为特征、和旅游消费特征等。3 旅游结构特征研究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同历史阶段其结构特征迥异不同,准确划分旅游发展阶段是分析旅游结构特征的前提。由于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因此,对于旅游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不同的见解,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角度,选用不同的划分标准。历史学家们认为,大众旅游产生于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时的英国,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兴起和相对便宜的交通方式的而出现而兴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商用航空业的诞生和喷气式飞机的发展标志着国际旅行的快速增长和扩展44。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从研究发展中国家入手,形成了发展阶段理论体系,认为旅游分阶段发生变化 。Schlenke& 与Stewig(1983)运用罗斯托(W.W.Ros-tow)的5阶段理论考察国内旅游的发展;Plog(1973)、Miossec(1976)、Doorn(1979)、Butler(1980)、Gormsen(1981) 则概括了区域旅游开发过程的演化推进。由于旅游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财富增长的结果,其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因此,为了准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时序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按照贝尔(D. Bell)的社会发展3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剖析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结构特征(表1)。3.1 前工业社会旅游结构特征:这一时期的旅游是贵族和上层人士追求的时尚,基本以自发、零散的个人或结伴自费旅行为主。商务、朝圣、享乐旅行为主要动机。交通工具受限于人力、畜力、自然力。旅游范围局限于国内,但游程长,游览目的地多,游览尺度大。旅游业开发处于自然发育状态。3.2 工业社会旅游结构特征:这一时期旅游者主体由中产阶级逐步扩大为到普通大众;,有组织的廉价团体包价旅行甚为比较风行;,观光、度假休闲度假、商务成为主要旅游动机;。交通工具升级为主要是蒸汽火车、轮船、喷气客机和汽车;,洲内和近距离洲际旅行成为可能,但基本上以短时间、多点游为主;。旅游业开发为主要是资源导向型粗放开发为主。3.3 后工业社会旅游结构特征: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人们的工作时间弹性化,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的旅游客源市场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旅游者呈现出新的旅游消费和行为特征,旅游产品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主要表现为:(1)全球旅游热。由于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及私人汽车的普及,旅游活动范围遍布全球,旅游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普遍追求,成为人们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旅游质量意识提高。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验和更强的质量意识,追求弹性和独立性,行为随机化,不可预测,散客自助、半自助自费旅游占据重要地位,游程缩短、长时间单点游、频繁接触、体验式旅游蔚然成风;(3)旅游价值观念出新。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新的旅游行为方式,例如:追求自然、真实、刺激、冒险,欣赏差异,召唤记忆中的过去,旅游消费诉求个性化、多元化; (4)市场导向型旅游明显。旅游开发转变为市场导向型集约开发,替代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方兴未艾,活化旅游(Animation Tourism)初露端倪。二战后,旅游产品随着旅游者规模的扩大和旅游者需求的变化,逐渐派生出一些新的旅游产品“替代性旅游替代性旅游则更强调环境意识和小规模开发、专业化的、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通常包括教育/修学、科学/考察、探险/冒险、农业、自然、生态和社区旅游等。”。它是相对于大众旅游大众旅游强调的是传统的、标准化的、成熟化的、大尺度的旅游方式,通常高强度开发,对环境影响明显,包括传统的观光、度假休闲、文化、商务/节事/会展、社会旅游等。(Mass Tourism)而言的一组产品簇45 ,(France,L.1997),它们是对大众旅游的反正统文化的反应46(Cohen,E.1987)。大众旅游强调的是传统的、标准化的、成熟化的、大尺度的旅游方式,通常高强度开发,对环境影响明显,包括传统的观光、度假休闲、文化、商务/节事/会展、社会旅游 指通过某种形式的社会团体的组织支持,使因某些限制不能顺利得到假期享受的人们得到旅游经历的旅游方式。等;替代性旅游则更强调环境意识和小规模开发、专业化的、个性化的旅游方式,通常包括教育/修学、科学/考察、探险/冒险、农业、自然、生态和社区旅游 指社区本身自行操作并为当地社区服务的一种旅游产品。等。此外,为了满足游客逃离日常生活角色的愿望,出现了“活化旅游”的形式,Pompl(1991)将其定义为“对于人体、对于心灵、或者对于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来自他人(人为活化)、媒体(媒体活化)或物质(物质活化)”47。 表1 旅游结构特征分析Tab.1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t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旅游者主体贵族,、上层人士由中产阶级逐步扩大为普通大众普通大众群体旅游范围国内为主洲内为主遍布全球旅游组织方式自发、零散的个人或结伴旅行为主体有组织的团体包价,家庭、个人为主体的小包价旅游散客自助、半自助旅游交通方式公共马车、人力车、风帆船蒸汽火车、轮船、喷气客机、汽车超音速客机、私人汽车、私人游艇、磁悬浮列车旅游性质个人自费旅行公费旅行比重大于个人自费旅行个人自费旅行比重大旅游动机传统旅游产品,商务、宗教旅行为主传统旅游产品,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为主替代性旅游产品,自然、生态、社区为主旅游追求求美求知求美求知求乐求乐求新求异求真旅游特点游程长游览目的地多游览尺度大游程长、游览目的地多、游览尺度大、在单一目的地逗留时间短、了解当地文化浅游程短、游览目的地少、游览尺度小、在单一目的地逗留时间久、了解当地文化深闲暇时间劳动时间长,假日少工作时间不断下降,公共假日增加弹性工作,带薪假期普遍人均GDP低小于10000美元10000-20000美元以上旅游产品特色贵族化、享乐化大众化、标准化、成熟化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旅游产业结构分散化分散化,食住行比重大网络化,游购娱通信比重大旅游开发和生产方式自然发育,自发成长资源导向型粗放开发,传统刚性生产方式市场导向型集约开发,现代柔性生产方式旅游增长方式非营利性,依靠资源自然性增长营利性,依靠价格、质量竞争性增长营利性,依靠创新、文化共赢性增长4 江苏国内旅游发展阶段分析江苏旅游结构特征研究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会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际旅游动机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850美元,江苏省人均GDP达XXX美元,苏南地区已达人均GDP达XXX美元。近年来已出现排浪式国内旅游已经形成新的消费潮和生活时尚。4.1 江苏省国内旅游发展阶段分析江苏省国内旅游是在国际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它起步于20世纪 80年代早中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从图1年际变化率看,江苏国内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快车道,由于受到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1993年开始增长速度减慢(由于1995年以后抽样调查方法不同,由此推算得出的游客人数不可比), 1996年以后真正进入腾飞阶段,1998年开始转为匀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趋缓。图1 江苏国内游客人数与年际变化Fig.1 The annual fluctua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 4.25 江苏国内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出游力和出游行为。虽然可支配收入及闲暇时间是形成出游的最基本条件,但旅游者个人特征更深层次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不同类型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和出游规模47。图2 江苏国内游客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图2 江苏省国内游客性别与年龄特征Fig.2 The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 表2 江苏国内游客职业分布情况Tab.2 The occupation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职业比重(%)管理人员23.11专业人员14.50销售人员14.42公务员12.66工人10.84学生7.1退休人员4.69农民2.79军人1.81其他8.08如图2数字表明所示,江苏省国内旅游城镇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力军主体,占92.93%;。按性别统计看,男性约是女性的两倍,为主体,男女出游率为达1.94:1;。从年龄结构层次看,中青年出游率最高,占61%,;老年人壮年和少年组次之,儿童和老年所占比重最小。再从表2职业分布情况看(表2),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科技人员、服务销售人员、公务员、工人的比重较高,占75.53%,军人、农民、学生等比重较低。从收入及受教育情况看,月薪10001999元的约占四成40%,20002999元的占二成多,高收入及低收入比重较低。;学历在大专以上者占39.3%,中专及高中占32.4%,为国内旅游的主力军,。江苏省国内游客结构表明:高文化素质人群旅游需求强烈,而且表现为收入越高,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出行距离越远,需求层次越高 ,大多选择徒步旅行、登山、探险等方式48。4.36 江苏国内旅游游客旅游行为特征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特征49。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满足不同的旅游需求。4.36.1 旅游动机和旅游偏好 旅游动机是指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考虑。罗伯特W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身体方面的动机。包括度假休息、参加体育活动、娱乐活动以及其他直接与保健有关的活动;(2)文化方面的动机。包括了解音乐、艺术、民俗、舞蹈、绘画及宗教等;(3)人际方面的动机。包括探亲访友、逃避日常的例行琐事及家庭或邻居之类的微社会环境,结交新朋友等;(4)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包括事务、会议、考察研究、追求业余癖好及求学等50。本次问卷调查,根据我国和江苏省旅游者状况,将旅游动机划分为观光、度假、会议、商务、宗教、文体/科技交流、探亲、疗养等8种类型(表3)。目前,江苏省国内旅游的旅游动机,观光度假旅游比重很大,占60.58;商务和公务活动、会议次之,占24.45;探亲、疗养、宗教、文体/科技交流等比重较小。这与全国的观光、休闲度假和探亲访友占主体有较大差别。表3 江苏国内游客动机结构()Tab.3 The motives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类型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探亲访友公务会议文体科技交流宗教疗养其他江苏40.0820.5014.108.085.924.431.870.980.583.47全国*40.0016.802.9026.40-6.302.301.30-4.0*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016.2 旅游偏好表3可知,为什么江苏国内游客的旅游动机与全国平均有较大差异呢?观光度假旅游比重很大,占60.58;商务和公务活动、会议次之,占24.45;探亲、疗养、宗教、文体/科技交流等比重较小。从现实情况看,目前国内游客出游目的,绝大多数仍为经济实惠型,的观光、探亲访友占较大比重,而江苏休闲度假、商务活动比重已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这表明江苏国内旅游已初步入具备由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与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并重的发展时期开发高层次旅游产品的成熟条件。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分析,被调查的各年龄层游客均对文物古迹最感兴趣,占55.33,;山水风光列第二位,占47.38,。这表明国内游客对江苏旅游资源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文物古迹和山水风光方面。此外 ,游客对江苏的饮食烹饪、城市风貌、民俗风情、文化艺术等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其中,年轻人对文化艺术、饮食烹饪较感兴趣,老年人则对民俗风情、城市风貌比较关注(图3)。 图3 江苏国内游客旅游偏好 Fig.3 The different preference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7 江苏国内旅游游客消费结构47.3.21 停留时间及旅游方式 根据本次抽样调查数据统计,江苏省国内旅游的游客在江苏过夜者占88.4%,平均停留时间为1.87天,其中停留12夜的比较集中,占66.25, 3夜以上的占22.15(表4)。从旅游方式看,个人、家庭或与亲朋结伴出行的比重最高,占59.91,停留时间较长;而团体出游(单位和旅行社组织)仅占28.28%,散客团体之比为2:1。表4 江苏国内游客停留时间及旅游方式情况Tab.4 Stay time and traveling models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平均停留时间不过夜停留1夜停留2夜停留3夜以上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家庭或与亲朋结伴个人旅行其他停留时间(天/人)1.87-1.801.311.941.932.12比重()-11.6036.6929.5622.1519.588.7031.2128.7011.81从旅游方式看,个人、家庭或与亲朋结伴出行的比重最高,占59.91,停留时间较长;而团体出游(单位和旅行社组织)仅占28.28%,散客团体之比为2:1,表明组织程度较低。国际上旅游发展规律表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多为零散自发出游,;到了中后期,组织化程度则大幅度提高,廉价团体包价旅游成为首选,;进入后工业社会后,自助散客出游成为一种趋势,团体与散客之比约为3:7。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还较低,人们随旅行社团体出游的习惯尚未普及,。因此,现阶段的散客出行与国际上风行的自助旅游具有本质的不同,散客旅游市场基本处于自然成长、满足自然需求的阶段。但不可否认,家庭式旅游行为的增加,意味着旅游作为一种生活要素的已日益普遍化。4.4 旅游消费结构特征4.47.1 2 旅游消费总体情况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2000年江苏国内游客人均消费为800元,人均日消费为422元。从图4消费构成看,住宿、餐饮比重较高,分别为22.5%和20.12%;购物、长途交通、游览次之,娱乐、市内交通和邮电通信比重较低;人均日消费中,商务活动最高,休闲度假和会议次之,探亲访友比重最低。 图4 江苏国内游客旅游消费构成Fig.4 The consumption constit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4.48.2 江苏国内旅游客源地分析游览景点数、旅游次数表5本次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江苏国内游客平均游览景点3.18个,游览2-6个景点的比重高达67.89%。旅游次数是衡量旅游者满意度的一个有效指标。游客以第一次到访者居多,占45.01%,重游率为55%(表5)。初次到访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等远程市场,重游率最高的集中分布在江浙沪皖近程市场,呈现出随距离衰减态势(图5)。表5 江苏国内游客游览次数和游览景点情况Tab.5 Visiting numbers of scenic spot and traveling times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第1次(%)第2次(%)第3-4次(%)4次以上(%)平均游览景点数(个)未游览(%)游览1个(%)游2-3个(%)游4-6个(%)游7个以上(%)比重45.0124.9013.7516.343.1813.5316.9041.3726.521.68 图5 江苏国内游客旅游次数的空间分布Fig.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siting times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来江苏的国内游客平均游览景点3.18个,游览2-6个景点的比重高达67.89%(表5)。表5 江苏国内游客游览次数和游览景点情况Tab.5 Visiting numbers of scenic spot and traveling times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第1次(%)第2次(%)第3-4次(%)4次以上(%)平均游览景点数(个)未游览(%)游览1个(%)游2-3个(%)游4-6个(%)游7个以上(%)比重45.0124.9013.7516.343.1813.5316.9041.3726.521.684.59 江苏国内旅游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特征4.5.1旅行空间结构模式美国明思和麦克休在研究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旅行空间结构模式时,将之大体分为四类:直游式(Direct Route)直游式指的是旅游者从居住地直接到达目的地,并原路直接返回住地。,直游周游式(Partial Orbit)直游周游式则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附近时,会周游其他目的地,然后经来路返回。,周游式(Full Orbit)周游式旅游者旅行路径完全呈环形,大多从一个方向出发,环游后从另一方向返回。和飞机/驾驶式(Fly/Drive)飞机/驾驶式与直周游相仿,但旅游者乘飞机到达目的地附近后,再租用汽车周游。9 。(Mings R C, McHugh K E.,1992)。直游式指的是旅游者从居住地直接到达目的地,并原路直接返回住地。直游周游式则指旅游者到达目的地附近时,会周游其他目的地,然后经来路返回。周游式旅游者旅行路径完全呈环形,大多从一个方向出发,环游后从另一方向返回。飞机/驾驶式与直周游相仿,但旅游者乘飞机到达目的地附近后,再租用汽车周游。 江苏旅游者旅行空间结构模式包括前三类。直游式比重较小,占总样本数28.56%。由于江苏旅游者多数会以一个目的地为基地,再游览其他省内目的地,如以南京为基地,游览旅行空间结构模式直游式直游周游式周游式比重(%)28.5638.5232.92苏州、无锡、镇江、扬州等,然后回到南京原路返回,因此持直游周游式比重较高,占38.52%,32.92%的旅游者持周游式,不再走回头路,直接环游其他目的地,如顺访上海、杭州、黄山等,通过另一方向返回客源地(表6)。表6 旅行空间结构模式Tab.6 The spatial mode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江苏国内旅游者在江苏城市间游览存在空间分异,绝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分别占42.48%和 38.37%,而苏北比重较低,仅为19.15%(表7)。表7 城市国内旅游接待情况Tab.7 The domestic tourists fluctuation of cities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常州连云港南通徐州淮安盐城泰州宿迁比重(%)17.7020.8015.686.076.156.004.284.455.003.904.574.001.40江苏国内旅游者在江苏城市间游览存在空间分异,绝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和苏中,分别占42.48%和 38.37%,而苏北比重较低,仅为19.15%(表7)。4.5.210 江苏国内游客客源地地域分异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江苏国内旅游的游客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较大。从(图6)来看,66%的主要客源地集中在500km范围内,主要为江苏本省、和上海、浙江、安徽等邻近省区;。80%的客源集中在1000km以内,1500km以内累计至89%。其中,江苏本省游客占38.63,说明江苏省内市场是核心层主体客源市场。根据游客份额,游客的地域结构可以划分为五区:此外可划分为江苏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及其他五类地区。本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也显示,国内游客对江苏旅游市场的选择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基本沿交通线呈同心圆衰减。若以直线距离划分,66%的客源地集中在500km范围内,80%的客源集中在1000km以内,1500km以内累计至89%。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存在跳跃式分布的现象,同心圆局部会出现星形和楔状变形,存在近距离主要客源地(江苏周边、长江三角洲)中心和远距离主要客源地(环渤海、珠江三角洲)中心。图6 江苏国内游客空间分布Tab.6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tourists to Jiangsu为了定量分析江苏国内游客地域分布的集中性程度,可以一般采用地理集中指数(Spatial Concentration Index,,SCI)和客源吸引半径(Attraction Radius,,AR)两个指标加以分析。地理集中指数模型为:G100式中,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i个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在0100之间,G值越接近100,表明游客来源越集中; G值越小,则客源越分散。对于任何旅游地来说,G值适中为妥42。客源吸引半径可用中心地标准距离来衡量,其公式为: AR=式中,AR为目的地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n为客源地总数。AR值越大,表明目的地吸引范围越大,其吸引力就越大;AR值越小,则吸引范围越小,其吸引力就越小20。(保继刚,2002)。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为南京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所在地的铁路里程,其中,西藏包括西宁到拉萨公路里程、海南包括湛江到海口水运里程。利用以上公式,根据图中数据计算,得出2000年江苏省国内旅游的客源集中程度为:G值为43,AR值为348.5 km,。该结果说明客源吸引半径较小,客源地较为集中。5 结论与讨论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上述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旅游者个人属性的不同决定了旅游行为特征和消费特征的差异。社会经济因素导致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江苏国内旅游者主体为城镇居民。男性、中青年、拥有中等收入及中高学历、从事商务及专业技术人员居多。;(2)江苏省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仍以传统的大众旅游产品为主,其中观光占主导地位。;(3)江苏国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以多景点直游周游或周游旅行模式为主,个人、家庭或结伴式旅游方式比重大,组织程度低,旅游性质仍以公费旅行为主。;(4)江苏旅游产业要素失衡,中住宿、餐饮、交通比重大大高于游览、娱乐,购物比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30%)。;(5)江苏省内各城市间旅游业发展也不平衡,存在非优区,苏北城市所占份额普遍较小。;(6)江苏国内旅游的客源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游客来源主要集中在近中程市场,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但由于经济因素影响,局部存在跳跃式分布,表现为不完全连续的空间结构,存在江苏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近距离中心和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远距离中心。根据游客份额,游客的地域结构可以划分为五区:江苏周边地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珠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区。近几年,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加之双休制和黄金周的实施,假日旅游已成为社会消费时尚。但从宏观角度看,目前国内城市化水平、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与70年代西方较为一致,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模式和行为特征也与国际上七、八十年代大体相同51。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体现了时代的烙印。西方国家大部分已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更加趋于理性,重视自然和生态,追求变化和差异,行为随机,出游频繁,自费、自助更普遍,游览中短、深、透色彩更浓。而目前国内旅游者多数体现的是旅游早期行为:旅行经验不丰富,旅游产品选择具有从众心理,观光、公费旅行为主,组织程度低,度假有计划性,一般表现为近程短期集中出游,希望在短时间看数量更多的景点。与国际发达旅游国家相比,江苏国内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人们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也带有鲜明的初级阶段特征,存在旅游经济高速增加与粗放经营并存局面,表现为旅游收入占GDP份额小,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客源市场相对集中,要素结构不合理,产品成熟化、同构化严重,个性化、多元化不足等。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开发仍为资源导向型粗放开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市场营销缺乏细分,促销资金投入少;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未来国内旅游者的需求偏好不会只耽于传统的延续,而更多的要求参与,对替代性旅游产品将趋之若鹜。因此,江苏必须谋求创新和营造高效的组织网络,适应并且引导未来旅游消费潮流;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集聚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重组,实行产业一体化经营和集团化运作,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市场供求、价格、竞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完善旅游产品谱系,加大营销力度;加强制度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实现经验管理向知识化管理的转变;同时加强宏观调控,遵循集约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Uysal(1998)认为旅游需求是由经济影响要素、社会心理影响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决定的52。因此对影响江苏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的因素尚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从抽样调查问卷上看,项目偏少,部分指标设计有待改进,以期更有代表性和科学性,能够全面有效地反映旅游者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不能也有待于以后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References):以下格式不对1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6,11(2):48-52.3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 Geoffrey I C. A meta-analysis of tourism demand.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103-118.5 Kevin G. Forecasting tourism demand: an STM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1):98-112.6 Christine A W, Stephen F W, Nick W. Forecasting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3):612-628.7 Gerard S D. Forecasting tourist arrivals in Barbado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804-818. 8 Christine L, Michael M. Forecasting tourist arrival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965-977.9 Mings R C, McHugh K E.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ravel to Yellowstone Nation Park.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15(spring):38-46.10 Crompton J L, Ankomah P K. Choice set propositions in destination decis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3):461-476.11 Um S, Crompton J L. Attitude determinants in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0,17(3):432-448. 12 Ross E L D, Iso-Ahola S E. Sightseeing tourists ma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18(2):226-237.13 Walmsley D J, Jenkins M. Cognitive distance: an neglected issue in travel behavior.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2,31 (summer):24-29.14 Brian M K, Robert N T. Spatial dynamics of resorts: Sosua, Dominican Republic.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2):173-190.15 Gregory D. Spatial structure. In: Johnston R J, Gregory D, Smith D M (ed).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2nd edn).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8.450-451. 16 Christine 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mand model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4):835-849.17 Kenneth J. W. An international travel demand model:US travel to Western Europ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5,12(4):529-546. 18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6,11(3):48-54.19 顾朝林,陈果,石爱华.江苏环太湖旅游带旅游海外客源市场的分析. 见:保继刚.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95-201.20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地理学报, 2002,57(1):96-106. 21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22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2):97-103.23 吴必虎,徐斌,邱扶东等.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3-234.24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学报,1999,54(4):357-364.26 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地理科学,1999,19(1):49-54.27 陆林.试论我国国际旅游业首位客源市场.人文地理,1989,4(4):25-32.28 陆林.山岳风景区客流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地理学报,1994,49(3):236-245.29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6,51(4):315-321.30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人文地理,2001,16(6):44-46.31 万绪才,丁登山,马永立等.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人文地理,1998,13(3):70-75.32 张红,李九全.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地理科学,2000,20(4):350-354.33 陈健昌,保继刚.旅游者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地理研究,1988,7(3):44-51. 34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7-48. 35 聂献忠,张捷,吕菽菲等.九寨沟国内旅游者行为特征初步研究及其意义.自然资源学报,1998,13(3):249-255.36 陆林.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人文地理,1997,12(1):6-10.37 保继刚.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在宾馆选址中的意义初探.人文地理,1991,6(3):36-40.38 保继刚.大型主题公园布局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4,13(3):83-89.39 王家骏.适用于旅游地理学的一种概念模型.地理学报,1994,49(6):561-567.40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地理学报,1996,51(1):80-87.4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旅游学刊,1998,13(3):38-41.42 陆林.论黄山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区域结构.人文地理,1989,4(2):70-72.46.43 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旅游学刊,2000,15(5):9-14.44 Theobald W. Global Tourism: The Next Decade( Chinese Edition,Tran.by Zhang Guangrui et al.).Beijing :China Tourism Press.2001.4.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45 France L. The Earthscan reader in sustainable tourism. 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1997.646 Cohen E. Alternative tourism.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87,(2),13-18.47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04.95.48 D J 沃姆斯利,G J 刘易斯著,王兴中等译.行为地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259-261.49 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旅游学刊,1998,13(4):33-35.50 顾树保,于连亭.旅游市场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顾朝林、陈果、石爱华,2001,江苏环太湖旅游带旅游海外客源市场分析,载保继刚编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第195-211页,科学出版社。51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根.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93.52 Usyal M, Fesenmaier D R, OLeary J T. Geographic and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travel in the United Stat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4,32(3):61-64.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sus Domestic Tourists WU Hong1, GU Chao-lin1, XU Xiao-qin2(1.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2.Jiangsu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review about the researches on the tourists since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tudies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合同样本
- 2025二手搅拌车买卖合同
- 2025不锈钢管焊接及配件购销合同
- 急诊科人力资源管理探讨计划
- 海鲜配送合同协议书
- 职业晋升体系的构建与总结计划
- 深圳安全管理协议书
- 检测费用付款协议书
- 景区摊位转让协议书
- 旧房瓦面整改协议书
- 彩钢板围挡搭设施工方案
- 山东2025年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20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感染性腹泻患者护理常规
- 《人工智能在财务稽查领域中的应用》
- 笔记分享的保安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基于嵌入式STM32模块的多功能电子秤设计16000字论文
- 2025年度临床医师定期考核必考复习题库及答案(350题)
- 人工智能在情感分析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四川省南充市2024年中考数学一模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国女性私密健康白皮书
- 宣传环境卫生知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