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果蔬产业的现状和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摘要: 介绍了我国果品及蔬菜贮藏和加工行业的发展现状,着重介绍了果蔬产业物流的发展状况,对比分析了与国外果蔬业发展的差距,指出了我们在果蔬保鲜物流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以及我国果蔬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发展方向,同时介绍了果蔬行业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果蔬现状;保鲜贮藏;冷链物流;发展趋势1. 果蔬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果蔬行业发展现状我国水果、蔬菜资源丰富,其中蔬菜产量 5.8 亿吨,水果产量约 2.0 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位。近 20 年是我国果蔬产业发展最快的 20 年,产量迅速增加,中国果蔬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业产业。我国蔬菜生产情况、主要年份蔬菜播种面积及增减情况分别见表 1 、表 2 。表 1 我国蔬菜生产情况项目2008 年2007 年2006 年播种面积(千公顷)178761732916639产量(万吨)583415645258325国内人均占有( Kg )434420430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 % )-49-其中,山东播种面积(千公顷)1725.11704.71643.3其中 , 山东产量(万吨)863583428309注: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和 山东统计年鉴 2009 表 2 我国主要年份蔬菜播种面积及增减情况统计项 目1990 年1995 年2000 年2006 年2007 年2007 年增长率 (%)播种面积 ( 千公顷 )721110120441663917329104.1注:数据摘编自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8 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见表 2 )到 2008 年达到 2.68 亿亩,总产量 5.8 亿吨,人均占有量 430 多公斤。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43% 、 49% ,均居世界第一。 2007 年我国累计出口蔬菜 817.59 万吨,与 2000 年相比增长 1.55 倍。蔬菜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2007 年蔬菜生产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 650 多元。 2007 年我国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力约 9000 万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蔬菜采后服务的劳力约 8000 万人。表 3 我国水果生产情况年 度播种面积(千公顷)产量 (万吨)国内人均占有( Kg )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 % )其中 , 山东播种面积 (千公顷)其中,山东产量(万吨)2008 年1073419220.214423599.21395.92007 年1047118136.313720659.61333.9032006 年100421710213017694.51258.816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我国的果园面积 ( 见表 3) 已由 1996 年的 1.3 亿亩增至 2008 年的 1.6 亿亩,总产量由 4653 万吨增至 1.9 亿吨。果品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在 5% 左右,今后水果产量还有较大增长空间。其中,山东省是我国苹果和桃的主产区,产量占国内的 1/4 ,且名优产品多。我国果蔬总产值超过 8000 亿元,已经成为世界果蔬原料生产大国。丰富的果蔬资源为果蔬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产品的加工基地。1.2 果蔬行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果蔬贮运保鲜和加工技术总体水平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果蔬采后加工业发展迅猛,初加工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我国果蔬加工产业起步比较晚,果蔬产后减损和精深加工增值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果蔬资源采后损失率高、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少等方面。 目前我国果品总贮量约 2100 万吨,采后机械化商品处理量不足 10% ,果品加工转化能力约为 8% ,预冷处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蔬菜 90% 以初级产品上市,蔬菜加工转化能力约为 10% 。采后损失达 20% 25% ,甚至有的高达 50% 1 ,目前,在我国每年约有 8000 万吨蔬菜、水果腐烂,损失总价值近 800 亿元。欧美等发达国家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在 60-80% 。水果总贮藏量占总产量的 50% 以上,如在意大利, 90% 的水果要经过贮藏及商品化处理, 80% 的贮藏库为全自动气调库,果蔬采后损失率不到 5% ,加工转化能力达总产量的 40% 左右。国外预切菜和净菜占总产量的 70% 以上, 90% 的蔬菜经商品化处理后进入市场。以目前我国果蔬产量和采后损失率为基准,如果水果采后减损 15% 就等于增产约 1500 万吨;蔬菜采后减损 10% 就等于增产约 5600 万吨,如果使果蔬采后减损降低 10% ,则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约 800 亿元。从储存能力与设备看,全国冷藏库总容量约 7000 万立方米,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因这些冷库大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主要用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功能单一,导致冷库利用率并没有随着库容增加而提升,果蔬冷库储存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 25 左右。1.3贮运保鲜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较低,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果蔬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果蔬冷链物流至今还未形成完整而独立的冷链体系。不仅在冷链物流管理体制上存在制度缺失和技术手段不足,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硬件上存在冷链技术设施落后、运输设备工具陈旧,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缺乏,导致果蔬流通环节损耗严重、物流效率低下,远不适应我国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果蔬冷藏运输主要采用公路和铁路两种形式。由于长期以来硬件投入不足,现在公路运输中生鲜果蔬的冷藏仅占运输总量 10-20 ,铁道部门估计 2010 年我国易腐食品的年运量将达到 7500 万吨。目前铁路运输中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果蔬运输总量的 25 ,铁路冷藏运输工具主要有:机械冷藏车、加冰冷藏车、冷冻板冷藏车、冷藏集装箱,其中冷藏车约占全路货车总数的 2% ,冷藏车中有加冰冷藏车 5042 辆,占 65% ;成组式机械冷藏车 2339 辆,占 30% ;还有旧车改造的无冷源保温车数百辆。冷藏车保有量中,使用年限在 15 年以上的有 2256 辆,约占冷藏车保有量的 30% ,还有 24 个加冰所和 5 个机械保温段等相关的地面配套设施。各型冷运船只仅有 200 余艘,果蔬冷运量只占全年水运总量的 1 ,每年约有 20 的果品和 30 的蔬菜在运输和中转存放中腐烂损耗。2. 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我国应通过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都处于标准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防止食品变质与污染。2.1我国冷链物流现状 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始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多用于跨国、跨地区的长远距离运输过程,应用领域有限,当时的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也较为恶劣。时至今日,冷链物流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链物流技术对果蔬保藏具有深刻的意义,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尚未形成,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2.2 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 WMS )、全球定位系统( GPS)和无线射频识别( RFID )技术。国内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流品牌多来自于国外,使用方多为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国产品牌则占据中低端市场,代表品牌如唯智、上海超算、今天国际等。GPS 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 2003 年仅宇达电通一家,但是到 2008 年生产企业数量就达到 300 多家, 2006 到 2008 年间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 50% ,预计到 2009 年 销售额接近 100 亿元,代表品牌有纽曼、中恒、新科和宇达电通等。RFID 技术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利用 RFID 技术,可以将温度变化记录在 RFID 标签上,以此来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管理。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 RFID 产业链,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频 RFID 标签生产国之一, 2008 年整个产业市场规模达到 65.8 亿元,代表品牌有易腾迈、优频科技、欧姆龙等。3.冷链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趋势3.1 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使用冷藏集装箱的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如美国、日本的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和欧洲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都在冷藏运输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国也应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繁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发达国家已逐步淘汰了冰冷车和机冷车,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以年均递增 15% 的速度推广使用冷藏集装箱,目前已广泛采用机冷式冷藏集装箱,并有通风、气调、液氨、保温、冷板等多种类型的冷藏箱,极大地促进了冷藏运输的发展。针对当前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我国冷藏运输应积极发展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从冷藏库的发展趋势来看,冷却物冷藏和气调库应迅速发展,低温库要向大规模发展,适合农户建造使用的微型冷库、装配式冷库及以氟里昂为制冷剂的分散式和多联机制冷系统应值得大力推广。冷库设计应更趋于规范和优化,自动化控制程度要逐步提高。我国冷库行业近期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库体隔热材料的轻便预制装配化、低温大型化、管理及进出库货物装卸自动化、果蔬冷库恒温气调化、冷风机代替排管以及操作方便、灵活多样、高效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制剂的广泛应用等。3.3.2 建立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 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冷链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必然趋势。通过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和运作,对连锁企业内部的销售能力和库存能力进行重组,可以提高门店冷冻冷藏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加强采购谈判能力,有效地建立起统一的冷冻冷藏产品采购验收标准并在经营中统一执行。减轻单店生鲜冷冻区的管理压力,并以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向冷冻冷藏供应链的上游延伸,使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与供应链上游的沟通更加畅通,商品采购供应更有保障。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方式,共同配送可提高车辆装载运输效率,形成规模效应,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为经济,是比较理想的选择。3.3.3 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建设。 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目前还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建立起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因此,要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组织的协调,成立一个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的联盟。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除了本地销售的农产品以外,外销的农产品可以由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主要城市冷链物流整合中心,整合后进行长途运输,由地区整合中心进行集装箱提货和当地运送,再整合后发送到零售直销点。在整个过程中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和实施监控。 3.3.4 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农产品后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生鲜物品需求的增长要求从生产地到中间的储藏,运输及消费者家中的冰箱,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产品处于持续低温状态,任何疏漏都会导致质量的破坏,甚至造成货物的完全毁坏。在整个流通的过程中,不管需要用什么来保持包装内物品的低温,最后都归结到包装开发和涉及的基础原理。因此,大力开发并推广使用农产品后包装和保鲜技术,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水平。鉴于此,我国农产品低温物流行业应在吸取国外的最新保鲜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保鲜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产品保鲜的贡献率。参考文献:1 高海生我国果蔬贮藏保鲜业待突破中国食品报, 2003 07 07 2 徐庆磊我国冷藏业节能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 山东制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信息化与遥感技术应用合同
- 江西高考改革试题及答案
- 农学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 中学生作文要养成写提纲的习惯14篇
- 2025年幼儿园教师招聘真题及答案
- XX公司搬家合同5篇
- 安徽人文补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护师考试必须掌握的试题及答案
- icu专科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西藏安全员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三方委托付工程款协议书
- 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费分配细则
- 2025年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考试题模拟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中煤电力有限公司总部及所属企业招聘1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幼儿园仓库卫生管理制度
- 钾离子结合剂在慢性肾脏病患者高钾血症治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重点2025
- 别墅整装交付管理办法
- 《风景谈》课件-课件
- 实验室6S培训资料
- 小米之家培训课件
- 新版gmp指南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