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闫学的书,有智慧.doc_第1页
读闫学的书,有智慧.doc_第2页
读闫学的书,有智慧.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书,或者不读,你需要作一个选择。人需要终身学习,但不一定需要终身阅读。读书或者不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需要有基本的智慧。书可以增进智慧,但读书太多,非但不能增长智慧,反倒会窒息人的灵气与想象力。2你若选择了不读书,这不要紧,你可以向他人请教。只要学会倾听,善于交游,即使不读书,依然可以聚集知识、发展智慧。3如果你既不读书,也不愿意向他人询问、请教,也还是可以的。你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亲身体验与直接观察。观察与实证,不失为学习的有效方式。只是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具备观察的修养。4如果你不愿意向他人请教,也放弃了亲自观察,也不要紧,你还可以想象、思考、辨别、回忆或者发呆。据说,人有天赋的观念,人可以凭借“回忆”的方法,唤醒处于沉睡状态的先前的经验。你得承认,这也是学习。只是这样做有些冒险,你需要有足够的冒险的勇气。5你若是一个“三不”主义者:不询问、不观察、不回忆,你大概只剩下最后一条道路,去读书吧。6你若终于愿意“过阅读的生活”了,接下来你还会遇到一个困难:你究竟可以读哪些书?你可以遇上各种“推荐读物”,但那些推荐读物并不见得真的就适合你的阅读习惯。你需要做的是:看看周围的人在读什么书?看看你的朋友、你的同行在读什么书?你如果问:有人还在读书吗?是的,闫学那样的老师还在读书。她在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泰戈尔的新月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7你若总算弄到了你喜欢的书,一本或者很多,你还得学会阅读的“方法”。“读什么”虽可能比“怎么读”更重要,但读书的“方法”还是蛮重要的。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你可以在亲自阅读中慢慢体会和调整。但在亲自体会和调整的过程中,你最好参考你的朋友或同行的办法。闫学老师的读书方法不见得是最好的,但她读书的态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她做了精致的笔记,在欣赏与感叹之外,她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个人化理解。8你若真愿意过“读书的生活”,你会发现读书除了让人诞生智慧之外,它尚能够让人因读书而安静而减少喧闹。喧闹也不要紧,但在公共场合喧闹就不好。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在广场上、在草坪上喧闹的人,往往是那些染上了“不读症”的人。那些不读书的人大概不会知道,在公共场合发出刺耳的喧闹,比在公共场合抽烟、随地吐痰,更令人厌恶和鄙视。中国人什么盯候能够在不该大声说话的公共场合保持安静,而在该说话的时候勇敢地发出喊声,中国就变成了发达国家。9如果指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形成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否应该从教师开始?如果教师自己都不读书,他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享受,他如何能够鼓动他的学生去过阅读的生活?10但愿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教师更多阅读的开端。 后记我一直在读着一些场景,一些面孔,一些瞬间,串起了生命中那些依旧平凡却又值得珍藏的岁月,而那些最让人感到温暖的记忆,竟或多或少都与读书有关。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读着。外出讲学,与老师们谈得最多的是读书;给孩子们上课,总忘不了推荐好看的童书;与朋友们聊天,最感兴趣的话题也往往是读书。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读泰戈尔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这个无限的世界,本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不存在孤立绝缘的学问,教育教学更是如此。因此,我一直认为,教师拥有的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真正的优秀老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读书范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我这些年的阅读指南,也是我经常大声呼吁的一个意思。应该说,这本书中提到的书目,是我这些年不断完善知识结构的努力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仅是我个人的一个阅读书单,远远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必读书目,但这是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多年求索、思考的轨迹,它是个人的,更是诚实的。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无数诚实的灵魂在互相寻找,互相渴望,在宁静的夜里倾听对方的声音。无数次甘于沉迷,甘于在那些真诚的灵魂与文字面前把完全真实的自己交出。常常被击中,被慰藉,被温暖的感觉包围。多少次在心里大声呼喊:这就是你吗?这就是你啊!一旦找到了你,我就义无反顾地向你奔去。那是暗夜里的一抹星光,是冬曰的艳阳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我迷恋这种风景,不能抗拒这种渴望。怀着这种深深的迷恋与渴望,这些年花了很多时间重读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当然,哪些书是真正的经典,尚不能完全达成共识,有的书已经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检验,有的书尚处于这个时间之流中,也许沉没,也许正在流向我们未知的远方。但不管怎样,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将有自己的判断,也都有权利和责任发出自己的声音。十几年了,在这样的文字里沉下去,反思中国教育,反思自身教学,反思自身生活,并试图从这些依然鲜活的文字里寻求更多的价值意义。我逐步学会了用一种宏观的综合的眼光,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寻求教育发展与存在的多种可能性。我更看重的是,当我与这些高尚的灵魂相遇,当我感受到凡高所说的那些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便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甚至在最痛苦迷惘的时候,我都一直在想,人类中最优秀的与我同在。因此,我愿意感受庄严的悲哀,但绝不接受被炫目的光环包裹的虚无。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这些思考紧密地与现实相连接,有的关乎教育,有的关乎生活。这些集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这些文章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这本书,正是这些思考与尝试的结晶。就这样一直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我刚满32岁。2006年底,我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年度十大读书人物”。编辑部的朋友让我写下自己的“获奖感言”,其实,我又何尝有什么“感言”呢?我只不过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在读书中抵抗虚无,不愿让自己在虚无中教书罢了。当我们不在虚无中教书,我们所教的孩子就不会在虚无中读书,他们会慢慢积蓄足够的力量来面对今后的人生。他们可能痛苦,但不会沉沦;他们可能怨叹,但不会对整个世界产生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就成了一种力量。我迷恋这种力量。为了追求这种力量,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命运的洪流把我冲刷成何等模样,我都一直在读着。感谢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的张圣华先生,这些年是他不断的督促与启发使我在长期的阅读与写作中总能找到新的支点与角度。在最迷惘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他的鼓励,我就更加坚信我所做的是一件极有意义与价值的事情。感谢我的父亲,他一直是我温暖的后方。他离开我已经快一年了,他是猝然离开的。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无边的悲哀与恐惧几乎把我击溃,但他的坚忍、诚实、坦然早已渗透在我的血液中,于是我挺过来了,在今后没有他的岁月里,我希望像他那样坚忍、诚实、坦然地走过。感谢多年来一直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